12.02 讓孩子懂得自我管理,建議你用這三招

歡迎關注育兒方桌派(ID:yuerfzp)


讓孩子懂得自我管理,建議你用這三招


文 | 大胡桶子


前段時間有一則新聞比較震撼,浙江一位母親每月給上大一的孩子2000元生活費,遭到了孩子的埋怨和反對。

孩子質問母親:“一個月2000元,是想餓死我嗎?!同學生活費都是我的好幾倍,我是不是你親生的啊?”


讓孩子懂得自我管理,建議你用這三招


記者調查後發現,這個家庭並不寬裕,父母都是辛苦工作的普通職員。而且,孩子衣服鞋子的支出、電腦、旅遊這些大筆開銷也都是父母單獨給,2000元,只是平時的伙食和日用品費。

從當地消費水平來看,2000元已足夠滿足一個普通學生的開銷。

但孩子振振有詞:“同學聚餐都在日料店,週末大家一起出去玩,總要喝杯咖啡吃個甜點吧……”

像這樣只知道伸手,腦袋裡只有“我想要”,無視父母辛苦的寒門“貴子”,身邊還真不少。

有的家長說,孩子工作後,體會到賺錢不易,就好了。真是這樣嗎?如果是這樣,就不會有那麼多廢材青年和啃老族了。正是父母的縱容,灌溉出了“慾望之花”。

小時候,孩子要什麼給什麼,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孩子一步步膨脹,不懂得剋制自己,不會管理自己,最終衍生成:自私自利+無盡慾望。

要讓孩子理性面對慾望,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怎麼去管理自己,就需要從小培養。


不會自我管理的孩子 管不住心中的“魔鬼”

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曾針對父母對孩子照料過度的現象說了一句話:“做母親的,最好只有一隻手。”

說的就是父母要放開一隻手,讓孩子自己管自己。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分享了一個案例:

從幼兒園起,媽媽就刻意訓練女兒圓圓把自己的東西用過之後放回原處,需要父母做的,讓圓圓來提醒,圓圓能做的,父母從不代勞。

有一次圓圓上少年宮學畫忘記帶紙,媽媽看到之後只是在一旁提醒女兒:“再檢查一下,有忘記帶的東西嗎?”

女兒漫不經心地回答:“沒有。”背起畫夾就走了,到了教室才發現沒帶紙。

圓圓讓媽媽回家取紙,媽媽蹲下來說:“圓圓,自己的事情自己要做,這次媽媽幫你取回東西,下次你還是會忘記的。自己快回去取吧,下次記住出門前檢查好自己的東西。”

圓圓雖然心裡十分不願意,但她明白媽媽這樣做的用意,就自己跑回家去拿。


雖然美術課遲到了,可是圓圓以後卻再也沒有丟三落四過。


孩子只有經歷不會自我管理的苦果之後,才會吸取教訓,從而走好通往未來的路。

父母作為“柺杖”只要護著孩子不受嚴重傷害,其他的路讓孩子自己去走,這樣孩子才能管好自己。

孩子不會控制自己,不僅僅是吃小虧,還容易衝動傷害自己。

李玫瑾教授在《今日說法》說過這樣的案例:一個男孩12歲,就因為母親罵了他一頓,服毒自殺了。

記者當時問李老師:“這麼點的孩子,他怎麼會知道自殺呢?”

李玫瑾教授的回答引人深思:“那是因為母親的愛在這個孩子眼裡,是沒有限制的。他用母親的愛來威脅母親,但他還不知道死代表了什麼。”

李玫瑾教授還說:我們只有一個大腦,但大腦裡有兩個自我:一個是衝動的自我,貪圖享樂;一個是剋制的自我,深謀遠慮。

未成熟的孩子,很多時候需要我們幫助他阻擋誘惑、控制行為。但終有一天,他需要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掌控“衝動的自我”。


懂得自我管理的孩子,人生路更順暢

《嚮往的生活》第二季節目中,黃磊在看到“女兒”張子楓和哥哥們出去玩時,不禁感慨孩子成長太快,“她上回在我那還是個小朋友呢,就長大了”。

何炅聊起多多感慨:“再過兩三年也會跟著小哥哥出去玩”。

愛女心切的黃磊調皮的拿出鐮刀咬牙切齒,表示“忽然心情不好”,何炅安慰“將來多多肯定有她的社交圈”。

雖然心有不捨,但黃磊還是理智地說了一段“教科書版”育兒經:“要支持孩子們,讓她們有自己的空間,對她們最好的愛就是放手。”


