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山海經到底出自哪個時期,是後人寫的科幻小說,還是前人留下的地球奧祕?

我愛遊戲小子


首先,山海經肯定不是什麼所謂科幻小說,有真實的成份。舉個例子,比如說《山海經》裡有一段提到“雁門山,雁出其間,在高柳北。”又說“高柳在代北。”高柳這個地名在漢代就是存在的,兩漢時高柳屬於代郡,治所在陽高,近於內蒙山西的交界處。代郡南到雁門山,北到陰山,雁門是代郡的最南端。所以其中又有不可解之處,對照漢代地理看高柳和雁門不知道究竟誰在誰的北面。但至少證明《山海經》有一定的真實性和可信性。

《山海經》是中國流傳很久遠的一部古書,它用語比較簡單,描述了許多山川、國度和神怪。《山海經》有《五臧山經》和《海經》兩部分,這兩部分的風格又不相同。《五臧山經》中記載的國度、物產、水道雖然奇怪,但也基本能理順讀下來,《海經》則顯得比較零落不太有秩序。也許《山海經》本來就是不同時代的多種著述的集合。《山海經》是西海劉向、劉歆父子編輯起來的。至於原作者是誰,甚至原作者是不是隻有一個人,現在都無從考證了。

從今人角度看《山海經》難免會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它似乎有真實性,又似乎很荒誕,和現實又很難一一對應。國度、人物、怪獸、神仙、物產都似真而又似假。但是要看看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那些奇幻的思想,假想的故事,看看《楚辭》裡瑰麗的神仙鬼怪的世界,也就覺得《山海經》不那麼異常了。

《山海經》裡的“經”,不是指儒家經典的“經”,有可能是“經歷”的“經”,而這種經歷也未必完全是現實生活裡的經歷,很有可能是作者思想的奇幻之旅。比如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裡也寫到大人國、小人國、飛島國、慧駰國等幾個國家,裡面人種、生物、生活習俗也怪異到讓人大跌眼鏡。如果僅看表面故事的描寫,我們又何必一一對號入座?但實際上哪一處不是對社會現實深刻的諷刺以及對人性深刻的諷刺?也許《山海經》也正是這樣一部作品。


沅汰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記述了上古時期人類的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還記載了一些離奇的神話寓言故事: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鯀禹治水等。因為成書年代久遠,內容有許多的爭議。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中說:《山海經》“蓋古之巫書”,又在《漢文學綱要》中說:“蓋以記神事”,足以證明《山海經》是一部極具神話研究價值的古書。

《山海經》中記載的各種有趣又奇妙詭譎的故事讓我們心中有很多的疑問,想要去一一探索。

一、山海經內容簡介

整部《山海經》大約可分如下幾部分:

  • ——《五藏山經》共五篇,內容有關山川地玩、祀神的典禮儀式和所用之物,間中敘寫到諸山山神的形貌和神力。

  • ——《海外經》共四篇;內容多記海外各國的異人、異物,也有此古老神話零片記敘,如夸父追日、刑天斷首。

  • ——《海內經》,共四篇:內容是記海內神奇事物。如是龍景象、建木形態、巴蛇、雷神等。

  • ——《荒經》,共五篇,內又分為《大荒經》四篇和《海內經》一篇。內裡記錄了一些有關帝俊和黃帝(古代東西兩大民族所本祀的上帝)的神話。此經是保存神話資料最多和最原始的,大部份重要的神話都聚集在這裡,而這部份之寫作時期可能比經還早。

從“海外南經第六”起到最後“海外經第十八”止之十三篇, 簡稱為《海經》。和前面的《五藏山經》即《山經》合起來,總名之曰《山海經》。


二、山海經裡各種神奇動物考證

《山海經》中描述最多的就是各種神奇的動物,通天徹地,長相怪異、身軀高大,那麼問題來了,山海經裡記載的生物是不是真實存在過,或者由於某種原因,物種滅絕了。又或是這些生物存在了一段時間,又一同去往了人類還沒能探索到的地方。

《山海經》記載:丹燻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兔首麋耳,以其尾飛,名曰耳鼠。可御百毒。

耳鼠是什麼?

