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是誰說的建築行業是“夕陽產業”?

最近常聽到有人抱怨,你們別來建築行業了,這個行業已經飽和的差不多了,都是最美夕陽紅了,屬於夕陽產業了,你來幹嘛呢?對於一個已經走進死衚衕的行業來說,還是不要再浪費自己的時間了,該轉行的趕緊轉行,高考臨近了,報專業可千萬別包建築行業相關。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有人曾經做了一個統計,說是在03-13十年之間,中國的建築行業市場規模增加了將近十倍,同時建築行業從業人員增長了將近三倍,人員工資增長了將近十倍。而當今時代下中國的建築行業產能,一年的產值達到三四十億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相對90年代到20世紀初期的建築行業來說,可以說建築行業如今確實是一個持續走低的情況了。所以,又有專家出來稱“未來的發展,建築行業在一定時間內可能會經歷低速緩慢的發展,但是並不會影響它往下走低的大體發展趨勢。”

其實,能做出這種判斷也是合理的一種。畢竟在近兩三年,相對以前數年來說,建築行業所統計出來的很直觀的數據,都顯示的是建築行業出現了歷史性的滑坡趨勢。對於一直順風順水,風生水起的建築行業來說,難免會讓人覺得唏噓不已,所以導致一大幫人都在講,建築行業怕是廢了,已經進入夕陽產業了!

往往人心就是如此,當一個行業風生水起數年,一朝以飛速降低趨勢下來,就會導致一邊倒的聲音。可能大家已經習慣了以前建築行業大搞大幹大掙的場面,所以一時很難接受如今建築行業比較低迷的時期。

但是,俗話說得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建築行業是一個古老的不能再古老的行業了,人們的各種活動都離不開這個行業,都在這個行業裡面進行生產操作。換句話來講,就是一個行業並不會因為你本身經濟的發展緩慢而進入一個急速的冰點,這是不可能的,頂多就是在不斷髮展成型的狀態下更加成熟,更加理性化,專業化,從而發展成多樣化。

是誰說的建築行業是“夕陽產業”?

當然,當前的建築行業低迷期是肯定的,那麼,我們該如何來進行理性的分析呢?首先,建築行業到底為什麼會出現如今的大幅度下滑趨勢?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肯定就是政策化的東西了。凡事跟著政策走,這話一點也沒錯。

國家的政策制定,會嚴重影響整個行業的大體趨勢,毋庸置疑的是,政策因素確實是最直觀的衝擊了,應該說。在數年前,大肆的大規模城市化建設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無疑讓建築行業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大規模的開工動土,資金的全情投入,土地的大量開發,建築行業也為國民經濟拉開了一個嶄新的序幕,帶動了國民生產總值,也恰如其分的適應了國家發展的需求。

而短短數十年,現如今的狀況呢?由於之前的政策導致大規模發展問題,遺留下來的負面影響開始被逐漸被不斷放大,這就導致國家的一系列政策也開始改變,所以很大程度上開始慢慢限制了建築行業的某些方面的發展。

但是,我們應該知道的是,身為一名建築行業的人員來說,行業發展狀況會這個樣子,是一種必然趨勢。

我們可以當做現如今的建築行業,已經逐漸進行入了一個行業發展的瓶頸期,過得去的話,會迎來另外一個春天。過不去的話,只會讓整個行業陷入更加低迷的成長環境之中。要想改變現狀,必須要清楚地知道當前所存在的問題。

其一就是當前建築市場大環境下建築市場監管不力了。

有一點不得不承認,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推動之下,經過對建築行業質量的整治,建築行業市場和建築行業的現場管理都發生了特別大的進步與改觀。

但是這麼多大大小小的工地,僅僅依靠有關部門的整治是搞不過來的。政府部門畢竟力量有限,你要每日每天的去工地管控,沒有這麼多精力跟時間。所以,這也只是眼下之急,並不是長遠之計。

對建築市場的管理,不管是招投標管控也好,現場操作管控也好,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更重要的一點,尤其是對名民工的管控。由於農民工團體力量龐大,可能關乎到一個企業長遠的發展,所以,要特別注重這一塊。

其次就是建築行業的體制性之間的各種矛盾才導致了現在生產方式的落後。怎麼講呢?

我們都知道在2016年,我國提出了裝配式建築發展的新目標,要求到2025年,裝配式建築占城市新建建築比例達到30%。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幾年前就提出,要大力推行工程總承包的EPC施工方式。

這個時候,要知道的是:建築行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是一項根本性的改革,但是實際上,這項改革可以說是特別難了,簡直就是步履維艱了。

實行工程總承包的前提似乎在審核特級企業時就已經解決。但是由於政府主導的多數工程並不想實行一體化的經營管理,而且市場上多數大型工程的設計業務還牢牢掌握在國有的或大型的設計院手中,在客觀上形成了設計單位搞不了大型施工、施工企業做不了複雜設計的局面。

沒辦法啊,這就是計劃經濟體質下的產物啊,我呢明明知道,但是卻不得不屈服。所以這種體制下,限制了建築行業的發展。

還有一點不得不說的就是建築行業的產能過剩與產業結構失衡問題了。  

是誰說的建築行業是“夕陽產業”?

建築行業的產能過剩,從小範圍來講,就是在市場上有一定資質的追逐利益的各類法人企業太多,而實際上具備相應生產力水平、能夠提供有效服務的企業較少。

但是從大範圍上來看,建築行業產能過剩表現隊伍上是一般的、低水平的總承包企業過多,造成了市場上的過度競爭。在產品上,是三、四線城市商品房過剩,去庫存的壓力很大。在資金上是投資下降,企業應收款居高不下。在產業供給結構上,是一般的房屋建築施工能力過剩,真正能適應未來城鄉發展的基礎施工、環保施工、綠色施工和精準化服務的能力較弱。

所以,建築行業在結構上也必須做出相應的改變了,才能逃離出當下這種尷尬的瓶頸局面。

當然,還有最後一點要提一下,就是當下建築行業徵信體系特別落後。   

正是由於之前數年的快速發展遺留下了很多問題,很多企業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的很多問題,沒有及時解決,卻把原因歸責到市場的大環境問題之下。

俗話說“人無信而不立”,誠信是一個企業的根本,同時也是建築也能夠長期良好合作發展的墊腳石。一旦信任缺失,那就很可怕了。

現如今建築行業的從業者,絕大部分都是都是在建築行業黃金期中成長、成功、摸爬滾打出來的。當前遇到了行業瓶頸,所以有困惑也是正常的。

所以,不管是什麼行業,什麼國家,都有他發展的繁盛期以及瓶頸期以及衰落期,然後再到崛起期,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所以你還覺得“建築行業是夕陽產業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