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作文主題大預測,優質範文奉上!(下)

主題一:人工智能與傳統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模擬文題:

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自古以來,無論是國家還是民間,都非常注重祭祀先人。但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口遷徙越來越常態化了,每逢清明,總有遠在外地的人們不能回鄉祭祖,於是一項“微信直播代客祭掃”的新服務在民間悄然興起。

對此類現象,你有怎樣的思考呢?請寫一篇論述類文章,闡述你的觀點。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②標題自擬。③不少於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寫作思路點撥:

1.儀式感不可或缺。祭祖是個儀式,背後是慎終追遠。儀式莊嚴了,內心的信仰方會在潛移默化中養成。

2.傳統文化不可忘。忘記傳統,意味著背叛,意味著割斷了文化,割斷了歷史。

3.別讓利益矇蔽了一切。對商家的一些商業行為,有關部門應該有所作為。商業活動不應觸及歷史與文化的底線。

4.技術應有所限制,不能讓技術消減了崇高感。微信祭祖是對祖宗的一種褻瀆。

5.對那些懷念祖先卻無法歸家的海外遊子而言,除卻內心思念,“微信代掃”可以說是用行動懷念祖先的可行方式了。

優秀作文範例

飲水思源,源遠流長

文|黃光陽

新世界踏過舊山河款款而來,信息革命的成果以不可抵擋之勢湧入社會生活,衝擊著一切傳統與守舊,“微信直播代客祭掃”服務悄然興起,有人予以鼓勵,亦有人予以批判。而在我看來,唯有飲水思源,方可源遠流長。無可否認的是,此項新服務的興起確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馬克·吐溫曾道:“黃金時代在我們身前,而不在背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科技信息的“黃金時代”,勢必帶來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隨著人口遷徙的常態化,遠在外地囿於工作的人們總有各式的理由無法回鄉祭祖,而直播平臺的廣泛性、即時性又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於是“微信直播代客祭掃”服務應運而生。省時省力,何樂而不為呢?

紀德曾說:“借蘆葦的擺動人們才認識風,但風還是比蘆葦更重要。”的確,直播祭掃的興起好比蘆葦,只是投射出的表象,我們更應該看到吹動蘆葦的風,看到浮泛的表觀之下純粹而直指人心的本質,那就是社會對“河源”的遺忘,對傳統的迷失。

直播祭掃的興起,究其內部原因,不過是人們鄉土觀念的弱化。實際上,不只是清明,春節、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也正處於被邊緣化的尷尬境地。

不知從何時起,節日競相成為放假、旅遊、吃飯的代名詞。一到假日,各城旅遊景點便會被蜂擁而至的遊客擠佔。而對於新時代的青年人來說,佳節是否也只意味著與家人簡單地吃頓飯呢?

辛波斯卡曾說:“人們知曉地球到星辰的廣袤空間,卻在大地到頭顱之間迷失了方向。”

遺忘了傳統,無異於割裂了過去,割裂了歷史,這未嘗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遺失。

就如北島曾言:“道路前面還是道路。”唯有飲水思源,方能源遠流長。

名師點評:

文章藉助比喻來說理,將兩者的關係分析得較為到位:蘆葦靠風來擺動,祭掃只是形式,是蘆葦;更重要的是風,是祭掃背後的“河源”——我們的文化傳統,我們的根。微信祭掃只不過是科技時代下的工具,我們不該遺忘的是浮泛的表觀之下純粹而直指人心的本質。直播祭掃的興起,本質是鄉土觀念的弱化,其結果勢必“割裂了過去,割裂了歷史”,造成了“遺失”。我們唯有飲水思源,方能源遠流長。作者藉助透過微信祭掃表面,看到了文化與傳統的本質,顯示了其目光之犀利,思考之深邃。

現實之根在傳統

文|葛子嵐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自周族先祖開始的宗法制度雖已遠去。祭祀先人的傳統卻一直延續,如今“微信直播代客祭掃”悄然興起,而我認為,現實之根在傳統。

