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中國最後一任九門提督,1924年被撤職,父親是抗日名將

中國最後一任九門提督,1924年被撤職,父親是抗日名將

說起九門提督,那可是滿清一個鼎鼎大名的官位,雖然不像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六部九卿,各省督撫那樣顯赫,卻掌管京城九門防務,說的直白點,握著京城的槍桿子,手裡攥著皇帝的小命,那可不是鬧著玩的,所以無論是康熙王朝,還是雍正王朝,乾隆王朝,一直到慈禧太后,這個官職都不會輕易授給人,能當這個官的都是最高統治者的絕對親信。

中國最後一任九門提督,1924年被撤職,父親是抗日名將

《雍正王朝》中,一個九門提督隆科多的反覆,就可以在擁立雍正或者廢掉雍正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雖有戲說成分,但也確實說明了九門提督一職對於整個大清王朝的重要性。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九門提督是康熙十三年才設立的(由步軍統領提督京城九門事務),所以《康熙王朝》中,發生在康熙八年的擒鰲拜事件,是不可能有“九門提督吳六一”參與的,而且吳六一的原型吳六奇康熙四年就去世了,所以《鹿鼎記》中的吳六奇也純屬小說家虛構。

中國最後一任九門提督,1924年被撤職,父親是抗日名將

其實九門提督只是個俗稱,全稱應該叫“提督九門步兵巡捕五營統領”,所以也叫步兵統領衙門,既有軍隊的功能,又兼具警察的作用,全面負責京師治安,警衛等各項工作。

除了隆科多,還有和珅,榮祿等人,都曾先後當過九門提督,而且各自在特殊時期,發揮過特殊作用。

中國最後一任九門提督,1924年被撤職,父親是抗日名將

中國最後一任九門提督,1924年被撤職,父親是抗日名將

清朝滅亡後,整個官制都被當做做封建殘餘被推翻,但唯獨步兵統領衙門留了下來,改名為“京師步軍統領衙門”,原來該負責的工作一樣沒變,一切照舊,只是領導人由清朝皇帝的親信,變為大總統的親信。

曾任民國總理的趙秉鈞,江朝宗,都曾是京師步軍統領衙門的步兵統領,而最後一任步兵統領聶憲藩,則非常低調,幾乎很少為人所知。

中國最後一任九門提督,1924年被撤職,父親是抗日名將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任九門提督,聶憲藩是鐵桿的袁世凱親信,當年從日本振武學堂北洋後,就在袁世凱麾下任職,逐步成長為北洋系的一名重要將領,此後追隨袁世凱逼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因功在民國成立後,出任登州鎮總兵,煙臺鎮守使,安徽省省長等職務。

1922年,久經考驗的北洋老戰士聶憲藩被授以重任,出任步軍統領。上任不久,就做了他作為軍閥該做的事------控制京城防衛,並逼大總統黎元洪下臺,扶助有三傻子之稱的曹錕當了民國大總統。

中國最後一任九門提督,1924年被撤職,父親是抗日名將

在此後的一年中,聶憲藩也曾風光無限,但很快到了1924年,馮玉祥來了,將溥儀趕出了紫禁城,順便裁撤了有兩百多年曆史的“步兵統領衙門”,至於皖系軍閥聶憲藩(安徽合肥人),則灰頭土臉地溜回了安徽老家,9年後去世。

中國最後一任九門提督,1924年被撤職,父親是抗日名將

聶憲藩本人是貨真價實的北洋軍閥,他父親卻是清朝忠臣,抗日名將聶士成。

中國最後一任九門提督,1924年被撤職,父親是抗日名將

聶士成一生征戰,雖然客觀上是清朝官員,曾經鎮壓過農民起義,維護了滿清的封建統治,但是在同時,聶士成又是中法戰爭,甲午戰爭中的一員虎將,為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做出了重大貢獻。

甲午戰爭中,聶士成組織鴨綠江江防之戰,摩天嶺防禦戰,雪夜奇襲連山關,收復分水嶺,率領清朝士兵,痛擊日本侵略者,擊斃日軍將領富剛三造。雖然整場戰爭是失敗了,但聶士成的局部勝利也不可否認,清廷為了表彰他在戰爭中的傑出貢獻,賜封聶士成“巴圖魯”勇號。

中國最後一任九門提督,1924年被撤職,父親是抗日名將

1900年,64歲的聶士成,以老邁之身,抵禦八國聯軍入侵,在天津保衛戰中,不幸中炮陣亡,以身殉國。

聶士成一生,對清朝忠心耿耿,以命相報。但作為清朝的烈士,老聶萬萬沒想到,自己的兒子聶憲藩,會跟著當年的老部下袁世凱,在11年後推翻清朝。

中國最後一任九門提督,1924年被撤職,父親是抗日名將

中國最後一任九門提督,1924年被撤職,父親是抗日名將

聶憲藩之所以對清朝恨之入骨,大概就是從父親陣亡開始的。聶士成陣亡後,八國聯軍作為侵略者,對其屍身表示了足夠的尊重,送歸清廷,可是清廷卻以“誤國喪身”來形容這位烈士,直到兩年後才吝嗇地給了諡號和追封。

聶憲藩將父親的遺體運回老家,立祠堂祭祀。

因為聶士成死於八國聯軍之手,據說老人家臨終前曾有遺言,不許子孫出國(還好聶憲藩那時候已經從日本振武學堂畢業回國了),不許子孫為外國做事,所以百年來,老聶家的子子孫孫,都不敢違背祖訓,沒有人敢出國,更沒有人敢給外國人做事。

中國最後一任九門提督,1924年被撤職,父親是抗日名將

天津聶士成殉難紀念碑處聶士成雕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