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沙漠能變綠洲,而黃土高原為什麼不能建成青山碧水呢?

求學問464


沙漠變為綠洲,毛烏素沙漠、庫布其沙漠治沙成功點亮了中國綠,可黃土高原為什麼還沒有建成青山綠水呢,難道比沙漠還難治理?就黃土高源治理難易程度來看,也不比毛烏素、庫布其沙漠容易,為什麼這樣說呢?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黃土自身結構問題,二是黃土高原降水變率比較大的原因。

黃土以粉砂為主,由於是風力作用沉積,顆粒之間結合得不緊密,有許多孔隙,這些孔隙相對於一般的風化物較大,加劇的吸水能力,透水性還高,降雨後水份沿著孔隙向下運動,溶解和移動了一些鹽類物質和更細粒的粉砂,使得孔隙不斷地變大,另外,黃土的垂直節理髮育,使得黃土抗流水侵蝕很差,稍遇流水和重力作用,土層就像融化的巧克力一樣坍塌下來,形成各種各樣的侵蝕溝谷,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千溝萬壑的地表。

其次,黃土高原所在地區屬於乾旱半乾旱地區,呈東西向帶狀分佈,降水量不是很高,多數400mm左右,但一年降水四季分佈不均勻,多集中在夏季,每當7月底8月初,副熱帶高壓北移,主雨帶來到了黃河流域,夏季風攜帶著大量暖溼氣流,登上黃土高原,帶來大量的降水,這些雨水沖蝕著鬆散的黃土地表,破壞了植被結構,喪失了土壤肥力。形成了裸露的地表,造成了環境非常惡劣。

上表:我們選取黃土高原延安的降水數據,7、8兩月分別是112、117mm,而其它月份降水數據很少,這樣的降水特點特別不利於土壤蓄水,涵養水源,加之黃土結構特殊,使之治理起來非常不容易。

如果我們從西往東觀察一下,黃土高原的東部,太行山西側,這裡的黃土比較薄,由於底部有基岩的存在,降水侵蝕對地表的破壞性就很差了,相對應綠化就容易起來,特別是太行山南側,很多地方都是綠水青山,花香鳥語的風景區,如雲台山,長治等地。

毛烏素、庫布其沙漠正好處於黃土高原西側,墾殖化邊緣,又有黃河穿過,地層多為河流和湖相沉積,地下水埋藏比較淺,治理起來相對於黃土高原還容易一些,所以有人說沙漠都變成了綠洲,反則黃土高原卻不能建成綠水青山。

事實上我國那麼多沙漠治理起來可不是那麼容易了,如騰格裡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治理起來要比黃土高原難多了,二者是不能相比的,這裡不再展開討論,所以說沙漠能變綠洲,而黃土高原還不能建成青山碧水。


地理縱橫


黃土高原肯定能變成青山碧水,只不過需要科學的實施,以及成本的投入,並且改造沙漠和黃土高原都是個時間久遠的過程,就比如砍倒一棵樹一分鐘的時間,但培養一棵樹卻要幾十年的時間。黃土高原要想建成青山碧水,也需要幾十年上百年的時間,並且任務很艱鉅。黃土高原曾經也是像長江流域一樣,綠樹成蔭,河水清澈,但由於地球上萬年的氣候變化以及地貌的改變,最終植物退化,到後期由於人類的棲息利用也加劇了黃土高原的沙化情況。如今黃河水一流經黃土高原,攜帶了大量泥沙,並且黃土層稀疏且沒有植被的保護,水土流失嚴重。

目前我國針對於黃土高原地區已經開展了植樹造林活動,目前我國在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類雖然在前期的生產過程中對黃土高原的植被造成了破壞,但是科學的治理還是能帶來改觀的,陝北高原的毛烏素沙漠目前就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後期隨著治理投入,相信還會有很多高原形成綠洲。另外,黃土高原氣候比較乾燥,乾燥土壤厚度很大,不像長江流域土地那麼潮溼肥沃,給植物的生長也帶來了困擾,所以黃土高原植被不像長江流域那樣茂盛,僅能種植一些抗旱能力強的針葉植物,改變高原還需要從邊緣向內部一點點滲透,但是變成青山碧水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地理有意思


