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音乐的引领,自我救赎?华晨宇:“我唱的每一首歌,都是华晨宇”

华晨宇是天生会用音乐表达情绪的歌手,他在舞台上忘我投入,强烈的肢体语言,声情并茂的演唱方式,令他成为舞台上的发光体。他的声音表现极富张力,整个身体的语言与唱歌的力量都配合得天衣无缝,大声小声的力度也有它的层次感。华晨宇能驾驭不同的演唱风格,即使同一首歌,每次演唱也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在不久前他也说过:“我唱的每一首歌,都是华晨宇”。

那么,这样的音乐鬼才华晨宇有着怎么样的经历,以及音乐道路呢?下面一起来深度分析这位“我唱的每一首歌,都是华晨宇”的音乐鬼才吧!

音乐的引领,自我救赎?华晨宇:“我唱的每一首歌,都是华晨宇”

对华晨宇一直有印象的,但这个印象和音乐无关。第一次看见他,是在《快乐男声》里。一首没有歌词的歌,点燃了评委尚雯婕的神经,坚持让华晨宇晋级。最后,华晨宇获得了那一届的冠军。

到后来一段时间里,在综艺节目中《花儿与少年》,不善于沟通的华晨宇被称为“巨婴”,一时间网上批判声音不断。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在娱乐圈中或者张狂或者乖巧,都正常得很。却总是会被贴上一个标签,或坏或好。

华晨宇被贴上的标签:“巨婴”、“怪异”、“孤独”。怪和不讨喜一度成为了华晨宇的代名词,我也一度这样认为。

直到某一天,认真的听完了华晨宇的一首歌才觉得,一个年轻人怪一点,又有什么错。

不讨好这个世界,才是他音乐最大的特点。

华晨宇性格、音乐、人生态度——就是一个艺术品。

音乐的引领,自我救赎?华晨宇:“我唱的每一首歌,都是华晨宇”

从苍老的小孩到孩童似的成人

“苍老的小孩”是作词人林夕在看了华晨宇的采访和演唱后有感而发,专门为他量身定做写的词。 大部分人都认为“小孩”是指华晨宇待人接物所表现出的笨拙和生涩,“苍老”是指华晨宇的内心世界的成熟和通透。

华晨宇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却有着孤独悲惨的童年。他在两三岁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他,半年只能见一次面,当时父亲在创业, 常年把他丢给保姆/佣人,很小的孩子只能晚上自己一个人睡。

华晨宇的成长中只有“我”。他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自己摸索 (可能也没办法,只能自己摸索),早早地便完成了对自我的思考,又以自我意识为基础,建立起了对人生的认知和与外界的对接,这样的认知一旦形成了,便很稳固,不易摇摆。

另外,我有一些猜测,我认为在华晨宇的成长中, 道家思想和西方文化对他有着很大的影响。

音乐的引领,自我救赎?华晨宇:“我唱的每一首歌,都是华晨宇”

一是道家思想。我把这几年中华晨宇在访谈中提到的理念和老子,庄子的道家精髓做了对比,真的是无比吻合。

执念放下,万般自在

“所有正常人觉得重要的事,都不重要”; “没有什么东西是你必须要拿起来,永远都放不下的”;

道法自然,无为而为

“既然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的心态”; “我了解了游戏规则,我才知道如何不在这个游戏里”

顺其自然,无欲无求

“我没有梦想”; “我不追求快乐,只追求没烦恼”; “你给我一千万我就过一千万的生活,给我一百块就过一百块的生活”;

二是西方文化。华晨宇说他自己是听着西方的音乐长大的。“摇滚的精神是自由”,“我的才华是自由”。那些西方古典音乐,梦幻摇滚,Stadium Rock, 歌剧,北欧民谣等在他的音乐中随处可见。 他的demo 也常常是以英文发音为基础的吟唱。“自由,平等,博爱”,这些西方文化的精髓,和华晨宇的核心理念又是非常的统一。 音乐和文化向来都是一体的,想必在华晨宇成长的那关键几年, 大量接触西方音乐,对他的三观的形成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BTW, 听华晨宇的歌时候,我常常觉得歌中的那几句英文用得恰到好处,是画龙点睛的部分。

