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一、二戰時期的軍艦是30節左右的航速,為何現代軍艦還是30節?

秦小新30567822


水中艦船的航行速度,一般習慣用“節”來表示,1節=1海里/小時=1.852千米/小時,也就是說30節航速,相當於每小時能在水中跑55.56公里。

軍艦一般都是500噸以上稱為“艦”,500噸以下稱為“艇”,儘管陸地上的家轎能輕鬆跑到100公里以上,但水面作戰艦艇大都是上千噸甚至萬噸級別的,且是在水中航行,阻力要遠遠大於陸地上的汽車,因此對海軍艦艇來說,30節的航速,其速度已經不算低了。

二戰時期,護航的驅逐艦能輕鬆跑出36節左右的速度,38節的航速,也不鮮見;戰後的051型驅逐艦平均最高航速也能達到36節,131南京艦在當年海試時,竟然跑出了37.9節的高速,被海軍內部戲稱為“放大的導彈艇”。

當然,051型艦採用了兩臺大功率蒸汽透平機,以及4臺鍋爐,18臺蒸汽輔機和27臺電動輔機,才賦予了051型艦強大的推進動力系統,即便當下的全燃推進的驅逐艦,也絕對跑不到37.9節的高航速。

現在,一般水面艦艇最大航速約為30-32節,不會超出這個區間很大,平均30節的航速,對於當代水面艦艇來說,其實已經足夠用了,跑得太快的代價,一是燃料消費過高,不利於艦艇的經濟性;二是航速太高,對機械傳動裝置的磨損過高,會減損艦艇動力系統相關設備的使用壽命。

因此,水面艦艇航速過高,是要付出以上代價的,但換來的實戰意義卻不大,全球的水面艦艇,對於航速大都控制在30-32節左右,在軍艦研發時就已設計好了。

二戰時,由於雙方海戰時,儘管已有了航母和艦載機,但僅限於美日等少數強國海軍之間,有許多海戰,事實上都是雙方艦艇艦炮之間的對轟,所以都對大口徑身管艦炮的依賴性非常大,但艦炮畢竟射程有限,也就二、三十公里而已,只有少數大口徑艦炮才能射到四十公里開外。

憑藉水面艦艇的高航速,搶佔有利的發射陣位,對於驅逐艦以上的大型水面艦艇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當時的大型水面艦艇都很重視高航速。

戰後,隨著反艦導彈的橫空出世,包括又有了防空導彈和反潛導彈,海戰更依賴於艦上裝備的各種各樣的導彈,艦炮的作用實際上已經銳減,看看當代水面艦艇上的艦炮,萬噸級的巡洋艦和驅逐艦,也不過是130毫米、127毫米口徑而已,護衛艦之類的艦炮口徑一般也就鎖定在76毫米和100毫米之間。

二戰時的艦炮口徑,重巡洋艦203毫米起步,輕巡洋艦155毫米剛好,戰列艦基本上都是300毫米口徑以上,是當代水面艦艇所無法比擬的。

因為有了反艦導彈,海戰距離都100公里以上了,二戰時,交戰就是雙方的艦炮發射距離,現在,反艦導彈三、五百公里的有效射程已經非常普遍了。

戰艦速度快,也快不過反艦導彈,所以還是保持30節左右的航速,效費比和經濟性都較好,沒有必要弄成二戰時驅逐艦平均36節以上的高航速。


國平軍史


“衣阿華級戰列艦”排水量4.6萬噸,安裝了8座B&W鍋爐重油水管鍋爐,帶動4臺通用電器公司的蒸汽輪機,總功率達21.2萬馬力!最高航速32節!

