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承德避暑山莊門外有個小吃街:你還記得居仁裡衚衕嗎?


承德避暑山莊門外有個小吃街:你還記得居仁裡衚衕嗎?

1.

描寫承德民俗最好的,還是何申先生。

何申先生來承德比較早,那個時候城市沒有大拆大建,還有些原汁原味,再加上他觀察事物仔細,文思敏捷,所以就妙筆生花。

你看他寫的二仙居鍋貼鋪:

... ...這樣的地方最不可少的就是飯館兒,故公私合營前,小小熱河城內單是有點兒名氣的館子就能有幾十家。都只為一個個運動,暈(運)到20世紀70年代初,就暈剩下沒幾家了。

二仙居鍋貼鋪是倖存者,因緊臨小站,生意一直不錯。但生意如何與職工收入無關,職工中最多的掙四十三塊五,人人喊“羅鍋下山一一前緊(錢緊)”。於是,這店的服務態度就出了名的惡劣。前臺賣鍋貼的大老孃們兒,淨偷吃鍋貼餡,一臉橫肉,算賬只會二十以內的加減法,排隊的誰說慢她就跟誰急,跳出櫃檯就撓人。若不是可城內外只有這一家鍋貼鋪,估計沒人敢到這兒來冒風險。

估計何申先生看到過這個“大老孃們”撓人,記憶才如此深刻。

承德避暑山莊門外有個小吃街:你還記得居仁裡衚衕嗎?

2.

鍋貼是承德名吃之一,長的和餃子有些像,但是比餃子長,一端不捏嚴,留著一個口,放到一個很大的抹了油的平底鍋上,底下碳火一燒,吱吱啦啦的冒著香氣,離老遠都能聞得到。

鍋貼好吃,是因為餡兒裡面主要是肉,肉不是到了現在才貴,那個時候就很貴,所以,一般的人還是吃不起。

一般人都吃得起的不在二仙居,而是離二仙居不足百米的居仁裡。

有錢沒錢,都能吃的起。


承德避暑山莊門外有個小吃街:你還記得居仁裡衚衕嗎?

3.

由二仙居往南,在大佟溝口斜對面有一個衚衕,長不足百米,寬不到五米,這邊是南營子大街,那一頭連著旱河。

這裡每日飯攤兒遍地,出售各種小吃。衚衕兩側支起的布蓬連到了一起,遮天蔽日。從衚衕走過,還會經常碰到西家的鍋、東家的盆,各種熱情的吆喝聲、鍋碗瓢盆碰撞聲、還有猜拳聲,不絕於耳。

鍋灶熱氣騰騰、香氣撲鼻,顧客熙熙攘攘,摩肩接踵。

這就是每天的居仁裡衚衕。

在早的時候,出售這些小吃的飯攤兒並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而是經常流動,尤其是有大集的時候,小吃也就都跟著過來,有的就地擺鍋灶,只搭個布蓬或蓆棚,邊做邊賣;也有的是推著獨輪小木車或肩挑小挑沿街叫賣在家裡做好的食物。儘管是行商叫賣,生意卻紅火。因為他們所賣的食品,在製作上都是家傳絕藝,風味獨特。

按照尹忠老人的說法,承德過去出售小吃的地方叫“窮漢子市”,意思是來這裡吃飯的都是缺錢的窮苦人。城市規模還不大的時候,最早的小吃攤主要集中在鴨子圈(現在的承德大廈)和二仙居衚衕,後來逐漸發展到避暑山莊麗正門前的紅牆下面和居仁裡衚衕。

拉車的、拉船的、扛大包的這些沒有什麼文化的窮漢子聚集的地方叫“居仁裡”,怎麼聽著也都有些教化的意義。

承德避暑山莊門外有個小吃街:你還記得居仁裡衚衕嗎?

4.

承德這個地方最大的特點是地質情況複雜多樣,有高原、山川、丘陵、平地、河流、湖泊,所以物產豐富,種類繁多,在我小的時候,光灤河裡的魚就吃過十幾種。

獨特的種類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這裡形成獨具特色的地方飲食文化和傳統風味提供了物質條件。

山珍水產,種類繁多,二仙居碗坨、馬家燒麥、張三營白蕎麵、餄餎、糜子面豆包。

慢慢的,這些好吃的東西被宮裡的人知道了.

相傳有一年,乾隆皇帝聽說窮漢子街上的荷葉粥和多寶飯好吃,就讓御廚出來學學,回去後做給他們吃,吃完讚不絕口。這件事情被大臣們知道後,一些官員們就放下身段,有時間就溜達到窮漢子街來找好吃的,一時間,各種小吃攤兒前顧客眾多,應接不暇。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和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駕幸熱河哨鹿節次照常膳底檔》記載,乾隆和嘉慶帝在承德食用過的餑餑就有20多種,有“匙子悖餑”、“酥餑餑”、“爐花餑餑”、“奶油餑悖”、“澄沙餑餑”、“白麵絲糕”等。

圍場壩上、灤河、潮白河、武烈河兩岸的稻穀、玉米、穀子、高粱、大豆、小豆、蕎麥、莜麥等雜糧,為承德有特色的風味小吃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原料。

承德就是一個吃貨的樂園。


承德避暑山莊門外有個小吃街:你還記得居仁裡衚衕嗎?