存在即合理。不可否認,飛速發展的社會帶來了愈發常態化的人口遷徙。有數據顯示,鄉村向城市流動人口中,年輕人佔比逐漸加大,且更多是家庭式遷徙,這也帶來了農村中“空心村”現象。同時這也意味著祖宅祖墳那些祖上傳下的東西逐漸被棄置。久而久之,人心也與鄉土離得遠了。有人代掃不失為眾多在外一族平衡工作與內心思鄉羈絆的好方法。

“他們自以為到達了天堂,然後這個天堂就在他們眼皮底下煙消雲散。”這是米蘭·昆德拉的警告。

誠然,出門在外有諸多不得已,然而這種敷衍了事的草率做法並不值得被提倡,更不能成為一種新風尚。試想,躺在沙發上盯著手機屏幕上那個辛勤除草的人影,真的能帶給你一種追憶嗎?還是你會在腦中不自覺將這個畫面與某些野外真人秀節目進行比較,甚至在心裡暗自吐槽?試想,如果有一日,你我終是沉睡於大地下,你願意來一個莫名其妙的人直播打掃,而你的後輩卻隔著屏幕蹺著腳喝著飲料嗎?

昔者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而我要說:“清明祭祀若假他人之手,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確,祭掃懷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千年的一個重要維繫。當距離不囿於地域、時空,而成為心與心的距離,當莊重肅穆的祭掃成了一項服務,我們的儀式感已被浮躁的內心最大限度地消解了。

儀式感的失落本質上是文化的失落、傳統的失落。清明祭掃不僅僅是一個節日習俗,它挽繫著過去與現在。它如一棵參天古木,根系扎於幾千年前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周易》有言曰:“君子若惕若厲,方有敬。”

儀式感所能給予人的便是一種敬畏。這種敬畏引導著子孫後代踏實做人,而大國的風度也盡在於此。

何以破解當前憂慮?唯有君子慎獨,慎終而追遠。畢竟,清明祭掃的儀式隱含了哲學中最為本源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也許只有明瞭這些道理,心存敬畏,我們方能清楚“我要到哪裡去”的問題。

名師點評:

文章將“微信直播代客祭掃”放在時代變遷中來觀照,分析了主客觀原因,肯定了其在眾多在外一族心中平衡工作與內心思鄉羈絆的作用,但這僅僅是內心的安慰。因為當莊重肅穆的祭掃成了一項服務,儀式感已被浮躁的內心最大限度地消解了。

儀式感的失落本質上是文化的失落、傳統的失落。我們需要回歸儀式,迴歸儀式中隱含的哲學本源問題。文章層層深入,顯示了較強的邏輯力量。

祭祖何故畏風塵

文|徐碩含

塞繆爾厄爾曾說:“歲月悠悠,衰微只及皮膚;熱忱拋卻,頹廢必至靈魂。”面對悄然興起的微信代客祭掃的服務,我卻想說:“路程漫漫,心靈仍然緊貼;心意拋卻,罅隙必至靈魂。”倘若真正誠摯地想要祭祀先人卻因客觀條件無能為力,炙熱的心靈又怎會因物理意義上的距離而冷卻分毫,祭祖之心又怎會畏風塵?

遊子漂泊在外,空有一腔思鄉祭祖之熱血,歸鄉卻困難重重。於是自認為孝順地僱人祭掃,以盡孝道。誠然,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並非一無是處。從情理上看,讓先人在節日之際不至於孤獨寂寥,聊表心意;從邏輯上看,自己做不到,於是請他人代做,也無可非議。然而,誇張荒謬地博取噱頭卻依然頻發。播客與先祖無血緣關係卻跪下哭爹喊娘,號啕大哭,引發圍觀,使清明祭掃活動變得烏煙瘴氣;經人勸阻後仍不顧阻攔,稱其收了錢便要完成服務,徒留一地狼藉……這種現象真的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嗎?