二戰和一戰期間的戰艦主要武器就是各種口徑的艦炮和大口徑魚雷發射管,打擊敵艦的時候是要“搶位”的!戰列艦、戰列巡洋艦、輕重巡洋艦要儘量的將艦艏對著敵艦的側面(兩側艦舷),這樣前主炮打擊對方艦體面積才能大,而自身的受彈面才能小;驅逐艦則相反由於多聯裝魚雷發射管在艦舯部,所以要將側面對準敵艦的側面,這樣魚雷發射出去之後打擊的是敵艦的側面...打擊面大增。

所以,當時從戰列艦到驅逐艦設計航速都要達到30節以上,這樣才能更好的佔得有利的陣位,發動攻擊。
我軍自行研製的第一代導彈驅逐艦015型,也是採用蒸汽輪機為動力,總功率為7.2萬馬力,最高航速32節,但是其中一艘在新艦試航時最高航速達到了36節。

二戰結束以後,特別核潛艇的出現,戰艦在航速設計更要保持在30節的航速,因為核潛艇使用核反應堆,由於是“無限航程”核潛艇在水下也能達到30節甚至40節的高速,如果水面艦艇(反潛艦)很慢則在追擊核潛艇的過程中會越著越遠,反過來要想擺脫核潛艇的跟蹤也必須要有30節以上的航速...1956年蘇聯核潛艇K–181號跟蹤美軍“薩拉門託號”航母4晝夜,要不是“薩拉門託號”高速32節,根本擺脫不了!1950年代的核潛艇沒有潛射反艦導彈只有魚雷,也是搶佔魚雷發射陣位...如果讓它高速機動到航母編隊的側翼發射核魚雷,那麼整個編隊就報銷了。



051型驅逐艦攜帶6枚“海鷹-2”大型反艦導彈,射程90公里,如果一個支隊6艘艦,攜帶36枚導彈就可以消滅一艘戰列艦!

水面艦艇進入到導彈化時代後,戰艦已經不在最求過高的航速了,因為再快也快不過導彈和艦載機...同時戰艦的電器化、自動化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包括大型相控陣雷達在內的各種雷達、導彈發射器、聲吶、電子戰裝備,傳感器;艦員生活區的空調、照明、娛樂設施...都是耗電量大戶,雖然戰艦上輔助發電機也相應的增加了,但是仍會出現用電緊張的情況,這時候主機也必須要帶動發電機來發電,如果主機參與到發電再保持較高的航速,那麼油耗就會大大增加,所以現代戰艦通常情況下都是在16~22節這樣的航速下巡航,只有一級戰備才30節高速機動。

進入到21世紀,戰艦雖然還保持著30節這樣的最高航速,但確實是很少使用,高速航行不但降低了戰艦的續航能力,還對主機有較大的磨損...所以,現代戰艦除緊急戰備任務之外,大多數時間都是中速航行。


皇家橡樹1972


為什麼現代軍艦的速度基本都設計在30節?

(一)目前戰艦以導彈為主要武器,一戰和二戰時期的軍艦打實彈的,都是以艦炮對射為基本作戰方式,速度快可以進行機動規避。現今,軍事科技的高速發展已經讓“口徑至上,噸位至上”的艦炮時代成為了過去。



(二)現代軍艦已經不在追求高速度,反正,都是發射導彈,就是跑到100節都跑不過以“馬赫和超音速”飛行的導彈 還不如放棄速度,把船設計的更平穩點更注重在不良海況下的航行穩定性和續航能力,軍艦的長寬比較小,同時如果你要達到較高的航速的話,動力系統必然比較大,會擠佔武器燃料電子設備等的空間,影響作戰能力。



(三)提高艦船航速也不是不行!速度超過三十節的戰艦也不是沒有!現在還有不少國家都裝備有導彈艇、高速運輸艦一類的,伊朗就是其中的典型,至少在波斯灣,在其岸上導彈基地的配合下,利用導彈艇也敢扣留美國大兵;我國曾經也為了應對大型水面艦艇的缺乏,而設計製造了大量“022型導彈艇”,這種“群狼戰術”對某些國家的航母等軍艦造成了不小的威脅。



(四)由於很多戰艦由於作戰任務、運用成本等方面的不同,對航速的要求也並不一致。所以,現代戰艦的設計可以理解為任務需求、成本控制、技術水平的綜合平衡的結果。



以現代驅護艦為例:

