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歷史上真實的“宋江起義”去剿滅“方臘起義”的話,能否如同《水滸傳》裡的結局一樣?

亮郎才不盡


北宋確實有過宋江起義,但只有三十六位將領,士兵數千人,規模完全無法和方臘起義相比。

宋代最大的起義是王小波李順起義,其次就是方臘起義。王小波李順起義達到了上百萬人的規模,其在四川巴蜀一帶活動,最終被朝廷派遣宦官王繼恩所滅。方臘起義人數最多時有將近百萬人,活動在安徽歙縣一帶,最終被宋軍王稟、劉光世、劉鎮等人分多路擊敗。

宋江起義最後由海州知州張叔夜率領地方武裝就擊敗了,根本沒有動用北宋正規軍,其實人數、影響力均遠遜於方臘起義,更不要提與之對抗了。


物質文化史


宋江起義、方臘起義都是正史上有記載的真實歷史事件,雖然“宋江起義”去剿滅“方臘起義”史家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綜合各類史料而言,宋江在招安之後,應當是參與了剿滅方臘行動。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宋江起義”去剿滅“方臘起義”,是否如同“水滸傳”中所說的那樣,是一個悲慘的結局呢?肯定不是。究竟如何,且聽下文分解。

《水滸傳》中沒有“宋江起義”剿滅“方臘起義”

在本回答的導語中,我把《水滸傳》寫成了“水滸傳”。之所以這麼寫,原因很簡單,施耐庵的《水滸傳》在梁山大聚義之後,便被腰斬,梁山好漢的故事在大排名之後就沒了下文。宋江是如何被招安的,招安之後又幹了些什麼,《水滸傳》已無法讀到。

腰斬《水滸傳》,梁山故事沒有結局,這件事不是金聖嘆乾的,而有可能是明朝當局搞的鬼,這部偉大的著作早就成了殘本。現存最早的版本,大概是明萬曆年三十左右的刻本,即“容與堂”本、“天都外臣序本”。這兩個本子幾乎就是同一個版本,都有一百回,只不過後者多了一篇託名“天都外臣”的序言而已。

施耐庵的《水滸傳》之所以被腰斬,是因為其主題思想就是反皇帝的,開篇還以“洪太尉誤走妖魔”隱射朱元璋。而這個隱喻大概在七十回故事後,將進一步顯性的呈現在文本之中。所以,腰斬之後,便徹底反轉了前七十回的主題思想,宋江以及所有的梁山好漢都變成了卑躬屈膝的投降派,施耐庵筆下飽受譏諷的宋徽宗忽然鹹魚大翻身,變成了一個好皇帝。由反皇帝到保皇帝,“替天行道”反轉為“替天子行道”,這個主題符合王朝的意志,《水滸傳》才得以傳世。

這個版本出籠後,立即招致當時文人的強烈反對,不僅金聖嘆腰斬了七十回後破大遼、剿田虎、滅王慶、徵方臘的故事,迫使其以《徵四寇》單獨刊印。此後,還招致俞萬春的極端反感和痛恨,立志要“破他(羅貫中)偽言,提明真相”,因而,憤然寫了一部反《水滸傳》的續書《蕩寇志》。其實,《蕩寇志》不是針對《水滸傳》的,而是聲討《徵四寇》的。這也是俞萬春既喜歡梁山好漢又要寫《蕩寇志》的原因所在。

當然,續書肯定不是羅貫中寫的。假若羅貫中在有生之年(約1330年-約1400年)就寫了續書,那麼,就不會等到嘉靖(1522年-1566年)或者萬曆年間才刊印了。

其實,最反《水滸傳》的是《徵四寇》!

