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最後卻被處死,是因為站錯了隊嗎?

小兵談錢說地


逗比年年有,明朝特別多,尤其是明朝的天子更是逗比中的戰鬥機。也不知道明朝的天子為何會如此熱衷於戰場上面立功,你已經是大明王朝的天子了,還能有什麼樣的功勞讓你更上一層樓的呢?

朱祁鎮也不知道腦子是怎麼想的,統率二十萬大軍直接親征瓦剌,說實話紙上談兵的趙括可能都比他技術好,最起碼人家戰死沙場了,而朱祁鎮卻是被俘了。

不管怎麼說,大明王朝是出了名的硬骨頭,瓦剌想拿明朝的天子來要挾大明,只能說他們想多了。

當時的大臣于謙直接跟皇太后等人講明瞭情況,然後立了朱祁鎮的弟弟代王為帝。

說實話朱祁鎮其實是立了太子的,可問題是自己的父皇被捉了,萬一剛即位的小皇帝不聽話,非要讓朝廷出兵去救自己的父皇怎麼辦。

如果能打得過人家的話,也不會被人捉了大明王朝的皇帝,為了杜絕這件事的發生,于謙才會跟皇太后商量著直接繞過了皇太子,立了朱祁鈺為帝。

這件事於情於理都相當的正確,就是希望大明王朝不會受到瓦剌的威脅。

可是我們要明白一件事,哪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朱祁鎮在位的時候,朝中的大臣幾乎都是由朱祁鎮扶起來的。

現在朱祁鈺即位後,是不是要把這些大臣們全部清理一遍了,雖說話難聽,可是事就是這麼一個事。

於是朱祁鈺就打算好好的清理一下大明的朝廷,把以前的舊人全部換掉,然後換上聽自己話的人馬。

然後矛盾就產生了,人家當臣子的,本來開開心心的,可新皇帝即位後,就要把他們全部給換掉,雖說只是外圍一點一滴的開始轉。

大家又不傻,誰還不知道你最後的路會怎麼走嗎?所以當朱祁鈺剛有了替換自己人的想法,這些朝中的老油條們就開始跟朱祁鈺鬧意見了。

原本這件事正處於各種矛盾之中,而此時朱祁鎮卻又被瓦剌給放了回來。

這下矛盾更深了,以前是沒辦法,現在朱祁鎮回來了,當然還是讓朱祁鎮來當他的皇帝了,畢竟這些臣子都是朱祁鎮一手提撥的。

之後就是各種的矛盾與糾結,最終“奪門之變”發生了,朱祁鎮再一次登上了自己的寶座。

然後就到了算總賬的時候了,其實朱祁鎮相當的小心眼,也可以理解為性格比較鮮明,屬於有冤報冤、有仇報仇的哪種人。

從朱祁鎮把自己的原配老婆直接弄成皇后就可以看出來,誰對他有恩,他一定會有所回報,誰對他有仇,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雖說當時土木堡之變是自己作死,但是你們這些人不是應該積極的想辦法救自己回到大明嗎?

直接把自己扔到一邊,重新弄了一個大明的天子是幾個意思呀,尤其是這個叫于謙的,朱祁鈺的即位跟他有關,派兵把瓦剌打得找不到北的還是他。

這幾乎就是打算置自己於死地,雖然在理論上這個方法也救了自己的命,畢竟對於瓦剌來說,大明的天子在自己的手上沒有用了,殺又不能殺,所以才會被放了回來。

可是在朱祁鎮的內心當中很不爽,就好像一個富商的情人被人綁架了一樣,對方要求出重金來贖人,而富商直接表示自己不會出一毛錢的,並且這個被綁架的女人跟自己滑一毛錢關係,而對於綁匪來說,自己求的是財,在得不到贖金的情況下只能放人。

當然了也有可能直接撕票,而朱祁鎮就是這樣的一個感受,大明王朝的威嚴不能在自己身上丟失,可是自己又相當的不爽。

於是身為當事人的于謙就成了最好的替罪羊,反正朱祁鎮內心當中的這口惡氣是一定要釋放出來的,而於謙又是最好的背鍋對象,他不死誰死呢?

可以說于謙的死跟站隊沒有什麼關係,只是朱祁鎮單純的內心不爽而已,自己可以把原配的老婆提撥為皇后,就是因為她對自己有恩,也能把于謙給斬殺,就是因為他得罪了自己,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讓朱祁鎮出一口氣而已。


虎頭山小妖


在這段歷史中,于謙是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可以說,如果沒有于謙,大明很可能變成第二個南宋——“南明”。如果沒有于謙的力挽狂瀾,明朝的歷史將大大縮短。

他的死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明英宗朱祁鎮對他的遷怒

明正統十四年,瓦剌進攻明朝,王振挑唆明英宗朱祁鎮,帶領約25萬大軍御駕親征,京都留下郕王朱祁鈺監國。

可朱祁鎮從未上過戰場,對軍事一竅不通。王振為了滿足一已私心,指揮出現各種錯誤,全軍上下敢怒不敢言。

在土木堡這個地方,朱祁鎮和他的二十萬大軍被也先打敗,朱祁鎮成了也先的俘虜。

于謙為了粉碎也先,用明英宗做人質要挾的目的,擁立郕王,也就是當時的監國朱祁鈺為帝,就是後來歷史上的明代宗或者景泰帝。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于謙為代表,放棄了明英宗。

二、同僚的記恨。

當也先押著朱祁鎮兵臨北京城,希望用明英宗為人質要挾明朝的時候。

朝中立刻形成了兩派,一派是于謙,他主張誓死保衛北京城,另外一派以提督石亨、徐珵為首,主張南遷。

最後于謙勝出,臨危受命升任兵部尚書,並立馬調兵遣將,開始了京城保衛戰。

明朝又有了新皇帝,這時的朱祁鎮在瓦剌手裡如同燙手山芋。

一年後,也先講沒有任何利用價值的朱祁鎮放了回來,朱祁鈺不想交出皇位,遂將他軟禁在南宮。

被軟件七年後,既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一病不起。

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等人決議豪賭一把,在得到孫太后的默許下,成功幫助朱祁鎮完成了“宮廷政變”,再一次登上了帝位,史稱“奪門之變”和“南宮復辟”。