《山海經圖》解釋“或以尾翔,或以髯陵,飛鼠鼓翰,倏然皆騰。固無常所,惟神所憑。”

古人認為“百歲之鼠化為蝙蝠”,認為飛鼠是蝙蝠的一種。

現代人根據上述描述,已基本鎖定耳鼠就是飛鼠。

《山海經•東山二經》記載: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
名曰犰狳,其鳴自,見則螽蝗為敗。

意思是,這動物形狀像一般的兔子卻有鳥的嘴,鷂鷹的眼睛和蛇的尾巴,一看見人就

躺下裝死。

《山海經·南山經》記載:“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食之善走。知人名,其為獸如豕而人面。”

據山海經中的形容,是形狀像長毛猿,長著人的面目,有一對白耳,既能匍匐,也能直立行走的怪獸,據說吃了的肉,有健步的作用。


《山海經》記載:騶虞如虎,五色具。一曰尾長於身。出孟山,亦出鳥鼠同穴山,日行千里。

騶虞是什麼?

《說文》解釋“白虎黑文,尾長於身,食自死之肉,不食人。”

《草木蟲魚疏》解釋“騶虞即白虎,文異,尾長身,不食生物,不履生草。”

這種動物毛皮白色有黑紋,尾巴比身子長,不吃人,只吃死亡後動物的屍體。

現代人根據上述描述,已基本鎖定騶虞就是雪豹。

《山海經》中有許多動物,有些經過考證能在現代找到相對應的,也有些動物充滿了奇思妙想,充滿了神話色彩。隨著時代的發展,種種疑問,早已無法解答,又或許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答案,不管答案是什麼,都堅定的相信著。

三、山海經記載的內容是現實與神話相結合的產物

《山海經》寫的是中國大陸還是日本、美洲?

其實,一部古書,往往並不是一個一次成型的整體,而是經過長期發展,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來源,疊加而成的。《山海經》正是如此。(這是上古文獻的共同規律),裡面的東西,也是真實和想象共存,是真假參半的。

不能籠統的說《山海經》是真實還是虛幻:


  • (1) 《山經》和《海經》原來很可能是分開的。只是漢代以後才合起來叫《山海經》。

  • (2) 《山經》和《海經》就是兩撥人寫的,世界觀都不太一樣,寫的完全是兩回事。就像麻辣鍋底和清湯鍋底既可以分開上,也可以合起來叫“鴛鴦鍋底”;

  • (3) 《山經》裡對應太行山的部分,是非常靠譜的。而且兩千年來,水道和石頭山峰的相對位置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

就如酈道元《水經注》說的良鄉縣的“聖水出郡之西南聖水谷,東南流徑大防嶺之東首”,這條深山中“聖水”的上游就不會改道,到現在這個村子還叫“聖水峪”。

四、山海經神話色彩的原因分析

《山海經》記載了很多上古時期的神話故事,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鯀禹治水、女丑祈雨等。這些上古神話的神秘詭譎和璀璨多彩,至今仍令人心馳神往。

中國人歷來對鬼神是保持敬畏的同時而又不願深入接觸的。孔子曾經說過:“敬鬼神而遠之。”

在《山海經》中,“鬼神”也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

大致可以分成兩類:

  • (一)一種是“活的”神,掌握著種種超人的神力或權力。

比如:西王母,掌管“天罰”,而燭龍能操縱晝夜的變換(其瞑乃晦,其視乃明)。

“活的”神,未必是真神,更可能是世俗權力的掌握者為了統治的需要而進行的自我神化,以便使自已超然於眾從而利於統治。

  • (二)另一種是”死“的神,通常是用來被祭祀的。

所謂”死“的神,它們除了長著悖於常理的面貌之外,既沒有留下隻言片語,亦不曾展現超人的神力創造不可思議的神蹟。這種“死的”神,現代我們通常把它們稱作“圖騰”。

上古時期人類把某種動物、植物或者非生物等當成是自己的親屬、祖先或者保護神,相信它們會保護自己,並且還可以獲得他們的力量和技能,這就是圖騰,而且這些圖騰還會被崇拜者極度神話。這些圖騰傳到後世,就變成各種各樣的神獸、怪獸、畏獸、異獸。還有一些動物由於由於行蹤詭秘,較少與人接觸,也會被人們敬畏和傳說,這就是《山海經》中的神獸的起源。

南山經所說的”其神狀皆鳥身龍首“,“其神狀皆”四個字說明,這個地區有許多這樣的“神”,大家都貢奉這種“鳥身龍頭神”,這種“神”就是典型的圖騰。

對於圖騰的崇拜和祭祀非常原始且非常廣泛,曾經遍佈於這個世界任何有人類居住的角落,

可以說是現今所有宗教的起源。


結語:古人有的把《山海經》跟《相馬經》這種相術書歸為一類,有的把它跟《博物志》這種小說歸為一類,近代又有人把《山海經》說成是“巫書”。其實筆者更願意是當成一本神話故事書和地理書來閱讀它。