既然被腰斬,那麼,現在我們能讀到的“宋江起義”剿滅“方臘起義”就不是施耐庵的原著故事,而是《徵四寇》中的一個大章節。續書顛覆原著,製造偽言,宋江如此滅方臘的故事也就不可信了。

《徵四寇》完全顛倒了歷史

我認為,《水滸傳》被明朝腰斬之後,恐怕沒有一百回,最早的續書應當沒有佂遼的故事。因為,在嘉靖年間還有一個“祖本”,這個祖本雖然現在只剩幾回書,但殘存的這幾回與容與堂本也高度的一致。

懷疑“祖本”沒有佂遼故事,是因為以歷史的真實而言,宋江招安之後應當是先徵方臘後打遼國。因為“祖本”中,梁山好漢徵方臘時死傷殆盡,再從這裡續書,梁山就沒有實力破大遼了。

據《宋史·徽宗本紀》記載,宣和三年“秋七月,戊子,童貫等俘方臘以獻。”說的是公元1121年陰曆七月,童貫徵方臘得勝,在東京獻俘。宣和四年三月,“金人來約夾攻,命童貫為河北、河東路宣撫使,屯兵於邊以應之,且招諭幽、燕。”童貫徵方臘時,金國按照“宋金海上之盟”率先攻擊遼國,翌年,金國再次相約,宋徽宗便派童貫前去收復“幽燕”。所以,歷史上北宋剿滅方臘在先,攻打遼國在後,兩個歷史事件相差整整一年時間。

恐怕又有人會說了,小說嘛,又不是真歷史,先寫打遼國,再寫徵方臘為什麼不可以呢?我不反對這樣的說法,但是,施耐庵的《水滸傳》其實就是一部隱藏的歷史,是按照歷史順序,展開的一副上至五代十國,下至大明王朝的歷史畫卷。

施耐庵遵照歷史事實,開篇寫趙匡胤出生,幾乎就是照搬了《宋史·太祖本紀》的原文。而且,寫宋仁宗的身世,說他是“赤腳大仙”,也是有記載有依據的。除此之外,施耐庵歷數北宋九代皇帝,表明這部著作隱寫的就是北宋的興亡史。書中以很多人物、情節、道具隱含了宋徽宗時期幾個重要歷史節點,反映了當時的重大歷史事件。

《水滸傳》中的隱喻,綠野老道在很多文章中講到了不少,此處不再詳細羅列。總之,施耐庵寫書,不會顛倒歷史,瞎編歷史。因而,假若是施耐庵的原著尚能完整傳世,“宋江起義”剿滅“方臘起義”絕對不是《徵四寇》所寫的那樣,梁山好漢死傷殆盡,其大致情節應當與歷史很接近。

歷史上的梁山好漢被招安了嗎

歷史真實中的宋江起義是不需要打引號的,宣和元年至宣和三年,北宋歷史上確實有宋江梁山聚義這件事。《宋史·徽宗本紀》中說:“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這是宣和三年二月的事情。

那麼,張叔夜是否招降了宋江呢?《宋史·張叔夜傳》明確記載道:

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

宋江因為副寨主先被活捉,沒有辦法,只得率餘眾投降。這段歷史,在第一回書中就有隱喻,說的是少華山副寨主跳澗虎陳達被史進活捉,寨主朱武便率眾投降了。史進綽號“九紋龍”,隱喻的就是北宋九代皇帝。

有觀點稱,宋江投降後是否被招安,恐是疑問。有的則說,張叔夜擒獲了梁山賊寇,立即將他們斬首了,金聖嘆便持此觀點。金公為收束《水滸傳》,改寫了盧俊義的惡夢,一百單八將被當場斬殺。

其實,歷史記載得很清楚,宋徽宗下詔是“招降之”,張叔夜是有名的忠臣,當不會違抗皇帝的詔令而將投降的宋江弄死。

有觀點稱,《宋史》中的所有關於宋江的記載都涉嫌作偽,是張叔夜、李若水等人的後人們為了表贊先輩而虛構的功勞。然後,脫脫抄襲了此前的史料,宋江的事蹟依然不可信。這一點,綠野老道極不贊同。正史都不可信,那還能信什麼?

