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白馬灘精準扶貧調查

“人對人”、“點對點”、“面對面”,全覆蓋幫扶貧困戶脫貧。

2016年初,地處延安革命老區的黃龍縣在延安市率先實現整體脫貧。但是,對黃龍縣白馬灘鎮的幹部來說,扶貧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白马滩精准扶贫调查

大閘蟹養殖是白馬灘鎮推廣的一個重要扶貧項目

2016年12月12日,記者第二次來到陝西省黃龍縣白馬灘鎮河西坡村南灣組採訪。上一次採訪是在半年前,那時,村民韋武德承包的魚池剛剛投放魚苗不久。魚池裡養的是當地從未養過的冷水魚和大閘蟹,這在當地還是個新鮮事。不過,對姜飛來說,已記不清到過這個魚池有多少次了。姜飛是白馬灘鎮副鎮長,也是與韋武德結成對子的幫扶幹部。黃龍縣2016年初實現整體脫貧之前,還有貧困人口1576戶3009人,其中就包括韋武德一家。

“長得著急了點”

“我這個人長得著急了點,因此經常有60後、70後的人和我稱兄道弟。”1986年出生的姜飛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大一些,他幽默地說,“實際上,我們鎮的班子成員年齡都不大,書記80年的,包括鎮長在內86年的有四個人,82年和84年的各一位,78年和79年就算最大的了,可以算‘準80後的’。”

姜飛是2015年7月當上副鎮長的。這一年4月,黃龍縣的精準扶貧工作開始啟動。黃龍縣的目標是2015年底實現整體脫貧,到2020年實現小康。縣上要求各級領導幹部“人對人”、“點對點”、“面對面”地全覆蓋,幫扶貧困戶脫貧。“我們縣有個‘4321的幫扶制度’,即:處級領導幫扶4戶貧困戶、正科級幹部幫扶3戶貧困戶、副科級幹部幫扶2戶貧困戶、後備幹部幫扶1戶貧困戶。”姜飛說,“按照這個要求,我要負責兩戶貧困戶脫貧。除了韋武德,還有神峪村的五保戶馮中堂老人,也是我的幫扶對象。”

馮中堂是個64歲的老人,前些年兒子夭亡,老人獨自居住,患有腦血栓、心肌梗塞等疾病,屬於無發展能力的貧困戶。對於這類貧困戶,政府採取直補到戶的“兜底”式扶貧,即政府承擔特殊貧困人口的醫療、養老等開支,除享受國家政策補助、大病醫療救助等有關政策補助外,還會給予臨時困難救助。

姜飛說,作為幫扶幹部,自己是馮中堂老人的第一責任人。他像老人的兒子一樣,除了逢年過節去看望,平時至少每個月到老人家去一次。每次去的時候,他會給老人帶點米麵油或水果糕點等生活用品,有時還幫著老人乾點活,陪老人一起吃頓飯。“但我不會給他錢的,老人有錢也沒有地方花,他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幫助和照顧。”

姜飛把自己的電話留給了老人以及村上的幹部,老人生活上有什麼困難,或生病住院,總是第一時間和他聯繫。有一次,馮中堂在晚上突然發病了,給姜飛打電話,姜飛當時還在縣城,距白馬灘有50多公里。他急忙安排人就近將老人送到相鄰的韓城市醫院搶救,自己又連夜趕到醫院。

前不久,馮中堂老人因病去世,姜飛的幫扶對象只有韋武德一戶了。

“韋武德家有五口人,他兩口子、父母以及剛剛考上大學的女兒。但韋武德的父母年紀都大了,母親78歲,父親81歲,妻子腰椎有問題,不能幹重活。54歲的韋武德身體也不好,沒法到外地打工,家裡除了七畝地,再沒有別的經濟收入。”姜飛介紹說,“我們縣按照貧困狀況、致貧原因,將這一類劃分為有發展能力的貧困戶。”

白马滩精准扶贫调查

2016年6月,姜飛(右)與韋武德(中)接受本刊記者採訪。

根據韋武德家的實際情況,姜飛作了一番調查研究,並與韋武德反覆溝通協商,認為搞養殖是一條不錯的路子。姜飛打聽到與韋武德同村的王乃林家的魚塘要轉包,就鼓勵韋武德承包。“韋武德曾做過大隊幹部,有一定的經濟頭腦,根據他的實際情況,幹別的都不合適,搞養殖很適合他,他只是缺資金和技術而已。”

