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相伴相生,且看終端如何以內容為名打造生態

如果你恰巧購置了一臺智能音箱,除了聽音樂,那麼你確實還可以打電話、購物、叫車、訂外賣、查找食譜、聽書……以紅遍全球的亞馬遜Echo設備與Alexa生態系為例,這臺智能音箱不僅聰明,而且還會學習。


從2017年到2018年初,Alexa平臺上的語音技能Skills數量在美國從7053猛增到29000多,同期在英國也翻翻,這些結合使用場景的Skills,助力亞馬遜擴展到數以億計的終端聯網設備,也讓亞馬遜銷售更多的設備,已經在美國銷售了4000多萬個Echo音箱,佔據80%市場份額。

不得不承認,亞馬遜Alexa生態的核心就在於不斷增長擴容的Skills技能,而這恰恰是終端產業關鍵性的創新要素——內容。智能終端的發展演進,在創新的產品形態與應用體系背後,是內容領域的全面滲透佈局。簡單的工具性終端已無人問津,搭載互動有趣,關聯用戶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等內容的終端則是這個時代制霸的王者。

01

連接用戶

內容就是流量入口

終端領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依賴內容。內容是終端設備連接用戶的入口,這一點正在越來越被證實。為什麼?

一是終端智能化之後,其產品硬件具備連接能力,實現互聯網服務的加載,形成“雲+端”的典型架構,具備大數據等附加價值。而真正體現“雲”能力的就在於無限豐富的內容,通過雲端的內容庫,實現用戶數據的存儲調取分析。

二是智能終端產品功能不斷進化,人機交互模式更為自然,產品品類不斷增多,多種智能終端為內容的展示提供了更多載體,同時不同終端產品大小各異的屏幕也對內容提出了新的訴求。

三是互聯網信息迅猛增長的同時也不斷推升用戶對智能終端的期望值,對終端所承載的信息內容的獲取手段與速度認知水平與價值展現形式與地點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動智能終端變換多種形態,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日常場景中,需要匹配更加個性化的多元內容。

四智能終端設備的簡易操作和移動便攜,

降低內容製作門檻提升了內容製作的效率,讓更多的普通用戶加入內容的生產創作,從事內容生產的從業者數量激增,經由這些創作者生產的內容數量也呈現爆發之勢。

內容已經成為終端產業佈局中的重要一環,成為黏著用戶的關鍵所在。此外,智能購物、音樂娛樂、健康菜譜、新聞資訊等內容將融合在智能硬件的使用場景中,在終端場景化演進的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02

產業佈局

終端企業涉足內容領域

內容已經成為新的流量入口,具有軟硬件優勢的終端企業自然不會放棄這一關鍵領域,紛紛入局內容產業。從海內外終端企業巨頭的內容佈局來看,可以梳理出以下的典型模式:產品驅動型、資本驅動型和生態驅動型

蘋果:產品驅動型

眾所周知,這家依靠強大硬件終端引領移動互聯革命的巨型公司近年來面臨增長窘境:喬布斯之後,蘋果再也沒有引領潮流的革命性終端產品。以iPhone為代表的智能硬件創新不足,加之競品的瘋狂競爭,銷售增長乏力。

與之相對的,是蘋果在過去幾年,服務類營收持續走高。在2017財年第四季度財報中,服務類營收從2014年44億美元,增長至2017年85億美元。持續提升的收入,以及內容為硬件銷售提供的用戶粘性,使得蘋果近幾年持續發力內容生產。

在線音樂成為了蘋果內容化的縮影。蘋果憑藉 iTunes 在音樂領域一直處於業界領先地位。2014年,蘋果以30億美元收購Beats Electronics,並因此擁有了後者旗下的流媒體服務 Beats Music,整合旗下的免費音樂服務iTunes Radio 後,蘋果在線曲庫大大擴充。

相伴相生,且看終端如何以內容為名打造生態

依靠iPhone和iPad的強勢終端預裝,在線音樂業務含著金湯匙開疆拓土,在Spotify稱霸的西方數字音樂市場撕出一道口子。數以億計的硬件設備,加之立足於這些設備之上的數據,有著藉助曾經的iTunes Store 和整個音樂工業鏈條建立起來的聯繫,這一切使得Apple Music都有了其他任何平臺都無法擁有的優勢。

2015年6月30日,Apple Music正式發佈,截止2018年2月,Apple Music 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擁有 3600 萬付費訂閱用戶,而2017年9月這個數字還是 3000 萬左右。儘管Spotify一直佔據全球老大的地位,但蘋果音樂在美國的用戶增長速度更快。外媒認為,如果這種增速繼續下去,蘋果有望在2018年夏天超過Spotify的帳戶數量。