同時,宋江起義前一年(公元1118年)出生、曾做過南宋禮部尚書的汪應辰,其墓誌銘就記載了宋江起義的事情:“河北劇賊宋江者,肆行莫之御”。幾乎與宋江同時代的殿中侍御史張守也有相關宋江起義的記載,說的是:“宋江嘯聚亡命,剽掠山東一路,州縣大振,吏多避匿。”

因而,歷史上確實有宋江起義這回事。而且,宋江等人最終戰敗,被迫接受了朝廷招安。

那麼,宋江招安之後又去幹什麼了呢?

“宋江起義”真的剿滅了“方臘起義”嗎

《東都事略·侯蒙傳》說,宋江寇京東,侯蒙上書宋徽宗:“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

宋徽宗對侯蒙的建議很是感慨,予以接納,這才有了《徽宗本紀》中所說的,派張叔夜去招降宋江。兩部歷史完全可以相互佐證,不能簡單的指責為抄襲。何況,修史引用之前的資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侯蒙傳》同時說到,招降宋江的目的,就是讓他去打方臘。這一點,《大宋宣和遺事》能夠佐證。這部筆記體野史中說:“有那元帥姓張名叔夜的,是世代將門之子,前來招誘宋江和那三十六人歸順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誥敕,分注諸路巡檢使去也。因此三路之寇,悉得平定。後遣宋江收方臘有功,封節度使。”

看來,宋江被招降後,立即跟隨朝廷官軍去剿滅方臘了。

關於這段歷史,《宋史》中並沒有具體寫到宋江參與到了剿滅方臘的戰鬥中。但是,諸多史料證實,侯蒙的建議得到了宋徽宗的採納,宋江確實卻打方臘了。而且,《大宋宣和遺事》的記載也應當是真實的。

之所以說《大宋宣和遺事》的記載屬實,是因為《續資治通鑑長編》(李燾)、楊仲良的《通鑑長編紀事本末》(楊仲良)、《三朝北盟會編》(徐夢莘)、《皇宋十朝綱要》這些史料中,都有宋江徵方臘的記載。限於篇幅,不再對這些史料中的詳細記載逐一列舉。此處,僅舉《皇宋十朝綱要》中有關宋江徵方臘的記載。這部史料中說:六月辛丑,辛興宗與宋江破賊上苑洞……。

六月,指的是宣和三年六月(陰曆)。這就說明,宋江在宣和三年二月被招降,隨即跟隨宋軍去征討方臘了。

北宋名臣李若水在宋江招安後的第二年,曾經寫了一首題為《捕盜偶成》的詩,也說明宋江招安之後並沒有被斬首,而是得到了封賞。這首詩的前幾句是這樣寫的: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這幾句詩寫了三個時間段的宋江狀況。前四句表現的是宋江造反,第五、第六句則說的是宋江招安和得到封爵的情況。在招安和封爵之間,應當還有立功的事蹟,否則,不會“三十六人同拜爵”,這就是說,宋江參與了宣和三年至宣和四年之間的一些重大事件,立了功才得以封爵。

當時,李若水在大名府附近的元城縣任縣尉,他聽聞的主要是宋江隨童貫北上攻打幽州的事情。所以,第七、第八句講的就是梁山部隊途徑大名府引來圍觀。這一年,就是宣和四年,金國約北宋攻遼,童貫率軍北上。

續書《徵四寇》中寫宋江徵方臘事,確實是有據可靠的,並不完全是虛構,大體上是真實的歷史。但是,宋江並非是此次征戰的主將,主力部隊也不是梁山好漢。

那麼,歷史真實中,“宋江起義”又是如何剿滅“方臘起義”的呢?

