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9 如果批評的目的是為了我們變好,為什麼改變一直不出現

如果批評的目的是為了我們變好,為什麼改變一直不出現

道理懂得很多,還是過不好自己的一生

道理都懂的潛臺詞是,你說的我早就知道了,你說這些都沒用。

這個時候的道理,已經被遠遠的推開了。認為都懂的道理並不能幫助他,就把道理放在無用的位置了。

Q1,越自責,越放縱,只靠內疚、焦慮是不能帶來改變的

同樣一件事,因為說法不同。接受者去完成的狀態也完全不一樣,改變是需要觸動的。沒有真正的認同,改變就不會真的發生。

我有一段時間玩遊戲特別入迷,基本上除了工作以外所有時間都用來玩。自己的電腦有問題,還去網吧開了一張卡去玩。這個狀態持續了一個多月,自己也知道不能這樣。

這段時間整個人的狀態非常不好,做事容易走神睡眠不足。

自己非常清醒,結果就是一邊自責,一邊接著玩。在這個過程中的想法就是,用自責和內疚來讓自己改變。

事實是,越自責,越放縱,過度的自責給自己帶來極大的壓力,反而讓自己想逃避這種自責。就一頭扎進遊戲裡,不想出來面對現實。

每次我們改變的時候,其實都有兩個自己在較勁。一個是積極向上的自己,這個自己天然正確。另一個是墮落的自我,覺得自己太沒用了。想上進改變自己,就會站在道德高地去批判墮落的自己。

越是認可自己墮落,這種自責內疚感覺就開始產生了。

因為我們相信,一個人是可以被罵醒的。成功學也告訴我們,你沒有改變就是因為對自己不夠狠。

如果還沒有改變,就說明對自己還是不夠狠。我不知道多狠才叫狠,我看到的人都到了喪心病狂的努力程度了。可是這個自責的過程,改變並沒有真的發生。


如果批評的目的是為了我們變好,為什麼改變一直不出現


Q2,如果批評的目的是為了我們變好,為什麼改變一直不出現

老師批評,家長批評的目的是為了我們變好。為什麼內疚和自責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呢?

我不知道還有多少習以為常的理論,實際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理解。我想用我的思考過程,給你的思維開開口。

思考不一定對,能給讀者帶一點啟發性思考。我的任務就完成了,那些所謂的壞習慣出現的本質是什麼呢?

後來我回想這一段時間,發現其實真正的原因。是那段時間業績壓力很大,自己害怕工作沒有發展。為了應對這個焦慮和壓力,自己想找一個地方逃避這種現狀。

本來已經是因為焦慮,才去玩遊戲逃避。然後自己又在哪裡自責,這個時候還能怎麼處理。只能是繼續玩遊戲,把這個自責的想法也一起逃避了。

所以越自責就越容易放縱自己,有很多老師眼中的壞孩子。很多都是在某一個學期出現的,可能以前學習很好。中間因為一時分心,導致成績下降。這個時候老師通常是恨鐵不成鋼,之前學習那麼好怎麼就墮落成這樣了。

這個時候老師還想通過批評教育,想去挽救這個同學。在同學這裡他自己也知道不應該玩,但是面對這樣的批評把他越推越遠。

為了逃避老師和家長的批評,只能逃避的更遠最好不要管他。這就陷入了“成績差--被批評---放縱---自責---更放縱”這樣的惡性循環。

自責和焦慮是我們改變習慣使用的方法,在家裡通過批評孩子讓他聽話。在公司用績效考核,末位淘汰讓員幹活。焦慮和恐懼最容易被激發出來,這也是我們常用的方法。

現在的學生在家被家長罵,去學校被老師罵,你說他能幹嘛,只能打一盤遊戲放鬆一下。


如果批評的目的是為了我們變好,為什麼改變一直不出現


Q3,讓改變自然發生的方法,是那些聽得進去的道理

人的情緒是兩面的,不應該對它們做道德判斷。因為墮落和上進這一切都是為了活著,進化出來的生物本能。

我們容易被短期的焦慮恐懼刺激,也同樣會被關懷理解所觸動。

讓改變自然發生的方法,是那些聽得進去的道理。方法就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只有真正的認同的道理才是你的道理。

用焦慮恐懼帶來的刺激,只會讓你更加排斥自己。而且越是認可自己需要改變無能,就對自己更加失望。這種失望從另一方傷害了自尊心,覺得自己好無能啥都幹不好,進而破罐子破摔。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指望焦慮和內疚可以帶來短期的行動,長期自己還是會回到原地。

你要知道,那個你責備的自己,也正是那個要承擔改變責任的自己。如果你都已經把自己罵得士氣低落了,那你還哪裡有勇氣和力量去改變呢?

自我責備和自我承擔,兩個形象都是自己行動。改變的開始是接受的現狀,認清現實只要做出的行為的往好的方向。無論大小的改變都是好的,所以初始的改變以鼓勵開始行動為主。

我們真正的行為有一部分,是依賴在自己情感理解上面的。

比如一個壞學生,你說不讀書以後沒好工作生活的很慘。找不到好工作,混不出人樣。賺不到錢不能生活的很好,這些理由他可能都明白,但是不能促使他改變。

但是可能會因為喜歡一個女孩,促使他認真學習改變以前的自己。這個改變的動因是先發生在情感層面,並非理性思考的結果。

有時候我們改變,定目標如果結果不能促使改變。可以從感性想通這個維度,去從新思考一下。

自己以前不能想通的東西,可能會因為一個人的開導。或者想明白了,背後的苦心而讓自己真正原因接受,現狀很難受的改變。


如果批評的目的是為了我們變好,為什麼改變一直不出現


Q4,道理是真懂,只是一直處於無感狀態,真懂就是改變的開始

我認識一個個人撰稿者,寫的很厲害自由職業。作為新手小白的我經常發寫的文章,讓他幫忙點評。結果每次發過去的文章,都被批的體無完膚。導致我有一段時間,都不敢在發文章給他點評了。

這段時間我情緒很低落,覺得自己總是寫不好。心裡很愧疚也有點抱怨點評太狠了,這個內疚的壓力。並沒有直接的讓我繼續努力,相反對寫作開始有一點牴觸。

我也知道自己寫的確實有這些問題,應該改變就是一直不肯繼續行動。

後來我們又在一起聊天,他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因為他是中文系畢業,知識儲備很紮實。在圖書編輯部工作的時候,他的主編一直對他很嚴格。他當時和我一樣感覺自己寫的已經很好了,總是得不到領導的認可很沮喪。

後來領導跟他談心說:“你是我見過最有天賦的作者,我不希望你這麼早認為自己已經到最好狀態了”。批評你挑戰你的舒適區,是認為你還有進步的空間。我批評你的是,以你的能力不止是可以做到這個程度。

我聽完這個故事很觸動,這一刻之前說的道理,我才真正認可是道理。

我們讓自己改變上進,這個結果背後的動因才是真正促使改變的。你的動因是討厭自己,還是期待更好的自己。只有後者帶來的才是真正意義上,把壓力變成了動力。

而這個真正的理解,才是促使我們改變的內在動因。你在尋求自己改變的時候,是帶著什麼樣的動因呢?是討厭墮落的自己,還是期待更好的自己。

成長是我們一起的目標,不應該是自我傷害的因素。放下與自己的爭鬥,用理解和期待帶領自己進步。

只有心甘情願的理解,才有真心實意的改變。

用我之思考,磨出你的思想利劍

更多我的故事,我的文章,請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魚堂主(ID:yutangzhu20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