(1)動力問題難以解決,對技術的要求度極高,況且對於動輒數千乃至萬噸的軍艦,與水面的摩擦力極大,沒有什麼動力裝置能達到這麼高的效率。



(2)艦身抖動厲害,對艦船的結構和人員裝備等都會造成極為嚴重的不良影響。導彈艇或魚雷艇在高速航行時可以通過產生的衝力竄出水面以降低抖動帶來的危害,但你不能要求幾千噸甚至上萬噸級的大型驅逐艦“活蹦亂跳”的吧!而且驅逐艦上的武器雷達要比小艇精密的多,經不起太猛的折騰。



(3)大型艦船高,而且體積大,有很大的阻力,太快了會讓船身傾斜,而且跑得那麼快,燃油消耗很快的!小型艦艇就不同了,體積小,載彈不是很多,流線型的設計會讓它快起來,低矮的艦樓讓風流過,所以大艦船最高航速一般都在30節。



所以,大型軍艦航速設計在三十節左右,是達到最經濟最有效協同作戰要求的合理速度。


漢家武魂


▲航母戰鬥群的平均速度一般在30節左右,而這本身來說,是十分快了(圖片來源於:網絡)

對於現代海軍主戰艦艇來說,一般其航速我們說都在30節左右,而根據1節等於1.852公里/小時來說,30節的速度就等於55.56公里/小時,雖然這個速度在陸地上來看,並不算快,但對於遠比陸地環境更復雜的海洋環境來說,這個速度已經是非常快了。

▲軍用作戰艦艇的動力系統是十分複雜的,而要提高航速,對動力系統以及整個軍用作戰艦艇的設計都要提出十分苛刻的條件,故而提速不是那麼容易的(圖片來源於:網絡)

那為啥軍艦不在追求更高的速度呢?因為,對於軍用作戰艦艇來說,特別是對於排水量幾千噸甚至上萬噸的軍艦而言,要追求高速所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比如說對於你自身的動力系統來說,就要求很高,而要具備使得大噸位軍艦擁有更高的速度,這個動力系統本身的重量就不會太小,且消耗的燃料本身也會很大,雖然說可以應用上核能,但是這樣一來,單艘軍艦的造價也就非常高了,且對於現代軍艦來說,雖然此前也曾經有一些千噸級的戰艦達到30節以上的航速,比如我國的051型導彈驅逐艦的航速據稱最高可達37節,但其實在現代條件下,那麼高航速的軍艦其本身的實在價值也降低了,畢竟,你軍艦在快,也不可能有飛機和導彈來得快。

▲我國的051型驅逐艦,據稱達到了37節的高速,但是其實這個速度在當代的意義已經不大了(圖片來源於:網絡)

故而,綜上述而言,現代軍艦一般也就要求30節左右的最高航速,畢竟這個航速條件下,軍艦本身可以取得性能和經濟上較好的平衡性。


軍武次位面


你軍艦的都跑得再快,你能跑得過幾馬赫的導彈嗎?而且也並不是所有現代軍艦的航速只有30節,像中國的幾百噸級022型導彈艇和美國4000噸級的瀕海戰鬥艦航速都達到50節左右,所以不是現代軍艦沒有技術加航速提高,而是現代海軍對軍艦對航速的需求不高,所以只需要將航速定在航母跑到能營造甲板風的速度就可以了,而這個速度就是30節,像有些國家沒有跟航母需求的設計時最高航速都沒有30節,就比如說中國054級護衛艦剛開始最高也就只有27節而已。





日本二戰驅逐艦高速航行

首先在一戰和二戰這段時間都有發生軍艦動力革命,軍艦的動力系統越來越快,不過,在一戰的時候軍艦航速還沒有多少超過30節,一戰前夕軍艦的三脹式往復蒸汽輪機開始向蒸汽輪機改進,而且燃煤開始由向油煤混燒甚至是全油燃料,所以大型軍艦的航速開始超過20節,像美國一票標準化的流水線生產出來的戰列艦標準航速就是21節,而全部使用全油燃料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速高達24節都已經是全球航速最高的戰列艦了。而到二戰大型軍艦動力系統再一次升級航速開始超過30節。


