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為科研事業奉獻到生命最後一刻,今天的武漢頭條屬於他!

30歲時,提出“層流構造學說”,

挑戰經典學說。

身處高校,不熱衷寫論文評職稱,

醉心科研。

二十多年來,

以環境艱苦的青藏高原為家,

為了科研,吃乾糧,睡巖縫。

汶川地震和玉川地震後,深入災區一線,

提出地震成因假說,

想讓地震預測成為可能,竭力開發地熱能。

因病入院卻工作不輟。

彌留之際,依然惦念中國固熱能事業,

在病榻上用最後的力氣寫下

“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鼓勵後人。

他,是李德威。


9月14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著名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教授因病逝世,享年56歲。彌留之際,李德威艱難地用筆寫下了“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10個大字,鼓勵弟子們在科研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完成他的研究。


為科研事業奉獻到生命最後一刻,今天的武漢頭條屬於他!

(李德威的最後十個字)

今日上午8時30分,李德威教授追悼會在武昌殯儀館舉行,據悉,李德威骨灰將分別安葬在青藏高原和老家麻城,前者,是他科考30年的地方。



提出“層流構造假說”,他是中國地質屆第一人

撥轉時針,回到30多年前,那時世界地質學人的眼光開始聚焦到青藏高原,因為其獨特的地質結構和形成演化,被國際地學界公認為研究和創新發展地球科學理論的“最佳野外實驗室”,那是全世界地質學家嚮往的地方。

為科研事業奉獻到生命最後一刻,今天的武漢頭條屬於他!


為科研事業奉獻到生命最後一刻,今天的武漢頭條屬於他!


為科研事業奉獻到生命最後一刻,今天的武漢頭條屬於他!


為科研事業奉獻到生命最後一刻,今天的武漢頭條屬於他!


為科研事業奉獻到生命最後一刻,今天的武漢頭條屬於他!


李德威也不例外。

那時,美國率先提出:用30年的時間,以青藏高原為基地,建立超越板塊構造學說的大陸動力學理論。

這句話激發李德威萌生了一個念頭:以青藏高原為基地,率先創建中國人自己的大陸動力學

1990年,李德威參加了李紫金教授負責的“西藏羅布莎鉻鐵礦大比例尺成礦預測”,他發現了許多與地質構造學說相矛盾的現象,例如:喜馬拉雅山主體不是擠壓構造,而是大規模的伸展構造;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的板塊碰撞帶,公認的碰撞造山的地方卻是河谷等等現象。

為了徹底弄清楚這些現象,更好地展開研究,李德威開始了實地探索。他去到青藏高原,足跡幾乎踏遍了高原的每一寸土地,一年3、4個月,持續了20多年。在高原的日子裡,李德威吃乾糧,睡巖縫,艱苦異常,卻無畏所有風霜,熱情如火,執著如初。

一起出去考察的研究青藏高原的老專家莫宣學院士說“最長最難爬的線路都是李德威在跑”,精瘦的樣子被同僚們戲稱為“小山羊”。

在這樣嚴峻的環境下,李德威的工作態度依然嚴謹的近乎苛刻。因為在他心中“地質工作事關國家命脈,容不得半點馬虎”

2008年8月,李德威一行5人在西藏卡易錯地區做地質調查。在調查結束的前一天,李德威對一個數據心存疑慮,放心不下,決定再跑回去看看,讓其他人在營地等。而李德威一直到深夜未歸,直到其他人都睡著了,第二天早上才歸來。正是這種嚴謹,李德威所負責主持的科研項目全部如期交付。

年復一年的實地勘察讓李德威收穫頗豐,1992年,李德威提出了以盆山耦合、下地殼流動為核心的“層流構造假說”,一舉打破“板塊構造假說”,以非常簡潔的模式和合理的動力來源完整地解釋了青藏高原上的各種現象。假說得到了地學界的老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殷鴻福的充分肯定,並鼓勵李德威以青藏高原為基地,堅持研究下去。

其後,李德威相繼又提出了洋陸耦合、多級循環、四維動態成礦和地震熱流體成因等創新理論,建立了盆山與洋陸耦合的地球內部系統動力學,和地核與太陽能共同驅動的多級循環地球系統動力學,初步形成了一套以青藏高原為基地的地學理論系統。

心繫地震災區,要讓地震預報成為可能

2008年,震驚中外的汶川地震發生,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組織科技賑災專家組,李德威第一時間報了名,隨後立即奔赴災區開展調查工作達45天,為抗震救災提供第一手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資料和切實可行的建議。

為科研事業奉獻到生命最後一刻,今天的武漢頭條屬於他!

