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邳州史考:江州司馬青衫溼——白居易避亂居邳州(作者 崔學法)

邳州史考:江州司馬青衫溼——白居易避亂居邳州(作者 崔學法)

​白居易是唐代名氣最大的詩人之一,是繼李白、杜甫之後唐代又一位大詩人。世稱李杜白為唐代三大詩人。

白居易 (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北)。祖父白湟曾任鞏縣(今河南鞏義)縣令,與當時的新鄭(今屬河南)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唐代宗大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享年75歲。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出生時,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時代需要大詩人,白居易適逢其時。他因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又絕頂聰明,五六歲便學寫詩,9歲能夠辨別聲韻,加之家庭和社會給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時代讀書特別刻苦。後來憶及當時讀書情況,他說:“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生瘡,手肘成胝。”少年時代又曾經過顛沛流離的避難生活,對社會各方面都有所瞭解。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這位傑出的詩人。

 白居易16歲時,已經寫出不少可以傳世的好詩,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據說白居易初到長安,去拜見老詩人顧況,顧況聽說他名叫居易,便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恐不易。”及讀到這首詩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大為讚賞,說有這樣的文筆,居長安不難。這首詩,確見白居易才情非凡。
  白居易的一生以44歲被貶江州司馬為界,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後期是獨善其身時期。白居易貞元二十六年(公元800年)29歲時中進士,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矩回故鄉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後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於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疏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中書舍人王涯還讒言白居易母親是看花時掉到井裡淹死的,並以白居易當年寫過《賞花詩》和《新井詩》為藉口,稱白“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做左贊善大夫陪太子讀書,應驅逐出京。於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的原因還是那些諷喻詩。


  貶官江州給白居易以沉重打擊,他說自己是 “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長。三年後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他召回了長安,先後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奪利,明爭暗鬥;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於是他極力請求外放,穆宗長慶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滿後任蘇州刺史。晚年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七十歲致仕。比起前期來,他消極多了,但他畢竟是一個曾經有所作為的、積極為民請命的詩人,此時的一些詩,仍然流露了他憂國憂民之心。他仍然勤於政事,作了不少好事,如他曾經疏浚李泌所鑿的六井,解決人民的飲水問題;他在西湖上築了一道長堤,蓄水灌田,並寫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錢塘湖石記》,刻在石上,告訴人們如何蓄水洩水,認為只要“堤防如法,蓄洩及時”, 就不會受旱災之苦了。這就是有名的“白堤”。
  《邳州志》載:唐貞元二年(786年),14歲的白居易隨父親彭城縣令白季庚因公過下邳,遊圯橋、白門樓。至於白季庚白居易父子因何來邳州情況,由於史料失缺,一直不詳。根據近年發現的資料,原來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帶發生了戰事。藩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餘州,眼看還要繼續亂下去,當時由彭城縣令已經升任徐州別駕的白季庚,便送接白居易等子女,送到徐州周圍及南方各地避亂。白居易因此來到邳州避難一年多。飽嘗離鄉背井、親人離散之苦。白居易在避難地寫下了記錄當時真情感受的一首絕句;“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里餘。今日因君訪兄弟,數行鄉淚一封書。”後來又一首寄兄弟與妹妹的七律《望月有感》,序雲:“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樑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可見家鄉戰亂,白季庚將子女寄居在各地避難。看來白居易父子不僅僅是“因公過下邳”,因公豈能連兒子也帶著,難道不怕御史參奏。看來白居易是在邳州避難居住過一段時間,最後又去符離。詩文“時難年荒世業空, 弟兄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干戈後, 骨肉流離道路中。弔影分為千里雁, 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正是白居易當時的生活狀況和心理感受的寫照。從他家骨肉分散的情況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動盪不安、人民流離失所的程度。白居易的少年時代,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的。聰明好學的少年白居易在邳州避難,邳州的山川靈氣、風土人情、名勝古蹟、自然景觀必然影響著詩人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