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 黃河灘棗“變形記”

黃河灘棗“變形記”

一條黃河、一片棗林,是山西省呂梁市興縣張家灣村給人的印象。這是無人機拍攝的張家灣村全貌。新華網 發(劉亮亮 攝)

坐落在黃河岸邊的張家灣村是個盛產灘棗的小村莊。全村2098畝耕地中,棗林地佔1873畝,村民一年四季和灘棗打著交道。每到灘棗成熟的季節,張家灣一帶家家戶戶開始燻棗,構成了黃河岸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灘棗也在加工“變形”後提高了“身價”。

黄河滩枣“变形记”

無人機拍攝的張家灣村,暗紅色的地方為村民燻棗場地。新華網 發(劉亮亮 攝)

打棗、撿棗、煮棗、燻棗……黃河灘棗在一杆杆打棗棍的敲擊下、一口口熱氣騰騰的大鍋中完成“變形”。“變形”後的黃河灘棗有了它的新名字“烏棗”“紫晶棗”,並銷售到廣州、福建、浙江等地。

黄河滩枣“变形记”

村民在燻爐旁勞作。2019年,張家灣村鮮棗產量1500多萬斤,從事紅棗燻棗加工的有50多戶。新華網 發(劉亮亮 攝)

黄河滩枣“变形记”

張家灣村棗農在打棗。新華網 發(劉亮亮 攝)

黄河滩枣“变形记”

張家灣村棗農張旭東在準備燻棗用的木料。新華網 發(劉亮亮 攝)

黄河滩枣“变形记”

左圖為“變形”前的黃河灘棗,右圖為“變形”後的黃河灘棗。(拼版照片)新華網 發(劉亮亮 攝)

黄河滩枣“变形记”

張家灣村棗農劉侯旦和白丕轉夫妻在挑揀燻棗。新華網 發(劉亮亮 攝)

黄河滩枣“变形记”

張家灣村棗農白喜厚(左)和任愛蘭(右)正在包裝燻棗。新華網發(劉亮亮 攝)

黄河滩枣“变形记”

呂梁市投資管理公司駐張家灣村第一書記王穎蓮(左三)向棗農瞭解燻棗銷售情況。新華網 發(劉亮亮 攝)

黄河滩枣“变形记”

張家灣村村民張吊連(中)從浙江義烏回村採運燻棗。新華網 發 (劉亮亮 攝)

黄河滩枣“变形记”

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副食品市場,興縣籍商戶胡繼紅(左)、張吊連(右)夫婦在自家店鋪整理上架紫晶棗。 新華網 發(錢旭升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