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在厚重的中華大地上,有一條與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相媲美的道路,這就是“浙東唐詩之路”。當下,尤其是袁省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打造“浙東唐詩之路”以來,談論和研究浙東唐詩之路越來越成為時髦的話題,我非專家學者,說不上研究,只是參與談論又體驗,所以來個體談。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一、浙東唐詩之路既是一條山水之路,更是一條心靈之路。

⊙⊙唐朝詩人們大多從長安出發,乘船經大運河、錢塘江,折入浙東運河,抵西興驛觀潮,再乘船入會稽、曹娥江、剡溪,之後上岸步行,大多走臺越驛道,最後到達天台山。浙東唐詩之路,山河壯麗,風光旖旎,人物俊朗,美不勝收。唐朝詩人們載歌載酒,水一程山一程詩一程,在欣賞大自然美景的同時,感受到淳樸的浙東風土人情與深厚的地域文化,悠哉遊哉,心靈得到自由放飛。我覺得,談論和研究浙東唐詩之路,必須親歷親為體驗一番。前年和去年,我就多次走訪過浙東唐詩之路上的新昌班竹村和橫板橋村,今年6月15日、6月29日,我又兩度分別和周孝陽、盧雷勇一起,對浙東唐詩之路進行考察瞭解。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第一站:西興

⊙⊙西興古稱固陵、西陵,是錢塘江南岸的一座千年古鎮,現為杭州市濱江區一個街道。西興是浙東運河(西晉時期開闢的自蕭山至寧波的河道)的源頭,因而又是浙東唐詩之路之頭,西興過塘行碼頭是世界遺產中國大運河的組成部分。不過,西興對浙東唐詩之路似乎淡於宣傳,整個古運河、古街,僅看到一首張祜寫的《題樟亭》詩,而歷史上有上百位唐朝詩人寫過上百首有關西興的詩。特別是李白同志這首《送友人尋越中山水》詩把西陵與天台連在一起,令人印象深刻:

聞道稽山去,偏宜謝客才。

千巖泉灑落,萬壑樹縈迴。

東海橫秦望,西陵繞越臺。

湖清霜鏡曉,濤白雪山來。

八月枚乘筆,三吳張翰杯。

此中多逸興,早晚向天臺。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第二站:紹興

⊙⊙紹興古稱會稽、山陰、越州,春秋時越國定都於此,為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唐朝許多詩人到過這裡,可謂浙東唐詩之路上一個重要旅站。這是鏡湖,又稱鑑湖。唐詩中讚美鏡湖的很多,如:杜甫寫過“越女天下白,鑑湖五月涼”,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中寫道“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德高望重的賀知章老先生是鏡湖人,告老還鄉後曾面對故居前的一方湖水,感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今日鑑湖與柯巖、魯鎮景區連成一體,景區設施完備,景色宜人,遊人可乘船或步行,非常便捷舒適。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浙東名山會稽山,山不高,但從文化底蘊來說,可入中華文化名山之列,因為古代治水英雄、夏朝開國之君大禹封禪、娶親、記功、歸葬這四件大事都發生在這裡。山頂豎立著20米高的大禹銅像,雄姿英發,氣宇軒昂。唐朝元稹曾說“天下風光數會稽”,這雖然有點誇張,但至少說明會稽山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在盛唐之前就已經有口皆碑了。白居易曾贊曰“休吟稽山晚,更詠秦城旦”;孫逖說“稽山碧湖上,勢入東溟盡。”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大禹陵是一個精神的朝拜地,肅穆莊嚴,處處彰顯後人對大禹的敬仰。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他公而忘私、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崇高精神仍然在當今光照輝煌!我是第一次到這裡拜謁,恭恭敬敬向偉大的大禹神像鞠了三個躬!“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蘭亭,這是魏晉風流的文化符號,中國士大夫心目中的精神高地和千年以來經久不衰的中華書法聖地,與其說來此地參觀,不如說我是前來瞻仰,向一個偉大的人物致敬!永遠的蘭亭,永遠的蘭亭集序!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第三站:上虞