而在戰後美軍曾經做過動力研發實驗,在研發4000噸級的驅逐領艦的時候最初的設計行數是要超過40節,但是從35節航速增加5節的速度卻需要多一倍的發動機,這幾乎是得不償失的事情。而且隨著導彈的出現,海上機動動不再成為軍艦設計時的硬性要求,所以現代軍艦除航母以外全部放棄裝甲防護,並且為了容納大型的雷達與導彈,並且為了他們能夠更好的運行需要更平穩的船體,所以軍艦長寬比越來越大,軍艦越來越寬,越寬大的軍艦越不利於高速航行。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環球視野:一個專注軍事類的頭條號,您感興趣的,就是我們關注的。喜歡軍事的軍迷們,關注一下吧,我們將會為您推送更多軍事類作品。


二戰時期的軍艦是30節左右的航速,為何現代軍艦還是30節?

答:艦船的速度在30節左右是公認的“速度與效能”的平衡點



1節=1海里/小時,1海里=1853米,1節=1.853千米/小時,30節=55.6千米/小時。

人類在做某一些事情的時候,一直都把握一個“度”,比如在高速公路上汽車明明可以開到200公里的時速,最高限速只有120公里,比如坦克的炮口明明可以製造的更大,但是它的炮口最大直徑也就只有125毫米,第五代隱形戰機明明可以掛在更多的導彈,但是機艙裡設置只能掛在6枚中程導彈,類似的情況還很多,更讓人無法理解的是,在追求速度的海上裝備中,很大一部分大型艦艇的最大航速都定在30節左右,約等於55公里每小時,比如美國的尼米茲級航母最高航母是30節,中國的052D驅逐艦也只有32節,為什麼大型艦艇最大航速都定在30節左右呢?



△ 052D驅逐艦


△ F-22為了隱形性能只能裝載6枚導彈


30節:速度與經濟效能的平衡點

也許有人會認為軍艦的航行速度應該是越快,越快的航速也就意味著該艘軍艦能在實際作戰中搶先佔據有利位置,然而海面並非陸地,隨著各種超音速反艦導彈的誕生,一味的提升軍艦航速已經沒啥用了,畢竟再快的軍艦肯定也跑得過導彈,航行速度的高低對於現代戰艦來說真的不重要。


△ 高速航行狀態的航母戰鬥群


軍艦以30節的速度在海上行駛是一件非有利於節省成本的事情。

雖然說如果軍艦以很高的速度進行行駛的話,是非常有利於追擊敵軍和進行撤退的,可是一般情況下在作戰中大型軍艦的耗油量是很恐怖的。在海洋上利用軍艦進行作戰的時候,一般一場戰鬥如果打的快的話也是需要幾個小時的,有的時候甚至需要進行2天左右。這個時候一旦軍艦不能夠及時的進行油量的補充,就很容易失去戰爭的主動權。

對於軍艦來說作戰時候整體的穩定性也是進行有效作戰的關鍵因素,當軍艦在作戰的時候如果艦體晃的太厲害,那麼對艦體的整體結構,作戰武器以及作戰人員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特別是驅逐艦,因為驅逐艦上面的雷達系統都是非常精密的,是禁不住太大折騰的。而且現在的的戰艦大多都以導彈作為武器,這也就意味著對於艦體的速度要求並沒有那麼高。

△ 瀕海戰鬥艦追求高速度,犧牲艦艇空間


大型艦艇畢竟不是漁船,也不是快艇,可以為了省油而犧牲速度,也不會因為犧牲艦艇的整體性能而刻意追求類似於快艇那樣的速度,可以說30節是大型艦艇平衡速度與油耗最佳折衷範圍,如果超過這個範圍的話,那麼要麼會增加油耗,要麼會犧牲戰艦的攜帶武器彈藥或者物資的總量,從而影響效能。況且現代的戰爭是都使用導彈,你的軍艦快幾節或者慢幾節關係真的不大,再快你能夠快過導彈嗎?導彈的速度可以達到幾倍音速,而普通的魚雷速度也能達到50節以上,你能跑的掉嗎?


