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清明時節了,對於網上祭奠你怎麼看?

淺論天下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節是中國最隆重祭祖節日,禮敬祖先,追思先輩一種傳統文化節日。清明節也傳承中國文明的祭祀文化,掃墓祭祀是中國幾千以來的優良傳統,是後人對尊祖敬宗,緬懷祖先之情,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之間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清明節肯定不能在網上祭奠,就好比春節能不能在網上過一樣,任何節日都講究參與性,不去參與那就沒有任何意義。無論世界如何變化,時代如何進步,中國傳統文化肯定不能丟棄,應該更好的傳承下去。做人不能忘本,更不能忘記祖宗的恩德。

清明節不能在網上祭奠原因如下:

1、中國人非常重視儀式感,沒有親臨墓地掃墓,讓人覺得是對祖先的不尊重;

2、如果墓地沒有人來掃墓,別人會認為此墓地主沒有後人;

3、到現場掃墓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除了表達對親人的懷念和哀思,一些場景會有睹物思人之感;

4、親臨墓地可以看看墓地是否完好,掃墓的目的就是讓人安心;


國君自媒體


清明時節,細雨紛紛。祭奠先人,花樣翻新。網上祭奠,我看也行。

當你遠在千里之外,清明沒時間祭掃先人墓地,在網上祭掃一下,寄託自己的哀思,有何不可。

我想,極大部分人還是親自到墓地祭先人的。在農村,網上祭奠可能聽都沒有聽說過。中國人傳統,尤其是農村,清明時節必到已故親人墓地祭掃。



昨天是星期天,我們一家人都去了鄉下老家。我家先人的墓地有兩處。到了墓地,把雜草拔一拔,把樹枝修剪下。給墳添點土,插上祭奠的花兒和彩條,再點上兩根小蠟燭。最後叫一聲回家吃晚飯。



家裡燒八九個菜,東西北三面擺上酒盅放好筷子篩上酒,再點上蠟燭。傳說這樣先人們就在家裡相聚了。酒要三巡,每個人都要拜一下,我們叫拜阿太。最後把準備好的佛經燒化,說這樣先人們就拿到錢了,在陰間可以花了。



我想,不管你用什麼方式祭奠過世的親人,只要能寄託你的哀思,都可以吧。


含山唐


父母親已經離開我很多很多年了,因一直在外地工作,離家太遠了,沒有機會回去祭奠,每年清明,我都在網上送上花,留下我想說給他們的心裡話,寄託著自己的哀思。寫到此,鼻子一酸,眼淚又禁不住流了下來,我喜歡網上掃墓的形式,在遙遠的他鄉,對自己逝去的親人吐露心聲。我曾和孩子提到,當我逝去,把我安葬在一棵樹下,想我的時候,在網上留言,我想我會聽到的。也許,會有靈魂的存在,也許,會有微微電波告訴你,我在哪個世界,一切安好。


宋衛醫生


對於網上祭奠有什麼看法?

答。只要心中感謝故去的親人,對自己的愛和關懷。既是性情中的人。此種人有情有義,值得受人尊重!在父母墳前跪下磕三個頭,點三根香,樽酒祭拜。是人之所為也。

有人不能到父母和親人墳前一祭。也可以諒解。故在網上祭奠也正常。

俺從不忌諱談人的生與死。

俺把死看得很淡,也從不畏死。

俺生前喜歡大海,又喜歡吃海鮮。活時,好好開心活,死了魂歸大海。不必佔用土地。俺,如若佔用寶貴的土地資源,過兩代人後,俺的墳必然成了冷墳,成了冷墳,無人祭拜,無人交費用了,一平墳處理,俺又不知灰飛何處了,何苦咧。😄😄😄

對於後人,將來是網上還是海上祭奠我,我都不知道,也不在乎。

俺就是大浪中的一朵浪花。😄😄😄


大蠍子用戶5950467594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所謂網上祭奠,是指通過在互聯網上為逝去的親友建立網上紀念堂或者網上墓地,並在其親友的重要日子通過互聯網進行祭奠,藉以追思,悼念和懷念。

民政部在2007年清明節前下發《民政部關於做好清明節期間群眾祭奠活動相關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通知》第二條中明確指出,推廣"家庭追思會"、"網上祭奠"等文明祭祀方法。

一些大城市每年清明節祭祖費比較高,燃燒紙品引發的火災所造成的損失也是巨大的。網絡祭掃這種方式, 方便、快捷,不受時空的限制, 用鮮花和音樂代替了現實中煙霧繚繞的香、燭、煙火等,也比較低碳環保。

對於一些因工作或者其它原因不能趕回老家進行祭奠的人來說,網上祭奠不失為一種表達哀思的方式.

 但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掃墓是千百年來的風俗習慣, 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清明祭祖,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流傳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一直到唐朝才開始盛行。而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掃墓,如上海、杭州、福建莆田、德化、永春、安溪、廣東潮汕、海南、昆明等地方,福建其他地方風俗各異,掃墓時間並不統一。

     而在有的地方在清明節掃墓也是家族男女老少一起團聚的時節, 清明這一天,不少旅居他鄉或經商在外的宗親都會返鄉祭祖,與至親一起宴飲,以溝通感情。

其實不管是回鄉祭祖,陵園掃墓,或者是網上祭奠,都是表達對祖先的懷念。

無論如何逝者已逝,對於我們來說更多的應該是多多關心家人,多多陪伴。老話說的好:生前多盡孝,勝過死後空熱鬧。



張三瘋言瘋語


清明,祭拜祖先、故舊的節日。網上祭奠?首先問一下,你的祖宗是否託夢給你他們已經學會上網了?

一年一次的祭拜也要簡化,會不會有一天干脆把墳墓撅了撒向大海?把思念放在心裡就行了?

說歸說,別人的事管不著,反正我做不到網上祭拜。


祖宗先人的墳墓,且不說風水,每年去墓地看到荒草遍地,心裡那個痛啊那是親人長眠的地方……

小時候,我很怕去墓地,因為膽小。長大了,我依然很怕。怕看到他們躺在荒山野嶺,怕想起往事……而他們永遠也活不過來。

寫到這裡,心裡很難過。那種思念的痛,永遠也揮不去。唯祝願親人在天之靈安好🙏


清心一棧


從傳統角度來講,在網上祭祀確實有點不妥。讓別人覺得對祖先不夠尊重。一般在他鄉無論多遠,都要回到故鄉祭祖。這是幾千年留下來的傳統。也是對逝去親人,唯一的追思。但是我覺得趁親人還健在,多關心,愛戴,孝順。而不是待到親人不在了再想盡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百色芒果yi哥


民俗“養兒不祭祖,不如養豬狗”活人是春節,亡人是清明。網上來祭祀,猶如點外賣,國家重視放假三天,倡導文明祭祀,環保祭祀。如此類推簡單化,將來清明從二十四節氣中消失。


李罪過


網上祭祖,遙寄哀思。是網絡時代的新生事物。清明掃墓,添墳,燒紙,是昔時民俗。如今,墳墓已平,添墳已不可能。只能在墓園燒紙錢奠祭品香花,表表後人心意。出門在外,回家不易,網上祭祖,只要祭掃者心安即可,不必強人所難,定要親臨。祭奠,只是心意的表達,有祭奠之心,勝過種種形式。


學而時


那個世界也可以打手機了,只是信號不好,總是打不通,做夢好幾次都是手機也亮,也響,總是記不清電話號碼,清明節各個路口都看的很緊,去了也就是掃掃墓,送送花,回來洗澡。那個世界信息技術都在激活中,不久會貫通網絡,與這個世界並軌,去那裡的也有高科技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