英宗復辟成功,在石亨等人的唆使下,英宗下令逮捕于謙入獄,並曉諭都御史蕭維禎審判定罪,坐以謀反,判處死刑。

三、也先的借刀殺人

景泰帝最怕的就是朱祁鎮回來,因為一旦朱祁鎮回來,朱祁鈺會左右為難,皇位是讓還是不讓。

也先非常奸詐,一開始把朱祁鎮當成人質不斷訛詐明朝,後來又藉著為朱祁鎮報仇——奪回皇位,挾持朱祁鎮攻打南京。

景泰帝不願意讓朱祁鎮回來,但又無法拒絕,加上部分大臣要求接回朱祁鎮。

于謙表示:不用擔心你的皇位。

朱祁鎮回來後,景泰帝就把他軟禁到南宮。也先的毒招就這樣暫時黃了,這兄弟倆沒有如他所願出現內訌,也先自己卻死於內訌之中。

但最終,就是1457年,南宮內這個炸彈還是爆炸了,明英宗復辟成功,于謙成了也先陰謀的犧牲品。

于謙為人清正、光明磊落、一心為國,他沒有站隊一說,如果一定有,他是站在國家的立場,而不是某一個政黨。


樓頂的貓


從於謙的一生來看,于謙確實是個不懂得怎麼站隊的英雄。

比如,當初他初到北京城,就有人提醒他說,當時王振是大明第一權臣,讓于謙好好準備一些禮物,“孝敬孝敬”王振;可是于謙卻亮起自己的袖子,跟那人說:“你看,我有的只是兩袖的清風。”

所以後來,王振因為于謙沒有孝敬,直接把他打入監獄大牢,差點就處死了他;

可是于謙出獄之後,不僅沒有總結經驗教訓,反而變本加厲地剛烈正直。

比如,當初太上皇朱祁鎮能夠返回大明朝廷,于謙是有功勞的,可是他自己卻不懂得居功,也不懂宣傳自己的功德,更不懂得學狡兔三窟,為自己多找一些後路;最後搞得朱祁鎮對他很不滿意,也為日後“奪門之變”殺于謙留下伏筆;

于謙不僅自己不懂站隊,而且別人要跟他站隊,他也不懂得團結同志,拉山頭,搞隊伍。什麼事情都要講民族大義,講社稷第一,把自己丟在最無關緊要的位置。

所以,平日在朝堂裡,就經常有人上書彈劾于謙,說他這人所以什麼事情都只講原則不講情面,不懂得靈活,與同僚之間的關係不夠和諧。

比如當初徐有貞失勢,于謙沒能夠一棒將他打死,不是說了,在政治舞臺上,你對別人留情,就是對自己無情;

又比如像石亨,一開始是在於謙向皇帝請求下,才有機會帶兵,和于謙一起參加北京保衛戰,所以一開始石亨也是想要討好於謙的,甚至還上書建議讓皇帝給於謙的兒子于冕一個大官做,可是于謙居然無情地批評了他,讓石亨又羞愧又憤恨,覺得自己的一腔明月之心,都照到了溝渠去了。

所以最後,于謙就因為這些人,含冤被殺。

可是,像于謙這樣,能夠力挽狂瀾,挽救大明於水火之中,功蓋日月,再造了社稷蒼生的英雄人物,真的連站個隊伍都不會嗎?

歷史上,有些人出現在官場之上,阿諛奉承,左右逢源,是為了升官發財,逞一時的私慾。比如像呂布,到處認乾爹,站隊伍,最後乾爹失勢,他又掉過槍頭坑乾爹;又像楊國忠,明明沒什麼大的本事,卻靠著四處走關係,託人情,拉親戚關係,最後把自己拉上了大唐宰相的位置;

歷史上,有些人在官場之上,四處吹捧,到處拜山頭,是為了英雄有用武之地,讓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可以有施展的機會。比如像李白,為了心中的治世夢想,寫信奉承韓朝宗,說“生不願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後來又去投靠玉真公主;還有像戚繼光,為了讓自己在抗倭的戰場上沒有阻攔和掛礙,只好低下高昂的頭顱,巴結權臣嚴嵩;

歷史上,還有些人,他們心在社稷,志存宗社,憂國忘身,丹心義烈,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只想著國家社稷,黎民百姓,而忘了自己一人榮辱得失,甚至是生死存亡。

于謙,無疑是最後面的這種人。

當初,土木堡之變之後,朝廷一片慌亂,徐有貞以天象為由,說老天爺安排大明要遷都到南京。畢竟老天爺安排的,最大嘛!可是于謙居然敢站出來,說不能夠南遷,大明王朝不能夠做第二個南宋小朝廷。像這樣的事情,難道就是于謙選擇了站在了老天爺的對立面了嗎?

于謙不過是站在了社稷榮辱,國家生死存亡的立場上罷了。

當初,北京保衛戰,于謙組織大家一起抗擊也先的蒙古鐵騎,同時,還力諫孫太后改立朱祁鈺為大明的新皇帝。像這樣的事情,難道就是于謙選擇了站在孫太后和朱祁鎮的對立面,選擇了朱祁鈺的隊伍嗎?

不過是像于謙所說的:“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

當初,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也先求和,朝廷都在商量著迎回太上皇,可是明代宗朱祁鈺不願意。于謙於是力諫,才說服了朱祁鈺去做迎回太上皇朱祁鎮的事情。像這樣的事情,難道就是于謙選擇了站在朱祁鈺的對立面,選擇了站朱祁鎮的隊伍嗎?

于謙不過是選擇了天下情勢,選擇了大國的尊嚴罷了。

當初,國家初逢劫難,百廢待興,明代宗對於謙推心置腹,甚至連人員選用都和他商量。于謙舉賢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只推薦合適稱職的人選,導致了那些不稱職的人都怨恨他,嫉妒他。難道這是于謙不懂得拉攏人心,團結朝臣嗎?

不過是國家多難之際,于謙不敢心存僥倖,也不敢濫用職權罷了。

當初,于謙被抄家的時候,家裡沒有多餘的錢財,只有朝廷賞賜給他的蟒袍、劍器。像這樣的情況,難道是于謙是個傻子,身居高位,不懂搞些職權特權,讓自己和家人的日子好過一點嗎?