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裡寫道:“我所有的自負源於我的自卑,我所有的英雄主義源於我的懦弱,我所有的驕傲源於我的無知。”仔細想想,要求代客祭掃的遊子們本質上不正是這樣嗎?他們的孝道行為源於內心深處對自己鄉愁、祭祖之心的不自信,源於根深蒂固的守舊思想。清明節不做些什麼就是不孝順,母親節不在社交平臺發動態就是不愛母親,不為祖國發聲就是不愛國……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程度上的道德綁架?各大愛鄉人士被幾千年的習俗牢牢地捆綁,以至於出此“下策”。倘若真的有心,又何懼這一時?隨時回鄉,都可以表達對先祖的敬畏。

再回頭看看,微信代客祭掃的幾點好處實際上非常站不住腳。試問,倘若先祖在天有靈,誰會願意見到一位非親非故的人在自己墳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又有誰願見到自己的長眠之地被用於直播,熱傳?於情於理,都不合乎禮節。即使此現象能帶來微弱的商業效應,相比較於傳統習俗的扭曲,道德的淪喪,“輕重固何如哉”?

即使身在遠方,也不應讓自己的本心淪落至此。為傳統、家鄉、先祖立心,正心以為本,而不至於“一旦墮入笑罵由人的塵世,威猛有力的羽翼卻寸步難行”(夏爾·波德萊爾《惡之花》)。心中有先祖,什麼時候去祭掃也不會晚,而不是讓此類看似冠冕堂皇實則無理取鬧的事寒了鄉人的心。

祭祖岐道遠,鄉愁系萬里,何故畏風塵?

名師點評:

作者讀過很多書,且能夠活學活用,引用的名句能恰如其分地論證觀點。引用塞繆爾厄爾的名言,過渡到自己要論述的話題,並自然地提出觀點,名言與論點存在著內在的關聯;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的名言的運用,很好地揭示出了微信代客祭掃的深層根源;《五人墓碑記》中“輕重固何如哉”駁斥了微信代客祭掃的錯誤觀點;夏爾·波德萊爾《惡之花》中的名言則闡述了微信代客祭掃造成的嚴重後果。作者引用名言多而不亂,絲毫沒有“掉書袋”的感覺,開頭化用名言,結尾化用古詩詞,絲毫不露痕跡,圓熟自然,這些都顯示了作者很好的文學功底。

主題二:中學生哲學素養與理性思辨意識

優秀作文範例

敬畏星空,重拾謙卑

文|朱立心

當燈火輝煌,黑夜被渲染成光輝燦爛的彩幕;當霧靄昏暗,視線被遮蔽成沉重壓抑的模糊。我不知道有幾個人還會抬頭仰望夜空,在現實與夢境之間尋找星星,靜靜思索存在的理由。

當我還年幼的時候,也曾被爸媽牽著手,在深山裡仰望還未被汙染的夜空,月光下尋找嫦娥玉兔的身影,星輝下想象鵲橋銀河的光耀。一年年長大,科學課上我知道了星星其實是一顆顆比地球大得多的天體,在窮盡幾萬年也觸摸不到的地方兀自燃燒。老師告訴我們,有的星星自己會發光,有的不會;告訴我們,它們都有一個不知所云的字母組成的冗長的學名;告訴我們,一光年有多遠,那些距離又有多長;告訴我們,很多很多星星比太陽還要古老;告訴我們,能看到的微光已經在茫茫黑暗中跋涉了千萬年。

身處浩瀚的星空下,我自然會羨慕那些隨手就能指出它們名字的人。但每次我在遠郊面對晴朗的夜空,我腦海裡所有的知識就都成了蒼白的空話。也許那樣的壯美太過蘊藉和深邃,相比之下,自詡萬物之靈長的人類,其智慧也顯得太過渺小和微不足道。我知道總有一種美,是人力所無法企及的。