“方臘起義”並非“宋江起義”剿滅

梁山被招安後,只是參與了剿滅方臘的軍事行動,並不是續書《徵四寇》寫的那樣,作為主力部隊,以梁山之力滅了方臘。宋江與梁山好漢只是一小股部隊,在宋將的率領下,參與了部分軍事行動。

據《宋史》記載,剿滅方臘的主帥是童貫。《宋史·童貫傳》:“會方臘起睦州,勢甚張,改江、浙、淮南宣撫使,即以所聚兵帥諸將討平之。”

在《童貫傳》中,附有《方臘傳》,也清楚的講到了方臘被剿滅的事情:

二月,貫、稹前鋒至清河堰,水陸並進,臘復焚官舍、府庫、民居,乃宵遁。諸將劉延慶、王稟、王渙、楊惟忠、辛興宗相繼至,盡復所失城。四月,生擒臘及妻邵、子毫二太子、偽相方肥等五十二人於梓桐石穴中,殺賊七萬。

這則記載,根本就沒有宋江什麼事。而據《皇宋十朝綱要》所講,辛興宗與宋江破賊上苑洞,則可以判斷,宋江與辛興宗是一個同一支部隊,或者是辛興宗的下屬。破賊之後,辛興宗說道:“宋江等原系大盜,雖破城有功,不過抵贖前罪。”這則記載印證了侯蒙所言,招降宋江使之徵討方臘以折罪。

雖然在征討方臘戰鬥中,宋江雖然建功,但確如辛興宗所言,是“破城”之功,並沒有如續書所言,只是梁山一支隊伍剿滅了方臘,僅是一小股部隊斬獲了一些功勞而已。據記載,辛興宗所講的破城之功,是宋江獻計,打破了上苑洞。而徹底解決方臘的戰鬥,則是在梓洞。這一仗,在石穴中擒獲了方臘家眷部屬共五十二人。

最後一戰,立功最大的人不是梁山好漢,而是後來的抗金名將韓世忠。《宋史·韓世忠》是這樣記載這件事情的:

世忠窮追至睦州清溪峒,賊深據巖屋為三窟,諸將繼至,莫知所入。世忠潛行溪谷,問野婦得徑,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險數里,搗其穴,格殺數十人,禽臘以出。

與宋江一道打破上苑洞的辛興宗,也參與了這場戰鬥,但卻搶了韓世忠的功勞。這件事情在《徵四寇》中有隱寫,但卻是童貫搶了宋江的功勞。

關於梁山好漢徵方臘,方臘是如何被剿滅的,還有很多故事可以講述,鑑於篇幅,大致講了這些。儘管講的簡略了些,但也能夠證明,《徵四寇》中的“宋江起義”剿滅“方臘起義”並不完全符合歷史真實,剿滅方臘起義的是北宋朝廷,主將是童貫,朝廷還有“諸將”建功。其中,功勞最大的是韓世忠,梁山好漢不過作為一支小股部隊,參與了這場鎮壓而已。

續書中說魯智深深山擒方臘,電視劇說武松獨臂擒方臘,都是子虛烏有之事,與歷史事實相差太遠。假若是施耐庵寫這段故事,恐怕不會如此毫無依據的虛構了。

梁山好漢參與剿滅方臘後,並沒有導致元氣大傷,折損很多頭領的結局。梁山部隊此後立即跟隨童貫北上,先後在種師道、种師中部下攻打幽州,抗擊金兵。這些事蹟,同樣在《三朝北盟會編》等史料中有記載。其中,青面獸楊志的事蹟記載得最清楚,據楊志墓誌銘說,在靖康之難前,這位“招安巨寇”,抗金先鋒敢死隊隊長被韓世忠徵方臘時的頂頭上司王淵所害……這是題外的話。

可惜的是,施耐庵的《水滸傳》被腰斬,梁山好漢出於義氣被迫招安,然後徵方臘、打遼國、抗金兵的精彩故事不可復見。這對於讀者來說,是一件無比遺憾的事情,對於中國文學來說,更是一件令人扼腕的重大損失。


綠野萍蹤01


肯定不一樣,歷史上真實的宋江實力比方臘實力差遠了,只能是千里送人頭。

我們看看歷史上的宋江和方臘軍隊的實力對比吧:

一、起義軍人數對比

方臘起義,聚眾數萬,從者如雲。

宋江之流,結36人聚眾起義,活躍于山東、河北。

宋江說起來只能算江洋大盜的團伙了,哪怕三十六人個個都是特種兵,在大規模戰爭中,能有多少戰鬥力?