不過是這世界上,總有一些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罷了。

當初,于謙被問斬的時候,老天不陰雲密佈,天下人賢與不肖,都為他含冤,有人感於他的忠義,冒著風險為他收屍;有人激於他的忠烈,在他死的地方公開祭奠;有人嘆息他的冤情,哀悼傷心。

和那些平日裡四處鑽營,一朝得勢作威作福,死後人們無不拍手稱快的人來說,我們又怎麼能夠說,于謙站錯了隊伍呢?

荀子說: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

如果非要說于謙站隊,我想,他是站在了忠義這邊了。


文士野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最後卻被處死,是因為站錯了隊嗎?

正統十四年,瓦剌騎兵大舉南下,朱祁鎮在王振的攛掇下,冒然親征,明軍在土木堡大敗,朱祁鎮被俘,明軍二十萬精銳毀於一旦。隨後瓦剌騎兵一路挺進至京城腳下,國家危難之際,于謙挺身而出,力排眾議,堅定守衛京城的決心。

于謙升任為兵部尚書,提督各營軍馬,全面負責京城防禦,可以說當時的于謙權力極大,他就是明軍的兵馬大元帥。終在於謙的合理調配下,明軍頑強作戰,擊敗了瓦剌,保住了北京城。

如此民族英雄,本應受到厚待,加官進爵應不在話下,而於謙得到報答是斬決,天順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謙在崇文門外被處死。官場上站隊問題很重要,就好比在先帝去世之前,大臣們都要押寶,有的歸到太子隊列,有的歸到其他皇子隊列,如果成功榮華富貴自不必說,但失敗的後果也是常人難以承受的。

于謙並沒有站在任何一方,他只站在國家社稷之上,一切以國家和百姓為前提。集正直、果敢、堅韌、才華於一身的于謙,為何落得個被處死的下場?

于謙主動放棄生的權利

景泰元年,八月,朱祁鎮已經被俘一年,眾大臣皆上疏希望接回太上皇朱祁鎮。朱祁鈺臨危受命,接受的皇位,真實情況朱祁鈺是不想當皇帝的,而隨著時間推移,他也體會了權力的滋味,便不想放手。

於是在接回朱祁鎮的問題上,朱祁鈺屢次敷衍或拒絕。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這種做法也並沒有什麼不對,有哪個王朝會存在兩個皇帝,這明顯是不可能的。

于謙是朱祁鈺一手提拔起來的,可謂景泰年間第一權臣,如果換做旁人,是不會希望朱祁鎮回來的,這無疑給自己找麻煩。偏偏於謙建議朱祁鈺:

“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

陛下皇位早已成為定局,不會有其他變化,我們應當儘快接回太上皇,如果對方有詐,我們就有說辭了。正是于謙的話,促使朱祁鈺派人接回太上皇朱祁鎮,作為皇帝,朱祁鈺十分器重於謙,基本上對於謙的話言聽計從。

精明老練的于謙必定清楚,朱祁鎮回來之後,不僅是對朱祁鈺的威脅,也是對他的威脅,當時的全國兵權基本都掌握在他手中,且由於戰時的緊急情況,于謙可以直接調動部隊,還設置了團營制度,保衛京師。

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謙是明白的,不論朱祁鎮能不能復位,只要朱祁鎮回來,對他于謙沒有半點好處。但于謙還是建議朱祁鈺接朱祁鎮回來,為了國家利益,于謙甘願做出犧牲。

在石亨、張輒、徐有貞的策劃下,朱祁鎮得以復位,而他們入城的兵力只有千餘人,而北京城的部隊應不低於二十萬,且政令通暢,如果不是于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奪門之變必定失敗。

礙於朱祁鈺換太子的荒唐舉動,于謙也在猶豫當中,畢竟這是老朱家的天下,不論是朱祁鎮復位還是朱見深繼位,在此時此刻都比朱祁鈺要好,況且朱祁鈺還身患重病。於是在於謙的“縱容”之下,朱祁鎮成功復位,可以說于謙親自給自己打造了一副棺材,放棄了生的權利。

功高蓋主

自古權臣基本沒有什麼好下場,除非叛變直接奪位,成為新的皇帝,于謙之所以能守住京城,也在於他手中的權力極大。

兵權是最敏感的權力,皇帝們對此十分謹慎,于謙掌控的就是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權力,假如換個人,如果有異心,那麼國家動亂勢必不可挽回。

史料記載:

“前後徵調,皆謙獨運。當軍馬倥傯,變在俄頃,謙目視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機宜。僚吏受成,相顧駭服。”

基本上當時部隊的調動,全部由於謙獨自控制,親自下達命令,口述奏摺內容,屬下則只按命令行事,是既佩服又省心。

京城保衛戰的勝利扭轉了國運,同樣讓人佩服的是朱祁鈺,朱祁鈺在戰後依舊重用於謙,放權給於謙,可見朱祁鈺對於謙的信任。

史料記載:

“論功,加謙少保,總督軍務。”

京城防衛被于謙調配得面面俱到,不論是國內叛亂還是邊境敵擾,于謙都能妥善解決,這簡直是上天派下來的救世主。如此大的功勳,朱祁鈺可以接納,但不代表朱祁鎮可以接受。

如果權臣的功勞太大,置皇帝於何地,況且朱祁鎮剛剛復位,而全朝廷基本都是于謙的擁護者,這讓朱祁鎮如何安心做他的皇帝。帝王心術就是如此微妙,在我看來,朱祁鎮要殺于謙,也並非都是石亨、徐有貞的誣陷,朱祁鎮本身也想殺于謙來立威信。

樹敵太多

于謙有大批的擁護者,這毋庸置疑,而於謙的剛正不阿也得罪了很多人,官場之上,做得對不代表就好,如果權勢太大,一方面樹敵太多,另一方面也會遭很多人忌恨。

徐有貞曾建議南遷,于謙果斷否決,徐有貞這個樑子早就結下了,自不必多說。

史料記載:

“比寇初退,都御史羅通即劾謙上功簿不實。御史顧躭言謙太專,請六部大事同內閣奏行。”

