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圈地運動下大英農民生活竟不如清王朝!


  “天不生不列顛,文明萬古如長夜。”

  號稱“中文網絡客觀嚴謹最強歷史社區”,一直以宣揚普世價值為終極目標的百度冷兵器吧,其看板寫手米南德如是說。

  米南德先生的摯友熊掌先生曾經發文,為不列顛帝國的圈地運動洗地,按照冷兵器吧的論調,熊掌先生稱【圈地本身並不存在所謂強行佔據土地的行為】【地主對自身擁有土地的重新規劃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產量的產率】【16到17世紀的英國鄉鎮正是處在貿易帶活民生的良性循環中】。按照熊掌先生的說法,被圈地成為工人的農民,生活可謂越來越好了。

  畢竟一向發言顯得充滿理智中性氣息的冷兵器吧看來,大英實在是一切善意與仁德的發源,馬教則是顛倒黑白、煽動暴民作反的萬惡之源。圈地運動功在千秋,應該是98%以上冷兵器吧吧民的共識。

  然而真相到底如何呢?說起來令人咋舌,圈地運動下大英農民生活竟不如清王朝,甚至說不定美國黑奴都過得比這些可憐的英國農民要好!

  不得不說冷兵器吧“三觀奇正”,他們筆下的十字軍騎士老爺、普魯士僱傭軍、不列顛資產階級、與印第安人打交道的美國牛仔,以及唐朝來廣州做生意的阿拉伯人和黑人,幾乎都是五講四美的典範,待人彬彬有禮,做生意公道誠實,從不欺凌弱小濫殺無辜,大概只有天朝樣板戲和日本大河劇裡面的主角們才有得一比。

  從各方面的史料來看,不存在暴力強佔就是個笑話,到十八世紀晚期手段才變得溫和,克倫威爾時期前後的手段是最暴烈的。

  既然暴力極多,可見農民們並不願意被圈地,才有那麼多的反抗。那麼失去土地的農民又會怎麼樣呢?

英國城市化的特色就是:農村人口被圈地運動趕出來,城市化只接納了一部分,剩下的就基本是等死了。

有趣的是,在偉大的英國資產階級實力上升的數百年,人口增長在於它的生育率大幅度提高,然而死亡率沒有顯著下降,是歐洲所有國家中死亡率唯一沒有顯著下降的國家。

根據貝內特的《英國莊園生活》,中古時期的公有土地和荒地是屬於領主所有的,農民即使是開荒,也需要在徵得領主同意之後才能進行。也就是說,失去土地的流民甚至很可能連開闢新田的權力都沒有!

圈地運動下大英農民生活竟不如清王朝!

圈地運動

其次,英國圈地運動後的200年間,農民大量失去土地,流浪於不同的城市之間尋找工作,而當時英國的工商業也並不能馬上就吸收掉這一部分城市流民(畢竟當時英國的手工業和商業還是仍然以家庭作坊為主),這導致城市流民問題日益嚴重,英國政府在1662年頒佈了《定居法》,嚴格限制農民進城淪為流民。直到1795年,政府對遷移的限制才有所放鬆,而英國的濟貧制度也是從這時開始的,這些都從側面反映了這200年間農民的貧困問題,並非像熊掌先生文中提到的那樣,農民是“和平進城”“和平遷移”“和平找到工作”的。

圈地運動下大英農民生活竟不如清王朝!

維多利亞女王

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勞動力市場可以看作是具有無限供給型的市場,儘管勞動力需求旺盛,工資水平有上升的趨勢,但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在勞動力被現代部門吸納完畢以前,工資水平只能處於李嘉圖所說的維持生計的水平上。

大不列顛帝國丟失印度等殖民地再正常不過,只不過連愛爾蘭都丟了才是神奇之事。然而說起來也並不是太神奇,許多人認為是愛爾蘭刁民們不安分,總要反抗大英老爺,自己太跳太作。但是實際上1845年至1850年間,已經到了19世紀,愛爾蘭大饑荒還能搞得愛爾蘭人口銳減四分之一!這樣的大英,換你是愛爾蘭農民,怎能不揭竿而起?

愛爾蘭大饑荒本質是羊吃人的延續,一群圈地運動後沒地了的佃戶,生活水平在沒有天災的情況下能夠餓不死。馬鈴薯一旦得病不能吃了,就什麼都吃不起了,結果可想而知。

愛爾蘭大饑荒當中最神奇的是,奧斯曼土耳其蘇丹送的賑災錢,都比維多利亞女王劃撥得多。

圈地運動下大英農民生活竟不如清王朝!

  讓我們感嘆一下。天不生不列顛,洋奴萬古如長夜,願冷吧袞袞諸公穿越到19世紀中期的愛爾蘭。沒有土豆,還可以吃觀音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