⊙⊙我們浙江人對曹娥江非常熟悉,此江原名舜江後因孝女曹娥(129—143)而改名曹娥江。曹娥的故事並非傳說,而是有真實的歷史記載。據《後漢書》記載,她是東漢時期上虞人,母早亡,其父在端午日迎海神(伍子胥)時溺江而亡,曹娥時年十四,為尋父屍沿江號哭十七晝夜後投江自盡,孝行感動天地。後人為紀念她,在江邊建起了曹娥廟。我在參觀曹娥廟時,一方面感動於孝女烈行令人嘆息,另一方面也在想:作為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好好地活著,因此子女投江自盡絕非父母所願,也為世人不忍心看到,是故曹娥之義舉可能稱不上大孝。這並非我對曹娥的大不敬,而是認為其孝可贊,其行不可取也。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想不到這塊“人倫之光“是蔣介石先生所題。在唐代,曹娥廟、碑已成為浙東唐詩之路上的一個亮點,不少詩人前來遊覽,並賦詩留念。例如李白有“笑讀曹娥碑,沉吟黃絹語”詩句,貫休有《曹娥碑》詩:“高碑說爾孝終難,彈指端思白浪閒。堪嘆行人不回首,前山應是苧蘿山。”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關於曹娥碑,成語“絕妙好辭”即來源於此。說的是魏武帝曹操曾經途經曹娥碑下,楊修隨行。石碑的背面題寫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問楊修說:“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楊修一下子說出了是“絕妙好辭”四個字,曹操直嘆自己才不及楊修。正好碰上了曹娥廟會,只見廟裡廟外人山人海,絕大多數為中老年婦女。經瞭解,曹娥廟會歷史悠久,當地民眾感其孝德,每年於曹娥投江自盡的前十天(農曆5月13日至22日),自發到廟裡或唱唸佛經或燒香火紀念她,廟會由此形成。這是我從來沒看到過的風俗:排隊揩臉。許多人排了長長的隊,輪到時一個個走上暖閣,遞上新的毛巾。裡面有個老年男人,用毛巾輕輕地替曹娥“揩”了臉。給曹娥揩臉,這一揩,帶回的是幸運、平安和祝福!曹娥本是普通少女,現在已變成了一個地方的神仙,民間百姓虔誠地稱她為“曹娥娘娘”。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上浦閘曹娥江,寬闊清澈,唐朝詩人揚帆經浙東運河,折入曹娥江到這裡附近,然後再上岸訪曹娥廟和東山景區。上虞東山景區,成語“東山再起”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據《晉書·謝安傳》:“安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東晉王謝,門弟顯赫,人才輩出,是世家大族的典型代表。事有不順,處於事業低谷的朋友,可以到此尋找精神力量,也許會如你所願“東山再起”哈!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鐫刻在山壁上的李白《憶東山》詩,證明這裡確實是浙東唐詩之路無疑。站在章鎮東沙埠村大壩上望剡溪,這段水路正好與曹娥江相接,地勢平坦而且水面寬闊,唐朝詩人們揚帆乘舟到達這裡,欣賞九曲剡溪美景並即興賦詩。當然,唐朝詩人們也並非千篇一律走水路,有的也是從會稽循陸路到達剡縣。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第四站:嵊州