于謙在政務處理上也比較執著,優秀的人就提拔,能力欠缺或品行不端的就不用,在潛移默化間,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動了不少人的蛋糕。所以就算于謙功勳卓著,也有人彈劾於他,說他功勞虛假,獨斷專行之類,好在朱祁鈺力排眾議,堅持重用於謙,這才讓那些言官閉嘴。

石亨本是個優秀的武將,曾經犯過錯誤,卻被于謙破格提拔,德勝門之捷立下大功,要對比功勞,于謙必定比石亨大很多,而石亨得到了世襲侯爵,這讓石亨感覺慚愧。

理論上說,石亨是于謙親自提拔,本應是很親近的同事關係,而於謙並沒有拉攏石亨,在石亨提議提拔于謙的兒子于冕之時,這本是好意,于謙則乾脆得拒絕了,還說了石亨很多不是。這樣的做法讓于謙多了一個強敵,也正是石亨的不快,成了奪門之變的導火索。

只不過于謙的性格就是如此,他一直站在的國家利益之上,剛烈耿直是他的秉性,根本無法改變,想來如果出現時間機器,可能于謙仍會如此去做。

生得偉大,死得冤屈,彷彿是那些英雄不變的宿命,但後世人不會忘記站在北京城頭上,那個意氣激昂的于謙。

楊角風發作


最近《大明風華》正在熱播,裡面的于謙頗有魏晉名士之風,放蕩不羈,又嗜酒如命,整天爛醉如泥。

後來,于謙中了進士,晚上喝酒喝高了。第二天,進士們一起覲見朱棣,朱棣瞧見了醉醺醺的于謙,譏諷道:“你是不是想當李白?”

于謙答道:“母親去世了,思念母親就多喝了兩杯,如果喝死了正好可以隨母親而去了!”


朱棣無語了,哪來的狂小子,大手一揮,就讓于謙隨軍出征了!

這是電視劇中的于謙,有點愣,有點狂,有點二。真實的于謙肯定不是這樣的,要不他活不過五集。

于謙是明朝大功臣,也是民族大救星,沒有他,明朝或許會步南宋朝的後塵;沒有他,中原會再次陷入水深火熱。

然而,立有不世之功的于謙,卻慘遭屠戮,殺死他的不是別人,正是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鎮。

于謙到底有何過錯,卻遭慘死?

這要從頭說起!


土木堡之變,明軍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成了俘虜,大明危在旦夕,人心惶惶。

國不可一日無君,可太子只有兩歲,還是個小寶寶。這時候,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就被推上了前臺,被逼著當了皇帝。

要在太平歲月,誰都想當皇帝,甚至不惜手足相殘,可現在,強敵壓境,江山搖搖欲墜,這個皇帝誰都不願當。

因為京城被攻破,最先倒黴的肯定是皇帝,大臣或許能活命,運氣好的還能繼續當官,但皇帝就不一樣了,他只有一條路可走—黃泉路。

所以,朱祁鈺死活不願意幹。


這時候,于謙站了出來,大臣們也站了出來,黑壓壓跪倒一大片,最後孫太后出來說話了:“我兒啊,你怎麼這麼慫包軟蛋呢?丟祖宗的臉啊!”

朱祁鈺臉紅的像下蛋一樣,嘆了口氣:“好吧,我是代理皇帝,等危機解除了,誰愛幹誰幹,反正我不幹!”

後來,在於謙的運籌帷幄之下,京城保衛戰取得了勝利,瓦剌撤軍了,不用遷都了,天下太平了!

這時候,朱祁鈺過起了悠哉悠哉的日子,要吃有吃,要喝有喝,要玩有玩,想怎麼就怎麼,沒人敢說半個不字,權力的滋味那叫一個爽。

朱祁鈺皇帝當上了癮,早忘了當初的承諾,皇位坐的很舒服,讓他挪一下屁股都不願意!

然而,幸福總是很短暫。


一天,朱祁鈺收到了瓦剌的來信,大意是:“朱祁鎮我給你放回去了,你只要給我糧食,我保管以後不騷擾你了!”。

朱祁鈺驚呆了,連夜寫了一封信:“大兄弟,可別,人就留您那吧,我給你雙倍的糧食,可好?”

哪知道,朱祁鈺的信還沒送出去,第二天,朱祁鎮就回來了,很快,整個京城都知道先皇回來了!

朱祁鈺傻眼了,怎麼辦才好呢?後來,朱祁鈺把朱祁鎮監禁了起來,管吃管喝,但就是不許出來。

就這樣,朱祁鈺又做了8年皇帝。

8年後的一天,朱祁鈺突然得了怪病,氣若游絲,幾天之後,石亨、徐有貞等人帶兵打開長安門,救出了朱祁鎮。

太上皇成功復位了!

朱祁鎮復位當天,下令逮捕了于謙,並廢掉了朱祁鈺,並將其軟禁了起來,一個月後,朱祁鈺離奇死去。

不久之後,于謙被處死。



朱祁鎮為何處死於謙呢?是因為于謙站錯隊了嗎?

其實,于謙沒有站隊,如果非要說他站了隊,那麼他站在了百姓這一隊,他心懷天下,心向百姓,在於謙的心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當年,于謙擁立朱祁鈺為皇帝,是為天下社稷而想,當朱祁鎮復位之時,于謙未有任何動作,同樣是為了社稷。

其實,石亨、徐有貞謀劃政變之時,于謙早得到消息,但他故意按兵不動,假如他有所動作,剿除石亨等易如反掌。

為了天下,于謙選擇犧牲了自己。


一半秋色


于謙是力挽狂瀾,匡扶社稷既倒的英雄,如果不是他臨危不懼、力排眾議並指揮了“北京保衛戰”,也許明朝早就被異族改朝換代了。

于謙對大明有延續國祚和再造之功,本應得到明朝皇帝的感恩戴德和重用,然後事實卻出人意料,當明英宗朱祁鎮復辟後,于謙隨即被處死,這讓人十分驚異,于謙犯了什麼罪?