現代人對這本書的探索和發掘還是很有限的,我們很多的網絡小說和網絡遊戲中神話原型就來自這本書,當然,要探索我們的古文明,《山海經》也是我們必得重視的存在。


守一讀書


  

  《山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神秘的一本書。有人將它當成史前秘錄,也有人將它當成秦漢方士編寫的奇聞異事。當代神話大師袁珂則認為:既然是神話,就當它是神話,又何必一定要用歷史去解讀神話呢?

  在當代許多人看來,西方世界尤其是古希臘,古羅馬都有著自己輝煌而嚴謹的神話世界,萬千諸神職責分明,各有傳承。就連鄰國日本也有“百鬼夜行”,每一種妖怪都有詳細傳說,唯獨中國,神話既龐雜,又繁蕪,簡直就是一團亂麻。

  其實,中國的神話龐大而輝煌,其中又不乏精巧細緻,我們缺乏的從來就不是神仙妖怪,而是一個嚴謹而有體系的梳理者。

  在中國神話的梳理上,《西遊記》《封神演義》居功至偉,《聊齋志異》《濟公傳》《白蛇傳》等也做了一些貢獻,不過,它們的源頭,都是《山海經》《搜神記》……

  因為《山海經》是一部以介紹山川風物為主,兼及神仙妖鬼的古代傳說彙編,因此,在我們翻閱《山海經》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其不同的時間軸。

  要想了解《山海經》首先要明確,山海經中的世界可以劃分為個不同的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開天闢地指出,盤古大神與燭九陰、九子鬼母、巨靈神等創始大神活躍;

  第二個時期,是盤古開天闢地之後隕落,盤古後嗣繁衍,大地上人神共處。

  第三個時期,諸神爭霸,三皇並立。萬千神靈大都是盤古後代,他們彼此爭雄,向炎帝與黃帝爭霸,黃帝與蚩尤爭霸,黃帝征伐夸父,顓臾與祝融爭霸,共工與祝融爭

霸……

  這個時期也是三皇五帝並存時期。有人說,所謂三皇是伏羲、炎帝、黃帝,也有人說是天皇、地皇、人皇。

  至於五帝,與歷史上的五帝不同,神話中的五帝都是與黃帝同時期的天帝。

  因天帝爭霸,洪水氾濫,女媧造人就在這個時期。

  即東方天帝伏羲(木),南方天帝炎帝(火),西方天帝帝俊(金),北方天帝顓頊(水),中央天帝黃帝(土)

  第四個時期,堯舜禹時期。

  堯帝時期最著名的大事件是天有十日,曬死女巫,然後羿神下凡,射殺九日。

  舜帝時期的大事件是洪水氾濫,天帝之孫鯀奉命治水,因治水無效被舜帝殺死。大禹接著治水,治水成功,被尊為禹王。

  《山海經》的歷史到大禹時代基本終結,雖然也有一些夏商事蹟流傳,但極少。


葉之秋


如題所問,筆者解答如下。

一、《山海經》到底出自哪個時期?

關於《山海經》的成書時期歷來傳說紛紜。有人認為,《山海經》成書於大禹治水期間,但這種說法經不起推敲。

因為根據當代考古研究發現,大禹治水時期的夏朝,吾國還沒有成熟的文字存在。

夏朝之後的商朝,雖然考古發現有了甲骨文,但並沒有發現甲骨文裡有山海經的記載。

西漢文學家司馬遷在編撰《史記》時曾提到,他對《山海經》所記載的神怪,並不能相信,所以他“餘不敢言也”。

可見《山海經》成書時期,應該早於漢武帝時代,最大可能是在周朝,且以東周的概率最大,起自春秋後期,經過數代人的接力編撰,到漢初才整合成書。

所以《山海經》的具體成書年代沒有嚴格的時間表,現代學者大多認為此書並非出自一個時期,但至少是在先秦,否則司馬遷在編《史記》時不會提到她。

作為吾國先秦的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充滿神話傳說的古老奇書,該書作者到底是誰,現在的學者均認為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是幾代人共同完成的。

二、《山海經》是否後人寫的科幻小說?