沙漠能變綠洲,已經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在我國辛勤勞動人民堅持不懈的努力,將中國的十大沙漠中的庫布其沙漠和毛烏素沙漠變成了綠洲,將我國北方華北地區的沙塵暴源頭控制,襲擾影響我國北方多年的自然災害源頭消失。這是中國的奇蹟,也是世界的奇蹟。人定勝天,不無道理,雖然有時候我們人類在大自然災難面前顯得那麼渺小,但是我們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黃土高原,別名烏金高原,總面積64萬平方公里,世界上黃土最集中的地區,橫跨青海、甘肅、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寧夏,七省大部分。其東西長1000公里,南北寬750公里,平均海拔800—1000米,屬於我國第二階梯。黃土高原,北起黃河沿岸,南至秦嶺北麓,東起太行山山脈,西至日月山西麓,主要包括:鄂爾多斯高原、隴中高原、山西高原、陝甘晉高原等組成。黃河每年攜帶16億噸泥沙,百分之九十以上來自於黃土高原,因而得名。

提起黃土高原,滿眼都是淚水啊,歷史上黃土高原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光禿禿的,沒有植被,千溝萬壑,一望無際的黃土。歷史上黃土高原是鬱鬱蔥蔥,植被茂盛,森林覆蓋率很高的地區之一。後來由於自然火災,人類激增,對木材的大量需求,大肆砍伐樹木,毀林種田等,才變成了現在的模樣。

既然沙漠能變成綠洲,作為我國四大高原之一的黃土高原,為什麼不能建成青山碧水呢?改變這裡祖祖輩輩人民面朝黃土,背靠天的情況呢?黃土高原為什麼不能像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內蒙古高原,那麼碧波盪漾,植被茂盛呢?

黃土高原屬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由於深處內陸,氣候乾旱,而秦嶺又阻撓了來自太平洋的暖溼氣流的北上,導致黃土高原年降水量是在150—750毫米之間,不算豐沛,且降水時間分佈極其不均,黃土高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兩季,而冬春季乾旱少雨。降水的集中,力度之大,加上黃土高原土質鬆散,黃土孔隙度較大,透水性強,導致大量水土流失,出現千溝萬壑的景象,常年反覆惡性循環,即使長點青草植被也被大水沖走,植被結構被破壞,而無法形成大面積植被,也就難以形成青山碧水的景象。狂風驟起,塵土蔽日,鳥無棲樹,這是原來黃土高原的真實寫照。但是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黃土高原地區構建水庫、退耕還林、減少水土流失,才使得黃土高原植被率得以改善,正在向良性方面發展,但是這需要時間來證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成效的。因此即使沙漠變綠州,黃土高原也很難短期內建成青山碧水唯美的“畫面”。


謝謝閱讀。


這麼近那麼遠F4


這個問題首先看看黃土高原變成荒涼原因。

氣候變化是使得黃土高原逐漸荒涼原因之一,例如現在的渭河盆地在第三紀末期是古湖泊,到第四紀早更新世氣候開始乾旱,雨量減少使得湖泊萎縮,逐漸演化為河流,到晚更新世乾旱氣候顯著,但從50年代發現的納瑪古象化石可以佐證,植被還不錯。根據六千年前的仰韶遺址推斷,人類主要靠打獵和打魚生活,當時的滻河水量豐沛且有森林,野獸經常出沒。公元前700年的秦人的文字還記載“佳楊及柳”“漫之小魚,其遊躇躇”渭河支流千河的景象,但現在氣候太乾燥,降水太少,以上都不復存在了。


除了氣候,還有人類的發展也是黃土高原變荒涼的重要因素,根據考古推斷,秦漢以前,黃土高原地區總人口850-900萬,密度平均5-6人每平方公里。清代以前維持1000萬-1500萬的人口,密度大概10人。清代之後人口密度增加30-100人。到1985年增加到200人的密度,現在密度已超過250人。說明黃土高原需要承載越來越多人口,帶來的是森林砍伐,過度開墾,加劇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進程。

所以回到題目,要使黃土高原變綠,首先要解決自然和人的供給矛盾。其次造林種草退耕還林,特別是坡角較大的坡面應禁止墾殖。還要攔沙保土,減少水土流失。最重要要節水啊。下圖為治理前後對照圖。