音乐的引领,自我救赎?华晨宇:“我唱的每一首歌,都是华晨宇”

以音乐为载体,引领大众

音乐是什么?音乐是人们抒发情感,表达情感,寄托情感的艺术。它是人们精神层面的产物。

表达自己的内心,抒发自己的感情,一直是华晨宇明明白白地告知天下的音乐理念。“我的音乐是我自己”;“当我把我内心的东西可以通过音乐表达出来的时候,我才爱上它。这是我的初衷,到现在都没有变过”。在和李泉讨论时,他也说,情感大于技巧,音乐技巧是为表达自己的内心和感情服务的。无数的专业/非专业人士对华晨宇的音乐做评价时,都绕不开他音乐中的浓烈的“内在和情感”。

《无聊人》

音乐的引领,自我救赎?华晨宇:“我唱的每一首歌,都是华晨宇”

这首歌由华晨宇亲自作曲,裴育操刀作词,郑楠编曲制作。歌曲延续了递进加强式rap为主加一些Rock的流行说唱,以“无聊人”的名义批判现实社会虚伪矛盾生活方式。

华晨宇本格说唱。这是27岁的#华晨宇#写给自己的生活进阶Flow!当无聊的人唱着无聊的音乐,他重返写实毫不手软批判戏谑。抛去愣头青一样狠毒的态度,赤裸裸的叫嚣式填词,多重音色和音域跨度的变化,把生活原本的灰色情绪发泄得淋漓尽致。

“随着年龄的增加,很多人在生活成长的压力下,看透了诸多力不从心,任性的现实,适者生存与虚伪和逢迎,会有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劲的感觉,写这首歌,就是想偶尔也试试看旁若无人会怎样。”这是27岁的华晨宇写给自己的生活进阶Flow。《无聊人》把生活原本的灰色情绪发泄得淋漓尽致。

“多少人能看懂人心的空镜,只不过活着只活出了年龄”,“当真的傻子乐此不疲在消耗着热情,装傻的戏子你可赚到了吐沫飞溅的缓刑,怕被拆穿还没被拆穿本就是你要的刺激”,歌词活生生剖开你早已心知肚明却回避提及的真相,以冷眼旁观生活的视角批判荒谬虚伪的“成人世界”。

如果说前面是在说一个人存在的状态和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那么后面就直接讲述了一种态度。“如果真话,搅局假话不如闭嘴来的清净”我很喜欢这句话,我在听的时候,是没有直接从歌词中理解意思,当时我是只明白了如果是假话,是客套话,那就不要说了,恭维我的也好,讽刺我的也好,我都不想听。那么是真的,那么就没有。

在我看来,这首歌不在讽刺什么,不在讲述什么,只是想要一个真实,一个真正的世界与自我。

再比如近日《歌手》里他唱的《斗牛》

音乐的引领,自我救赎?华晨宇:“我唱的每一首歌,都是华晨宇”

现场,歌曲以密集激烈的鼓点展开,就像在预告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发生。一开口充满磁性的低音Rap让全场观众纷纷发出惊叹与尖叫,“**”,这点其实很有意思,鼓点与惊叹尖叫结合,仿佛亲临斗牛场,心跳跟着鼓点律动,从一开始就挑逗起观众的神经。

回到歌曲本身,低沉rap描绘斗牛士进场,身上载满荣耀,享受各位看众目光洗礼。牛栏打开,公牛步入竞技场,斗牛士镶满金穗的服饰冷光闪耀,战争一触即发。

随后美声高音缓缓而起,充满悲悯与救赎。华晨宇接入副歌,进行曲式的鼓点打底,接着和声加入大合唱,将歌曲情绪升至最高点,最后华晨宇开始rap,美声唱腔与通俗rap同时进行,整个情绪全面爆发。

而华晨宇说《斗牛》是一首大爱的歌,大爱是什么?20世纪法国戏剧家阿尔托提出过一个“残酷戏剧”的理论,按照阿尔托的理论,戏剧应该是有力量影响事物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它应该表现两种感情、两种生活和两种精神力量之间的冲突。

从这个理论上看,在斗牛这项运动中,斗牛士的勇猛是残酷的,公牛的野性是残酷的,斗牛本身是残酷的。《斗牛》将所有残酷用音乐赤裸裸的展示出来,希望引起人们反思,能够去包容身边所有事物,包括敌人。

音乐的引领,自我救赎?华晨宇:“我唱的每一首歌,都是华晨宇”

还有改变他人作品来反映自己的情感歌曲!