⊙⊙嵊州古稱剡縣,後稱嵊縣、嵊州。唐詩筆下著名的剡溪穿境而過,剡中即是指現在的嵊州以及新昌的一部分。位於嵊州城關東北艇湖山巔的艇湖塔,古時山下有一片雲水空濛的湖泊水域,南來北往均用小艇過渡,故名艇湖,為剡溪故道。就在這裡,上演過魏晉風流中著名的“雪夜訪戴”故事。據《晉書 .王徽之傳》:東晉名士戴逵不願為官,從譙郡來剡隱居,王羲之的第五個兒子王徽之居山陰。一日夜雪初霽,月色清朗,四望皓然,他獨自酌酒詠左思《招賢詩》,忽憶戴逵。遂乘棹雪夜訪戴逵。至戴逵家門口又不敲門進去。童子不解,他說“乘興而來,興盡而返”足矣!回艇處即在山下。這個故事反映了東晉名士那種瀟灑適性的放曠情懷。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嵊州市三界鎮嶀浦村山壁上李白詩句“此行不愛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104國道嵊州三界至仙岩路段,一些村莊宣傳的剡溪唐詩。詩畫剡溪,唐詩吟誦,剡中風光,宜人芬芳。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第五站:新昌

⊙⊙新昌古屬剡縣,五代吳越國時分臺割剡才置新昌縣至今。新昌居剡東之地,山川秀美,吸引了不少唐朝詩人們的眼光。位於縣南二里的石城,向為天台山的西門,有寺,在唐時稱石城寺,即今之大佛寺。隋智者大師在天台山禪修22年後圓寂於此。孟浩然有詩句“石壁開金像,香山倚鐵圍”、許渾有詩句“石城花暖鷓鴣飛,徵客春帆秋不歸”等等。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過石城、拔茅到達沃洲山。東晉高僧支遁曾隱居沃洲山,留下“支遁買山”、“支公放鶴”這兩個典故。唐詩寫到沃洲山以及這兩個典故的很多,許多詩人就是衝著支遁隱居地而來。李白的“五松何清幽,勝景美沃洲”、劉長卿的“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孟浩然的“支遁初求道,深公笑買山”、皎然的“山居不買剡中山,湖上千峰處處閒”、貫休的“支公放鶴情相似,範泰論交趣不同”等等。但是,今日的沃洲山,在沃洲村邊上,山巒不高又平平淡淡,看不出有什麼奇異之處,這可能與山下建起沃洲湖,部分景點已被淹沒有關。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沃洲山與班竹山相連,班竹山下有臺越驛道上著名的驛站——班竹驛。班竹古街保存的比較好,路上或掛或貼或刻的唐詩很多,可以說在整條浙東唐詩之路上,它的詩路文章做的最好,遊人絡繹不絕。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寫到“謝公宿處今尚在”,謝公即謝靈運,我分析當年的“謝公宿處”就是現在的班竹,後來李白兩遊天台山曾宿過此地;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也在遊記中寫到宿過班竹。詩路古驛橫板橋村,位於新昌縣儒岙鎮至關嶺的臺越驛道上。該村村中有太白廟,村南有天姥寺遺址,有5裡古道保存的較好,詩路宣傳做的不錯。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第六站:天台

⊙⊙天台是立縣1800多年的浙東名邑,梁立新先生首提“六地天台”,其中一地指的就是“天台是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計不完全統計,唐朝有四百多位詩人到過或寫過天台,共寫下1300多首有關天台的詩,真可謂是: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詩。在這些詩中,出現頻率比較高的地名有:天台、桃源、赤城、玉京、華頂、石橋(石樑)、瓊臺、桐柏、國清等等,以及琪樹、瀑布泉、劉阮等等與天台有關的景觀和人名。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浙東唐詩之路是中國唐朝詩人內心深處所開闢的山水之路,更是心靈之路。東晉時期,會稽成為浙江的文化中心,大批名士聚集於此,他們俊採風流、率性曠達、清淡玄學以及寄情山水的人生態度,對後世的唐朝詩人們影響很大。可以說,浙東唐詩之路是唐朝詩人們做了中國精神史上極具魅力的一次心靈遠行:向外,他們發現了山川自然之美,以詩謳贊;向內,他們發現了心性自由之美,尤其是到達天台山後都是朝聖般的虔誠,心靈得到洗禮。故李白能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之嘆;孟郊看到天台的雲和月後,明心見性,說“月中見心近,雲外將俗賒。”張籍非常想在天台住下,期待得道成仙,說“選得天台山下住,一家全作學仙人。”當然心靈最徹底放飛的是我們敬愛的寒山大士,一到天台就再也不走了,隱居寒石山長達七十年,寫下三百多首寒山詩。打造“雲端唐詩小鎮的石樑鎮。應該說,在天台裡面,石樑鎮是目前最重視詩路宣傳的一個鄉鎮。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二、為什麼說天台是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