原來於謙一心為大明社稷沒有為自己留條退路所致。歷史的經過是這樣的:

于謙從小是個正直的人,23歲時進士及第,從此步入了仕途。

就在於謙進入朝廷的第二年,明成祖朱棣在第五次北伐途中去世,朱棣的嫡長子,當時46歲的皇太子朱高熾即位,他就是歷史上的明仁宗。

朱高熾是仁慈之君,治理國家還算不錯,然而天不假年,朱高熾在位僅十個月就去世了,這時他的長子,26歲的朱瞻基即位,朱瞻基就是歷史上的明宣宗。

于謙此時在朝中官拜御史,職務並不高,經過跟隨皇上平叛被朱瞻基賞識,于謙似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照耀大明政壇。

朱瞻基和他父親一樣都是短命人,執政十年後,朱瞻基在36歲時突然去世。

朱瞻基去世後,由他的長子,年僅九歲的朱祁鎮即位,他就是歷史上的明英宗。

當時9歲的朱祁鎮只是名義上的皇帝,大權掌握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和皇太后手中,朱祁鎮只會吃喝玩樂,因此有“孩童皇帝”之稱。

此時于謙因為兩袖清風和不攀附權貴而被“三楊”和皇太后重用,官拜兵部右侍郎。

小皇帝一天天長大,“三楊”先後去世,朱祁鎮沒有了約束越來越任性妄為,於是開始重用宦官王振。

(朱祁鎮)

王振為了討好朱祁鎮的虛榮心,竟然不顧實際情況,慫恿22歲的皇上御駕親征蒙古軍。說實話王振和朱祁鎮想玩貓捉老鼠的遊戲,結果朱祁鎮沒捉到老鼠,反而被老鼠活捉了。

在土木堡這個地方,朱祁鎮和他的二十萬大軍被也先打敗,朱祁鎮成了也先的俘虜。

也先押著朱祁鎮兵臨北京城,意思想把他當成要挾明朝的砝碼。

當時朝中大譁,形成了兩派意見,于謙主張誓死保衛北京城,另外一派以提督石亨、徐珵為首的主張南遷。

最後于謙在監國朱祁鈺和一些主戰臣子擁護下勝出,臨危受命升任兵部尚書,于謙馬上進行了調兵遣將,京城保衛戰開始了。

(于謙)

于謙為了粉碎也先以明英宗為要挾的目的,果斷擁立郕王,也就是當時的監國朱祁朱祁鈺為帝,朱祁鈺是朱祁鎮的異母弟,歷史上的明代宗或者景泰帝。

也先的進攻最終被于謙調動的人馬擊敗,也先帶著朱祁鎮逃走了。

一年後,也先為了製造內訌,把沒有任何利用價值的朱祁鎮放了回來,朱祁鈺不想交出皇位,在於謙勸說下無奈接回了哥哥,隨之把他軟禁到了南宮。

朱祁鎮被軟禁七年後,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突然發動了“奪門之變”,擁立朱祁鎮復辟。

就在朱祁鎮稱帝沒多久就殺了于謙,(問題來了)難道于謙站錯隊了?

其實于謙根本就沒想到站隊,他為了大明江山社稷從不結盟也從不站隊,如果於謙懂站隊的話他也不會被殺了。

我們分析一下,于謙擁立朱祁鈺完全出於當時形勢緊迫的考慮,並非出於擁有權力的私心。

在朱祁鎮被俘後,也先兵臨城下,身為兵部尚書的于謙,為了保衛京城勢必要和郕王朱祁鈺一起抵禦強敵。于謙擁立朱祁鈺為代皇帝的同時,沒忘把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這對朱祁鎮有了個交代。

于謙這辦法和宋初的“金匱之盟”有異曲同工之妙,朱祁鈺就和當初的宋太宗一樣,只是臨時加個塞而已。講真當初朱祁鈺並不想當這個皇上,畢竟在當時情況這個職位是個燙手的山芋。

當擊敗也先京城保住後,朱祁鈺嚐到了當皇帝的甜頭,他不想再把皇位交出來了。

第一朱祁鈺不想交還給一年後放回來哥哥手上,他把哥哥朱祁鎮軟禁了起來。

第二也不想把皇位傳給侄子朱見深。當朱祁鈺突然病倒後,他考慮到了將來,於是想法百計廢了侄子朱見深太子之位,讓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當了繼承人,然而天不佑之,第二年朱見濟因病去世。

假如於謙有政治手腕,他懂站隊的話,在朱祁鈺病重期間,應該發動政變擁立朱見深為皇帝,這樣一來也就避免了以後被殺的結果。

但是朱祁鈺確實和他一樣在大明危急關頭做出了貢獻,朱祁鈺還沒有去世,再說朱祁鈺是于謙擁立的,於公於私于謙都狠不下心發動政變。

這是于謙沒有權謀的表現。說實話于謙擁立朱見深為帝符合皇位繼承製,具有合法性,于謙手握兵權,有發動政變的先天條件,但考慮到國家和百姓的安危,在強敵環視的情況下,于謙沒有考慮這些,也就是沒有給自己留一條退路。

假如於謙立朱見深為帝,他有從龍之功,成為皇帝的首輔沒有任何問題吧?

于謙一心為大明江山和黎民百姓著想,認為誰當皇帝都一樣,只要國泰民安足矣。他錯過了擁立朱見深為帝的最好時間,這就為以後埋下了殺身之禍。

于謙對明朝有功,朱祁鎮稱帝之初認為于謙有功,這毋庸置疑。但徐有貞、曹吉祥、石亨等人必置於謙於死地,這幾個人對朱祁鎮說:“不殺于謙皇上你的皇位不具有合法性,否定於謙才能否定朱祁鈺的‘臨時政府’,朱祁鎮為了皇權的穩固,這才違心冤殺了于謙。

徐有貞、曹吉祥、石亨按在於謙頭上的罪名是:“欲擁立襄王之子為帝”,歷史資料顯示是這些人栽贓陷害於謙,如果於謙有站隊意識的話,憑他手中的權力可以參與,但他不恥與這些政客為伍,不以國家權力為賭注換取榮華富貴,這讓于謙輸得很慘,最後以謀逆罪被殺,並禍及全家。


秉燭讀春秋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據說,時年12歲的于謙,有一天,來到石灰窯之前,看見師傅們煅燒石灰,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句《石灰吟》,沒想到這竟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于謙,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可以說力挽狂瀾,然而等到奪門之變後,他卻血染北京崇文門,令後世之人莫不為其扼腕嘆息,恨不能將陷害他的徐有貞等人碎屍萬段、挫骨揚灰,而點頭應允此事的朱祁鎮也因此背上千古昏君之惡名。

那麼,一位挽救大明江山的民族英雄,為何會落得此田地?

