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胡無百年運”的讖語終被清朝打破,滿清究竟憑什麼逃出昇天?

明代宋濂在《諭中原檄》中說“胡虜無百年國運”

,意思是說北方的少數民族佔據漢地建立的政權的運數不會超過一百年。從東晉十六國至元朝,東亞大陸無數朝代興起與覆亡,其中不乏許多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主要有北魏、遼、金、西夏、蒙元等。其中只有蒙元佔據了全部的漢地十八省,也只有元朝的國運只維繫了98年沒超過100年。

可見一個非中原王朝存在超過一百年很容易,但該政權如果是以異族的身份入主中原,統治天下漢人想維持一百年的國運是極有難度的,哪怕猛如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古人也沒能完成這項挑戰。

“胡無百年運”的讖語終被清朝打破,滿清究竟憑什麼逃出昇天?

明末東亞大陸局勢

凡事沒有絕對,更沒有至臻的真理。17世紀東亞大陸崛起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漁獵民族,非但打破了這個讖語,同時用了150年的時間以不斷成長的智慧與勇武從東北苟安一隅的小部落以狂飆之勢征服漠南蒙古、征服朝鮮、征服漢地十八省、征服臺灣、征服外蒙、征服青海西藏、征服新疆,直至最後征服統治了整片東亞大陸。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算起,至1912年滅亡,這個政權存在了296年;從1636年皇太極建立“大清”算起,這個政權存在了276年;從1644年多爾袞率清軍入關,全國建政算起,這個政權存在了267年。但是無論你怎麼算,其統治時間都遠遠超過了100年,甚至延長到近三倍。

為什麼這樣一個落後、野蠻的民族竟然能統治華夏故土乃至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東亞大陸近三百年,創造了哪怕放在全世界也極為罕見的武功與奇蹟?滿清是憑藉什麼逃出昇天,終入化境的?

  • 心法一

【“東亞平頭哥”一系列大規模戰事的連戰連捷,既開拓了有效的疆土又強化了皇權與皇威】

從皇太極征服漠南蒙古、親征朝鮮開始,滿清前中期發動的大型戰役就有三藩之戰、澎湖海戰、兩次雅克薩之戰、烏蘭布通之戰、昭莫多之戰、兩次“驅準保藏”之戰、青海平羅卜藏丹津之戰、平準格爾之戰(包括擒達瓦齊和阿睦爾撒納共兩次)、平回部大小和卓之戰、兩次平定廓爾喀之戰等(還不算乾隆幾個爭議較多的“武功”)。

“胡無百年運”的讖語終被清朝打破,滿清究竟憑什麼逃出昇天?

反映朝鮮“丙子胡亂”的影視劇

以上這些戰爭的勝利既使得清朝的疆土一點一點地“膨脹”,同時也讓滿清皇室的威望與合法性在被統治臣民的心裡越來越根深蒂固。誰不希望君主積極進取,開疆拓土?又有哪個蠢蠢欲動的造反勢力會在聽聞清軍勢如破竹,決勝千里的捷報後不被震懾,瑟瑟發抖?

有觀點認為滿清能解決漢人幾千年都解決不了的草原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成功運用了減丁政策,和親政策等等。其實,無論用什麼政策都離不開滿清強大的軍事威懾和戰爭勝利,就好像做菜放鹽一樣,無論其他調料放的有多合理(不含多鹽調料),只要不放鹽,這菜就沒法吃。美國無論向全世界輸出多少文化與資本,真正能做到讓他說制裁誰就制裁誰的,還是靠著374個海外軍事基地中30萬摩拳擦掌的山姆兄弟和一千多枚常年處於部署狀態的核彈頭。

“胡無百年運”的讖語終被清朝打破,滿清究竟憑什麼逃出昇天?

所以說,穿著神裝不斷地刷副本是滿清成功邁過100年大坎的基本保障。

  • 心法二

【康熙帝神乎其技的統戰戰略,讓二十萬滿人化劣勢為優勢】

有沒有這樣一個錯覺,放眼整個清朝歷史,康熙帝就像是一個分水嶺,嶺前嘈雜紛亂宛如前世,入了嶺再往後才感覺真正安定下來,才像是一個穩定的整體,封閉的空間,清朝才剛剛開始。這種感覺也就是康熙在整個清朝的地位,沒有康熙皇帝就沒有清朝近300年的國運。康熙是讓17世紀嘈雜分裂的東亞大陸平靜統一的人,也是給滿清王朝定調子、注入靈魂的人。

其耀眼的武功不再贅述(心法一中有),但僅有武功不夠,如果形單影隻煢煢孑立,任你有百萬鐵騎也勢必虛無於人民的汪洋大海,元朝就是被這樣淹死的。少年老成的康熙自然把這點看的透透的,每一個boss必有一套壓身的獨門絕技,他於多年的腥風血雨中總結出了一套“能抵百萬兵的化功大法”,並熟練運用於自己的政治生涯並傳之後世,最終保滿清二百年無恙。

這套功法就是康熙帝出色的統戰政策。該政策不僅緩和了多民族之間的矛盾與糾紛,同時也像水泥一樣合理的糊在了東亞大陸這塊四分五裂的磚牆上二百年,以至漸為一體。

“胡無百年運”的讖語終被清朝打破,滿清究竟憑什麼逃出昇天?