⊙⊙天台,神山秀水,佛宗道源,自古以來吸引著無數人為她神往而折腰,併成為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如果說有“詩與遠方”,那這個遠方在我眼裡就是我的家鄉天台。正如梁兄立新在《神奇的天台山》一書中寫道:“天台山是浙東唐詩之路的精華所在,是當時的詩人們以朝聖般的心態跋山涉水執著尋訪的目的地。”講的真好,我們鼓掌!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說天台是目的地,究其原因,我認為有四:一是由於受東晉孫綽的《遊天台山賦》的影響。孫綽寫道“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者也……”第一次向世人繪聲繪色了天台山的神奇風光,在當時“擲地有聲”,成為網紅熱門文章。後來到了唐朝,李白、白居易、孟浩然等詩人都在“微信”朋友圈裡轉發了此文,影響極大。

二是由於劉晨阮肇桃源遇仙的愛情故事,讓天台成為仙女出沒、能讓才子詩人們期待豔遇的神秘地方,故天台歷來有“神仙之窟宅”之稱,唐詩中寫到天台的地名、人名中數“桃源”、“劉阮”最多,有上百首之多。例如劉長卿詩曰“應向桃源裡,教他喚阮郎。”曹唐有《劉阮洞中遇子》詩。

三是由於天台是佛宗道源,佛教第一個中國化的宗派天台宗在此發祥,唐朝高道司馬承禎開創了天台仙派(北宋後道教南宗在此創立),這是真正的“佛國仙山”,成為唐朝詩人們追求心靈寧靜、身心和合的神聖之地。許多高僧、高道長期隱居於此,許多詩人們也為了尋訪他們而來到天台,如李白之於司馬承禎。