站隊

有人說,于謙之死,就是因為他站隊朱祁鈺,因此,朱祁鎮復辟之後,肯定要置他於死地。咋一聽,很有道理。

土木堡之戰後,于謙提議朱祁鈺登基,以穩定軍心。北京保衛戰時,朱祁鈺對於謙是言聽計從。瓦剌滾蛋之後,朱祁鈺坐這江山也算是小有資格了。

年輕的朱祁鈺心中感激於謙,將其視為股肱之臣。于謙呢,竭心盡力輔佐朱祁鈺。外人看來,他們是坐在了一條船上。也就是說,于謙站隊朱祁鈺。

其實,無論是朱祁鈺還是于謙,都沒有這麼想。

1)于謙心繫天下黎民

自從永樂年間,于謙中舉以來,他便受到了朱瞻基的破格提拔和委以重任,張太皇太后攝政之時,三楊對於謙的奏摺從來都是當日批覆。這5位都是大明朝響噹噹的人物,他們看中的是于謙那一顆為國為民的赤誠之心。

到了景泰年間,雖說于謙走到了人生的頂峰,但是他依然不忘初衷,正如《大明風華》中孫若薇評價的那樣:于謙的心中只有大明天下。言下之意,無論是朱祁鈺還是朱祁鎮,他都將一如既往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2)朱祁鈺呢,雖然很看重於謙,然而內心深處卻將其視為最大的對手。

當初朱祁鈺看重於謙是因為感激他的舉薦,當然也欣賞他的才幹,最重要的是收買人心。朱祁鎮在位時,重用王振等閹黨,很多朝臣包括于謙都吃過王振的苦頭。土木堡之役後,朝臣當庭打死王振同僚,朱祁鈺嚇得掉頭欲走,是于謙一把抓住他,說道:“馬順等人罪該誅死,打死勿論!”後來朝臣們多感激於謙的仗義執言。北京保衛戰大捷後,于謙聲望更高。此時,初登龍椅的朱祁鈺重用於謙,不等於是收穫了很多朝臣的心嗎?如此,這皇位才能坐得穩。

《大明風華》中,于謙曾向孫若薇吐槽朱祁鈺常擱置他的奏摺。也許,很多人都不相信朱祁鈺會如此對待于謙。然而,此一時彼一時,大權在握後的朱祁鈺還會是當初的想法嗎?

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景帝聞鐘鼓聲,大驚,問左右曰:“于謙耶?”既知為上皇,連聲曰:“好,好。”世人皆以為景泰帝最信任於謙,當有人篡位之時,誰能想到,朱祁鈺心中最放心不下或者說最防備的居然是于謙。看來這對君臣最終還是逃不出套路,于謙功高震主了。

要不是朱祁鈺年紀輕輕便患上重病,假以時日,誰敢保證於謙能善終呢?歸根到底,朱祁鈺心中清楚于謙並非是站在自己這邊,于謙的心中只有天下。如果有一天,朱祁鈺做了錯事,于謙照樣不會買他的帳。

必死

朱祁鈺心中提防著于謙,但是徐有貞他們不知道。因為他們曾經努力過,但是都沒有成功。

自古以來,國難過去,便是文臣搬弄是非之時,那些功勳卓著的功臣或遭彈劾,或擱置不用。明朝的一些文臣也不例外,挖空心思構陷於謙。然而,朱祁鈺不按套路出牌,惟于謙之言是用。

如果於謙此時功成身退,那麼朝臣也不會有什麼抱怨。可是事與願違,于謙反而節節高升,再加上他剛正不阿的處事作風,擋住了很多人當官發財的路。只要他存在一天,那些人便永無出頭之日。

朱祁鈺當時不過20多歲,也許再過幾年,他會出手。然而,徐有貞等人等不及了,他們只知道朱祁鈺是于謙的保護傘,只有朱祁鎮復辟,才能除掉于謙。於是,他們趁著朱祁鈺患病之時,迫不及待地發動了奪門之變。

儘管朱祁鎮也認為于謙不該死,但是助他復辟的徐有貞們一定要除掉于謙。朱祁鎮權衡再三,也只能同意。孫太后知道後,非常痛心。朱祁鎮不久後便後悔了,在李賢的提醒下,識破了徐有貞們發動南宮之變的陰謀,助朱祁鎮復辟是假,除于謙是真,這樣他們才能挾持朱祁鎮,為所欲為。

朱祁鎮曾經想留下於謙,但沒有能力。雖然當他再度坐穩皇位後,不久便處死了徐有貞們,然而於謙卻不能重生。無論如何,朱祁鎮永遠無法洗掉錯殺于謙的罪名。

結語:

在大明風雨飄渺之際,曾挺身而出,力挽狂瀾的于謙為何落得斬首示眾的下場?

  • 于謙從未站隊,他的心中只有天下,不是朱祁鈺;

  • 無論是被于謙擋道的徐有貞們,還是將來羽翼豐滿後的朱祁鈺,于謙恐怕都難逃一死;

屈原曾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因為不願與權貴們同流合汙而被驅逐在外,相比之下,于謙是幸運的。他遇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和三楊,以及年輕的明代宗朱祁鈺,至少轟轟烈烈地幹出了一番大事。但是,自古以來,像于謙這樣兩袖清風的大臣又有幾個,隨著他的職位越高不為其他朝臣所容是必然的,功高震主也是必然的。因此,于謙被處死的下場也是必然的。

當世人為其扼腕嘆息之時,我卻認為,正是這最後一刀成就了他的身後名,使他永垂青史。君不見,于謙是笑著坦然面對死亡,這才是他想要的。就如很多武將不願死於病榻之上,而希望能喋血沙場。