記者瞭解到,結合縣域實際,黃龍縣的精準扶貧著力推行庭院養殖、就業扶持、產業提升、生態旅遊帶動、土地扶貧、金融扶貧、企業帶動、教育資助、搬遷扶貧、兜底保障等十種扶貧模式。對於這類有發展能力的貧困戶,實行“一戶一策、一人一法”的方針,增加貧困戶的經濟收入,限期實現脫貧。

冷水魚和大閘蟹

記者上一次來這裡採訪時,韋武德說,要不是鎮上出面,他根本承包不起這個魚塘。這個魚塘的主人、58歲的王乃林也證實了韋武德的說法。王乃林說:“當時還有人想承包魚塘,根本輪不到他(韋武德)。他一沒有資金,二沒有經驗,要不是姜鎮長找了幾次,咋可能把魚塘承包給他呢?”

韋武德承包的這個魚塘過去一直由王乃林的父親王遷運經營。王乃林說,由於父親年事已高,經營不了魚塘,自己也顧不上,於是就想把魚塘租出去。姜飛知道此事後,多次找到王遷運老人和他的兒子王乃林,請求王家把魚塘讓韋武德承包。王乃林告訴記者,父親1947年入黨,是一名老游擊隊員,解放後在村上當了二十五年隊長(組長),今年已97歲。看到鎮上領導為幫助韋武德脫貧致富,親自出面擔保,王遷運同意以每年6000元的價格將魚塘租給韋武德,與韋武德簽了租期十年的合同。

姜飛向記者介紹說,韋武德的魚塘養殖,不僅僅是個扶貧項目,還是一項跨地區的科研項目和兩地黨建互動項目。上海海洋大學的專家經過考察和調研,認為白馬灘鎮的水質很好,適合養殖冷水魚、大閘蟹、小龍蝦等水產。這些水產對環境要求很高,尤其是冷水魚,不僅要在流動水中養殖,而且要求水質純淨,不能有汙染,水溫常年須保持在攝氏5度到19.2度之間,水溫太高、太低都不行。專家考察發現黃龍縣的林草覆蓋率達到90%以上,當地的澽水河在流經白馬灘鎮這一段,環境優美,極少受到汙染,非常適宜冷水魚、大閘蟹的生長。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黨委與黃龍縣白馬灘鎮黨委結成了黨組織結對共建關係,將韋武德承包的魚塘列為特色水產養殖示範基地,在資金上和技術上提供支持,幫助韋武德發展冷水魚養殖。

韋武德承包的魚塘就在澽水河岸邊。這是一個直徑約10米、水深2至3米的圓形魚塘,泉水從入口不斷流入,從另一端排出,形成活水。魚塘的池壁和池底用白色的瓷磚鋪成,池中的水清澈見底,池裡一大群游來游去的魚兒,給冬日的河邊平添了不少生機。姜飛告訴記者,建這個魚塘已累計投入13萬元,如果沒有政府支持,韋武德一個人是建不起來的。

白马滩精准扶贫调查

韋武德新建的魚塘

韋武德養的冷水魚也稱作鱒魚,俗稱金鱒和紅鱒兩種,市場上售價比普通魚要高出很多。姜飛說,剛建成時,共投放了684斤魚苗,一條魚只有幾兩重,現在最小的也有兩斤多重了。

在魚塘上游二三十米處,有兩片很溼潤的草地。姜飛說,草地深處有兩眼泉水,常年不幹,冬季不結冰,水溫最高不超過攝氏21度。韋武德養冷水魚用的就是這裡的水。

記者注意到,在養冷水魚的魚塘上游,還有兩個水塘。姜飛說,中間這個是韋武德新建的魚塘,靠上游的是王乃林建的。這兩個魚塘主要養殖大閘蟹,以及混合養殖草魚和小龍蝦。韋武德養的冷水魚和大閘蟹主要銷往鄰近的韓城、渭南以及黃龍縣城少數幾個高檔酒店。但就整體來說,黃龍縣的冷水魚和大閘蟹還不被外界認可,許多當地人也不知道。