四是從唐詩的數量和質量來看,天台是眾詩人嚮往的神秀之地。據《全唐詩》及《全唐詩續拾》收載的2200餘名詩人中,先後有400多人、留下1300多首吟誦天台的詩歌。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當然,我們說天台是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也不能自話自說,要看唐朝詩人們自己怎麼上臺演說的。看,李白第一個上臺,說出了我們天台家喻戶曉的名句“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又補充說“此中多逸興,早晚向天臺”。好好,臺下掌聲如潮!接著,許多詩人也上臺了。元稹說:“仙駕初從蓬海來,相逢又說向天臺。”劉長卿:“何時共到天台裡,身與浮雲處處閒。”張籍:“選得天台山下住,一家全作學仙人。”皎然和尚:“他時畫出白團扇,乞取天台一片雲”……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詩人們紛紛都興奮地嚷著、說著、約著到天台去,到天台去,彷彿沒有到過天台,你就不好意思說自己遊遍天下看遍美景!可以說,那時候的天台,是:未到天台終生憾,天台歸來不看山!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道士、僧人紛紛前往天台修道修禪,這樣一來,送他們到天台去的臨別詩作也就多起來了。例如唐明皇李隆基也不甘寂寞,寫了《送道士司馬承禎還天台》一詩送給高道司馬承禎,還有貫休《送道士歸天台》、孟郊《送超上人歸天台》、賈島《送僧歸天台》、李頻《送僧入天台》……至於送誰誰誰遊天台的詩那就更多了,隨處可見,在此不再贅述。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我心裡在猜度:唐朝詩人們如果在詩中沒有寫到天台,似乎詩就沒有含金量拿不出手;似乎品詩的人也把有無在詩中寫到天台作為詩作佳劣的標準之一。你說天台不是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那誰是目的地?當然,我們說天台是目的地,不是說詩人們遊了天台以後就不再遊其他地方了。事實上,有的詩人遊過天台,欣賞了天台美景之後,還兼遊了隔壁的臨海、寧海、仙居等地。這就象我們出遊的目的地是去黃山,結果遊了黃山以後我們再去附近的齊雲山轉轉是一樣的道理。由此可知,浙東唐詩之路亦並非說終點站是天台,它還延伸到臨海、寧海、仙居、四明山、雁蕩山等地,但這些延伸地方畢竟不是主要線路,只是支線。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三、浙東唐詩之路從新昌進入天台,絕大部分走的是陸路臺越驛道。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浙東唐詩之路是詩人們乘舟從剡溪,溯源至天台石樑。不少人持這一觀點,對此我是不贊成的。持這一觀點的人,一種是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思想;二種是沒有實地踏看,信口開河;三種是沒有系統看過寫浙東尤其是天台的全部唐詩。曹娥江的上游是剡溪,剡溪的上游是新昌江,新昌江源出天台縣石樑鎮境內海拔923米高的大興坑。這是長詔水庫(沃洲湖)及高高的大壩,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從長詔村至沃洲村,海拔升高幾百米,很難想象在唐朝能乘舟或坐著竹筏溯源而上能夠到達這麼高的地方,更不用說再溯源高高低低能到達天台石樑,倒是順流而下是可以的。所以,按我的分析研判,唐朝詩人們是揚帆經曹娥江、剡溪,然後上岸到達新昌石城,其後絕大多數走陸路臺越驛道,遊天姥山,再經關嶺到達天台。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新昌縣大市聚鎮黃壇村溪坑。且不說山間溪水有枯水期和豐水期之分,如果碰上枯水期,你根本無法撐船。新昌縣大市聚鎮上百菊村溪坑。在一千三百年前的唐朝,此地人煙稀少,旅途無法提供給養,詩人們絕不會選擇這條所謂的水路。天台大竹園村,一位89歲的老者對我說:做長詔水庫前,放竹排可以從天台慈聖村上撐落,直到嵊縣,竹排回來時是用繩吊腰上拉了。船逆水是開不上來的,要說能開,是日本東京沒有下沉,紹興沒有沖積脹起來前的事,也不知道是多少年了。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有專家學者用孟浩然《舟中曉望》詩來論證這條水路當年的繁華以及溯源至天台石樑的必然性:“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舳艫爭利涉,來往接風潮。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這裡,“舳舮爭利涉”指的是首尾相接的商船很多,往來頻繁,不可能出現在剡溪以上水路,而是指大運河或錢塘江水運繁忙。其次,這首詩講明孟浩然出遊的目的地是到天台石橋即石樑,而沒有講到直接從水路抵達石樑。再次,這首詩最後一句講到他是先到赤城山看到了紅霞滿天,明顯證明他是先乘水路再陸路到達天台赤城山,當然最後是要訪遊石樑。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我可以這麼說,翻遍安祖朝老師編注的《天台山唐詩總集》(上、下),發現寫天台山的所有唐詩中沒有一首寫到過詩人是從沃洲山出發乘舟溯源到達石樑。倒是唐詩中有大量寫到天姥山、關嶺、桃源(天台白鶴鎮境內、劉阮遇仙地),充分說明走的是陸路即臺越驛道。臺越驛道是南朝永嘉太守謝靈運於424-429年領徒眾數百人,自嵊州三界伐木開徑,直至臨海,開通越州至台州古道,故又稱“謝公道”。顧況《從剡溪至赤城》詩,講的是先乘船到剡溪,然後再到赤城山,那肯定走的陸路囉。我說絕大部分走的是陸路臺越驛道,為什麼沒有講全部呢?因為也有幾位唐朝詩人寫到新昌清涼寺,而從清涼寺越過騰空嶺就是天台萬年山的地藏寺,雖然在唐朝時還沒有地藏寺,但這條通道早已存在,不能排除有的唐朝詩人遊了清涼寺後再經過騰空嶺來到天台山的可能。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這是臺越驛道重要站點——關嶺鋪,又稱虎狼關,老百姓俗稱關嶺頭,是自古到今越州(紹興)與台州的分界處,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為兵家必爭之地。唐朝拾得和尚有詩句曰:“天姥峽關嶺,通同次海津。”許渾有《早發天台中巖寺度關嶺次天姥岑》一詩,均可說明臺越驛道是唐朝詩人們來往剡縣與天台的主要通道。在一些唐詩中寫到“臺嶺”,臺嶺即臺越驛道的其中一段,例如李郢“獨尋臺嶺閒遊去,豈覺靈溪道里賒。”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四、打造浙東唐詩之路、做優詩路文章。