說《山海經》是一部科幻小說,這是不可能的,她絕不是後人創作的科幻小說。

上百年前的中國,還沒有科幻小說這一說,當代作家劉慈欣創作的《三體》等科幻小說,是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現的。

再者,西漢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已提到《山海經》,怎麼可能是後人寫的科幻小說呢?

《山海經》是一部描寫地理山川的著作,穿插了吾國古代流傳的民間傳說,如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山海經》是一部地理描寫和神話故事集,而不是科幻作品。

三、《山海經》是否前人留下的地球奧秘?

《山海經》的內容主要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地理人文知識,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吾國古代的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山海經》一書中記載了約40多個方國,550座山,300條水道,100多個歷史人物。特別是所記載的神靈多達450多個,個個奇形怪狀,神通廣大。

它是現存古代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是吾國神話的寶庫,也啟發了一些作家的創作靈感,如賈平凹在創作長篇小說《老生》時,把山海經看了好幾遍,以解讀山海經的方式來展開描寫。

《山海經》是否前人留下的地球奧秘,這值得探討。

由於受到落後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環境的限制,古人在編撰《山海經》時,既有對山川地理的非虛構實錄,亦有面壁虛構的成份;既有對人文知識的如實記錄,亦有腦洞大開的猜測臆想;既有對天文地理的客觀描寫,亦有對地球奧秘的好奇探索。

歷史是不斷前進的,科學技術是不斷髮展的,人類的知識也是不斷更新和積累的。

《山海經》作為一部幾代人共同編撰的著作,集中了許多人的智慧,綜合了古人對未知世界的大膽夢想,一些當時看來不可思議的地方,後來卻被證實,比如黃河、渭河、華山等等,地理位置與現實的大體一致。

正因為如此,有人覺得山海經是前人留下的地球奧秘。

筆者認為《山海經》作為吾國古代的一部奇書,既不是科幻小說,也不是前人留下的地球奧秘,只是一部虛實相間海闊天空,充滿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的地理和人文著作。

賈平凹曾經說過:中國人的文化思維都在《山海經》中,中國對外部世界形成的觀念,其實都是從《山海經》裡來的。


白話石說


這部曾經淪落為小人書的奇書,絕對不簡單!!

《山海經》是一部千古奇書,《道藏》、《四庫全書》都有收錄,歷史上曾經作為重要的山川地理圖志御賜給官員,但是因為充滿玄幻色彩、匪夷所思,歷代無人能真正解讀,到了明朝變成了開發兒童想象力的小人書!!真是何其可悲?

但是從邏輯上來推理,《山海經》絕對不簡單。

要知道商周之前,文化是官方壟斷的特權,會寫字的人都是社會的頂層,只有老子著作《道德經》騎牛出函谷關之後,才出現了文化廣傳的繁榮與衍化,形成諸子百家,三教九流。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山海經》,難道只是為了博君一笑,讓有識之士淬口唾沫?

退一步講,如果真的只是想發揮下多餘的想象力,為什麼要繪製這一坨坨的山,一片片海,還要給一個個神人國家編名字。一邊和現實似乎有點對應,一邊有些地方又充滿矛盾,比如一會說夸父是渴死的,一會又說夸父是被應龍幹掉的。有的地方又明顯的囉嗦累贅,不合邏輯,比如光是日月升起落下的山就有十幾座。這搞什麼?難道古人這麼愚蠢,吃飽了撐的畫圖200多幅寫字3萬多字,就為了顯示自己能畫小人書?

如果不是無聊之戲作。那麼神人神仙在哪裡?大人國在哪裡?崑崙山在哪裡?要知道張騫出使西域,出關走了幾千裡,都沒找到崑崙山,搞得司馬遷都迷茫了,只好說《山海經》裡面的怪物我是不敢談論的,其實是不好意思說這書就是扯淡。

《山海經》根本就是一本道書,甚至是遠古一本修煉秘籍!!!

事實上懷疑都沒錯,我覺得只是大家解密的工具使用錯了。鄙人以為要解讀來自上古的《山海經》,必須要使用我們最古老的文化基因,這就是道家的理論和學說。為什麼幾千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研究都看不懂這本“小人書”,這只是因為:

《山海經》根本就是一本道書,甚至是遠古一本修煉秘籍!!!