除音樂領域的大張旗鼓,蘋果近年來還發力視頻領域。進入2017年,蘋果開始大量聘請視頻行業的高管。

根據外媒報道,2017年,多位視頻領域的高管及專業人士被蘋果收至麾下,包括 Youtube 和 Spotify 的前高管 Shiva Rajaraman,WGN 的前總裁兼總經理馬特·切尼斯,亞馬遜國際視頻業務的負責人萬德爾,以及索尼、美國環球電視公司等各大視頻媒體行業的高管和專業人員。

2018年年初,據外媒《好萊塢報道》報道,蘋果在與 HBO 爭奪一項喜劇項目中勝出,獲得了此項劇集的版權。除此之外,曾導演過《星球大戰》的 J.J. Abrams 即將拍攝的一部科幻美劇,也被蘋果和 HBO 雙雙盯上,相互之間正在爭奪版權中。

除此之外,蘋果還宣佈與知名導演斯皮爾伯格的安北臨電視公司合作,共同打造一項美劇項目。據悉,蘋果在2018年的將會在原創視頻領域投資10億美元,分析師稱,未來幾年其投資數量將增加至40億美元。

在音樂和影視之外,蘋果還在圖文內容上進行佈局。早在2015年,蘋果便推出了自家的新聞應用 Apple News。但在當時,這一軟件只是作為一款新聞聚合類的軟件。而在2017年6月,蘋果卻破天荒的招聘了首位主編,任職的是曾任《紐約雜誌》執行總編輯的勞倫·科恩。大量的招聘人才,反映出蘋果發力內容的的決心。

小米:資本驅動型

小米一直想摘掉“中國版蘋果”的帽子。除了推出各種價位、各種性能配置的終端之外,小米也意圖佈局內容。但是從終端角度進行橫向比較,不管是旗艦手機還是MIUI都無法與iPhone和IOS一整高下。由終端到內容的路不好走,小米和雷軍選擇了資本。

早在2014年,雷軍在提及小米電視的時候曾這樣表態;“我們不是去買片子,而是要花10億美元把內容和整個產業串起來”,並在當年挖來門戶時代的靈魂人物陳彤。隨後,小米通過一系列資本運作開始了其內容佈局。

2014年11月,小米以千萬美元投資優酷土豆,並宣稱優酷土豆的自制內容可在小米盒子、電視甚至手機等一切內容載體終端播放;當月,小米和順為資本(雷軍旗下投資公司)聯合宣佈,雙方以18億元人民幣入股愛奇藝,以期加強雙方在內容和產品創新的合作;

2015年,順為資本投資了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短視頻社交公司快手。10月,小米和華誼聯合投資電影公司新聖堂;

2016年10月,小米影業成立,專注於影視內容的製作、宣發和投資。此後,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邏輯思維、喜馬拉雅等項目,也陸續成為小米和順為的投資對象。

對於風口上的

短視頻,小米也從未落下。2017年8月,小米聯合IDG以1億元投資了頭部MCN機構火星數娛。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成都火星數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註冊成立於2015年8月21日,截止目前旗下已經擁有簽約主播8000多位,其中3000餘人收入過萬,12人收入過百萬。對於小米來說,藉助火星數娛的內容資源,可以有效的幫助小米直播平臺在“千播混戰”中脫穎而出。

自有IP內容的儲備和打造上,小米是通過旗下“小米互娛”來完成的。小米互娛包含遊戲、影視兩大主幹業務,以米聊為主陣地,內容源則將整合小米體系下的各個業務。

2017年ChinaJoy期間,小米互娛第一次以遊戲運營商的身份,帶著MOBA《小米超神》、FPS《小米槍戰》、競速賽車《小米賽車》3款電競產品出現在展館中;

由小米互娛與“前任系列”電影原版幕後新聖堂聯合出品網劇《嗨!前任》於2018年1月上線視頻平臺,值得一提的是,《嗨!前任》、《前任3:再見前任》的劇制方新聖堂同時也是小米的被投企業。

相伴相生,且看終端如何以內容為名打造生態

小米互娛負責儲備和打造小米自有IP內容

亞馬遜:生態驅動型

亞馬遜一直是一家“隨性”的公司,讓人捉摸不透的資本運作和業務佈局看似無關,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組成了生態。除了開篇提到的智能音箱Echo之外,亞馬遜的電子閱讀器kindle帶來了數字閱讀的革命,加速了電子書對於數字閱讀行業的重構。但亞馬遜不只想賣硬件,而是希望用硬件佈局線下場景,連接消費者和生產者,反哺線上消費

具體到內容,亞馬遜的佈局涉及了數字出版視頻媒體等領域。

早在2008年,亞馬遜就收購了數字有聲圖書供應商Audible;2013年,貝佐斯以個人身份收購了《華盛頓郵報》;在視頻領域,2016年6月亞馬遜推出其獨立的視頻訂閱服務,在此前,它一直都是作為 Prime 包年配送服務的一項福利提供給用戶的。

