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石新安:帶著“厚禮”當紅軍

石新安:帶著“厚禮”當紅軍

石新安:帶著“厚禮”當紅軍

位於邵衡永“金三角”的邵陽縣五峰鋪鎮。

石新安(1907-1978),邵陽縣五峰鋪鎮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工農紅軍連長、科長,八路軍115師政治部敵工部部長,魯西軍區第四軍分區政委,中央組織部行政處副處長,晉冀魯豫軍區第七縱隊20旅政治委員、2旅政委,第二野戰軍五兵團政治部副主任,貴州省軍區政治部主任、第二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邵陽、衡陽、永州三地交界處有一座600餘年歷史的文化古鎮——邵陽縣五峰鋪鎮,這裡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藍印花布享譽世界。石新安就誕生在古鎮勝利街。

帶著“厚禮”當紅軍

石新安的祖上曾是藥店老闆,家境殷實。他的父親石真卿當過私塾教員,到石新安17歲時,家道中落,窮困潦倒,萬般無奈時,只好舉債度日。一天,父親寫了信和借約,要石新安到李財主家借錢和糧。李財主高傲怠慢,受到冷遇的石新安氣沖沖地回到家裡,對父親發誓:“討飯也要到外地去!”1930年,他來到省城長沙,投軍何鍵的炮兵訓練營,當了一名見習炮手。

1930年7月,彭德懷率紅三軍團攻打長沙。炮兵訓練營官兵們丟盔棄甲,只管逃命去了,落下了幾門大炮。石新安聽副官劉浩說“紅軍是窮人的隊伍,打土豪,分田地,官兵一致,不打人,不罵人”,便毅然想到要把這幾門大炮留下來,日後作為參加紅軍的“見面禮”。於是,他把這幾門大炮移到一個偏僻的地方,挖凼埋藏起來。在副官劉浩、姚醒吾的開導下,他參加了紅軍,將埋藏的幾門大炮作為“見面禮”交給紅軍,領了紅袖章,當上紅軍戰士,開始了南征北戰的軍旅生涯。而當時石新安的這份“厚禮”,對於紅軍來說真是如獲至寶,如虎添翼。

出生入死立軍功

參加紅軍後,石新安在彭德懷紅三軍團當過炮兵連長,又在朱德總司令身邊當過參謀,此後在軍中主要從事軍需、糧秣、軍械等管理工作。

1937年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時,石新安由後勤工作改做政治工作,擔任115師副官處長、敵工部長。

石新安不僅後勤保障功勳卓著,指揮打仗也名聲很響。特別是1946年9月,石新安擔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七縱隊20旅政委,協同六縱隊在大小楊湖戰鬥中殲滅國民黨整編第三師,給進犯解放區的國民黨軍以迎頭痛擊。在之後的章縫集戰鬥中,石新安指揮部隊堅守陣地13個小時,連續打退敵人20餘次瘋狂進攻,配合我外圍部隊內外夾擊,殲滅號稱蔣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十一師的三十二團。

在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戰略行動中,20旅又擔任了極為艱苦的斷後任務。石新安率部與敵激戰,遲滯敵軍前進,等主力部隊人馬渡完河後,才打過河來。劉伯承曾說:“要問是怎麼進大別山的,你們去問20旅是怎麼掩護進大別山的,20旅在後邊很英勇頑強。”

1949年春,第二野戰軍五兵團成立,石新安被任命為兵團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甘渭漢未到職,實際由他主持政治部工作。他深入連隊做幹部戰士的思想工作,親自過問戰士的生活,克服了戰士水土不服的困難,保證了指戰員身體健康和士氣高漲。渡江後,五兵團轉戰皖、浙、贛、閩數省,追殲國民黨殘敵。期間,石新安先後主持了景德鎮、上饒等城市的接管工作。解放軍向西南進軍時,石新安任先遣支隊司令員兼政委,他帶領先遣支隊為後續部隊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籌集糧草,保證了兵團大部隊向西南的勝利進軍。1949年11月中旬,石新安率部解放貴陽市,任軍事接管部部長。

率先垂範傳美名

石新安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公私分明在軍中沒有誰不稱道的,由此深得彭德懷、聶榮臻、羅榮桓、黃克誠等首長的信賴。他教育子女“正人先正己”,“不能收受別人禮物”,“不要貪圖優越條件”。有時他和夫人、兒女同路出行,也不準夫人、兒女搭乘公家配給他的專車。三年困難時期,他家孩子多,糧食不夠吃,但他還總是把公家照顧配發給他的黃豆、白糖分給身邊工作人員和有病需要照顧的下屬,自己卻常去買些豆腐渣搭配著讓兒女們充飢。1954年,他的鄉下女婿和侄兒到貴州找工作,弟弟石舉安為他倆辦好了招工手續。石新安知道後,嚴厲批評道:“你們都進城工作,農民誰來當,大家吃什麼?”把他們堅決辭退,結果女婿、侄兒終身務農。

他堅持官兵平等,軍民一致。1959年,石新安到安順華巖公社膠泥壩民兵連當民兵,住簡易棚戶,吃帶麩子的麥餅,與民兵一起勞動,參加田間插秧。水田裡下了很多牛糞,他照樣赤足而下。老百姓見了說:“這樣的共產黨,還不能勝利?”

來源邵陽市委黨史研究室“紅色邵陽”專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