△ 魚雷的最低速度也有50節


△高速航行的軍艦比不過反艦導彈的速度



隨著航空母艦與協同作戰理念的誕生,各種軍艦的航行速度統一更是格外重要。在惡劣的海上環境下,越大的軍艦往往就意味著重心越高,如果美國的核動力航母能以45節速度在海上狂飆,相信隨便一個轉彎都會讓其發生海上事故。經過相關技術人員的反覆試驗最終得出結論,30節是最適合現代化軍艦的航行速度,因為這個航行速度是最節省燃料的。


根據美國智庫的船舶專家證實,在同等距離上,一艘以30節速度航行的軍艦能比40節省下60%的燃料。也就說30節其實是經過成千上萬次驗證後得出的結論。那麼30節的最大航速到底有多快呢?一節等於1.852km/h,30節等於55.56km/h,這個速度放在陸地上,隨便一輛汽車都能將它摔在後面,但如果放在海洋,30節的最大航速已經能滿足各國海軍需求了,畢竟海洋的環境太過複雜。


當然,如果你想要在海上飆船也不是沒有合適的載具,意大利海軍就擁有一艘最高航速可達70節的巡邏艇,也就是129.6km/h。這個速度絕對能讓你感受到何為“風馳電掣”。


小編要提醒你一句,這種艦艇在70節的航速下穩定性非常垃圾,在實際作戰中更是虛有其表,對此,不知道你們是怎麼看的?



結束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艦船的速度在30節左右是公認的“速度與效能”的平衡點。雖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之說,但艦船再快,也快不過飛機、導彈和魚雷吧?

所以說,大型艦船未來在速度方面,不會有大的變化。


親們~如果想了解更多就請關注我吧,小編每天都這麼辛苦,各位看官大人,麻煩給小編個大大的讚唄!!關注並點個贊,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 大家如果有什麼各自的看法和觀點,歡迎各位看官們在文章的下方留言和評論、關注點贊以及轉發和探討哈!!!

環球視野Global


軍艦的航速與飛機、坦克等平臺相比的確顯得非常緩慢,尤其是大中型艦艇的航速基本上不會超過40節(一般30節左右),但是這並不是說所有艦艇的航速都不會超過40節,比如某些登陸艇的航速甚至可以達到60節以上。雖然現代大中型軍艦的航速理論上也有著相當大的提升空間,但在實際設計過程中卻很少將航速提的過高,這主要是因為艦艇設計航速與它的水動阻力、效費比以及戰鬥使命等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而它就是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水的密度比空氣大800多倍,以相同速度行駛時,排水航行的水動阻力要比氣動阻力大得多,這就意味著艦艇的動力裝置需要達到更大的推進功率。排水型艦艇航行所需要的推進功率與航速成三次方關係,那麼將航速從10節提高到30節就需要增加近27倍的推進功率,這就對艦艇動力裝置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以日本的“大和”級戰列艦為例,當它的航速達到12.54節時,發動機的輸出功率僅需4.4萬馬力,但是當航速提高到27.7節時,所需要的輸出功率竟然高達16.6萬馬力。由此可見,水動阻力的影響是制約航速的關鍵性因素,所以無論是一、二戰時期的軍艦還是現代軍艦,有三個因素都必須要考慮:一方面,在水動阻力的影響下,提高航速就需要增添動力裝置,而添加動力裝置後就勢必增加了艦艇的重量和體積,相應地軍艦的建造成本也會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增加動力裝置對航速的提升效果並沒有那麼顯著,美國“佩裡”級護衛艦即便安裝兩臺LM2500型燃氣輪機也只能將航速從1臺時的25節提升至30節;最後,航速的提高通常意味著燃料消耗的增加,最終這會引起航程的縮短。


毫無疑問,艦艇速度的提高可以進一步提升軍艦的快速部署能力,這對於部分類型的艦艇而言是一種非常大的優勢。例如,登陸艇的航速將直接影響兩棲兵力的機動能力,進而影響部隊的戰鬥力,所以提高航速成了登陸艇的主要發展趨勢之一。由於現代艦載武器作戰能力的提升已經大大拓展了艦艇的攻擊範圍,再加上艦載電子設備和探測系統性能的提升使現代海戰已經變成了超視距作戰,這樣又進一步削弱了高航速的優勢,因此對於需要遠洋作戰能力的軍艦而言,航程才是優先考慮的問題。不同類型軍艦的戰鬥使命有著明顯的不同,所以在設計艦艇時往往會根據實際需求綜合水動阻力等因素來設計航速,以實現艦艇性能的最優化。