讀春秋思無忌


但是,民族英雄于謙,是歷史給他的評價,具體到歷史中的于謙,也處在利弊是非的漩渦中,讓人不解,困惑。

于謙的正氣凜然,光明磊落,蓋世功勳,最後成了刺向他的利劍,土木堡之變後的驚慌失措,趨向崩潰的明王朝,在於謙的堅持下,挺了過來,于謙卻為此付出了生命代價。

1.英宗是皇帝,所以狹隘腐敗。明英宗朱祁鎮是個聽信奸佞的昏庸皇帝,比有仁宣之治中他爺爺他爸差的遠。當時明王朝國庫充盈,實力雄厚,正是三大營火器充足,初具規模,朝廷上著名的“三楊”輔佐朝政,根本不需要皇帝操心。但是朱祁鎮,王振還是釀成了土木堡之變的大禍。後來朱祁鎮被囚禁多年,發動奪門之變,重新登基,有人一挑唆,揮手殺了于謙。

2.朝臣是同僚,所以你死我活。于謙要守衛北京城,在朝廷上,不是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當時有大批的主張南逃的人,而後來的徐有貞就是如此,但是被于謙當場怒斥,特別是抵抗也先,保衛北京的決策定下之後,徐有貞更是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他後來的同夥石亨,曹吉祥都是唯利是圖之人。後來,于謙擊退也先攻擊,挽救了明朝,但仍然是徐有貞,曹吉祥的敵人。



3.于謙是忠臣,所以難逃厄運。有個道理,其實很清楚,于謙於少保是個知識分子,“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可也就是他知識分子的風骨,害了他的性命。于謙為了大明朝的安危,在明英宗被俘以後,果斷擁立代宗朱祁鈺為帝。目的是聚攏人心,重振朝綱,全力抵抗外敵入侵。這個時候需要一個新皇帝,而不是朱祁鎮。

4.總之,于謙是個保衛國家的英雄,但不是一個愚忠於朱祁鎮的名臣。而權力是自私的,皇帝更是自私的。朱祁鎮不管大明朝有沒有滅亡,只知道自己一日不在朝,于謙就“背叛”他,擁立他人為帝。他自然要殺掉于謙,不管于謙後面如何彌補,效忠。


雨夜說春秋


先說我的答案:一代名臣于謙被處死,不僅是站錯了隊,更有其他官員落井下石以及於謙自己以死報國的原因。

這是于謙的悲劇,同樣也是大明官場的悲哀。

要想說清楚這個問題,需要簡單的介紹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之後明朝朝廷的主要變化以及奪門之變之後于謙的遭遇三個方面的問題。

三個問題說清楚了,大家就會明白,于謙之死,根本的原因在哪裡。

先簡單的說一說土木堡之變。

這個歷史事件說的太多,我這裡不說詳細過程,畢竟不是核心問題。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歷史上最荒唐的一場戰爭和變故。年輕的明英宗在大太監王振的蠱惑之下,御駕親征攻打蒙古軍,最後明朝軍隊幾乎全軍覆滅,明英宗也被蒙古也先俘虜。

這就是土木堡之變的梗概。

那麼土木堡之變以後,明朝朝廷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繼續往下說。

也先擒獲明朝皇帝,認為奇貨可居,準備拿他當人質,狠狠的敲詐一筆。當時大明朝廷裡也是亂做一團,徐有貞建議往南遷都,當時的監國是明英宗的異母兄弟朱祁鈺。徐有貞提出遷都的餿主意,大殿之上居然還有大臣隨聲附和。

這個時候只有于謙挺身而出怒斥南遷的想法:

提議遷都的人應該斬頭!難道你們都忘記了宋朝南遷的歷史教訓了麼!

(“言南遷者 ,可斬也” “京師天下根本 ,一動則大勢去矣 ,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

隨後于謙緊急調動各地可以使用的兵馬彙集京城,在蒙古也先來犯的時候,打響了京城保衛戰,戰鬥交織了五天五夜,最後蒙古人鎩羽而歸。

可是蒙古人也先手裡還有皇帝這張王牌,還可以要挾明朝政府要地要錢。大明這頭投鼠忌器非常的尷尬。這時候于謙多次勸說監國朱祁鈺登基。朱祁鈺一開始還有點推三阻四,後來估計是得了便宜還賣乖,扭扭捏捏的登基,改元景泰,遙尊落在蒙古人手裡的明英宗為太上皇。

這下不但明英宗傻了眼,也先也慌了神。好不容易把皇帝給綁過來,怎麼一轉眼就變成退休老幹部了呢?

這還有啥利用價值啊。

也先眼珠一轉使出了損招:我把你們家皇帝給送回來!這下你們大明朝一下有倆皇帝,我看你們怎麼辦!

明代宗朱祁鈺這時候是有點小情緒的:當初可是你們死乞白賴讓我當的這個皇帝,現在我好不容易坐上龍椅了,現在俺哥哥要回來,這個龍椅要歸誰啊?

最後是于謙一錘定音:天位已定,寧復有他?

皇帝既然當上了,就沒有謙讓的道理。

這下明代宗心裡一顆石頭才算落了地,同意把太上皇接回京城。但是明英宗回來之後待遇可不一樣了,畢竟已經是太上皇,不得參與政治,直接給軟禁到南宮,不允許和大臣見面,據說食物都是從門洞裡面遞進去的。

這個滋味,和坐牢也差不多了。

這還不算完。現任皇帝還有一件事兒做得不地道。

要說你從監國變成皇帝,那是風雲際會,形勢所然。

大家也都認了。

可是等你退位時候,怎麼著也應該把皇帝的位子,讓給人家明英宗的兒子,當朝太子朱見深才合乎道理,對不對?

可是這個明代宗竟然要把太子朱見深廢掉,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這個事雖然最後成了,但是有一批大臣已經心中不滿。但是活該明代宗福氣淺薄,註定兒子當不了皇帝,沒幾年,明代宗的兒子夭折了。明代宗自己有身患重病,按理說,這個時候應該重新冊立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這才符合倫常道理。

可是明代宗顯示出了無賴的一面,死活不開口。

終於在景泰八年的正月十六,元宵節剛過。一批文武大臣將被軟禁的明英宗偷偷從南宮救出來,第二天明英宗重登金鑾殿。這就是後人所說的“奪門之變”。

明英宗復辟了!