二、佔領地區對比

方臘軍在極盛之時建立了包括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縣在內的政權,在當時對宋朝威脅極大。

宋江梁山泊,文獻中也作梁山濼,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梁山縣境內,由梁山、青龍山、鳳凰山、龜山四主峰和虎頭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黃山等七支脈組成,佔地面積3.5平方公里。而梁山泊所在的梁山縣地域面積964平方公里。只佔整個縣的三百分之一。

退一萬步好了,就算宋江佔據了整個梁山縣,也不過是一個縣,而方臘軍隊是52個縣。

宋江的實力沒法和方臘相比?

三、來鎮壓官兵人數對比

宋徽宗派童貫任江、淮、荊、浙等路宣撫使,譚稹任兩浙路制置使,調集京畿的禁軍和陝西六路蕃、漢兵十五萬,南下鎮壓起義。

請注意,方臘起義對北宋朝廷有極大的威脅,驚動了皇帝,派出15萬大軍鎮壓。


1119年(宣和元年),宋江在河朔起事。1121年(宣和三年)二月,宋江率軍轉戰至海州(江蘇連雲港),張叔夜便招募了近千名死忠之士,在城郊設下埋伏,引宋江入埋伏圈。又燒燬了宋江的船隻,宋江戰敗投降。

宋江起義被海州(江蘇連雲港)知州張叔夜招募不到一千的壯士,就討滅了。

宋江也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一直是流動作戰,也可以說是流串作案。


綜合來講,軍隊人數是幾萬和36人對比。

佔領地區是52個縣和不到一個縣對比。

來鎮壓北宋軍隊人數:15萬和0.1萬對比。

結論,如果宋江跑去打方臘,做偵察連或許可以,做主力就是千里送人頭了。


陳健4396


宋徽宗宣和年間,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爆發了多次農民起義,其中以宋江和方臘的起義最為聲勢浩大。

梁山位於今山東省西南部粱山縣、鄆城縣境內,由梁山、青龍山、鳳凰山、龜山四主峰和虎頭峰、雪山峰、赤山峰、小黃山等七支脈組成,佔地3.5平方千米,主峰海拔197.9米。唐朝末年以後,黃河多次決口,到北宋末年時,梁山下形成了水域八百里的大湖迫,湖中有許多天然小島,港灣交錯,蘆葦縱橫,形勢險峻。當時許多破產的農民、漁民以及一些被朝廷通緝的逃犯都藏匿在這裡,以打魚為生。

政和元年(1111年),宋徽宗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將梁山泊收為*公有*,規定凡入湖捕魚、採藕、割蒲,按船隻大小徵收重稅。農民和漁民們交不起沉重的賦稅,被迫挺而走險,憑藉梁山泊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抗租抗稅,狙殺官兵。

宣和元年(1119年),以宋江等36人為首的起義軍佔領水泊梁山率眾起義史料記載,水泊梁山起義軍的36頭領是宋江、晁蓋、吳用、盧俊義、史盡、柴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李逵、劉唐、張青、燕青、孫立、張順、張橫、呼延灼、李俊、花榮、關勝、秦明、雷橫、戴宗、索超、楊志、楊雄、董平、解珍、解寶、朱工、穆橫、石秀、徐寧、李英、魯智深、武松起義軍近萬人。宋江率領的起義軍轉戰于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攻下十幾座城市,殺死貪官汙吏,開倉放糧,隊伍是逐步的擴大。宋徽宗派大臣前往招安宋江,被拒絕。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率領起義軍由沭陽縣(江蘇)乘船到海州(今江蘇連雲港),海州知府張叔夜派上千敢死隊埋伏在海州城郊,然後派部分官兵向起義軍挑戰,引誘起義軍棄船登陸。起義軍登陸後,陷入埋伏,張叔夜派兵燒了起義軍的大船。起義軍是進不能退不得,陷入重圍,損失慘重。宋江被迫率領起義軍投降,接受招安。最後被宋朝派往南方鎮壓方臘的起義軍。

