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5 宜昌幫——王天官的傳說

宜昌幫——王天官的傳說

附:王篆,李紹芳,明代夷陵(宜昌)人。嘉靖乙卯(1555)年中舉人,壬戌(1582)年中進士。初知吉水縣,歷官兩京都御史,由於為官清正,被讚譽為鐵御史。後升任吏部左侍郎,故宜昌人尊稱他王天官。王篆五十六歲回到夷陵,以書史自娛,留下不少文章,是宜昌人喜愛的歷史人物,故關於他的故事傳說較多。

宜昌幫——王天官的傳說

蜈蚣頭上駕“王”字

(釆錄地點:;宜昌市點軍鄉)

河西翠福山與紗帽山之間的江邊,有一個小小的山灣,名叫碑灣。如今還能在這裡看到一塊橫倒在江邊的明代石碑,碑文還清晰可辨,原來它就是明代吏部左侍郎王篆祖墓的神道碑。圍繞這塊墓地,民間流傳著不少傳說。

明代嘉靖年間,春暖花開的時節,有老少兩位遊客,進川路過夷陵,沿著江邊而行。他們乘興攀上翠福山,放眼東眺,被這群山偎抱,江溪環繞的夷陵景色吸引住了。突然老翁連贊三聲“好!”,小生急忙轉過身來,隨著老翁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山前一嶺,南北而臥,脊平體長,兩側小崗眾多,翠柏繁茂,雜草叢生,形似蜈蚣。其前方有一座圓山包,恰似官吏的烏紗帽。烏紗帽旁有三峰相連,形同文案上的筆架。老翁急忙扯著小生下山。這時圓山包後轉出一牧童,橫坐在水牛背上,手捧書本,琅琅誦讀。老翁上前一步,拉住韁繩,要牧童到一邊放牛,然後與小生談論。

“這是一塊風水寶地!”

“也許是。那西塞、葛洲不更好嗎?

“那是鴨子池,難成氣候。”

“這!?”

“這是蜈蚣地,又有烏紗帽、筆架相襯,這裡要出大官。”

牧童聽他們兩人話中有話,忙把牛牽開,暗自藏到樹叢中默默記下了他們的話。這個牧童名叫王篆,自幼聰明伶俐,酷愛讀書習字。

卻說老翁與小生低頭圍繞草叢來往數次,在一簇野花旁蹲下身來。老翁順手將花拔起,再分開兩旁小草,讓小生拾來一根枯枝,慢慢插入土中。老翁站起來對小生說:“明天清早,我們再來,枯枝必定長枝添葉。”

王篆見他們遠去,便連忙跑來看稀奇,他仔細看了看那枯枝,搖頭笑了笑,又到江邊河灘上練字去了。傍晚他來牽牛時,卻見枯枝已經開始轉綠;發出了嫩芽,直驚得目瞪口呆。“果真是塊寶地呀!”他靈機一動,把枝條拔起,將長出的根鬚扯掉,移到旁邊再插下去。不大一會,只見枝條淡黃,嫩芽也枯萎了。

王篆回到家中,把這事告訴了母親。不久,王篆的祖墓就遷到了那塊“寶地”上。從此,蜈蚣頭上架上了“王”字。王篆成年後果然考中進士,在京城當上了吏部左侍郎,成了宜昌無人不曉的王天官。

講述者:周運澎,男,75歲,漢族,宜昌市郊人,農民。

採集者:魏鐵

採錄時間:1982年

採錄地點:宜昌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