什麼山川地理,什麼神仙怪獸,什麼美麗傳說……為什麼很多東西匪夷所思,無法考證,因為這一切的一切其實在現實世界都不存在,都是上古真人修行內視的內景。

內視是道家的修行養生的方式,《太上老君內觀經》記載:

老君曰:內觀之道,靜神定心,亂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閉目思尋,表裡虛寂,神道微深。外觀萬境,內察一心。瞭然明靜,靜亂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寧極。湛然常住,杳冥難測。憂患永消,是非莫識。

大致意思,就是靜坐到一念不起,就可以在外看到萬千景象,在內就能體察到不動之心。醫道同源,中醫裡面有類似的方法,叫做內證,就是通過內視的修煉方式,能夠體察甚至直接觀察到體內腑臟氣血的運行,比如,經絡在機器和解剖方式都無所見,但是通過內證就能觀察到。《黃帝內經》對人體的器官、機能特別是六經五臟的運行為何說的這麼明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所以,我們從道家和中醫理論來看,《山海經》和道家有哪些奇妙的聯繫:

聯繫一、五藏山就是指人體的五臟。

在《山經》的結尾之處,有明文記載

“禹曰:天下名山,經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

為什麼《山海經》天下之山是五藏,這麼不多不少?引申出去,為什麼我們中國說五嶽,而不是別的數字?實際上天下之山遠遠不止五座啊。

稍微懂一些數術和中醫的朋友一定知道,這是因為道家的五行學說,金木水火土,對應我們人體五臟。藏其實就是髒,五藏就是說的五臟。五藏山經就是說五臟運行的細節。

聯繫二、人體四海對應《海經》東南西北海

《海經》分為內、外東南西北八篇章。但是查看全文表述,所謂的內外其實是以海來區別地理,這樣實際上《海經》說的就是四海。我們知道中醫裡面也有四海的說法:髓海在腦、氣海在膻中、水穀之海在胃、血海(又稱十二經之海)在衝脈下腹部,正好對應內外海四部。這是偶然嗎?

聯繫三:《黃庭內經景》與《山海經》有相通之處

修真修道,知天改命。在著名的丹經《黃庭內經景》有明確描述內丹修煉搬運的內視景象。其中山川地理人物儼然,種種表述內容雖然不同,但是在語態和手法上和《山海經》有共通的氣質。是不是都是內視所察,由於上古修行方式不同,所以所見地理景象不同呢?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點臆測,拋磚引玉,供大方之士一笑。


江南莫氣


山海經是一部準確的中國地理書,要讀懂它,必需知道它的特定術語

1 山海經中的海到底是什麼

我們開口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有誰考證過,在先秦時,四海到底在哪裡。

山海經中的海讓我看得一團霧水。後來反覆比對發現,這裡的海不是自然景觀,是一種人文的空間邊界,在邊界內的就是海內,在邊界外的是海,也是海外。然後以方向分為東南西北各海。

這條邊界是以山西運城(112.4,35.5)為中心,以920公里為半徑劃定的。

這個圈是我看山海經在地圖上畫了無數個圈比選後得出的。(山東的日照市是35.5,落在東西緯度線上,用山西太原和湖南衡山取經線)

如果當時四川松潘盆地還是海,打通洮河與岷江,這個圈完整地包住可以聯通的黃河與長江水系。

2 山海經定位的座標系

大荒經中的28座山用於定位

在邊界外的為海外,也是大荒之中。在山海經大荒經中,有東方日月所出的7座山,西方有日月所入的7座山,南北方各有以“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標記的7座山,還一般有水或海水窮焉、入焉、所入、注焉等。

《禹貢》中有五服: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綏(sui)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要服中有夷,荒服中是蠻。大荒應該在荒服之地。

以陽城為中心,以230公里為半徑,放大倍數,畫四個圈(920公里)為邊界,是前四服,在邊界外,再放大230公里,畫一個圈為荒服之地(海外)。

在前三個圈東西頂點,向以經度為線,南北頂點以為緯度為線,與邊界向交,每個方向可以得到7座山;在四個交接方位,各有2座山非常接近,但不重疊。

落在24個方位位置上的重要考古和人文地點有赤峰(紅山文化),葫蘆島,大連島,山東半島頂端,長江口崇明島位置(那時崇明島還未形成),杭州天目山(良渚文化),湖南衡山,重慶西北大足,成都北(三星堆),四川松潘盆地北端,黃河口積石山,甘肅武威,陰山東側狼山。

3 海外各國是什麼

海外經+海內列經與大荒經+海內經是二組文本

邊界將海外、海內分開:

山海經的第一組文本,沒有用大荒山座標,直接按外、內分四各方向描述;

