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有尾巴,而人沒有?

北漂丟丟



許多動物都有尾巴,短的、長的或捲曲的。但是動物尾巴的功能是什麼?動物有尾巴實際上有很多原因。讓我們看看, 保持平衡、 吸引異性、 表露情感、 抵禦攻擊、 攻擊敵人、移動工具、 儲存脂肪、 趕走蒼蠅、 動物有尾巴實際上有許多好的原因,它們把尾巴用於許多不同的目的。



人類和最親近的親戚(猿類)沒有尾巴,但我們確實有所謂的尾巴“殘留”,這說明這是一種進化的殘留物,人類很早以前的祖先是有尾巴的。尾巴在胚胎中是可見的,但是當我們出生時,只有一些從外面看不到的小骨頭。大多數人甚至不知道他們有尾骨,除非尾骨部位受傷,醫生才會提到。偶爾,極少數嬰兒出生時會有尾巴,但通常會通過手術切除。

為什麼猿和人的祖先會失去尾巴?還沒人真正知道原因。事物不會因為沒有被使用就消失。一個基因可以導致許多不同的事情。一個對這個物種有幫助的基因可能有一些影響,包括尾巴的丟失。有尾巴也有可能是有代價的,有小尾巴或沒有尾巴的個體可以留下更多沒有尾巴基因的後代。 人們普遍認為尾骨是退化的,是人類通過進化失去原始功能的器官或特徵。尾骨實際上是人類已經不再使用的一大組特徵的一部分,還有如闌尾或智齒,人們經常出於健康原因拔掉它們。



為什麼尾骨會成為一個殘留的特徵? 關於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有幾種理論。如果你想到一些有尾巴的動物,你可能會注意到它們傾向於用四條腿活動,或者用尾巴本身來移動(例如魚)。動物的尾巴具有使用功能,如平衡、趕走昆蟲或抓取東西。一種可能的解釋是,人類變成了兩足動物,因此對尾巴的需求逐漸消失。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哺乳動物一般都有尾巴,黑猩猩、大猩猩、人類卻沒有,但在胚胎髮育過程中也有一個階段有尾巴,而且人偶爾也會長出尾巴,成年人也殘留著構成尾巴的骶骨和尾骨,具有重要功能。

地球生物的碳基構成,因此核酸的複製使生物有了繁殖的能力,而碳基物質會不斷改變,也就是變異,在生物繁衍的幾十種,基因的多樣性是越來越豐富的,逐漸適應不同的環境,導致了物種種群的分化和新物種的不斷形成,所有物種都相對而言都是最適應自己生存的那種環境,不過這種適應也是動態變化的就是了。哺乳動物的歷史雖然相較於地球40億年左右的生命史只有區區的1億年左右,但仍是相當漫長的時期。物種種群內部和不同物種間生物的生存競爭使不同的分支逐漸適應不同的環境最終演化為不同的物種,雖然從胚胎髮育乃至個體從幼年到成年個體的發育仍有很多相似,卻依然造成動物外觀和基因層面的差異。人類沒有尾巴而其他哺乳動物有尾巴就是這個原因導致,當然這種解釋非常粗略。

在人類胚胎的發育過程中,也有一些階段具有尾巴,最初人類胚胎的發育和魚類、鳥類、哺乳動物等都沒有明顯的區別,胚胎的發育史就相當於走了一遍進化的歷程;而人類基因的相互作用可能又會使尾巴長出來,現代人中也偶爾會有些個體長出尾巴。成年人的尾巴也還有一定的殘留,主要由骶骨和尾骨構成,骨頭連成一塊,主要起保護骨盆內臟器的功能,而嬰兒骶骨五塊骨頭和尾骨的幾塊骨頭卻是分開的,還有一定活動的能力,只不過在體外看不到尾巴的構造。人類和哺乳動物也是同出一脈,然而生活的環境畢竟還是不同,這就造成環境對於基因的選擇不同,一些基因消失了,一些性狀比如尾巴因為基因表達的改變也產生了不同的變化。根據人類中長出尾巴的個體,人類並沒有失去相關基因,只不過基因的表達發生了變化。

而這和人類來到地面上生存有關,可能由於直立行走等因素,尾巴成為一種影響生存的因素,在演化史中相應的基因頻率逐漸降低基因的表達發生改變。進化論強調的不是生物個體的生存,而是生物種群的生存,尾巴的失去對於人類種群來說也並沒有成為一種導致人類滅絕的因素,反而比較適宜人類直立行走和奔跑,這大概是進化繼承中沒有尾巴這一性狀被繼承的原因。


來看世界呀


實際上猿類也沒有尾巴,但我們的骶骨實際上就是退化的尾椎骨。另外有許多哺乳動物的尾椎骨也比較短小,如同為貓科動物的猞狸,就是天生的斷尾,而絕大多數貓科動物都有粗壯有力的大尾巴,動物尾巴可以增加動物的平衡能力,但對於環境狹小和荊棘叢生的地方,短尾可能更有優(奔跑中動靜小而不易被跘羈),如有些獵狗也會被人為截尾,包括英國獵兔犬(泰迪)都有這樣的操作。隨著演化推移,一些長尾巴的就難以捕食到獵物,使短尾猞狸更具生存優勢而保留下來了。短尾的生物還有兔、鹿、羊等等善於奔跑中可以靈活改變方向的特點。



太極寄暢


自然界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有尾巴,這對於它們的生存具有重要意義。然而人類卻沒有,這是為什麼呢?