宋江被朝廷招安後,朝廷派童慣率領精銳宋軍15萬南下,宋江的起義軍為先頭部隊直指杭州。各地的地主武裝也紛紛出來配合宋朝的大軍攻打方臘,方臘領導的是一些農民起義軍,臨時組織起來缺少訓練,在兵器和兵員上處於劣勢,最後撤出杭州,邊撤退邊頑強的低抗,最後在糧食補養耗盡。軍械缺乏的情人下,戰鬥力逐漸的喪失,後來在叛徒的帶領下,在方臘的老巢幫源洞被俘,押到東京就義。

宋江被宋朝的朝廷利用,用宋江的起義軍來攻打方臘的起義軍,最後是方臘被俘就義,宋江的起義軍也是幾乎全軍覆滅,方臘被繳滅沒有多長時間,宋江、盧俊義、李逵也相繼被宋朝的朝廷給害死了。





隱者康司馬


《水滸傳》主要是根據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宋江這個人並不是施耐庵虛構的,歷史上確有其人。

《宋史·徽宗紀》記載,山東安徽一帶,宋江聚集草寇流民多次攻打州縣,朝廷派兵征討,多次失敗。宋江等人又進犯河北、河南一帶,長驅直入浙江、蘇州,朝廷於是派州長張叔夜領兵征討。

宋江為什麼要造反呢?元代陳泰在《所安遺集·江南曲序》中說“宋之為人,勇悍狂俠”,他結交了不少江湖好漢,在當地百姓中頗有威望。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趙宋王朝強制將梁山泊收歸國有,梁山泊附近打漁為生的百姓必須按人頭繳納沉重的賦稅。被逼走投無路的人們在宋江的帶領下揭竿而起,將反抗趙宋王朝的大旗插上了梁山,攻打州縣,開倉放糧,救濟窮人,臨近州縣的農民也紛紛上山響應,力量很快發展壯大。

宋江等人輾轉攻打各處州縣,官軍多次圍剿,因為缺乏戰鬥力,鎩羽而歸。很快,宋江就遇到了他最大的對手張叔夜,並被其打敗。

《宋史·張叔夜傳》有詳細記載,宋江等人在河北山東一帶聚盜蜂起,輾轉攻打鄰近州縣幾十個,當地官軍缺乏戰鬥力,打不過他們。一時之間宋江等人聲名遠播,地方官張叔夜受了朝廷使命派兵征討,命令探子前往刺探軍情,得知宋江等賊寇跑到了海邊,也就是現在的連雲港一帶,搶劫了十多艘大船準備從海上攻打州郡。於是張叔夜招募敢死隊數千人,在城邊設下伏兵,讓敢死隊跑到海邊誘敵深入。宋江等人中計,被海邊的敢死隊燒了戰船,截斷退路。眾人聽說後,很快失去了鬥志,張叔夜伏兵盡出,抓住了宋江的副將,於是宋江率眾投降。

真實的歷史是不是比虛構的小說要出人意料?歷史總是很殘酷,宋江雖然發動了農民起義,做了義軍領袖,但是很快就被被張叔夜的幾千人圍困,情非得已的情況下,為了保存實力宋江選擇了投降。