第二組文本用了大荒座標,要精準得多,第二組文本還講述了一些國的世系,價值極高。

由於錯亂簡不可避免(海內列經錯亂最厲害),兩組文本對照可以互做校驗

海外各國是夏初,在邊界周邊部族的分佈。

4 山海經的海內經和《禹貢》匹配

山海經的海內經僅是描述海邊界內側230公里的情況,也就是要服之地。

《禹貢》的九州是描述邊界內完整的分野情況。

5 山海經的1山經裡等於69米

山經有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用我分析出來的絕對距離920x1000x2除28000-26000,得65-70米,我取69米,以戰國到漢尺23釐米,得1山經裡=300尺;

另外以海外東的豎亥步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億為十萬,在十萬前為進位,用5109800步除,得182-196步,我取180步。

以後世的1步=3豎亥步,1步=5尺公式,1山經裡=180豎亥步=180/3 步=60 x5 =300尺。

用後世的市裡來看:1裡=180丈=1800尺=300步(1步=6尺),比山經裡放大了6倍,這個距離下的山經真的是世界地圖了。


馬六Ma6


《山海經》是一步奇書,也是中國先民留下的大開腦洞的神話著作。那麼這部奇書到底是出自哪個時代,有幾分可信呢?

傳統的說法是《山海經》是治水的大禹或者是他的臣子伯益寫的,但這從邏輯上就不大可能。夏代距離現在已經4000多年,能留下如此篇幅的神怪著作,恐怕不是一時一人所能完成的,更何況中國古代有託付名人來顯示書的名氣的傳統。

現代中國學者一般認為《山海經》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時間大約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楚,巴蜀,東及齊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漢校書時才合編在一起。具體說來則有以下幾種意見:

1、漢代的劉歆認為《山海經》成書於夏代之前,

2、梁啟超和袁珂認為其成書於戰國至西漢初年

3、徐顯之則認為該書“草創於禹益,成書於夏代,完善於春秋戰國之際”。

目前學術界認為,梁啟超、袁珂的說法較為可靠。從《山海經》所載內容來看,上自傳說時代,下自成書之時。其中包括夏、商時代的歷史,尚說得過去,但若認為最終“成書”於該時,似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有很多那一時間段之後的地名、政權名稱的出現。但可以肯定的是早先夏商的傳統地理知識在戰國到西漢的編書過程中得到了充分應用,能反映一些遠古情況。

這本書雖然摻雜有大量的神話祭祀內容,有各種怪物,但卻不是科幻小說,而是曲折地反映了古人認識周邊事物的巫史之書。理由是這本書特別重視神仙譜系的記載,對各種草木怪獸的預示功用、各座神山的祭祀規格記載的不厭其詳,這與先秦時期重視巫術的傳統有關。

另外這本書還包含了豐富的地理學內容,但卻是一種古人觀念下的神話地理。全書共31000多字,完全真實地記載了中國上古時代的地理概貌,全書共分三十九篇,分成十八卷。第一卷至第五卷屬《五臧山經》,共二十六篇。《南山經》三篇,《西山經》四篇,《北山經》三篇,《東山經》四篇,《中山經》十二篇。把中國地理劃分成南、西、北、東、中五大區域,記載每個區域主要的山系、河流、金屬礦和非金屬礦、玉石的產地,記動植物類別、村落分佈、民俗祭祀等。第六卷至第九卷為《海外南經》、《海外西經》、《海外北經》、《海外東經》四篇,記載了海外的國家、神仙鬼怪,十分生動。

從《山海經》的文筆和行文方式來看是積累形成,文本有一個生成發展的過程。雖然寫了女媧、天帝、昆倉神山、共工、祝融、三眼人、視肉、扶桑、不死藥等事物,但卻並不是任意開腦洞,而是在天馬行空之外折射出先人開發自然,理解萬物的古樸生動的認知體系。

魯迅先生小時候就很喜歡看《山海經》,這本書老少皆宜,你可以把它當做科幻志怪小說來看。但其實這本書裡面仍然包含有豐富的上古地理、歷史、宗教、風俗知識,等待有心人去發掘。《山海經》可以說是上古第一奇書,也是中國人的神話故事的寶典。

1、袁珂《中國古代神話》

2、《山海經》

3、《圖解山海經》


歷史研習社


從《山海經》成書以來從古都今,學者都一致認為山海經的作者不止一位,經其書裡的內容描述應該形成於夏代。

春秋之前文化知識的流傳只能通過口授為主,甲骨,青銅,等材料上記錄,進入戰國初期才出現竹簡,戰國後期獨立著書的風尚逐漸流行,學者開始用文字記錄著書。而《山海經》就在那時開始得以用文字來記載。