崑崙還東國


沙漠能變綠洲,而黃土高原為什麼不能建成青山碧水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黃土高原的成因才能來討論如何治理,早期的並不是現在這般模樣的黃土高原,而是有著大面積植被覆蓋的高原!原因有幾個:

一、植被減少

二、水土流失

很多朋友也許不太理解,黃土高原不是很乾燥麼!因為在電視中看到的黃土地都是風一吹就揚塵,哪來的水土流失?其實黃土高原上年降水量也有150~750毫米,比起很多草原地區來的降水都要豐富,但為什麼黃土高原還會變成這副德行?原因也簡單,黃土高原夏秋季多雨,而冬春季乾旱少雨,降水量都集中在夏秋季節,集中降水導致大量水土流失,惡性循環!

夏季時北方熱低壓前部與太平洋海洋性溼潤空氣交鋒形成降雨,秋季則暖溼氣團受到北方冷空氣擠壓南退卻被秦嶺阻擋形成降雨!儘管兩個季節形成的降水原因不同,但全年幾乎降雨都在這個兩個季節就是了!這種氣候有點類似非洲草原的雨季與旱季,但此處卻是高原,相對於平原地區水土流失是十分嚴重的!

上圖為有植被覆蓋的丘陵地帶和無植被覆蓋丘陵地帶水土流失對比!

黃土高原上即時水土流失的案例,一場大雨後路兩旁就出現了溝壑,都是沖刷了之後留下的“河床”,可以想象下一場雨後這裡會有怎麼樣的場景!這也是黃河經過黃土高原之前並不叫黃河的原因!

從上述過程我們可以瞭解到,黃土高原真正的原因並不是沒有水,而是植被稀少、降水集中,土質疏鬆,坡面太陡等因素造成,後面幾個條件我們都無法實現,唯有能操作的是增加植被,因為黃土高原上還是有綠化基礎的!主要可以按如下基本思路:

一、退耕還林

從上圖我們可以瞭解到,平整過的土地是耕地,一旦下秋季來臨,這些土質疏鬆區域是流失的主要地區,因為在周圍坡面反而有零星植被覆蓋,因此適當減少這些區域也是避免水土流失的關鍵!

二、增加植被覆蓋

增加植被覆蓋率,當然需要大量的政策性扶持,比如多年生的果木以及比較耐黃土高原這種氣候的樹木種植。

三、構築水庫

在不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區域構築水庫(避免水土流入沉積,減少庫容,必須考慮清淤等),形成春季灌溉區域,也調節暴雨時的洪水沖刷!

黃土高原的龍洲水庫,造就大面積的灌溉區,輻射效應影響下游大片區域,形成良性循環!當然黃土高原不是一天形成的,我們治理也不是幾年就能成功,而是需要不懈投入,努力數十年甚至百年來改變這個區域!一旦改觀,那麼將惠及整個中國中原地區,歷史上“逐鹿中原”這個最富饒地區將新迎來有一個發展機遇!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大家可以到山西省右玉縣看看,雖然宣傳的從建國開始一直堅持植樹造林到現在,但是右玉縣城感覺是九十年代的樣子,雖然樹很多,但感覺沒有連成片,而且樹長的很慢很慢,人類要想改變氣候真的很難啊!


姜宇傑162


白山黑水土地肥沃這是在描述東北,魚米之鄉富饒之地這是在介紹長三角地區,而大家一提到黃土高原就會在大腦中出現“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難形象,如果在配上一首陝北民歌那感覺就是潸然淚下。

但黃土高原並非一直如此,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大體上有方面原因:一是自然影響、二是人為所致

在2000多萬年前青藏高原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這阻擋了印度洋的水汽進入內陸,從此內陸開始乾旱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大面積沙漠。

而每年的冬季風都會帶著大量的沙塵東進,到達甘肅、陝西境內,被秦嶺、太行山的阻隔沙粒逐漸沉積。在經過漫長的地質變化氣候影響逐漸形成的塬、墚、峁等地貌,就變變成了今天的黃土高原。

