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運動下大英農民生活慘狀

英國城市化的特色就是:農村人口被圈地運動趕出來,城市化只接納了一部分,剩下的就基本是等死了。

有趣的是,在偉大的英國資產階級實力上升的數百年,人口增長在於它的生育率大幅度提高,然而死亡率沒有顯著下降,是歐洲所有國家中死亡率唯一沒有顯著下降的國家。

根據貝內特的《英國莊園生活》,中古時期的公有土地和荒地是屬於領主所有的,農民即使是開荒,也需要在徵得領主同意之後才能進行。也就是說,失去土地的流民甚至很可能連開闢新田的權力都沒有!

圈地運動下大英農民生活慘狀

英國圈地運動

其次,英國圈地運動後的200年間,農民大量失去土地,流浪於不同的城市之間尋找工作,而當時英國的工商業也並不能馬上就吸收掉這一部分城市流民(畢竟當時英國的手工業和商業還是仍然以家庭作坊為主),這導致城市流民問題日益嚴重,英國政府在1662年頒佈了《定居法》,嚴格限制農民進城淪為流民。直到1795年,政府對遷移的限制才有所放鬆,而英國的濟貧制度也是從這時開始的,這些都從側面反映了這200年間農民的貧困問題,並非像文中提到的那樣,農民是“和平進城”“和平遷移”“和平找到工作”的。

圈地運動下大英農民生活慘狀

維多利亞女王

最後,也正是由於圈地運動,才進一步導致糧食變量減少。由於把大部分耕地變作圈養羊的地方,耕地面積整體減少;農民不能自給自足,糧價高漲,農民的生活可想而知。

然後再說一下工人,農民失地無著,餓殍千里,哀鴻遍野,那麼有活兒乾的工人就能舒坦了麼?

歐洲的溫飽問題說到底就是資本家不會當人。然而要是英國做不到這麼血腥的壓榨,它哪裡能搞工業革命?坦白說來,第一次工業革命工人就是三年有限保質期的一次性用品!用完就死,生活環境遠不如農民,英國再通過羊吃人把小農民大部分變成工人,這種經濟循環正是大不列顛無敵天下的秘訣。

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勞動力市場可以看作是具有無限供給型的市場,儘管勞動力需求旺盛,工資水平有上升的趨勢,但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在勞動力被現代部門吸納完畢以前,工資水平只能處於李嘉圖所說的維持生計的水平上。

大不列顛帝國丟失印度等殖民地再正常不過,只不過連愛爾蘭都丟了才是神奇之事。然而說起來也並不是太神奇,許多人認為是愛爾蘭刁民們不安分,總要反抗大英老爺,自己太跳太作。但是實際上1845年至1850年間,已經到了19世紀,愛爾蘭大饑荒還能搞得愛爾蘭人口銳減四分之一!這樣的大英,換你是愛爾蘭農民,怎能不揭竿而起?

愛爾蘭大饑荒本質是羊吃人的延續,一群圈地運動後沒地了的佃戶,生活水平在沒有天災的情況下能夠餓不死。馬鈴薯一旦得病不能吃了,就什麼都吃不起了,結果可想而知。

愛爾蘭大饑荒當中最神奇的是,奧斯曼土耳其蘇丹送的賑災錢,都比維多利亞女王劃撥得多。

圈地運動下大英農民生活慘狀

“羊吃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