姜飛還告訴記者,黃龍縣本地生產的大閘蟹在上海的一個水產博覽會上連續兩年獲得大獎:2015年,一隻5兩6的公蟹摘得“蟹王”獎。2016年,一隻3兩7的母蟹又獲得“蟹後”獎。據說,母蟹能長到3兩多就很難得了。

扶貧還在路上

韋武德到西安給愛人看病去了,記者這次採訪未能見到他。

姜飛說,早在2015年底,經過嚴格的考核驗收,黃龍縣全縣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6946元,並且人均純收入最低的貧困戶,人均收入也超過了省市確定的貧困標準,黃龍因此取得了脫貧攻堅工作的階段性勝利,在延安市率先實現了整體脫貧,“這其中就包括韋武德一家的成功脫貧”。

據姜飛介紹,2015年底考核統計時,韋武德一家年人均收入約3900元。2016年,韋武德僅大閘蟹一項收入就達到8600元,初步估算,全年收入會遠遠超過2015年。儘管韋武德已經實現脫貧,但因病致貧多年,家底薄,加上女兒又考上大學,一家人的日子過得並不寬鬆。

姜飛說,縣上規定“不脫貧,不脫鉤”,無特殊情況,三年內幫扶單位和幫扶幹部不再調整,用鐵的紀律保證和促使幫扶幹部、駐村隊員下得去,蹲得住,幹得好,確保幫扶隊形不變,幫扶隊伍不散。因此,他現在與韋武德一家仍然是幫扶關係,經常就養殖方面的事情與上海海洋大學的專家交流溝通,還要為韋武德聯繫銷路。另外,姜飛每月還自己拿出100元資助韋武德的女兒。現在,韋武德的女兒差不多每個月都會與姜飛通一次話,姜飛說他們就像一家人一樣。

姜飛以前曾經做過十三年村官,在另一個鄉鎮界頭廟鎮做村支部書記助理。但做村官其實並不是他的初衷。姜飛說,他大學學的是建築經濟管理,畢業時監理師資格證也拿到了。2008年,正趕上全國公開招考村官,他跟著同學一起報了名,當時只想著再體驗一次“國考”,根本沒有想到會被錄取。他於是跟父親商量,父親說,考上“村官”是好事,並且讓他不要到外地去了,就回到黃龍,因為這裡的情況他都熟悉,容易開展工作,在外地人生地不熟,工作起來吃力,父母也照顧不到。

交談中記者得知,姜飛的父親是渭南市臨渭區人,當兵後轉業到了黃龍縣。“我的父母、爺爺奶奶都是農村人,我又出生在黃龍,因此我回到縣裡為村民服務,和農民打交道沒有任何障礙,我不光骨子裡是個農民,長得也像農民,對吧?”姜飛風趣地說。

白马滩精准扶贫调查

白馬灘鎮黨政領導非常關心韋武德的魚塘建設

“其實,扶貧不是你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但也不是什麼高大上的事情。”談及自己的扶貧感悟時,姜飛很平淡地說,“這只是我們的日常工作,再說我就是黃龍本地人,對這個地方有感情。我這個人心比較軟,見不得人受恓惶。”

姜飛還給記者講了一個小故事,說他才上幼兒園的兒子有一天對他說:“爸爸,給我50塊錢。”他問兒子幹啥用,兒子說:“我要捐錢,救小朋友。”原來是兒子在電視裡看到有失學兒童需要救助,自己想幫幫他們。姜飛說他很受感動,這麼小的孩子都知道幫助別人,自己做的這點事情,實在算不上什麼。

天色不早,當記者要離開韋武德承包的魚塘時,臨時替韋武德照看魚塘的王乃林對姜飛說:“想辦法聯繫人,再賣點魚吧。好長時間沒有收入了。”顯然,姜飛短時間內與扶貧是脫不了“鉤”了。正如他們的縣委書記所言,扶貧永遠在路上。

新西部網傳媒

微信:xinxibuchuanmei

做中國西部概念第一傳媒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