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能力,置辦成千上萬盞的小彩燈,把每一座大廈裝飾得輝煌璀璨,但與之糅合的燈紅酒綠繁弦急管,只能把人從身體到靈魂深深淹沒。人類建造了最華貴的大樓,登上了最高的山峰,設計了最先進的探測器,然後就沾沾自喜地認為,自己已經征服了自然,成為了這個星球的主人,甚至是宇宙中唯一的主人。

科學無疑是偉大的,但那是相對目前的人類而言。相對整個宇宙,我們其實什麼都不是,在一片浩瀚無垠的星海下,整個太陽系都只是一粒小小的灰塵。人類製造的光源掩蓋了那些穿越千萬光年的星光,從此人類就再也看不見整個宇宙,人的眼中只有自己。

許多人不屑於那些遠古的傳說,覺得那是缺乏科學知識的原始人編出來自我安慰的,認為在現在“科學高度發達”的時代,人類要相信科學能解決一切。也許是的,但偶爾有緣面對深邃莊嚴的夜空,我都有一種下意識的敬畏。現代科學可以解釋的東西本就不算多,可以控制的事物更是少之又少。但每次遇到科學暫時無法解釋的事物,人們就叫它“超自然”,讓其他人都避而遠之。

科學不能指導自然,而是自然決定著科學。太多人因為洋洋自得於科學的成就,反而蔑視了自然的美和情感的美,認為測量了一個星球的數據就算了解了這個星球,登上一座山的頂峰就算征服了這座山。

其實不是人類在征服宇宙,而是宇宙在包容人類。

記得地理課上老師講過,在阿塔卡馬沙漠的正中心,極度的乾旱讓空氣的能見度驚人得高。在深夜的沙漠上,整條銀河緩緩滑過四面八方,從天穹頂端到地平線,全是來自最黑暗的宇宙中的光芒。

也許只有在面對整個宇宙的那一剎那,人類才能放下一切狂妄和傲慢,重拾起隨著遠古神話而來,現代技術而去的敬畏。

也許只有所有文明都成為遺蹟或者灰飛煙滅的時候,人類才能重新理解,在茫茫太空之中,什麼叫渺小,為什麼要謙卑。

名師點評:

文章說理氣勢磅礴,細論宇宙與人類之間的辯證關係,開篇以“我”身處浩渺宇宙,對宇宙萬物的直觀感知,提出“自詡萬物之靈長的人類,其智慧也顯得太過渺小和微不足道”這層認知。筆觸深刻,寄慨深沉。文章後半部分,視點通過自然與科學的對比分析,深入闡發宇宙包容人類的意義。全篇觸緒橫生,切入肯綮,結構渾圓一體,值得品鑑。

預測,如何面對?

文|佚名

有人說:“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會是什麼滋味。”所以,預測生活這盒“巧克力”的“下一顆”是何等滋味也就成了人類極感興趣的一件事。

現代人大多都有看天氣預報的習慣,以便根據未來天氣情況調整自己的計劃,正如古人的“未雨綢繆”。但是,天氣預報也會有不準的時候,不過這也未必就是壞事。當一個不喜雨天的人,看了天氣預報之後全副武裝,結果遇上的卻是一個豔陽天,這應該也算得上是一個意外的驚喜了吧。

其實,生活的一大美妙之處就在於它的不可預見性——你不知道你的未來,也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但是,生活不是全然沒有規律的,你完全可以根據生活的現狀和事物發展的規律,推測出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從而做好充足的準備,從容面對未來。

然而,總是有人會選擇性地不接受一些在他們看來是不好的預測,並且自欺欺人地告訴自己,那只是預測,不一定會成真。這些人的致命之處就在於,有些預測其實並不是空穴來風,假使他不以為然,那些目前還只是預測的狀況很可能會在未來發生。就如蔡桓公不聽名醫扁鵲對於他身體情況的預測,沒有在病症剛顯露時及時治療;等到真正病入膏肓,連名醫都無法救治之時,才有了後悔的意思,卻再也無力迴天。又如項羽不聽范增對於留下劉邦必然留下後患的預測,沒有及時剪除後患,最後落得自刎烏江的下場。因為不相信預測而最後使預測成真的例子遠不止這些,但總還是會有人重蹈覆轍,不撞南牆不回頭。