5.

民間的小吃進入了宮廷宴席,宮廷裡的製作方法也流傳到了民間。

乾隆末年,一些在御膳房做事的廚師離宮去職後,大多定居在熱河,有的即在市街開設店鋪,有的加入民間飯店。尤其是皇帝不來熱河以後,包括守衛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的那些人也都在此安家落戶。所以,承德還有很多飲食是皇家“御製”。在承德大街上,有很多帶有皇家名字和“御封”的名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燕市攤車賣切糕,白黃棗豆有紙高。

涼宜夏日冬宜熱,一塊一沾一切刀。

這是《故都食物百詠》裡描寫北京切糕的詩句。因為有離宮在,小吃方面,北京有的承德都有,北京沒有的,承德也有。

在早,承德賣切糕的多數是回民,每家都有一輛獨輪木推車,車上有固定木板,放著熱氣騰騰的切糕坨子,用潔白的布簾兒蓋著,邊上放著秤個切刀,車把手處放著小水桶,用來給到蘸水,不然切下來的時候不整齊。

炸丸子湯是承德傳統名吃。按照《承德民俗》一書的記載,居仁裡衚衕炸丸子做的最好的叫何文喜,雜豆麵加碎粉條頭、新鮮的大紅蘿蔔絲,加入蔥花、鹽面兒,攪拌均勻後用手擠成一個個圓形丸子,放在燒開的豆油鍋裡炸,炸焦黃後放在笊籬上控油,吃法有“白煮丸子”和“滷煮丸子”兩種,上桌前,夥計照例要高喊:“炸丸子來嘍、開鍋嘍—”。

此外,好吃的還有饊布薩、口袋餅、撥面、剛羅圈、滿巴燒麥、馬家燒麥、麒麟蒸餃、馬蹄燒餅、吊爐燒餅、荷葉粥、八寶飯、龍戲珠飯、豆腐腦、涼粉、杏仁茶、杏仁霜、鮮花玫瑰餅、豌豆糕、現在還能在街上看見的驢打滾... ...


承德避暑山莊門外有個小吃街:你還記得居仁裡衚衕嗎?

6.

只可惜,同仁裡衚衕還在的時候,幾乎沒有去品嚐那些各種各樣原汁原味的美食。

一九九幾年的時候,我住在離宮牆外的迎水壩平房,單位在佟山頂上,上下班需要爬一個大山坡。這條路的中間只有一棵大樹, 夏天的時候,中午暴曬,腳下的瀝青是軟的,腦門上的汗是油的,好在那個時候年輕,也不覺得怎麼辛苦。

但下班時也想快點兒回家,簡單吃一口飯,能多休息一會兒,下午上班再爬這個大坡。

出小佟溝過馬路,沒多遠就是同仁裡衚衕口,中午時分,衚衕口永遠是滿滿的人,推著自行車幾乎沒有辦法走過去,只有一兩次,從那裡過去,快到到衚衕的另一頭時,有一個賣大包子的鋪子,買兩個包子,回家吃完睡覺。

時光如白駒過隙,很少有記憶越來越清晰。

對於同仁裡衚衕,只記得衚衕的上面有布蓬,地下有汙水,賣包子的鋪面很熱鬧,包子很大,蒸包子的屜也很大,至於店鋪裡的就著包子喝酒的食客和賣包子的男女,都如圖豐子愷的漫畫,面目模糊了。

沒幾年,大拆大建來了,同仁裡衚衕連名字都沒有了。

現在,街上除了羊湯等為數不多的本地美食外,多是安徽板面、杭州小籠包、蘭州拉麵。

一些最具有承德本地特色的小吃,成為了高檔飯店裡山珍海味以外的調劑了。

“窮漢子”們想吃,又有點兒難了呢。

承德避暑山莊門外有個小吃街:你還記得居仁裡衚衕嗎?

7.

居仁裡衚衕最紅火的時候是上個世紀四十年代。

當時,二仙居附近的流水溝,還有一家比較有名的飯店叫芝美樓飯莊,三間門面是西式牆壁,中間有仿日本式的突出的門廳。進門廳裡是三間敞廳客座,放著六七張圓桌,芝美樓飯莊後院有三間舊式樓房,木樓梯從天井直通到樓上,樓上三間都放著圓桌面,用屏風隔開。

據董仲湘回憶文章說:承德第一次解放時,蕭克、李運昌司令員,熱河省主席李子光等人,曾經在這裡宴請過雲龍(烏蘭夫)主席,那個時候在三條衚衕,有內蒙古駐承辦事處,1945年,烏蘭夫曾經在承德住了三、四個月。

芝美樓上推開窗戶,即可看到不遠處的熙熙攘攘的居仁裡。

居仁裡小吃的香味,也會飄到芝美樓上。

有高雅的宴會,也要有親民的小吃,這才應該是美食的全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