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東方智庫丨英國與歐美貿易談判,暫無樂觀理由

東方智庫丨英國與歐美貿易談判,暫無樂觀理由

東方智庫原創稿件受法律保護,轉載請聯繫電話即微信號19916759390。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東方網立場。


2020年1月31日,無論是對英國還是歐盟,都是一個難忘而又苦澀的日子。當日,歐洲中部時間深夜10點多,一波三折達成的英國脫歐協議,終於在歐盟方面也按法律程序走完了最後一步。2月1日零時,英國與歐盟的脫歐協議正式生效。自那一天起,英國終於離開了“歐門”,變成了“自由身”;歐盟也終於擺脫了英國,不再沒完沒了地為英國“鬧離婚”而煩惱苦惱。

東方智庫丨英國與歐美貿易談判,暫無樂觀理由

視頻截圖: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來源:歐洲新聞)

英歐“婚後關係”很難處理

但天底下哪有此等好事,英國與歐盟只是辦結了“政治上的離婚”手續。彼此將近50年的“婚姻關係”,已經使雙方在經濟貿易上變得“如膠似漆”。雙方“離婚”的真正難題,在於如何解決“婚後”的經濟貿易等各種具體利益問題。由於雙方曾經的利益深度交織與糾葛,豈能輕易分割。分割後的諸多現實與長遠問題,又讓雙方特別是倫敦不得不尋求與歐盟再生關係,但“離婚”後這種關係的複雜與敏感,就不是英國一廂情願的了。

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國際貿易部統計,英國的貿易出口至少有將近50%面向歐盟國家,脫歐後如英國和歐盟無法達成一份自貿協定,英國對歐盟的出口額將下降9%至14%,英國出口總額將減少約320億美元,並使英國的農業、食品、飲料、木材和造紙等行業都可能受到較大影響。這對謀求並向國民承諾“英國再輝煌”的約翰遜首相來說,可不是一件小事,它涉及到眾多英國人的就業和社會穩定問題。這幾年英國經濟本來就疲軟,從2014年起GDP連續下滑,而英國脫歐的諸多不確定性讓英國經濟雪上加霜。

當然,約翰遜是政治家,而且是極有政治雄心的政治家,他主要盤算的是政治“大賬”。通過發起、煽動並竭力推動英國脫歐,約翰遜成為英國眾所周知的最大政治贏家。但在達到各種政治目的、出任英國首相後,約翰遜也不得不對攸關國家、民生和社會穩定的經濟貿易問題高度重視。

東方智庫丨英國與歐美貿易談判,暫無樂觀理由

視頻截圖:英國首相約翰遜。(來源:CNN)

英國主攻三大目標

無疑,約翰遜在經濟貿易上也是極精明和強勢的英國領導人。他在去年7月上任之後,一方面竭力推動完成英國脫歐進程,另一方面也在謀劃脫歐後英國的經濟發展與貿易擴張,以此帶動英國國際影響力的重振。在他看來,脫歐後的英國可以在經貿上縱橫捭闔,把英國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從而為英國謀求最大的利益。約翰遜在經貿上的主攻目標有三個:歐盟、美國和中日韓等國,也即世界經濟貿易排名前15強的國家。但首要目標是歐盟和美國。

按照脫歐協議,英國從今年2月1日起即可單獨與其他國家商談並簽署貿易協定。經過一番謀劃和準備,最近英國同時開始與歐盟和美國進行貿易談判。倫敦這樣做的策略和目的很明確:以突破歐盟促美國,以英美自貿壓歐盟,再以歐美自貿壓其他國家。但世界上哪個國家也不傻,因此約翰遜領導下的英國,國際經貿博弈之戰將會異常激烈而又艱難。歐盟是暫時退不回去了,儘管歐盟至今表態任何時候都歡迎英國回心轉意,重返歐盟懷抱。

英國與歐盟的經貿,根據脫歐協議可在今年年底前的過渡時期內延續以往的關係模式,但今年年底是截止日期,現在只剩下不到10個月時間了,必須抓緊談判走完。

約翰遜在與歐盟反覆討價還價後,在脫歐時與歐盟簽署了一項“公平競爭協議”,涉及的問題包括國家援助、競爭、社會和工人權利、環境和氣候變化等。但這一約定只是寫入了《未來歐盟與英國關係政治宣言》,該宣言在法律上不具約束力,而《脫歐條款協定》才具有國際條約的效力。該協定的第十四部分為“為開放和公平競爭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協定強調了歐盟與英國“地理上的接近和經濟上的相互依賴”,要求雙方都要為此作出“強有力的承諾”。這一規定含義雖深,但英國與歐盟對此原則性表述均可根據各自需要解釋,提出自己的要求,因而極具爭議性,不具操作性。雙方未來的經貿關係,必須另談。