相反,古今中外的那些成功者們,他們大多都會重視人們對自己的“預言”,從而能夠使危機四伏的局面轉危為安,使平庸者走向成功。東漢末年的劉備,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卻一事無成。他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的那段“隆中對”令其茅塞頓開,從此他找到了前進的方向和未來的目標,這位曾經的販夫走卒最終成就了“三分天下”的霸業。再看三國後期的周處,年少時不修小節,縱情肆欲,成為州里的禍患。當他意識到這一點並有意改過時,擔心為時已晚。名士陸雲預測其只要聞過而改,立志自勵,定當擁有遠大前程。周處於是聞過則改擇善而從,最終成為跨越東吳和西晉兩個朝代的名將。

任何預測,都是建立在當時條件的基礎之上的。如果當時的條件持續下去,預測就有可能變為現實。如果這種預測是我們所希望的,我們就應當維持甚至強化這樣的條件;如果這種預測是我們不希望發生的,我們就必須改變目前的局勢,不讓預測變為現實。試想,假如蔡桓公一開始就聽取了扁鵲的話積極治療,項羽聽從了范增的建議免除後患,那麼,那些預測不就不會實現了嗎?所以說,預測最終是否變為現實,關鍵還是取決於我們自己。

預測,未必都會成真,但是,卻須慎重對待。假如預測的結果是理想的,那就應該順勢而為,力求預測成真;假如預測到的情況不是我們想要的,就應該自我反省,使自己向好的方面轉化,使預測落空。預測畢竟不是現實,未來完全可以掌控,關鍵只有一點——你是否能夠掌控得了自己。掌控好自己,你就能收穫生活中更加美味的“巧克力”。

名師點評:

文章,立意更加鮮明,重點更加突出,符合議論文“開口小,挖掘深”的原則。在論述過程中,注意正反結合,運用充足的論據、精當的議論闡明瞭正確對待預測的重要性,並揭示出預測與現實的關係,希望人們創造條件讓美好的預測變為現實,讓不良的預測化為泡影。在結構上,文章題文照應,首尾呼應,過渡自然,結構緊湊,一氣呵成。

切蛋糕的妙法

文|陳曉笛

如何用有限的資源滿足眾多不同的需求?愚以為在兼顧多數人的前提下,實現利益的最大化,方為至善之道。

正如廚子做菜,眾口難調,好的廚子能綜合眾人的需求,讓每位食客都尋得一味可口的菜餚;又如理財,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好的理財師自然會選擇收益最高者,以期最佳回報。

以有限資源滿足不同需求就像切蛋糕,蛋糕只有一塊,一個人風卷殘雲,就意味著一群人飢腸轆轆。擅長切蛋糕者,既要讓每個人都嚐到蛋糕的香甜,又要給足“長者”“尊者”等重量級人物的分量,充分實現這塊蛋糕的價值。

然睽之當下,仍不乏思慮片面的切蛋糕者。有的人利慾薰心,點頭哈腰地把整塊蛋糕奉予尊者,縱使盆滿缽滿,也終因不能兼顧而落得“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獨自守著錢袋生活的可悲下場;有的人則只會均分蛋糕,如此雖得兼顧之譽,卻失了長者的歡心,雖也完成了任務,卻沒能讓這款蛋糕“吃得其所”,極大地消解了價值。

可見,“切好蛋糕”方能成就卓越。雖然蛋糕是新近之物,但“切蛋糕”之術卻是亙古有之的智慧。

王勃作《滕王閣序》,曰:“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採星馳。”既贊儒生之賢,又賞官員之能。接著又寫道“宇文新州之懿範”,這便是給宇文將軍切下一塊大蛋糕。一篇短序,既照顧到一般賓客的需求,又給足宇文將軍的面子,讓其發揮最大作用,此乃大才子“切蛋糕”的智慧。