⊙⊙浙江文化燦爛,人傑地靈,浙東唐詩之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古今中外山水文化在此交融,是我們“詩畫浙江”大花園的標誌性工程,是文化浙江建設的一張“金名片”。生活在一千三百年前唐朝詩人們詠贊詠歎的這片大地,我們深感榮幸。打造浙東唐詩之路、做優詩路文章,我覺得關鍵是要做好“四個緊密結合”文章。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一是要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這一帶湖光山色、古道悠悠、山水靈異、生態優良,是國內不可多得的一條黃金旅遊線,有著發展旅遊業的天然優勢。沿路各地既要開發好規劃好自身的旅遊資源,又要強強聯合、和合共建,共同推出這條精品線路。尤其要注重山水生態呵護。天台、新昌、嵊州這三地是茶葉基地,茶葉產量和茶產業發展優勢明顯。依託青山綠水、優質空氣質量,村村是花園,全域可旅遊,發展民宿和開發文旅工藝品潛力很大,是開展研學、度假、康養的絕佳勝地。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二是要與沿路文化建設緊密結合。浙東唐詩之路集合了運河文化、會稽文化、書畫文化、名人文化、慈孝文化、越劇文化、茶文化、天台山文化等眾多文化,加上沿線有許多古村落、古橋、古廟、古街、古鎮、古道等古蹟,以及神話傳說、成語典故和傳奇故事眾多,可以說是國內最具密集型的文化長廊和最具影響力的中華文化寶藏,是其他任何詩路所不能相提並論的。沿路各地既要挖掘利用,更要重在保護修復,以推動“浙東唐詩之路”申遺工作。另外,還要重視宣傳。應該說沿路各地政府部門都通過各自渠道各種形式也在大力宣傳,例如我們天台。但光從沿路外觀來看,詩路氛圍遠遠不夠濃厚,各地宣傳力度明顯不一,新昌嵊州為大,天台上虞次之,紹興西興再次之。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三是要與徐霞客古道的挖掘利用緊密結合。天台是徐霞客遊記開篇地,徐霞客一生三次遊覽天台,也在寧海、新昌留下蹤跡,各地對徐霞客古道申遺的積極性很高。浙東唐詩之路與徐霞客古道,雖然在時間形成上跨度很大,但有的路段是重合的,兩者都值得申遺,相關沿路地方政府部門可結合起來研究,捆綁宣傳,擴大對外推介,進一步提高浙東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四要與“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研究緊密結合。大唐盛世時期,浙東盛產茶葉、絲綢和青瓷,唐詩之路成功連接起了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當今,我們要探索浙東唐詩之路與“一帶一路”在經濟、文化發展上的關聯,把浙東唐詩之路研究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之中,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為“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發展服務。人間有路入仙家。讓我們放開腳步,走在浙東唐詩之路上,浸潤著山水,自由著心靈!

人間有路入仙家——體談浙東唐詩之路

作者:盧益民,號江南一廬。浙江省天台縣白鶴鎮上盧人氏,現任職台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人稱"盧霞客",喜文編詩集善寫遊記,泛交友好吹蕭,天台山一代名流雅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