3月2日,約翰遜帶領100多人的英國龐大談判隊伍,並任命了特別談判代表,他們拿著上百頁的談判文件綱要直奔布魯塞爾,開始與歐盟方面正式談判。歐盟方面也早有準備,制定了46頁談判文件。

東方智庫丨英國與歐美貿易談判,暫無樂觀理由

視頻截圖:約翰遜談英歐關係。(來源:CNBC)

雙方在正式談判之前,既互示善意誠意,也都亮明強硬態度,闡述了截然不同的立場。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我們隨時準備與英國建立緊密、雄心勃勃的夥伴關係。這對人們和企業都有好處”。倫敦方面也表示,英國不會“參與一些你爭你奪的底層競爭”,也不會尋求“破壞歐盟標準”,英國與歐盟談判的主要目標是“恢復我們的經濟和政治獨立”。

英歐美貿易談判面臨三大難題

但英國反覆強調的“獨立”兩字,引起了歐盟高度警覺。英國官員強調,約翰遜政府堅決拒絕歐盟的監督約束,決意開闢獨立道路。歐盟首席談判代表米歇爾•巴尼耶警告稱,英國越偏離歐盟的規範,其進入歐盟市場的機會就越少。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指出,看來英國在脫歐後“更有野心”。

東方智庫丨英國與歐美貿易談判,暫無樂觀理由

視頻截圖:英國北愛爾蘭與愛爾蘭邊界(來源:央視)

英歐經貿談判涉及到許多方面和無數的具體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是三大方面:

一是今後英歐貿易關係的性質和規則問題。雙方都贊同今後的英歐貿易協定為自貿協定,這沒有爭議,但在遵循何種自貿規則上則存在重大爭議。歐盟力主一切按照歐盟既有的規則標準執行,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以及它們所涉及的各種商品、技術、服務、人員和監管等,都必須服從歐盟規則,按歐盟標準執行。但英國堅決不同意,因為歐盟的貿易規則和監管等標準是目前全球貿易中最嚴密的,尤其是在農產品、乳製品、奶製品等市場準入和監管方面,如繼續按歐盟規則和監管標準等執行,則等於英國脫歐白脫了。英國希望與歐盟單談,讓歐盟放鬆對英貿易的規則和標準,但這涉及到歐盟27國的利益和要求,歐盟不可能輕易妥協讓步。

二是今後英歐貿易所涉及的主權問題。重點包括英國周邊海域的捕魚區主權等問題。該區域魚類多,資源豐富,法國等國漁民大量去該海域捕魚。如果英國對該海域實行主權管理,則今後法國等國的漁船將難以進入,法國等國和歐盟堅決不同意。當然,除捕魚外,今後英歐貿易還涉及很多其他的主權問題,包括車輛、人員的相互流動、自動認可及監管,以及發生經貿爭端後的主權管轄和仲裁機構、仲裁地等很多具體問題。尤其還涉及到英國與愛爾蘭交界的北愛爾蘭地區的主權管控以及所涉及的英歐自貿問題,這個問題就更復雜敏感了。

東方智庫丨英國與歐美貿易談判,暫無樂觀理由

圖片說明:1月29日,歐洲議會議員在英國“脫歐”協議投票後相互致意。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記者鄭煥松攝

三是今後英歐貿易的參照系也即參照模式問題。約翰遜多次表示,在英國脫歐後與歐盟進行貿易時,“我們想要一項類似於(歐盟與)加拿大的全面自由貿易協定”。但歐盟認為,英國與加拿大在很多方面沒有可比性,因而不可能同意。一方面,英歐貿易比歐加貿易的數額和範圍要大得多,另一方面歐盟與加拿大相隔甚遠,彼此可能發生的紛爭、衝突和爭端要少得多。

歐盟與加拿大經過了7年馬拉松式艱苦談判,才於2016年10月30日簽署“零關稅、零配額”自貿協議(CETA),並在次年2月得到歐洲議會的批准,但後來又經過漫長的時間才得到歐盟28國的逐一批准。歐盟方面認為,即便是CETA,也只是取消了對歐加之間交易的大多數商品而不是全部商品的關稅,其中禽、肉和蛋等仍須繳納關稅。另外,該協定增加了雙方的進出口配額,但也不是完全消除配額,如歐盟對加拿大的奶酪出口配額每年從18500噸增加到了31972噸,但並非無限制。