總的來說,航速的高低是軍艦設計向水動阻力暫時妥協的結果,再加上現代大中型軍艦對航速的要求比較低,所以人們才沒有耗費過多的精力和財力去提升航速。不過,對於登陸艇這種對快速部署能力有相當高要求的艦艇,提升航速就成了必須考慮的問題,氣墊船就是在這一需求的刺激下發展而來的特殊艦艇。儘管提高艦艇的速度是一種不太必要且非常昂貴的要求,但這並不意味著高航速不具備任何優勢,所以世界各國也並未停止對高航速的追求。噴水推進就是近幾年人們為提高艦艇速度而開發的新技術,它的推進效率已接近80%,而推進速度可以達到65節。相信在不久的的將來,隨著技術的發展,水動阻力的影響將會逐漸弱化,屆時人類的軍艦速度必然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戰情解碼


艦艇再努力也跑不過飛機導彈,

夠用而已。

太快了用處不大,成本太高不上算,三十二三節,當然還有更快的,

船型動力載重都明顯不一樣了。

跑太快帶不了幾發彈藥,有啥用?

這就是個性價比權衡取捨。


星輝650


因為興波阻力和速度是5次方關係。導致克服興波阻力的功率消耗和速度是六次方關係

這種高次關係畫圖的話,看起來就不是緩緩上升的阻力了,而是在30節附近突然變成一堵高牆,這叫做“波障”,類似於音障,想要快一點點功率都要成倍上升。

你看現代化的集裝箱船和郵輪都能到26節,沒比軍艦慢多少,但是這個速度已經基本上沒有興波阻力了。

核潛艇能到40節,那也是因為沒有興波阻力的限制。


用戶59092797781


隨著科技的發展,世界各國的軍艦越來越先進,作戰能力也越來越強,但是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現在世界各國的軍艦,不論是驅逐艦、護衛艦還是航母,航速一般都在30節左右,而這個速度甚至還不如二戰時期驅逐艦的速度,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戰艦的航速不應該是越快越好嗎?

其實,現代軍艦的航速之所以保持在30節左右,主要是因為戰艦對速度的要求不再那麼明顯。二戰時期的戰艦,作戰主要依靠艦炮以及魚雷,這個時候就需要戰艦擁有極強的機動性,來躲避攻擊或者在海戰中搶佔有利地位。

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導彈等先進武器陸續問世,戰艦再快也不可能躲過導彈,所以對速度的要求也就沒有那麼高了。而且現代戰艦要兼具防空、反潛以及反艦能力,在保證這些能力的前提下,速度就顯得不是很重要了。

其次,是因為技術條件的限制。雖然戰艦的航速如今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但是戰艦當然還是越快越好,不過現有的艦船動力技術,保持在30節左右的航速可以說是極限。如果想要提升航速,那麼建造成本就會提升,而且也影響了艦船的其它性能。

有專業人士做過分析,一艘現代化的驅逐艦,航速一般在26-30節之間,我們假設它設計之初的最高航速是30節,那麼要想讓航速有所增加,比如說增加到33節,把波障考慮進去,那麼需要發動機提供60%以上的額外功率,而要增加這些功率,至少需要多加裝2臺發動機。而2臺發動機將會擠佔很多空間,這樣很多指標就兼顧不到了,所以一味追求速度,難免會有一點得不償失。

不過,現代的戰艦對速度也有一定的要求,也不能太慢,比如航母要想實現艦載機順利起降,理論上航母至少要有30節以上的航速。因為只有30節以上的航速,才能為艦載機起飛提供足夠的甲板風,不然艦載機就很有可能會因為升力不足而墜毀。

對於很多對速度沒有硬性要求的戰艦,它們的航速一般不會超過30節,比如很多國家的補給艦,航速一般只有20節左右,因為它注重的是攜帶補給的多少,而不是速度。犧牲速度可以換來更多的空間,而且更節省燃料。

因此,看完上述幾點,相信大家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科技發展到現在,戰艦的航速卻沒有明顯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