而《山海經》裡面的內容是從何而來的呢?那就應該追溯到夏代。那時候還處於原始信仰濃郁的歷史階段,他們相信神巫的存在,這種神巫的文化被他們口述,圖文,鼎文,反正就是以他們能記錄傳達的方式保留了下來,到戰國後期被學者蒐集整理,再經歷多朝學者的考訂刪減,最後就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山海經》。




馬騮妹與叉燒仔


將古籍傳奇乃至科幻化,是對古籍考據非常不利且不尊重的行為。《山海經》並非無法讀懂的“天書”,其內容看似古奧玄奇,一是因為我們如今的時代失去了當時的語境和文化環境,二是歷代不學無術的方士雜家給予其不負責任的元素添加。

《山海經》一書,其編校者為西漢時劉向、劉歆父子,將原本散見於他書中的《山海經》三十二篇彙編成十八卷。其書之後又有散佚,經晉代郭璞校注重編,得如今所存的《五藏山經》五卷、《海外四經》四卷、《海內四經》四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共十八卷。由郭璞伊始,自《山海經》成書以來,考據校釋其書便蔚然成風,較為有名的注本有郭璞、楊慎、郝懿行、袁柯等。

在瀏覽《山海經》原文內容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確認的是,《山海經》並不是一部由一個作者所完成的作品,它的成書過程甚至有可能綿延百年,是集幾個諸侯國、幾個王朝乃至幾個時代綿延流傳下來的集體智慧。其成書非為一人所著,最明顯的特徵在於《五藏山經》、《大荒經》與《海經》之間那涇渭分明的語境、內容風格和敘述手法。

對於《山海經》各部分的先後成書順序和作者群體,目前學界內尚無明確統一的觀點,但大體來說,《五藏山經》成書要晚於《大荒經》與《海經》;《山經》與《海經》、《大荒經》分屬於兩個不同的系統,是能夠達成共識的。相比於《海經》與《大荒經》,《五藏山經》其書寫文風更規範,更有實用性並更具韻文感,故而顯然創作時代要晚於行文更加隨意、內容更加散亂的《大荒經》及《海經》。

雖然《五藏山經》、《海經》和《大荒經》在行文風格上略有區別,但既然將它們合併為一部典籍統稱為《山海經》,那麼它們之間必然有著內容形式上的相同之處。概括來說,《山海經》是一部以方位為序,講述了當時華夏民族活動範圍之內山水典俗等雜說記錄的古籍,若要將其中內容再度進行細分的話,可以大致分為地理博物、述史紀事、神話母題、巫祝典儀四個方面。

接下來,我們就來瀏覽一下,《山海經》符合以上大致分類的內容範例——

地理博物類:

南次二山之首曰櫃山,西臨流黃,北望諸𣬈,東望長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於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獸焉,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見則其縣多土功。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手,其音如痺,其名曰鴸,其名自號也,見則其縣多放士。——《山海經·南山經》

述史紀事類:

有西周之國,姬姓,食榖。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榖。稷之弟曰臺璽,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榖,始作耕。——《山海經·大荒西經》

神話母題類:

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覆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山海經·大荒北經》

巫祝典儀類:

凡西次二經之首,自鈐山至於萊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馬身。其七神皆人面而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為飛獸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白菅為席。其十輩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雞,鈐而不糈:毛採。——《山海經·西山經》

凡以上四種大致分類,並不獨侷限於《山經》或《海經》之中,而是雜糅全書,《五藏山經》之中亦有西王母、渾敦帝江等神話母題形象;而《海經》、《大荒經》之中也有對於地理方位及物產的記錄描寫。然而不同於後世同類書籍的記錄方式,《山海經》的風格特色,是獨一無二的。

首先來看其中大致可歸於“地理博物類”範疇的部分:《山海經》尤其是《五藏山經》中,如範例般詳細描述四方山水分佈、物產礦藏的內容佔了全書的極大篇幅。書中如親身目睹一般詳盡記錄了四海八荒內的山脈走勢與生物特徵,讓後人很難相信這會是一部完全依託想象創作出來的小說典籍。

然而《山海經》畢竟尚不能被視為地理博物類典籍之祖,是因為在它看似詳盡確切的山水風物記錄之中,又夾雜著許多如今看來不可思議,甚至荒誕離奇的部分——如範例中,櫃山中的怪獸“狸力”,它的出現可以導致其郡縣內多營造動土之事,這顯然是不合常理的。

