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阿薩姆大葉種:一種截然不同的茶樹

阿薩姆大葉種:一種截然不同的茶樹

提到印度阿薩姆邦,相信大家最先想到的估計是阿薩姆紅茶,或者對統一阿薩姆奶茶的廣告應該更為熟悉。

阿薩姆是傣族的別稱,最早記載於中國玄奘編著的《大唐西域記》中,稱為“迦摩縷波國”,玄奘曾經受邀當地國王拘摩羅到該國講法。13世紀,傣族在此建立阿豪姆王國,阿豪姆王國在第一次英緬戰爭中被英國佔領,1947成為印度的阿薩姆邦。

阿薩姆位於東喜馬拉雅山南麓,與不丹相鄰。據記載和考證,19世紀中葉,英國人羅伯特.福鈞不明不白地將中國福建的正山小種茶種帶到此地,繼而發揚光大,使得阿薩姆成為繼中國以後第二個商業茶葉生產地區,併成為第一大茶葉出口國。

阿薩姆的茶葉產量佔到印度茶葉產量的一半,其中90%都是CTC紅茶的形式。阿薩姆茶加糖和牛奶,已經成為印度人的日常之飲。

今天的阿薩姆紅茶,作為一種工業標準品外,也有它追求高質量的訴求。這種盛產在海平面高度的阿薩姆茶以其獨特的麥芽香氣、濃烈口感和清亮湯色,在全球享有盛譽。

阿薩姆大葉種:一種截然不同的茶樹

在近代歷史上,“鴉片戰爭”為每一位中國人所難以忘懷,但這背後其實有一場中英貿易史上的“茶葉戰爭”。這場戰爭始於1784年,結束於1876年,前後延續了92年。

為了擺脫對中國茶葉進口的依賴,英國人考慮在其殖民地發展茶葉種植。183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著手開發新茶源,尋覓合適的種茶地點。幾番選擇,發覺印度阿薩姆地區,氣候近似中國,最適宜,並引進中國紅茶樹種,於1838年,設立現代化的茶葉生產基地,由於當時採用機械化生產來降低成本,不僅產量較高,而且品質優良。到了1876年,英國消費的印度茶葉開始超過中國。

當時英國人有兩種解決困境的思路,一是從中國引進茶樹或者茶樹種子,二是考察印度當地的野生茶樹狀況,是否適合開展商業種植。

英國人在印度阿薩姆邦發現了野生型大葉種大茶樹,認為其是栽培型茶樹的祖先,將之命名為阿薩姆茶,進而認為印度是世界茶樹的起源中心。

阿薩姆大葉種:一種截然不同的茶樹

茶樹分為狹義與廣義兩種。狹義的是指廣泛種植的“茶”與“普洱茶”。廣義的是山茶屬茶組植物,有四十多種(不同科學家分的種數不一樣),除了栽培型的茶與普洱茶之外,還有許多茶樹的近親——野生茶。滇緬茶就是眾多野生茶中的一種。

通常的栽培型茶樹為“茶”與“普洱茶(原稱阿薩姆茶)”,茶就是小葉種,普洱茶就是大葉種。滇緬茶,是野生茶,屬於栽培型茶的親緣植物,也就是茶、普洱茶的近親。茶(小葉種茶)原產中國沒爭議。有爭議的是普洱茶。

阿薩姆大葉種:一種截然不同的茶樹

中國著名植物學家張宏達經過深入研究,正本清源,訂正阿薩姆茶原產地為中國,並將其中文名改為普洱茶。這裡的普洱茶,不是通常人們接觸到的商品意義上的一種雲南地方名茶——普洱茶,而是植物分類學、茶樹品種意義上的普洱茶。

後來,中國茶葉專家在雲南瀾滄的邦崴發現介於野生與栽培之間的過渡型茶樹,讓茶樹馴化鏈條進一步完整,從而更加座實了栽培型茶樹起源中國。

我們通常栽種的茶樹,以“茶”和“普洱茶”為主。“茶”是指栽培型小葉種,“普洱茶”是指栽培型大葉種。而大葉種與小葉種的分化很早,遠在人類馴化出栽培型茶樹之前。也就是說,大葉種與小葉種存在不同地區獨立馴化的可能。

據資料顯示,2018年年3月,安徽農業大學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了一篇茶基因組測序的文章,其中一個結論是:小葉茶和大葉茶分化的時間是38-154萬年。

阿薩姆大葉種:一種截然不同的茶樹

但是問題來了,栽培型茶樹起源中國,不等於栽培型馴化之前,只有中國才有野生型茶樹,也不是隻有中國人才馴化與利用茶樹。事實上,野生茶資源不光雲南有,喜馬拉雅山南麓的橫斷山區及其周邊,涉及了中國西南諸省、緬老泰越,以及印度的東北部,都發現了野生茶樹,它們都是世界茶樹的起源地帶。

緬老泰越印的先民,其實也在馴化與利用野生茶樹,只是他們停留在原始的初級階段,不像中國進入了中高級階段,馴化出了栽培型茶樹——茶與普洱茶。

中國人在茶樹進化史中,為什麼能在兩三千年前率先抵達馴化的中高級階段,最關鍵的因素是巴蜀先進農耕文化的加持。兩三千年前,古蜀人與巴人,讓原始的野生茶樹馴化與利用事業邁向了全新境界,讓其由野生型逐漸變為栽培型,並讓巴蜀大地成為世界茶文化起源的中心地帶。由巴蜀而江南,而福建兩廣,再到雲南,再到印度、斯里蘭卡,最後到全世界,這就是世界茶樹種植與加工文明,三千年來的傳播路線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