第三部分,奪門之變之後于謙的遭遇。

憑心而論,早年明代宗登基,是形勢所逼,但是奪門之變是屬於政變。

但是皇帝不會管這些。

明英宗登上寶座,明代宗還躺在病床上哎呦呢。

這邊明英宗已經開始升官的升官,殺頭的殺頭。

哪些人升官了?當然是政變的那波操盤手了,打頭的就是徐有貞和石亨這一文一武二貨。

哪些人殺頭了呢?當然就是于謙,王文這些主張明代宗當皇帝的這批大臣。

好,回到題目本身,為什麼于謙必須死?僅僅是站錯隊嗎?鐵錘文史認為,至少有三個因素,決定了于謙是必死之局。

第一就是所謂的站錯隊。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新王登基必定要清洗老臣,換上一批自己信得過的,或者想自己投誠的人。于謙是最早提出讓明英宗“退休”成為太上皇的人,如今太上皇重新上崗,于謙的下場好不了。

第二,是和于謙有矛盾的大臣落進下石。

誰和于謙有矛盾呢?

第一個就是徐有貞,就是最早建議遷都的那位。徐有貞因為主張南遷逃跑,被于謙否決之後,自己也成為了別人的笑柄。心中對於謙嫉恨不已。所以明英宗復辟之後,對於要不要殺于謙,是有過權衡的,最後是徐有貞落進下石說:如果不殺于謙,復辟就沒有理由。這才讓英宗下決心殺之。

第二個是石亨。石亨在早期對抗蒙古的戰爭中打了敗仗,承蒙于謙保舉重新得到重任。為了向于謙示好,石亨向皇帝請求分封于謙的兒子。沒想到于謙不領這個人情,反而劈頭蓋臉訓斥石亨:那麼多戰士英勇殺敵你不推薦,為什麼獨獨推薦我于謙的兒子?

這下石亨拍馬屁拍到了馬腿上,顏面無存,從此對於謙懷恨在心。後來石亨手握京城兵團軍權,成為政變的關鍵人物之一。

第三個人是掌握宮廷監軍的太監總管曹吉祥。

曹吉祥其實是明代宗最寵信的太監,按理說不應該叛變參與政變。主要原因是曹吉祥手握重權,手下太監有很多不法行為,被于謙修理過很多次,曹吉祥心中有恨。慢慢的就和石亨關係越來越密切。

正是因為有這兩位手握京城和大內軍權的重要人物參與,明英宗才會成功復辟。

第三個原因。明英宗復辟,需要一個合適的理由。

名不正則言不順。既然明代宗已經被廢掉,那麼懲罰扶持明代宗上位的于謙,才能夠彰顯自己重新登基的政治合法性。這也是最後明英宗下定決心殺掉于謙等一批明代宗身邊重臣的原因。

總結一下:奪門之變之後,于謙就已經身陷必死之局,這是于謙的悲劇,也是宮廷政治的殘酷。


鐵錘文史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最後卻被處死,是因為站錯了隊嗎?


土木堡之變後,英宗被擄走的消息傳到了朝廷,京師亂成一團,大臣們都六神無主。有些官員提議,不如南遷,即放棄北京遷回南京。尚書胡濙說,我只知道固守京師,不知道懼敵南遷的。于謙說:“哪個敢倡議遷都?哪個想南遷就該斬首。京師是大明的根本,一旦動了,大事就去了。北宋南渡就是一個反面例子。請太后速召勤王兵誓死守京都。”太后命朱祁鈺統領百官,他封于謙為兵部尚書。

乜先帶著朱祁鎮來犯,于謙與石亨奮力殺敵,逼退乜先。後來,乜先派使者來京,說想送朱祁鎮還朝。朝中的大臣開始主張議和,唯有于謙說:“江山社稷為重,君為輕,千萬不要中了敵人的詭計。”於是拒絕了使者,傳令守住各邊關要塞。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最後卻被處死,是因為站錯了隊嗎?于謙在公在私都是為了明朝江山為重,按理不應該殺他。因此于謙被殺的原因我認為有兩點:


一是在朱祁鎮看來,不歡迎他回朝的人都得清算。


朱祁鎮在雖然身在胡虜不曾受到虐待,但是畢竟事事受制,因乜先想送他還朝這件事情,他必定是知道的,乜先同樣也會將於謙拒絕讓他還朝這件事情說給朱祁鎮聽,他的心裡也會有個疙瘩在。因此在幾年以後,朱祁鎮復辟後,開始秋後算賬也是必然的。

景帝即朱祁鈺當上皇帝后,封朱祁鎮為太上皇。當上皇帝的朱祁鈺享受了帝王的待遇,如果迎了朱祁鎮回來,該如何處置呢?是讓他做太上皇還是再次讓位給他做皇帝?怎麼想都是一個很尷尬的問題,因此,從內心上來講,景帝是十分不願意朱祁鎮回來的。


因此,當太上皇朱祁鎮回朝後,景帝便將他囚禁在南宮。景泰帝不但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甚至加派錦衣衛嚴密看管,連食物都只能通過小洞遞入。有時候,吃穿不足,導致太上皇的原配錢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紅,託人帶出去變賣,以補家用。為免有人聯絡被軟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宮附近的樹木砍伐殆盡,讓人無法藏匿。太上皇便是在驚恐不安之中,度過七年的軟禁生涯。


景帝為了讓自己的子孫繼續得以傳承皇位,執意廢掉皇太子朱見深,換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結果朱見濟夭折,皇儲之位空置。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臥床不起。一時之間,人心惶惶。

此時,朱祁鎮的一些舊部如石亨、徐有貞開始密謀復辟,並很快取得成功。


當朱祁鎮重新登上皇位後,馬上傳下聖旨,抓少保于謙、大學士王文、陳循、尚書俞士悅、太監王誠等下獄,將景帝囚禁。


二是于謙得罪了小人。


于謙是公認的對國家有功之人,於情於理不應該殺他,但因為于謙公正無私,得罪了石亨。因石亨的侄子石彪被于謙彈劾,戍守大同,石亨一直懷恨在心。因為于謙被下獄後,他立即落井下石,堅定了英宗(朱祁鎮)殺他的決心。


“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于謙之死可以說是得罪小人的真實寫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