切好蛋糕的困難之處,首先在於要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深入實際,具體瞭解各人的不同需求。只有對症下藥,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若是王勃對著一眾儒生大讚其經商有道,豈非貽笑大方?切好蛋糕的困難之處,還在於要把握好兼顧與利益最大化的度。若是王勃通篇大讚宇文將軍,《滕王閣序》便失去了它的文學魅力;若是不單誇一句宇文將軍,又不能凸顯主人之雅望、主賓之高位。

若是四月天知道了它的難處,想必也要“天若有情天亦老”了吧。不過,倘若四月天當真有情,也定會在照顧大多數作物的前提下,更多地照拂收益更大的佳物吧。

名師點評:

雜文《切蛋糕的妙法》的議論功力體現在說理的“深入淺出”上。言其“深入”,是因為作者把“兼顧最大多數,追求最大收益”之理悟透了,也說清、說透、說白了。言其“淺出”,是因為作者找到了“切蛋糕”這一絕妙的由頭,並由此展開論述,從而使抽象之理形象化、具體化、生動化。

主題三:社會主義核心素養

優秀作文範例

讀萬卷書,更應行萬里路

文|郎雅涵

近日,黃海濤先生驅車親自穿越二十六國送女兒去美國上大學一事在網上引起熱議,眾說紛紜,然卻莫衷一是。但就我個人而言,頗為贊同黃先生的做法。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代先哲早已告訴我們學習要知行合一。但遺憾的是,仍有不少人尚未領悟到它的意義。不少人完全無法理解黃先生的做法,以為這是一場“瘋狂的旅行”,實在令人嘆息。

作為一名熱愛旅行的人,我非常贊同黃先生所說的話:“當女兒用腳步去丈量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在她面前就不再是枯燥的文字。”的確如此。如果沒有親自站在廬山腳下,怎能體會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的磅礴氣勢?如果沒有親自來到玉門關口,怎能感悟到“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蕭瑟淒涼?如果沒有親自漫步江南水鄉,怎能欣賞到“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秀麗風景?儘管我們可以從書本中的描述來想象,但那終究是管中窺豹,只有親身體驗才會有更深的理解。我相信多年後,黃先生的女兒一定會感謝這場旅行,感謝她的父親,讓她擁有了更廣闊的視野,更寬廣的胸膛。

作為一名學生,我非常欣賞黃先生這番話背後所蘊含的知行合一的道理。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在學校學到的東西,無論是解答題目的技巧,還是待人接物的方法,都需要我們去實踐,方能有所收穫,並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反之,則不過用無數“枯燥的文字”在紙上談兵而已。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向黃海濤先生學習,積極地走出去,去好好地看看這個世界,去用心感受這個世界,而不是每日埋首書卷,閉門造車,最終被社會所淘汰。

讀萬卷書,更應行萬里路。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知行合一,上好這堂人生的必修課,得到受益終身的感悟!

名師點評:

文章以“黃海濤先生驅車穿越二十六國送女兒去美國上大學”為素材基點,事理結合,巧妙剪切素材,不斷照應“讀萬卷書,更應行萬里路”這一論點。

古典詩詞作為論據,藉助排比、反問句式得以引出,細斟內容,句句對應立意,貼切且存有溫度,既是對論點的點題照應,更是對古典詩詞的傳承運用。

文章結構首尾圓合,段落之間緊密聯繫,文字長短錯落有致,如涓涓流水順意流淌,一觸心底,著實可嘆。

主題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優秀作文範例

似水流年

文|石芷薇

畢淑敏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世界很寬,時間很瘦,時間從我們的指尖細碎流走。”時間如流沙,以永恆的姿態從我們指縫間悄悄滑落,你越想抓,便越覺得年華如水,光陰似箭。

