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司馬遷是如何得知項羽屍體的詳細下落的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結束了楚漢相爭的局面。而公元前145年,司馬遷出生,在公元前110年父親去世後,司馬遷責無旁貸的接任了父親的職位,由此開始了《史記》的寫作準備工作,《項羽本紀》便是其中的著名篇章,無論從文學性還是史料方面來看都有著極高的價值。特別是四面楚歌,兵敗自刎的情節寫得是生動曲折,絲絲入扣,連項羽死後屍體的遭遇都寫得明明白白。那麼問題來了,司馬遷本人是在項羽自刎五十年後才出生,然後過了近四十年後才開始寫《史記》,他是如何能夠把這個環節寫得詳細備至,宛如現場直播的呢?

司馬遷是如何得知項羽屍體的詳細下落的

司馬遷寫《史記》

讓我們回到《項羽本紀》中,當武勇天下無雙的項羽遭遇漢軍十面埋伏,劉邦統領著韓信、彭越、英布等名將使其四面楚歌時,再無雙的武藝也無法拯救最終失敗的命運了。於是,霸王別姬後,項羽只率領28人突圍而出,追擊的漢軍有數千人之多,他對部下作出了“潰圍,斬將,刈旗”,來證明自己的失敗是天意而非不會作戰,結果他很快兌現了諾言。斬殺漢軍一將一都尉,以及數百名士兵,幾千人的部隊竟然未能困住這支29人的隊伍,其中漢將楊喜想要追擊,被項羽瞋目叱責,部下紛紛潰散。項羽一直突圍到了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浦),身邊只剩下二十八人了。

司馬遷是如何得知項羽屍體的詳細下落的

他拒絕烏江亭長請求他渡江再起的好意,只是將心愛的烏騅馬贈予亭長,自己重新返身死戰,擊殺數百名士兵,自己也受了十幾處傷,心裡明白恐怕這就是自己無法逃避的結局了,回身在漢軍陣中看到了自己的老熟人呂馬童,這時候的老熟人已經是敵對陣營中的騎司馬了。呂馬童無法逃避,這才上前和項羽照面,當時的信息不發達,很多人久聞項羽大名卻不知道他的模樣。呂馬童辨認後便對漢將王翳說,這就是項籍。項羽便對呂馬童說:“聽說劉邦表示要用千金和萬戶侯的封賞來要我的腦袋,我就把這份功勞送給你吧。”言罷自刎身死。王翳便搶先一步,砍下了項羽的頭。於是兵將們紛紛一擁而上來爭功。除了呂馬童外,之前被項羽斥責的找不到北的楊喜,郎中呂勝、楊武也都分得了一份項羽的屍體。戰後論功行賞,五人都被封侯,其中呂馬童為中水侯,王翳為杜衍侯,楊喜為赤泉侯,楊武為吳防侯,呂勝為涅陽侯。項羽的影響力可見一斑,死後都能讓敵人的五個人封侯。劉邦在招降了項羽的餘部後,用魯公的禮節安葬了項羽,為之舉哀而去。

在這段洋洋灑灑又不失細節的描寫中,有一個人物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開始被罵跑,後來參與了分屍行動,被封了赤泉侯的楊喜。在整個過程中先後兩次上鏡,實在有些出人意料。而翻閱他的爵位傳承情況,他的曾孫楊敞在昭宣中興期間曾經官至宰相,而楊夫人不是別人,正是司馬遷的女兒。

司馬遷是如何得知項羽屍體的詳細下落的

可以想見,關於項羽的結局,司馬遷肯定和自己的女婿家族有過深入的瞭解。而楊喜當年的事蹟,也肯定作為整個家族的榮耀被代代傳遞了下來,最後變成了司馬遷掌握的第一手資料。而楊家對《史記》的貢獻還不止於此,由於司馬遷的秉筆直書,加之因李陵的事情獲罪,以至於《史記》一直被封存多年,直到漢宣帝時期,司馬遷的外孫,楊敞的兒子楊惲才將書籍重新獻出,他自幼跟隨外祖父,對書中內容早就諳熟於心,始終念念不忘外祖父意願,在他的努力下,這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才終於重見天日,最終成為了《二十四史》之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