英國媒體則提醒約翰遜政府,不要被歐加自貿協定的媒體報道標題給忽悠了,而應有專業的分析和理解。即使在邊境檢查方面,歐加之間雖然不多,但按照協定也不是在港口檢查貨物等方面可以放任自流,而必須做到符合監管要求,以確保各種往來井然有序。

英國在2018年向其他歐盟國家出口了2910億英鎊的商品和服務,佔英國總出口的45%。它從歐盟進口了3570億英鎊的商品和服務,佔英國進口總額的53%。而加拿大在2017年僅向歐盟出口了 462億加元(267億英鎊)的商品和服務,佔其出口額的7.9%,從歐盟進口了636億加元的商品和服務,佔其進口額的10.5%。

看來,

英國試圖逼迫歐盟採用加拿大模式不可能走通。即使歐盟同意按此模式,布魯塞爾也提醒倫敦,歐加自貿協定可是經過了7年的漫長談判,而現在英歐貿易談判的時間已經只剩幾個月了,怎麼可能操作?歐盟沒有這個耐心和精力,約翰遜更沒有這個耐心和毅力,他與特朗普一樣,要的是儘快變現,讓英國選民看到其實績和能耐,“期貨”的事不願幹。

約翰遜表示,與歐盟的自貿談判時間截至點是6個月,如果在此期間談不下來就不談了。歐盟對此無所謂,但英國嘴硬卻難有退路。倘若最終與歐盟談不成,今後英國與歐盟的貿易關係,只能按照世貿組織的普遍規則辦,那英國就徹底失算了。

英美“特殊關係”不可同日而語

倫敦怎麼辦?反過來抓緊與美國談,試圖以美促歐。鑑於英國和美國長期來保持了“特殊關係”,約翰遜政府一直把脫歐後的英美貿易新關係當作英國脫歐後最大的經貿利好消息,華盛頓也確實一直在催促倫敦談判,並儘快簽署美英貿易協議,這樣特朗普在今年11月的大選中又可增加一項政績。

但目前的英美“特殊關係”與過去已不可同日而語。特朗普對約翰遜政府最近堅持讓中國華為的5G技術進入英國惱羞成怒。另外,華盛頓較之歐盟,不知要強硬多少,而且貿易談判的手段更老道、更高明、更精明,即便日本、印度對特朗普百般熱情款待,也至今沒有換來特朗普對它們的實質性鬆口,只是暫緩關稅和制裁而已。如果這一步走不通,將使英國在與歐盟的談判中更加不利。

歐盟談判代表近日明確表示,歐盟在與英國談判時決不會“不惜任何代價”以達成貿易協議,雙方已經承諾在國家援助、競爭、社會和工人權利、環境和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如果英國不接受歐盟在“國家援助、競爭、社會和工人權利、環境和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建立公平競爭環境”的要求,英國就不可能進入歐盟單一市場。

從最新跡象看,英國政府似乎仍在寄希望於美國,準備與美國達成一項“相對而言不那麼雄心勃勃的”貿易協議,包括縮小貿易協議範圍,重點堅守英國關稅和國家健康體系等。但英國國際貿易部近日在公佈與華盛頓方面的談判目標時也承認,從長遠看來,即便達成英美貿易協定,或許也只可能給英國貿易帶來0.07%至0.16%的提振,給英國經濟帶來153億英鎊的增加,預期從英美貿易協定受益最多的僅是英國的蘇格蘭、英格蘭中部及東北部地區。

英國一些貿易專家驚呼,與英國離開歐盟單一市場和關稅同盟所造成的貿易損失相比,這點淨效應可以忽略不計。英國政府2018年進行的跨部門研究表明,英國同期的經濟增長將損失2%至8%。英國輿論評論說,唐寧街10號在與美國談判後,可能會宣稱其與特朗普達成的貿易協議是“偉大的協議,會宣稱我們取得了人人都說不可能的成就,但這將是很‘特朗普’式的表述”。

由此可見,英國與歐盟和美國的貿易談判,至少暫無樂觀的跡象與理由。(本文作者為東方智庫首席研究員)



本文中除標明來源的圖片,其餘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不能識別其來源,如有版權爭議,請聯繫公號方。

精彩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