人為的原因就是大量的植被被砍伐,由於黃土高原的氣候本就是乾旱糧食產量不足,就需要不斷的開墾種植變成更多的農田,從而形成了這樣的惡性循環,最終植被覆蓋率越來越低從而形成這種局面。《詩經》中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苹”這可是在描述曾經的黃土高原風光。



要想把黃土高原變成青山綠水也只能從上邊兩個途徑出發,一是人口遷離大面的退耕還林;二是把青藏高原打開一個缺口讓印度洋水汽進到內陸,經過時間的洗禮黃土高原最終將會鬱鬱蔥蔥的。當然上邊的兩種辦法目前都做不到,那麼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黃土高原的問題。



科學黑洞


我們都知道,沙漠形成的根源在於氣候環境,其次是人類的不合理活動破壞了沙漠邊緣植被,導致土壤沙化,加速了沙漠化的進程,使得沙漠面積不斷擴大,從而危機人類的生存空間。對於天然形成的沙漠不是消滅掉,而是合理治理防治擴大,而人為原因導致的土壤沙化,可以從規範人類活動方面入手,因地制宜、科學施策恢復沙漠邊緣植被,阻止沙漠擴大。

題主所說的“沙漠變綠洲”最現實的例子應該就是總面積約為4.22萬平方千米的毛烏素沙漠,目前已經綠化了約5000萬畝(約合3.33萬平方千米),即將完全變成毛烏素森林。毛烏素沙漠的形成是由氣候因素和人類活動共同作用的,其中人的活動是主因,自唐朝積沙開始,先後經過五代十國、宋遼西金、元、明、清,由於不合理開墾、戰亂等,這使得乾旱半乾旱地區的植被遭到破壞且難以恢復,就地起沙形成沙漠,並在強勁的西北風的作用下成為我國北方地區主要的沙塵暴來源之一。

黃土高原位於中國中部偏北部,是中國四大高原(其它三個分別為: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內蒙古高原)之一,它由隴中高原、河套平原、陝甘晉高原、山西高原以及鄂爾多斯高原組成,總面積約為64萬平方千米,比四川、黑龍江這樣的面積大省都要大,幾乎是湖南、廣西以及陝西三省區的面積之和。

眾多學者認為,黃土高原約100米左右厚的黃土層是由於風力沉積作用形成的。它的形成與青藏高原的隆起、亞歐大陸冬季風、西風帶以及秦嶺、太行山等地表形態密不可分,概括起來有以下三點:

1、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斷了印度洋暖溼氣流的北上,造成中國西部地區和中亞內部沙漠、戈壁廣佈,由於降水少岩石和沙粒在熱脹冷縮等作用下風化的更快,形成更為細小的粉沙或黏土,因此這裡就形成了黃土高原“黃土”的主要來源之地;


2、由於青藏高原的機械阻擋作用而形成的西風北支流與亞洲冬季風急流交匯,形成加強版的冬季風,在強勁風力作用下細小的黏土被一路向東南吹行;


3、在秦嶺、六盤山、太行山等山地地形的阻擋作用下,風力逐漸減弱,所攜帶的沙塵漸漸堆積而形成了黃土層。

這種堆積的黃土具有粘性大、土質疏鬆、直立性強等特點,而黃土高原處於季風氣候區,降雨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由於地勢起伏較大、水流速度較快、植被覆蓋率地,因此黃土高原極易受到流水侵蝕而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和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

人們常生活“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有著“基建狂魔”之稱的中國,向來不會被這些問題所折服,而且在防風固沙、治理水土流失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在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方面主要採取了生物、工程和耕作三大措施,如植樹造林種草、修建梯田平整土地、打壩淤地等,有效減輕了水土流失。

近年來,儘管通過科學的治理,黃土高原已經漸漸的披上了“綠衣”,但是想要完全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問題還是任重道遠。但是,小地相信只要科學把握、堅持不懈,黃土高原會重新出現一片片茂密的森林。



地理那些事


調水至黃河,加大破壞黃土高原(土厚三四百米),把黃河泥沙流入黃海,再做一個大平原。


陳鈴水


黃土高原不能變成綠洲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放羊。大片大片的放羊什麼草長不起來,什麼樹也長不起來,全被羊啃光了。如果黃土高原想改變模樣,必須禁牧,不然不可能達到這個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