孔子面對奔騰的黃河,喟然長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句話被一代代後人奉為金科玉律,用以激勵自己珍惜有限的生命,將時間轉換成最有價值的東西留給這個世界。

然而,正因為青春速朽,生命短暫,也有不少人由此萌生出“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怠惰之念,有些人甚至陷入了一種因緣輪迴的宿命論,從而喪失了進取之心,變成了一具具任憑命運掌控的牽線木偶,失去了靈魂和思想,在時間的長河上隨波逐流。

蘇軾《赤壁賦》中的那位客人面對浩浩江水“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自怨自艾,自哀自憐,即便是赤壁美景,也失卻欣賞之心。而豪放豁達的子瞻,一句“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於我皆無盡也”恰如晨鐘暮鼓,梵音繚繞,穿越漫長的時空,縈繞在無數後人的心中。不能不說,東坡有著一顆強大的心臟、一種博大的胸襟,屢遭貶謫,情緒卻毫不低落,即便步入人生之秋,依然高歌“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讀東坡詞,看到的永遠都是一位白衣少年,不染凡塵,宛若謫仙。那一身白衣,正是用美好心境裁成!

蔣捷的一首《聽雨》可謂絕妙:“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流光容易把人拋,詩人沿著記憶的路線,回顧了一生經歷的風景——沒有不甘,沒有悔恨,只有平靜,一種歷經世事滄桑後的平靜。他以局外人的筆調,冷眼看著這個世界,直到地老天荒。我們大多數人,是否也似蔣捷,在色彩繽紛的浮世繪中,年少時放浪,以為這樣才不會辜負了人生這趟美好的旅程;中年時流浪,尋找自以為是的機會;老來才驚覺自己年輕時的隨心所欲,浪擲歲月,然後付之一笑,不喜不怒,不悲不懼。

閒暇時讀書,無意間讀到一句“紅爐一點雪”,立即被這樣明麗的美驚豔了。與亙古不變的宇宙相比,我們的人生不也如那一片雪花,輕短無力,落地即化,短暫而又虛無。可雪花落在紅爐上又創造出無窮的美,我想用相機記錄,我想用畫筆描摹,定格這永恆的美,細想又不必,那片雪花必然知道自己以短暫的生命創造出了震懾人心的美,已了無遺憾。人生也是如此,我只希望回首時,看到的是草漫花香,陽光溫暖,生命的每一刻都充實無憾。

《紅樓夢》中的各色女子,我最愛的還是黛玉。在時間與生命的問題上,她看得比誰都透徹明瞭,一曲《葬花吟》,唱出她對時間流逝的無奈,對青春終將逝去的哀思,也難怪寶玉聽了會慟倒在山坡上。

我讀《紅樓夢》,悲涼中又樹志。黛玉生在那樣的社會,身不由己,縱有萬種風情千般才思,也不得流露施展,只得將“詠絮才”收斂,謹記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訓,題了五美圖,也不敢讓寶玉拿走,怕招人口舌。而我們不同,我們是21世紀的少年,我們擁有著河清海晏的時代,我們應該珍惜時間,珍惜機會,珍惜青春。在我們年輕的眼眸中,閃爍著熠熠的光芒,在我們沸騰的熱血中,流淌著亙古不變的豪情。我們是龍,註定有朝一日會衝破深淵,翱翔九天,縱橫四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我知道,當歷史的煙雲渾濁了回望的眼眸,當歲月的流水剝蝕了記憶的畫面,我們站在遙遠的未來,記憶深處依舊會迴響著那個亙古不變的聲音——珍惜時間,以苦短人生,以綿薄微力,撼動萬鈞命運,創造無限的美。

名師點評:

散文《似水流年》詩意與哲理並重,讀來意味雋永。時間飛逝,你將怎樣握緊這稍縱即逝的光陰?豁達胸襟,從容看待生命中的榮辱悲歡;珍惜時間,讓每一分鐘化作最美好的瞬間。

主題五:初心與奮鬥

優秀作文範例

梅香沁人

文|曹宇婷

願做一株寒梅,無意爭春,只願暗香沁人!