康熙帝像

二百多年後毛主席曾這樣評價過康熙的這一政策,“康熙皇帝的第二個偉大貢獻是他的統一戰線政策。滿族進關時兵力只有五萬多,加上家屬也不過二十萬,以這樣少的人口去統治那麼一個大國,佔領那麼大領土,管理那麼多人口,矛盾非常突出。康熙皇帝便發明了一個統一戰線,先團結蒙古族和其它少數民族,後來又團結了漢族的上層人士,他還全面學習和繼承了當時比滿文化要先進得多的漢文化。”

對於漢族,康熙帝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自清軍入關後第一次來到曲阜祭孔。他當著文武百官、滿漢大臣對孔子像行三跪九叩大禮,並開設博學鴻儒科,贏得天下士子之心;六次南巡五次親謁明孝陵同樣是行了三跪九叩大禮,並留下“治隆唐宋”碑,極大地籠絡了廣大漢族地主階級和知識分子之心;康熙帝一生都在學習、模仿明末書法大家董其昌的字,此舉也得到了江南世人的廣泛認同。總之,康熙帝就是知道漢人哪塊癢癢肉癢癢,他就想方設法地去撓。這招有多厲害?就連一生抗清的明末大家黃宗羲都被康熙帝的統戰舉動“撓”的熱淚盈眶,“撓”的洗心革面,說康熙帝是“聖天子”,稱讚清軍是“王師”。

“胡無百年運”的讖語終被清朝打破,滿清究竟憑什麼逃出昇天?

康熙所題“治隆唐宋”

對於蒙古,康熙帝通過“多倫會盟”宴請、賞賜、冊封、結親蒙古各部,調節化解分配蒙古諸部(之間的矛盾),並通過“盟旗制”確立了對外蒙古的統治和管轄,同時借藏傳佛教的宗教影響力,保證了外蒙古200年的穩定。

“多倫會盟”結束後,康熙帝在返京的路上途徑古北口,當地官員上報古北口段長城年久失修請求重築萬里長城,康熙帝聽後不以為然,他說:“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法養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也。”這話既是說給蒙古人聽的,也是說給漢族人聽的。他自信在他多民族的統一大戰略下,困擾中原千年的北方邊患問題已經得到解決,長城的歷史任務已經終結。

“胡無百年運”的讖語終被清朝打破,滿清究竟憑什麼逃出昇天?

對於西藏,康熙帝通過振興黃教,尊崇達拉喇嘛來獲取藏區人民的擁護,牢牢確立了滿清在藏族地區的統治地位。

就這樣,康熙帝運用自己獨到且狠辣的陽謀成功地將看似鬆散的東亞大陸整合為鐵板一塊,當其中一塊發生問題時他可以氣定神閒的運用其他幾塊的力量去成功解決問題,直至最後海晏河清。其後代君主也正是繼承了康熙帝這一統戰思想,才牢牢地將這艘龐大的帝國戰車驅駛進二十世紀。

“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於康熙。而雍乾以後,英賢輩出,皆若沐聖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其所以然者,雖大智莫能名也。”——曾國藩

  • 心法三

【“好聖孫,可興大清三百年天下”】

光有前人栽樹還不夠,家族的事業想要持續興盛下去關鍵的節點上得有孝子賢孫,否則再大的家業也給你敗咯。如果雍正的繼任者是明英宗朱祁鎮,一戰敗掉二十萬軍隊自己還被俘,對於滿清這種異族來說,基本就等著收攤了。

蒙古人再不聽你的,西藏自己玩,漢族伺機而動,東亞大陸又得回到一百年前,按照十八世紀的國際局勢推演,蒙古東北和新疆基本是沙俄的,西藏臺灣是英國人的,漢人內亂再來個三國、劃江而治什麼的,想想就刺激。老皇帝康熙泉下有知一口老血不知會噴多遠。

“胡無百年運”的讖語終被清朝打破,滿清究竟憑什麼逃出昇天?

“好聖孫”乾隆像

好在以上一切都是假設,乾隆帝除了有點膨脹,目光短淺以外作為一箇中國傳統封建帝王來講還算優秀。封建帝國盛極而衰是歷史規律,你上我上未必做的更好。同為盛世帝王,乾隆至少沒有釀成唐玄宗的“安史之亂”和宋徽宗的“靖康之恥”,更沒有像嘉靖帝萬曆帝那樣撂挑子,重口味。

其任期內,總體來講也是兢兢業業,賞罰分明,文治不可謂不宏大,武功不可謂不雄偉。最後成功的幫助清朝度過第90至150年的關鍵時期,並留給子孫面對西方外星文明雖然醜陋但還能掙扎的家底。

“胡無百年運”的讖語終被清朝打破,滿清究竟憑什麼逃出昇天?

德版清朝疆域

  • 最後

結合近代中國的發展歷程看,滿清破掉“胡無百年運”的讖語既是幸運也是不幸的。滿清在帶來豐厚家業的同時也由於末代幾代皇帝的遲鈍、無能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恥辱和災難。不確定的是替代者如果是個漢族王朝是否會避免這樣的宿命,僅從地理因素與傳統因素來講,很難。

東亞大陸是距離世界文明的歐洲最遠的大陸,康熙在這方面為什麼不如同時期的彼得,“近水樓臺先得月”就是這個道理,歐洲皇室本是一家,最新動態什麼的肯定彼此瞭解,新產品、制度的優越性必是你用過我也來,就好像東方第一次見到iphone 4的時候,歐洲皇室已經用上全面屏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時間是東半球文明趕超西半球必然要付出的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