同樣,再來看述史紀事類的部分:與其他相近時期的口述史古籍一樣,《山海經》中這部分牽涉到古代帝王世系與紀事的內容,往往極為簡短粗略,然而看似單薄,所包含的信息量卻異常龐大。例如範例中所舉的“叔均”、“后稷”等,若如文中所言,便是周王朝之先祖世系。縱觀整部《山海經》中,這樣的述史紀事內容不在少數,有些甚至是僅此一家別無他錄的,這也是《山海經》在先秦古籍中始終佔據獨特地位的原因之一。

然而這樣一本有著豐富先秦時代考據價值與信息量的神秘古書,卻依然不能被視為可以全然依託的“信史”、“地理志”看待,便是因為其同樣承載著原始神話、巫祝祭祀這些文化屬性內容。不同於《尚書》、《春秋》等相近時代的先秦經典,《山海經》自誕生伊始,便與中華傳統中被遺忘已久的巫文化脫離不了干係,這是所有試圖解讀這部古籍的讀者學究都不能夠忽略的事實。

(更多與《山海經》、“中國神話”相關的內容,請關注本人專題文章系列《中國妖怪學》。)


在下翩竹


《山海經》,中國先秦古籍,是一本載有怪奇悠謬之說,薈萃珍奇博物的地理風俗志。當代學者將其視為古代的「巫書」,記載上古巫師祭神厭鬼的方術儀典,又或者當作遠古的神話,寄託了華夏先民奇幻瑰麗的想像。一般認為該書涉及了古代神話、地理、動物、植物、礦物、巫術、宗教、歷史、醫藥、民俗及民族各個方面的內容。

《山海經》記載許多民間傳說的妖怪,詭異的怪獸以及光怪陸離的傳說,長期被認為是一部語怪之書,有人認定本書所記之事,荒誕不經不可輕信,但也有人認肯其價值,用來考證奇物異俗,山川形[。當代有些學者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的探勘紀錄,其中包括一些遠古氏族譜系,祭祀神名,是一本具有歷史價值的著作。

《山海經》原本有圖,但古圖已亡佚不存,六朝張僧繇繪製、宋代舒雅重繪的十卷本《山海經圖》也沒有流傳下來。現今所能見到的最早山海經圖本,則來自於明朝的胡文煥本、蔣應鎬本這兩種。

已知最早記載山海經一詞的文獻,是在史記大宛列傳贊:「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但司馬遷未提及作者是誰[4](漢書、論衡引史記此段文字時只提到「山經」)。

按劉歆〈上山海經表〉的說法,《山海經》出自唐虞之際,是大禹、伯益由治理洪水的緣故,至九州各處「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又紀「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以辨別九州土地的肥瘠,制定所要繳納的田賦,區別事物之善惡,以利器用[7][8]。

然而,山海經中出現郡縣名,又有夏禹以後史事,因此歷代以來,有人懷疑其中有後人添加的文字,或完全否定為禹、益所作。《周禮》疏中有「古山海經鄒(鄒衍)書」的說法。朱熹、胡應麟等認為《山海經》成書於戰國末期,是戰國好奇之士所做。清朝學者畢沅主張其「作於禹益,述於周秦,行於漢,明於晉」。

當代學者一般認為《山海經》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不同時代、不同作者,長久累積而成的集體成果,時間大約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之間,到西漢校書時才合編在一起,其中許多可能來自於口頭傳說。法國漢學家馬伯樂認為〈山經〉作者是洛邑人。據蒙文通考證,《山海經》可能是巴蜀地域所流傳、代表巴蜀文化的典籍。蕭兵推測此書可能是東方早期方士根據雲集於燕齊的各國人士編纂整理而成。多數學者則認為寫定《山海經》的是楚人,例如袁珂在《中國神話研究和山海經》一文中表示:「《山海經》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經過多人寫成的一部古書,作者大概都是楚地的楚人」。

《山海經》古本三十二篇,經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校刊而成十八篇。晉朝郭璞曾為《山海經》作注,考證及注釋者還有明朝王崇慶的《山海經釋義》、楊慎的《山海經補註》、吳任臣的《山海經廣注》、清朝吳承志的《山海經地理今釋》、畢沅的《山海經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經箋疏》等等。民國以後,則以神話學者袁珂的《山海經校注》最為出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