哺乳動物尾巴的功能

先來看一下尾巴對於哺乳動物的作用。首先是維持身體平衡,這也是最突出的功能。靜止時可以充當“第三個後肢”,與兩個後肢形成穩定的三角形共同接觸地面,使它們能夠很順利地“坐立”。在奔跑或者跳躍時,可以通過尾巴的甩動,調節步伐和身姿,也能夠使身體保持穩定。



第二是充當工具使用。比如猴子,它們在樹叢中穿梭的時候,尾巴可以像四肢一樣牢牢抓住樹幹,可以騰出雙手幹其它的事情。再比如老虎等大型肉食動物,它們在捕獵的時候,尾巴還可以充當進攻武器,大尾巴一旦掃到獵物,巨大的衝擊力可以給獵物帶來很大傷害。


第三是充當交流工具。比如貓、狗、狼等動物,它們可以應用尾巴來輔助相互之間的交流,或者表達一定的情感。尾巴的上翹、左右擺動、下夾等,都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情感,從而傳遞相應的信息,能夠及時得到反饋。

人類尾巴退化的原因

那麼,為什麼人類沒有尾巴呢?對照上述尾巴對哺乳動物的作用,對人類來說,隨著自身的進化以及文明的發展,這些功能不再需要尾巴來提供,所以功能越來越弱化,同時也逐漸退化。

就平衡功能來說,人的祖先在直立行走之後,前庭平衡器官越來越發達,比如鼻前庭、耳前庭、口前庭等,它們能夠偵測地心引力的細微變化,當人身體在行進或者加速、減速奔跑活動時,會帶動身體神經系統和肌肉做出相應調節,以維持身體平衡。

就工具功能來說,人類的雙手功能在進化時越來越發達,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使人和其它動物徹底區分開來,已經不再需要尾巴來輔助作為工具了。同時,人類祖先慢慢的把活動空間從森林轉移到平地,也不再需要攀爬樹木,尾巴自然也無用武之地了。

就交流功能來說,人類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並且已經有豐富的語言交流渠道,這使交流變得更簡單、針對性更強、也更高效,再配合豐富的肢體“語言”,可以很快捷的傳遞信息和情感,尾巴的交流功能也逐漸弱化。

總結一下

正因為有以上原因,人類尾巴在長期進化中慢慢淪為“雞肋”,在適應自然的進程中越變越短,最後消失不見。

至今,我們人體裡還存在著骶骨和尾骨,偶爾也有一些新生兒出現尾巴的“返祖現象”,這是我們人類曾經擁有過尾巴的有力證據。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人類是兩條腿的直立行走,脊椎骨直立,生殖器官長在人體的前面,而且,需要穿衣服遮掩,所以,不需用尾巴。

這就是宇宙最高智慧的創造者,在創造宇宙萬物的時候最傑出的設計。

人是按上帝的形象,用塵土創造了一個有形體的人,吹了一口氣,他就變成了有靈魂的活人。

靈指的是(靈脫離人體叫死亡後)魂指的是(人的理性思維)。人是由靈,魂體三者所組成。

而哺乳動物或者自然界的一切動物,都沒有靈,只是有淺白的能適應它們生存的魂。

所以,人類是高級智商及智能的動物。不可能長尾巴。


DISHANG虛空的人生


那猩猩呢?


大魚2020


人有的,由於站立與熟食,基本上退化了!


康樂舅


人也有,只是小了,退化了。


觀音159956217


都有的


Gary嘉利


  人類和猿類都是沒有尾巴的,但是他們的祖先猴子卻是有尾巴的。尾巴從有到無,是一種退化現象。如何解釋退化現象,曾經讓達爾文頗為苦惱。他提出了兩個機理:一是由於不使用或者說“廢退”,二是由於自然選擇。

  我們從現代進化論的角度來看看達爾文提出的這兩個機理。“用進廢退”應該拆開來看:“用進”,即認為動物頻繁地使用某個器官,就能導致這個器官在後代中變得越來越發達,這是用後天獲得性遺傳解釋適應環境的進化,是與現代進化論相沖突的。但是“廢退”卻未必跟現代進化論相沖突。在現代進化論看來,“廢退”其實是在自然選擇不起作用之後,有害突變累積的結果。以尾巴的消失為例,與尾巴有關的基因從長遠地看總是會發生突變的,而絕大部分突變都是有害的。但尾巴具有功能的時候,自然選擇就會把有害的突變淘汰掉,避免它們累積下來。但是一旦尾巴失去了功能,它是發達還是退化都對個體的生存、繁衍沒有影響,自然選擇就不再去管,有害的突變得以保留、累積,尾巴也就越來越小、越短,直至消失。

  如果尾巴的消失是由於自然選擇引起的呢?那是因為沒有尾巴要比尾巴更有生存優勢。但是,僅僅這麼說是毫無意義的,如果以“生存優勢”一語來解釋一切,自然選擇倒真的成了同義反復了。關鍵是要找出究竟有什麼樣的“優勢”。尾巴也是由骨肉組成的,也會受傷、流血。在尾巴有功能的時候,受傷、流血只好忍受。但一旦尾巴成了可有可無的累贅,它會受傷、流血就成了一種生存劣勢了。更重要的是,組成尾巴的細胞要新陳代謝,需要有營養供應;拖著尾巴走路,也要消耗額外的能量。如果能省下給無用尾巴的營養、能量,分給更重要的器官,比如說大腦,豈不是更好?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自然選擇就有利於無尾巴的,而要淘汰掉有尾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