《爸,我回来了》这首歌的作者周杰伦,另一位与众不同的音乐天才,很难想象华晨宇会将他变成“哈姆雷特”。

副歌部分完全不带任何音乐节奏,一把钢琴一个人把每一句歌词都“说”入人心。

我们在歌曲之中听到恰当好处的独白的时候,那种独特的真实感,生活化的气息必定以完全不同于歌唱的方式侵入我们的内心。

同样的主题,同样的歌词,同样的副歌旋律,完全不同风格的演绎,最后都直入人心。一场完美的再创造。

奇怪,确实是,说和唱比起来,说往往更让人觉得真实。

也正这歌曲反映了当时孤独的华晨宇,他在两三岁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他,半年只能见一次面,当时父亲在创业, 常年把他丢给保姆/佣人,很小的孩子只能晚上自己一个人睡。

音乐的引领,自我救赎?华晨宇:“我唱的每一首歌,都是华晨宇”

另外,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单曲循环《阿里山的姑娘》

华晨宇的歌有一种与普通华语流行乐不同的特质——层次感。层层递进,铺垫,爆发,升华。

这样的编曲很有感染力,很震撼,激得人头皮发麻。

《阿里山的姑娘》是以高山族歌的曲势谱写的歌曲,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民歌。

初听这首《阿里山的姑娘》我隐约有一种违和感——把一首台湾土著风格的歌曲改编成摇滚、饶舌是不是不太妥当?

循环几次后彻底爱上了这首经典老歌轻柔的吟唱,仿若恋人间的低吟耳语;摇滚韵味十足的嘶吼与节奏感极强的rap,似乎是在向所有人诉说故事里浓烈炽热的情感。

喜欢华晨宇的音乐,最大的理由就在于他敢于尝试,也有能力实践。

音乐的引领,自我救赎?华晨宇:“我唱的每一首歌,都是华晨宇”

华晨宇的音乐的引领,启迪和救赎

雨果曾把音符,数字和字母称为人类智慧的三把钥匙,称音乐可以启迪心灵,感化人心。百度上也说“我们通过听音乐,引发联想,共鸣,使消极情感得以发泄,精神愉快,并潜移默化地接受某种道德情操,意识观念的渗透”。

我们这代人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成长在一大堆家人亲友朋友的包围之中,我们的很多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处世之道都是“别人”告诉我们的,还美其名曰“让你少走弯路”。

于是华晨宇横空出世,他在舞台上肆意摇曳:“管你什么想法,我是我自己的表达,管你什么看法,我的世界我来浮夸”,“就算被这个世界冷眼,被人们所敌对,也无所谓,那就请你当我是个异类”,“我喜欢我”,“我就是我”。从来没有任何人这么肆无忌惮地展示着“自我”,也从来没有任何人这么淋漓尽致地标榜着“自由”。原来人还可以这么活着。

音乐的引领,自我救赎?华晨宇:“我唱的每一首歌,都是华晨宇”

而最近看见知乎上很多歌迷感谢华晨宇救命之恩:“华晨宇的歌救了我的命”,“他的歌是我黑暗世界的微光”,“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因为有像你这样的人活在这个世上,我对世界稍微有了期待” ……

此时此刻也让我想起鸟巢演唱会安利的那一幕,“咚咚咚,华晨宇!咚咚咚,华晨宇!咚咚咚,华晨宇!” 足足四分多钟,九万人齐声地在叫一个名字,震天动地,撼动人心。我想,在那一刻,华晨宇在我们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歌手和音乐人了。

他是一种信仰!

每一次的作品,每一次的演唱,都能富裕一首歌新的生命。

也许,只有华晨宇自己才能超越华晨宇

“我唱的每一首歌,都是华晨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