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翡翠揭秘:玻璃种之父于展弘

以中国风元素为题成为流行

今天说起珠宝,可能在中国消费者的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一定是万宝龙、蒂芙尼、宝格丽等这些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品牌名字。不过随着业界涌现出一批,以于展弘为代表的独立珠宝设计师,正在逐渐改善这种略显尴尬的局面。

就连一些原本只遵从西方文化的国外珠宝品牌,近些年也在保有原设计理念下,逐渐开始尝试融入中国风元素。

翡翠揭秘:玻璃种之父于展弘

伯爵“ 璀璨华裳 ”

也许部分消费者会更加关注,这款项链镶衬了728颗圆形美钻、5颗梨形切割红碧玺,以及一颗枕形切割粉红碧玺。

但更值得在意的是,整体珠宝设计是以融入中国古代的折扇元素为基础。要知道折扇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算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最早可见于公元五世纪的中国南北朝时代。


翡翠:玉中之王,东方瑰宝

翡翠揭秘:玻璃种之父于展弘

但毋庸置疑,这样的珠宝设计无非只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皮毛。所以,如果想要探究,珠宝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其核心在于展弘认为,一定是玉。

说起玉文化,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成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中所代表的,为正义事业所牺牲的精神;自然也有可能是,诗词“化干戈为玉帛”中所代表的,爱好和平以及友好的内涵。因此,以玉为载体,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并成为了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过,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也意味着玉的种类实在繁多。所以,玉的核心在于展弘认为,一定是被称之为“玉中之王”的翡翠。

翡翠揭秘:玻璃种之父于展弘

珠宝设计师于展弘

从历史进程的角度分析,翡翠的最早记录同样也属于欧洲。在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中,英国、法国、瑞士、荷兰以及比利时,都有翡翠器物的出现。不过,更喜欢宝石文化的西方,明显对翡翠没那么在意。目前从遗址中出土的翡翠器物也可以发现,斧头、刮刀等武器的制造是古代西方翡翠的最常见用途。

但反观翡翠在中国,传说中十三世纪初,云南的一个盐商偶然的从缅甸驮了一块绿石头回国,从此晶莹透亮的翡翠在国内有了第一次记录。后来也因为古人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更多的以雕刻在翡翠上的方式祈福,所以翡翠又被称之为“东方瑰宝”。

翡翠揭秘:玻璃种之父于展弘


翡翠是什么?老坑新坑又是什么?

于展弘解释来看,翡翠是玉的一种,不过也不纯粹。往往很多消费者,甚至是从业者都会犯一个基本错误,说翡翠只是硬玉的一种俗称。但从于展弘开创“弘珠宝”的那天起,就一直在树立这样的规范界定。

严格上来讲,硬玉是含钠铝的碱性辉石类矿物的名称,而翡翠则只是以硬玉矿物为主,还多少夹杂有其他类的矿物。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其他类矿物的含量可以直接决定一块翡翠的质量好坏。那么不免又要问一个问题,质量最好的翡翠是?翡翠玻璃种,于展弘总会脱口而出的一个词,这也是众多的社会主流媒体及珠宝业界知名人士对于展弘的第一个身份认定,翡翠玻璃种之父。

翡翠揭秘:玻璃种之父于展弘

试想如果将其他类矿物的含量降到最低,那么从最直接的外观便可以发现,这块翡翠已经变得晶莹剔透,几乎是一种全透明的状态。当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已经完成了这道神奇的工序,在地质的作用下,这种占矿山翡翠原料出产量还不到1%的极品,业界就称之为翡翠玻璃种。

但于展弘一定要提醒消费者的,是翡翠玻璃种一定为老坑翡翠原石。

对于熟悉翡翠的消费者而言,老坑新坑的说法一定都听过,只不过两者之间具体的区别是什么?于展弘看来,其实业界一直就没有对这样的说法进行过标准性定义。

可以肯定,目前市场上所流通的大多翡翠玻璃种,都是新坑种翡翠。依然最直接的区别是外观,新坑因为没经历过大自然的物理作用,也就是像被流水、风沙等冲涮、侵蚀的过程,自然质地上的透明度远不如老坑,也就是于展弘常说的水份不足,还有摸上去的粗糙感也较强。

造成区别的原因是,老坑都至少历经多年的风雨洗礼,其内部颗粒之间的结合已经较为紧密。

所以,消费者在入手翡翠玻璃种时,一定要关注其结构是否松散。

万一如果有,那么便是新坑,缝隙间的液态吸附物较易挥发,使水份不足,甚至在未来会出现面目全非,从而完全失去收藏价值。


下期预告:独立与否?珠宝设计师的选择

翡翠揭秘:玻璃种之父于展弘

当今社会下,很多想从事珠宝设计行业的人,都满怀憧憬。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这看似光鲜亮丽的职业背后,实则却很辛苦。在管理者专业性普遍不高的珠宝行业,设计师几番辛苦设计的款式理念经常会被改到面目全非,他们已经沦为了生产线上的普通员工。

这样的原因在于,同质化现象下,珠宝行业形势整体的低迷,从第一环设计开始,就已经不被重视,抄袭成为各大企业的发展捷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