亞馬遜甚至成立了原創影視內容工作室 Amazon Studios 和Amazon Original Movies(原創電影工作室),學著 Netflix 自制電視劇和電影。亞馬遜在2016年聖丹斯電影節以千萬美元價格買下了《海邊的曼徹斯特》的發行權。這部以重金購得的影片沒讓亞馬遜失望,在奧斯卡大獎的角逐中,拿到了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劇本兩座沉甸甸的小金人。而亞馬遜買下美國地區發行權的伊朗劇情片《推銷員》,也幾乎毫無懸念地拿下了2017年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獎。

據外媒分析,亞馬遜2017年在原創視頻上投入45億美元,雖仍低於Netflix的60億美金計劃,但也已經位居視頻領域第二。

影業只是冰山一角,盤點亞馬遜近一年的動作你會發現,曾經的“電商巨頭”、現在的“數字巨頭”已經對傳媒業露出了獠牙。

2017年8月與體育電視臺Eurosport合作,在流媒體平臺播出體育節目;2017年8月與《行屍走肉》的漫畫創作者Robert Kirkman簽署協議,共同製作電視節目,該電視節目將在亞馬遜Prime Video獨播;2017年8月亞馬遜打敗Sky拿到網球ATP世界巡迴賽2018年之後的英國獨家流媒體權;2017年7月亞馬遜一千萬美元收購GameSparks,一家遊戲開發商的後端服務商;2017年4月亞馬遜拿下美國橄欖球聯盟(NFL)專有權。

除了原創自制、版權購買之外,亞馬遜認識到拉攏其他內容創作者的重要性。針對大型內容生產公司,亞馬遜推出了Amazon Channels Program,讓內容製作商在這裡售賣自己旗下的頻道,比如HBO。亞馬遜還會幫助運營這些頻道,定期在亞馬遜網站和旗下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影視在線數據庫 IMDb上推廣。

對於中小型創作團隊,亞馬遜也伸出了橄欖枝。2016年推出的Video Direct Program允許創作者將自己的內容上傳到Amazon Video,在亞馬遜的生態裡獲得多個變現和分發的渠道:既可以選擇售賣,也可以選擇開放給Prime會員(大多數)。

相伴相生,且看終端如何以內容為名打造生態

“A”to“Z”:全覆蓋

03

內容場景化

從內容到服務

不同形態的終端內容全面爆發,將滿足用戶更多場景下的信息需求。內容需要與具體的產品、具體的場景、具體行業結合才能夠產生千變萬化的效果。在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之下,終端所承載的內容體驗形式將更加多樣。

智能音箱如Amazon Echo使新聞獲取、信息查詢可以通過語音來實現;VR技術用虛擬情景模擬限時,使人身臨其境,如VR演唱會可用全景的動態視頻流讓人們在家中感受現場的視野和音樂效果;VR硬件軟件的不斷完善將使得基於VR的遊戲快速發展,交互方式更加逼真。

相伴相生,且看終端如何以內容為名打造生態

Amazon Echo

移動終端平臺助推短視頻爆發

視頻作為傳遞內容的最直接的形式,其呈現效果、傳播訴求以及蘊含的信息量都遠超平面圖文形式。伴隨著智能手機終端的普及以及5G時代到來,點播、直播、短視頻、VR等各種內容形態全面開花。從長視頻到短視頻,內容生產門檻逐步降低;從PC到移動,便捷性進一步提升;

相對於錄播,視頻直播更加真實和生動,現場感更強;直播平臺提供的點贊、評論、打賞、紅包等功能,使得企業營收類型更加多樣化;VR內容,讓用戶置身於一個模擬真實的世界,其優勢體現在臨場感、沉浸感上。隨著VR軟硬件的成熟,基於VR的內容將迎來一輪新的發展。

自2016年以來,短視頻作為與智能手機終端最為適配的內容形態,不僅可以使得人們輕鬆簡化操作通過後期智能化處理拍出大片的效果,而且可以通過社交平臺的實時分享滿足大眾的心理需求。短視頻及直播已成為新時代的互聯網社交平臺和入口之一。

可以說,移動終端下的短視頻經歷了“井噴式”增長,用戶的停留時長,使用時長和打開頻次都有了較大提升。單日人均啟動次數由5.8次增長至8.1次,人均單次使用時長增長到了56.2分鐘。假設每個短視頻有1分鐘時長,那麼用戶每次打開至少要看6—7個短視頻。用戶粘性不可謂不高。

智能音箱帶動音頻復興

語音識別開始嵌入各類收集應用設置和信息搜索中,語音助手也逐步成為屏幕之外智能終端的核心交互通道。可穿戴設備、智能語音設備等硬件進一步縮短了信息流與人體的距離,使信息內容能夠更直接的接觸到和服務於終端用戶。