黃磊對女兒的“放手”就是要讓孩子懂得照顧自己,照顧別人,懂得自我管理。

舐犢之情,人皆有之。但是,過分地寵,過分地嬌,只能培養出拳拳護犢下的“小綿羊”。

最近央視的主持人大賽正在熱播,董卿的點評字字珠璣。讓人不禁在想,是怎麼樣的父母才能培養出這樣優秀的女人。


從以往的採訪我們得知,父親從小對董卿要求嚴苛:


7歲開始承擔家裡所有的家務,命令她不許多照鏡子;

稍能識字,爸爸就讓她每天抄成語、古詩,大聲朗讀並且背誦;

天沒亮,就在家門口淮北中學的操場上跑一千米;

中學以後,每年寒暑假父親都讓她去“勤工儉學”。


正是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慢慢地,她形成自覺讀書、自覺選擇挑戰自己的習慣。

董卿曾說,她的童年從來沒有感受到寵愛這兩個字。

雖然童年過得很辛苦,但是由於父親的嚴厲教導,讓她養成了自我管理的習慣,才讓她餘生的路走得比別人更順暢。

董卿的“優雅”,是超強的自我管理能力的體現。

讓孩子懂得自我管理,建議你用這三招


對於孩子,父母就是應該從“事必躬親”到“無為而治”,這也是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


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父母應該做什麼

父母替孩子想的太多,孩子就想得太少,或者不去想。孩子不為自己考慮,那就不懂成長的規則,不懂得管好自己,最終受到社會的管教才能有所理解。

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以下三點建議可以考慮:

①給孩子制定小目標,然後去實現

心理學研究表明,“目標”也被稱為“願景”,是一個人動力的來源。

很多孩子自控能力差,其實是不懂得設定目標,然後再去實現,這是一個培養規則感的過程。

父母應該在孩子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不斷的鼓勵,從而提高孩子的興趣和意志力。

每個孩子實現目標的努力都是培養意志力的過程,讓孩子們學會用目標和意志力來管理自己。

②對孩子進行“誘惑訓練”

怎麼做呢?找點好吃的小零食,剛開始的時候,每三天給孩子吃一次,不要天天給,一個月後,孩子已經養成了這樣的飲食習慣。

接下來,你跟孩子說:

這次給你的零食,你能不能先不吃,保留三天;

要是能做到,那三天後我再給你追加三份;

如果你吃了,那麼三天後的那份好吃的也沒有了。

說完之後,你把零食給他,然後你走開,不要管。

但你要做到一點:如果孩子吃掉了,那三天之後,你就說今天這份沒有了,要吃就得再過三天。

如果他真的把這份零食保留下來了,那你就履行諾言,給他三份。

這樣的訓練是讓孩子具有剋制力,告訴孩子一個道理:

等待是為了更大的滿足。等孩子上學以後,你也要告訴他,現在的剋制是為了今後的長遠。

③父母應該多“繞彎子”,“解放”孩子

穿衣、吃飯、家務等,這些孩子能做的,父母就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做。

父母想太多,孩子就想太少,“解放”孩子不僅是解放孩子的雙手,還要解放孩子的思想。

教育家陳鶴琴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去想。”

當孩子提出一個問題時,父母不要立即把答案告訴他,而要跟孩子“繞彎子”,引導孩子動腦筋去想,去尋求答案。

經常這樣“繞彎子”,能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想法受到了重視,才會更積極地去思考自己。

這樣,孩子的成長會慢慢由依賴走向自主,自我管理能力會越來越強。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每個孩子又是不一樣的個體。

父母要給予愛,但是要適度,要“抓大放小”,讓孩子有自己發展的空間。

管教熊孩子,不僅僅是父母的事情,也是整個社會都在關心的。

孩子掌握自我管理能力,才能越過人生的坎坷,擁有美好的明天。


讓孩子懂得自我管理,建議你用這三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