和《水滸傳》一樣,朝廷也並非真心要招安宋江等人。不久宋江再次反叛,但是勢單力薄,轉瞬就被撲滅。史書記載,俘獲草寇宋江,即行斬首。宣和四年,宋江被大將折可存鎮壓,慘遭殺害。歷史上真實的宋江,不是《水滸傳》中那個一心要做忠臣孝子,不惜摧眉折腰的宋江,而是一個能屈能伸,敢作敢當的英雄好漢子。

宋朝末年,當地百姓感念宋江恩義,於是將宋江和他手下36員猛將反抗朝廷,揭竿而起的故事編成了評書,宋江等人的故事漸漸家喻戶曉。到了元末明初,元朝後期的統治更加腐敗,滋生了底層民眾的反抗精神,於是宋江等人的英雄行徑更是廣為傳唱,愈發在民間深入人心。

宋江手下,其實並沒有一百單八將那麼多英雄好漢,而是隻有三十多個能打能拼的人,林沖、楊志、呼延灼等人,都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改編。

明初文人施耐庵和他的學生羅貫中整理各種民間傳說,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彙編和補充完善,於是就有了我們今天讀到的《水滸傳》。

史書記載,宋江等人投降後可能參與過一些小規模的朝廷官軍征討農民起義軍的軍事行動,但是歷史上宋江並沒有參與征討方臘的戰爭,更沒有打敗過遼國大將。至於打田虎、敗王慶等,都是施耐庵在《水滸傳》中虛構的情節,為了表現宋江等人對趙宋王朝的一味愚忠。實際上宋江起義的規模非常小,遠不能和歷史上有名的黃巢起義、方臘起義、張士誠起義、義和團起義等相比。宋江等人並沒有形成一個具有明確政治機構的團體,只能算是嘯聚山林的草寇流民。

但是和《水滸傳》中“只反貪官不反皇帝”一心等待招安的宋江比起來,歷史上的宋江更加令人敬佩,結局也更為悲慘。大家覺得呢,你更喜歡歷史上那個敢愛敢恨,揭竿而起的宋江,還是《水滸傳》中那個忠孝仁義,委曲求全的宋江呢?

方臘起義的規模遠非宋江可比 從宋江起義的失敗,也可以看出其規模之小。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二月,海州(今江蘇連雲港)知府張叔夜“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加上當地原有的守備力量,一舉“焚其舟”“擒其副賊(副將)”,迫使宋江率殘部投降。 看時間,從宋江被官府注意到最後覆滅僅僅經歷兩年。看規模,僅海州守軍和千餘死士就能逼其投降,絕不會如《水滸傳》記述有10餘萬精兵。倒是方臘起義之初就擁兵10萬餘,盤踞“杭、睦、歙、處、衢、婺六州五十二縣”,堪稱北宋末年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

由此看來如果真的讓宋江去打方臘,也只能是以卵擊石自取滅亡而已!


無韻詩翁


不會的



為正義吶喊的人


當然不行。

宋江一夥草寇才幾條槍?怎麼可能打得過聲勢浩大的方臘?

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宋史·張叔夜傳》

宋江也就是大一點的幫派集團,最多幾百人,張叔夜憑著臨時招募的千把人就能搞掂他們。

而方臘號稱聚眾百萬,最盛時攻佔六州五十二縣,比宋江集團強大太多。


真正鱷魚不哭


百分百結局不一樣,方臘佔有兩湖一半,兵多將廣,宋江區區上千人怎可能剿滅方臘,別忘了人家是"登了基"皇帝,你宋江一個草冦有多大膽子敢去剿人家,自求多福,能躲多遠就躲多遠。


用江山如此多嬌


宋江骨子裡仍要歸順朝廷,想當官。為了表達對朝廷的忠心,不惜犧牲梁山兄弟,並且鎮壓反對朝廷的方臘。如果宋江與方臘共同抗擊,說不定會推翻腐敗的封建的朝廷。


孫代君3728308579081


歷史上宋江起義不值一提,而方臘起義動用了國家最精銳的部隊,韓世忠和岳飛的軍隊,兩夥人馬實力由此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