相伴相生,且看終端如何以內容為名打造生態

人工智能時代,手動交互的內容不再亮眼,而語音交互的內容則走到臺前,這其中主流的終端產品是智能音箱。語音交互的便捷性和連接一切的包容性使得智能音箱成為終端與內容匹配的最佳產物。

NPR和Edison的一項新研究,深入瞭解美國智能揚聲器用戶的行為和態度,並與沒有智能揚聲器設備的消費者進行了對比。這項研究顯示,70%的用戶在獲得智能揚聲器之後收聽更多的音頻內容,例如新聞、談話節目、播客、有聲讀物和音樂方面的音頻等。

不出所料,智能揚聲器用戶音頻內容收聽量也高於普通消費者。智能揚聲器改變了人們收聽音頻內容的行為,消除音頻內容消費摩擦,這將推動音頻內容的整體收聽量。

亞馬遜Alexa公佈的近3萬技能,官方劃分的19大類,技能總數相差懸殊,娛樂遊戲技能最多,車聯網墊底;按照用戶關注度可以劃分為三大陣營,第一陣營是音樂影視、遊戲娛樂、生活和智能家居,用戶關注度較高。有分析師,將Alexa技能從用戶和設備的底層交互方式拆分,將應用技能劃分為內容型、工具型、互動娛樂型三大類。

相伴相生,且看終端如何以內容為名打造生態

04

智能匹配

終端內容的深度運營

終端作為內容分發的重要平臺,承擔著內容的智能分發重任。內容不僅在於數量,海量內容與用戶需求真正的匹配則需要依賴終端操作系統和技術工具來實現。終端所提供的智能分發,目的是提升內容獲取效率和用戶粘性。

終端基於操作系統實現內容匹配

終端設備上的內容不在多,以數量取勝的內容分發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用戶個性化內容的需求。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導向的內容分發可以更智能、更加精準地位用戶從終端平臺上海量內容中找到真正打動用戶的那個內容,解決內容氾濫的問題,提升用戶獲取內容的效率。

終端在操作系統層面捕捉用戶信息,同時將內容信息數據化,將用戶對於內容的偏好信息實現精準匹配,實現個性化推薦,即所謂的“千人千面”。其主要分為基於人口統計學的推薦、基於內容的推薦與基於用戶協同的推薦引擎。

基於社會人口學的推薦引擎。顧名思義,該類型推薦主要是基於用戶社會人口學屬性進行內容的推薦分發。例如,A與C同為25-30歲的女性用戶。A用戶喜歡內容A,則系統會給C用戶推薦內容A。該類型的內容推薦能夠很好地建模用戶的口味,提供較為精準的內容推薦。但是,其物品相似度的分析僅僅依賴於物品本身的特徵,並沒有考慮人對內容的態度。

基於內容的推薦引擎。從用戶對於內容的喜好角度出發進行的內容推薦分發。例如,A用戶喜歡愛情類電影A,而愛情類電影C也是內容大體相近的內容,那麼系統則會把愛情類電影C推薦給用戶A。

基於用戶協同過濾的推薦引擎。這是基於用戶的共同喜好進行的內容推薦機制。例如,用戶A與用戶C恰好共同喜歡內容A與內容C,而用戶C還喜歡內容D ,那麼系統就會將內容D推薦給用戶A。這種方法計算出來的推薦是開放的,可以共用他人的經驗,很好的支持用戶發現潛在的興趣偏好。但是,由於以歷史數據為基礎,抓取和建模用戶的偏好後,很難修改或演變,從而導致此類算法的迭代和修正不夠靈活。

終端內容的智能匹配:算法+人工

通過算法進行內容推薦可以很好地對接內容與用戶,實現“信息找人”,但是這樣的內容分發並非萬能鑰匙。算法並不能窺探用戶的情感態度,只能獲得其最基礎的社會人口屬性和內容的偏好情況。

比方說,算法可以知道某個用戶是一線城市30歲的男性白領,他很關注英國“脫歐”事件,但終端系統和算法並不知道他對於英國“脫歐”的情感,態度和評價。這是目前算法的缺陷,也就是說算法並不是終端內容匹配的萬能鑰匙

終端平臺的內容匹配,並不完全依賴技術,仍然會結合高質量的人工推薦進行分發。例如,2017年6月,蘋果宣佈App Store改版,明確顯示出其增加編輯權力,重內容品質呈現的意圖。其中,佔有最大曝光位置的“今日推薦”取代“精品推薦”,精心撰寫的編輯內容幫助用戶更深度地瞭解應用,或以“遊戲精選”等二次編輯方式對應用進行曝光。作為完全由蘋果控制的入口,編輯擁有絕對的權力去展示符合蘋果價值的產品。

媒介雜誌《機器之心》

現已上線!

歡迎購買訂閱~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