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北京書店:人流量與銷售量不成比例

近年來,網紅書店,小眾書店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言幾又、Pageone、西西弗、三聯韜奮書店更是經常現身朋友圈,成為關注的焦點。

當年普通的新華書店搖身一變成了時尚的代名詞,究其原因,是傳統紙媒的轉型必經之路,還是因為人們喜歡去有文化的地方偽裝自己知識的匱乏。

北京書店:人流量與銷售量不成比例

毋庸置疑,這些網紅書店的人流量不必擔心,只要你去過一定也覺得人滿為患,至少拿著本書擺拍的不在少數。

但是這麼多書店開出來,資金來自何處?經營狀況如何?管理者又秉承怎樣的理念來運營?人流真的能帶動圖書市場的銷量嗎?

位於三里屯的三聯書店,人流量沒得說,每天從下午14時開始漸漸上升,晚間人流量甚至比白天大,週末的人流量更顯著大於工作日。

北京書店:人流量與銷售量不成比例

然而,三里屯店的銷售量並不樂觀,因為三里屯店常被客人當做景點看,走馬觀花,買書與否無可無不可,買一本在手甚至影響繼續逛街。

北京書店:人流量與銷售量不成比例

位於海淀五道口的三聯書店,同樣,銷售量跟人流量遠不成比例,同樣也是24小時經營,在外名聲也好,夜間人流量也大。

可是,該店周邊以學生群體為主,他們到店裡更多是為了自習,若要買書則更傾向於網購,五道口雖然白領也不少,但是五道口多以互聯網公司為主,工作壓力大,又有多少人會選擇下班去書店呢?

北京書店:人流量與銷售量不成比例

24小時噱頭確實不小,但是24小時書店運營成本實在太高,人工、水電都不便宜,這都要日夜供應,而在夜間時段,來店看書的人多、買書的人少。

五道口店有時一夜的銷售量只有幾筆、僅幾百元,經營上入不敷出,故從去年年底開始,也就不再作24小時書店經營。

商品經濟時代,任何一種商業業態,都要經受市場的考驗,並不只是為創新而創新的盲目投資。


北京書店:人流量與銷售量不成比例

僅以讀書人津津樂道的臺灣誠品書店為例,就曾對外宣稱連續15年都在賠錢,倘若沒有絕對的實力和多元經營,恐怕難以適應變幻莫測的經濟大潮。

我們不否認網紅書店的探索勇氣及開卷有益,但也要理性看待其自帶的優勢及硬傷,希望其有熱熱鬧鬧的“開場”,也要用冷靜客觀的商業眼光看待其走向,書店,僅有網紅的顏值是遠遠不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