清華大學博士生謝邦鵬畢業後,選擇了在上海浦東供電公司當一名工人。作為清華大學博士畢業生,卻當了一名工人,他的選擇無疑會讓大多數人大跌眼鏡!其實大家沒有發現他背後的努力,不能預見到他所帶領團隊創造的未來!三年時間,他率領工人團隊申請了27項發明專利。

我敬佩謝邦鵬,他猶如一株寒梅,綻放在自己的天地裡!其實,何止是他,自古及今,有很多人,只願做一株寒梅,凌寒獨自開。

談到教育,陶行知先生就讓我們肅然起敬!先生所生活的時代,是怎樣的一個時代?中華大地,竟是滿目瘡痍!陶行知先生痛心,他要改變,堂堂中華,豈能是這般模樣?在當時,先生的待遇之優渥,在北京買一套四合院也不在話下;然而先生放棄了優越的生活,選擇走進鄉下,走進貧苦的農村!他覺悟到教育要從基層做起,從文盲抓起。他要為中國培養農村教師,培養那些在人民中的老師,帶領老百姓識字學文化。他為所選擇的教育事業,奉獻出自己的一生!

萬世師表——先生當之無愧!陶行知,這位值得我們所有人尊敬的教育家,猶如一株寒梅。雖然這株梅花已不復盛開,但那撲鼻的暗香,沁人心脾,那執著的精神,歷久彌新!

楊絳先生,我最為敬佩的作家,她是錢鍾書眼中“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為了讓錢鍾書專心致志地做學問,楊絳在生活上給了他無微不至的照顧。即使在錢鍾書去世後,楊絳也把大量的精力用在了整理錢鍾書的遺稿和筆記上,完成著作,出版發行。鉅額稿費,足以讓她頤養天年,過富足的生活。但她把自己與丈夫錢鍾書的稿費全部捐給了清華大學,過著平淡安靜的生活。以楊絳先生的學識與才華,足以榮譽加身。英國牛津大學,她與錢鍾書學習過的地方,院長曾兩次來信,授予她榮譽院士,別人求之不得的榮譽,卻被她以不夠資格為由,拒絕了!

才女賢妻,超眾脫俗,楊絳先生,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堪稱“真正的讀書人”,猶如一株高潔的梅花,不與百花爭豔,醇香卻不刺鼻,她固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淡泊與堅韌!

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有人願做那雍容華貴的牡丹,贏得他人的青睞與讚賞。為了那所謂的功名利祿,甚至可以拋棄本心!而謝邦鵬的選擇讓我們眼前一亮,他不忘初心,堅持自己的選擇,執著於自己的事業,屢創奇蹟!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與其與他人相爭,不如做一株梅花,在屬於自己的天地裡,綻放出獨有的風采!雖不與百花爭春,卻有著為百花所妒的傲骨與暗香!即使經受嚴冬的考驗,也要驕傲地盛開!不為求得所有人的理解與欣賞,只願留得清香與芬芳;不求被銘記,只願梅香沁人!

如果可以,願做一株寒梅,不與百花爭春;只願在寒冬,也有梅香沁人!

名師點評:

敘述與議論緊密結合,力求用最精闢語言總結昇華熟悉的事例,讀來不俗!首段扣題,點明無意爭春的寒梅暗香沁人;緊接著結合材料,再次點題,並過渡到下文;然後列舉陶行知、楊絳的事例,從不同角度闡釋觀點,接著聯繫現實,從正反兩方面指出我們應該做出怎樣的選擇,豐富了文章內容,具有思辨性;最後一段,重申觀點,收束簡練!

– END –

來源 | 文字選摘自《語文報·高考版》,有刪改;由天下語文團隊(微信公眾號:tianxiayuwen)原創制作,轉載時請事先聯繫協商授權並標明準確完整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