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 “筆桿子”用行文二十載的經歷告訴你,好材料是這樣煉成的!

我是下面專欄的作者【第一任職】

,該專欄專注於解析公文寫作套路與技巧,堅持“理論+實戰”,化繁為簡, 化虛為實,確保一看就能懂、一學就能會。 如果您正為“害怕寫、不會寫、寫不好”而發愁,歡迎點擊下面卡片購買,購買成功後,請點擊我頭像,然後私信留言給我,您將被邀請加入寫作大家庭,與眾多”筆桿子“一起學習進步!


行文二十載的經歷告訴我,好材料是怎樣煉成的

長期跟文字打交道,現在又經常群裡的朋友深度交流,逐步形成了能夠發現好文、欣賞好文的能力。

也就是說,讓我自己寫可能寫不出群裡大家拿出來分享的文章,比如最近開展的幾次群作業評選活動這15篇民主生活會發言,是 群送給您的新年禮物,新年度開局起步,這15篇年度工作會議材料值得一看,再奉上20篇工作會議精選材料,這下全覆蓋了,18篇!調研講話就這麼幾種寫法,都在這裡了,這16份材料告訴你,述職不止成績、不足、措施這一種套路,等等。比如轉載的黨政企領導的一些講話,這篇新任省長的講話,值得筆頭們舉一反三悉心研讀,這篇傳瘋了的領導講話到底火在哪?任正非這篇“領導講話”緣何傳得這麼火?等等。

但可以不客氣地說,我能發現什麼樣的文章是好文章,很多群裡的朋友私下交流,讓我們給他寫的文章提提意見,但凡有時間,我們還是很願意跟大家說說想法和修改意見的。但人非聖賢,說的不一定那麼準確到位,但在把握框架、突出主題、運用語氣上還是有些感覺的。

寫一手好文章不僅是工作的需要、老闆的要求等被動使然,更重要的是每個人表述思想、亮明觀點、寄託感情的重要載體,讓人讀了後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

怎樣的文章才算好?我覺得標準有三:

第一,從通篇來看,要符合“5W”原則。也就是要有不可複製性,一篇文章只能在某個特定背景、某個特定時間點、某個特殊身份的人來講才行,換了場合、換個時間、換位領導就不行,有的還聽起來很彆扭。

這也就是會不開材料一直要改的根本原因。外行人看來可能會覺得這是在折騰,實際上材料是為工作服務的,一篇貼切有內容、鮮明有觀點的材料才能真正發揮其對工作的推動作用。這是基本要求,也是常說的“5W”原則。

第二,從效果來看,要“頂天立地”。也就是說要吃透上級精神、掌握環境背景,有本領域本單位針對性很強的內容,只當上級精神的搬運工是不行的,只有大環境的形勢分析也是不行的,要有具體的思路辦法舉措,要有具體問題的解剖、原因分析等。

一句話,

就是別讓看的聽的人有云裡霧裡、不知所云、離題太遠之感。“風箏飛得再遠總要有一條線拽著”就是這個道理。

“筆桿子”用行文二十載的經歷告訴你,好材料是這樣煉成的!


第三,從文字來看,要“到位有內涵”。也就是文字要用準確要到位,能用一句話那怕定語多一些把意思說清楚的,不用幾句話來說。

文字是思想的體現,沒有中心意思的話說再多再美也是“車軲轆話”,觀點代表著你的思想和境界,代表著你的看法和理解,代表著你的態度和立場,也是一篇好文章的“魂”,那怕你說的話再土,只要是文通字順、見解獨到,大浪淘沙是埋沒不了真金的。

理是這個理,實現起來的路徑是什麼?我們以一篇材料3天寫完為例,把我們的兩種實踐經驗告訴你:

(1)對於有感覺有想法的材料,主題突出,想說的話比較多。我會把時間分成2+1,2天用來思考,系統和完善我的思路,並蒐羅一下相關素材已備使用。

兩天時間你可以一個字也不用寫,甚至可以做一些與這個無關的事,可以去跑步、睡覺、打遊戲,但大腦一刻也不能停。要想著這事。

等到你對這篇材料的結構和角度都想明白了,那寫起來就不會再覺得材料是個苦差事了。尤其是不看什麼東西,洋洋灑灑,一氣呵成,真是酣暢淋漓、一種享受。

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思路連貫,邏輯合理,符合文體、背景、對象等各種要求,能夠達到換個場合、換個領導、換個背景都不能複製使用的最高境界。

(2)如果碰到你不熟悉的領域,或者是一個問題反覆講了好多次已經到了無話可講的地步了,用上種方法就不行了。

時間分配上要採取1+2,拿到任務後,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相關的內容,包括背景資料、以前講話等有關段落,甚至是類似題目的寫作思路等等,都拷貝到一個文檔裡面。

先不要管什麼思路、結構之類的,1天時間弄齊了再說。而剩下來的兩天,根據已有的素材進行分析、提煉、總結,如果有更新的感悟和體會,可以提出新的觀點。

這樣做,即使題目不熟悉也能很快做出一桌子像模像樣的菜來。

人不可能是全才,也不可能過目不忘,第二種方法會經常用到,也是新手馬上能上手的最佳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