(李德威在汶川地震現場)

在災區調查的過程中,李德威耳聞目睹了各種慘象和大量地震前兆,地震造成的巨大生命財產損失深深刺激了李德威,李德威認為各種前兆都符合自己的創新假說,這表示地震可以預測,他要想辦法研究預測地震,用科學造福人類

自此開始,李德威自籌經費開始研究地震機理和預測技術,還積極向社會公眾普及地震科學知識。2010年,由李德威主講的《讓地震預報成為可能》電視專題片獲得中國科教影視“科蕾獎”二等獎,社會反響非常好。

而2010年發生的玉樹地震又牽動了李德威的心,地震後的第二天,李德威沒有等組織,一個人自費去了現場。

2011年和2012年,李德威以執行主席身份參加了香山科學會議,與參會專家討論地震預測的技術手段。此後幾年,李德威提出陸內地震的熱流體撞擊成因假說、地震及關聯災害監測、預測思想與方法,並發表了一系列地震相關論文,對蘆山、魯甸、景谷、康定等強震進行了準確的中、長期預測。

李德威提出的地震成因理論認為,地震與地下熱能和熱流體的局部聚集有關。如果將地下聚集的熱能提前、緩慢地釋放掉,就可以降低地震發生的可能性,降低地震的震級和破壞性。同時提取出來的地熱能還可以供人類使用,這就是乾熱巖。

2017年至2018年,李德威根據其創新幹熱巖系統理論,鎖定了瓊北地區作為乾熱巖重點勘查區,設計實施了一口乾熱巖開發實驗井,鑽遇超過185℃的高溫乾熱巖並獲取了其巖芯和測井資料

為科研事業奉獻到生命最後一刻,今天的武漢頭條屬於他!

(中國第一口乾熱巖開發實驗井)

2018年5月,李德威在海南組織召開了“乾熱巖選區、勘探和開發學術研討會”。此次會議的召開,極大地鼓舞了地熱界同仁與新能源相關企業的研究與投資熱情。李德威的工作成果為海南乾熱巖發電及綜合利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中國乾熱巖勘查、開發探索出了一條新的思路

“過了生,重新來”,病魔也打不倒的大師

李德威是一個很“傻”的教授。“層流構造假說”剛提出的時候,很多人認為是“天方夜譚”,也有人暗地裡指責李德威“教授不把心思放在SCI論文上,卻固執地搞什麼科學理論創新?”“跟板塊較勁、跟地震較勁,就是在跟自己的前途較勁。”

對於這一點,李德威曾表明過,學術界對他的研究是冷漠的,有些學校教授的態度是譏諷的。有人嘲笑他:“大陸動力學機制美國準備花三十年研究,你一個剛出道的小夥子,花幾天時間,就敢說自己已經研究出結果。”

而32歲就被破格提升為教授的李德威,卻認為地球科學幾十年來把“板塊構造假說”當“真說”,誤人子弟,耽擱青春。所以李德威不在乎別人的議論,也不願隨波逐流,他明確表態過:絕不會為了評職稱,放棄創建自己理論的夢想。

在教育理念上,李德威認為科研者應該提出問題,學生不是學成果,而是做學問。

這一點李德威身體力行,2007年7月,他的學生羅文行在青藏高原實地調查,準備博士論文。其間遇到瓶頸,百思不得其解,就打電話給在武漢的李德威。

彼時李德威的身體很差,醫生一再囑咐他好好休養。但是擔心羅文行拿捏不準,李德威便獨自一人日夜兼程驅車開往東崑崙,和他一起測制剖面,實地調研半個月之久。

為科研事業奉獻到生命最後一刻,今天的武漢頭條屬於他!


為科研事業奉獻到生命最後一刻,今天的武漢頭條屬於他!


為科研事業奉獻到生命最後一刻,今天的武漢頭條屬於他!


為科研事業奉獻到生命最後一刻,今天的武漢頭條屬於他!


為科研事業奉獻到生命最後一刻,今天的武漢頭條屬於他!


翻開李德威的微信朋友圈,最後一條停留在今年6月7日。已在病榻上的他,尚在反思中國的科學精神。

仔細閱讀他的朋友圈,一位致力於科研的“大師”形象躍然眼前。從地熱能科研成果探討到對中國科學精神的追問,再到日常工作狀態,李德威的每一天都在為中國科學殫精竭慮,生命流逝的每一天李德威都希望自己能做的更多一點。“開完會,累倒了;過了生,重新來”,今年6月1日,即便是在病床上,李德威也飽懷豪情。

時針轉到9月9日,在因病離世的5天前,李德威還和自己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共10多人在病房開了“組會”,學生就自己的學業進展、科研項目進行了彙報,當時李德威說話已很吃力,卻還是一對一地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回覆指導並提出下一步研究思路。


為科研事業奉獻到生命最後一刻,今天的武漢頭條屬於他!

(李德威在病床上堅持工作)

即便在今日,仍有許多人並不看好李德威所研究的地熱能,在目前情況下,最可靠的能源是油,這意味李德威的研究可能終其一生不會有驚人成就。但正如李德威教授擔心的一樣,要衝破“嚴禁創新”的中國科技體制,需要的恰恰是李德威教授這樣百折不撓,純粹科研的科學精神。

數十年只為夢想而科研,勇於推翻延續幾十年的“錯誤”學說,創建新理論,以做學問而不是學成果的心態做科研,不以名利、結果為導向,注重過程,講全局奉獻。李德威作為科研者的品質和科學素養值得為全體科研人的榜樣。

板塊學說存在不足,一箇中國學者孤身奮勇來嘗試解決這個問題時,應該得到歡迎。雖然李德威系統建立自己的理論的路還有很長,以熱能為驅動力的地球系統動力學假說也存在瑕疵,但假以時日,中國原創的大陸動力學理論必將驚豔世界。

大師已去,精神永存。先生,走好!

九派新聞內容團隊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