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哺乳動物都是2隻眼而不是3只或1只?是偶然還是設計好的?

雄哥5907


樓上的一個高人回答的已經很好了👍——哺乳動物的眼睛是進化而來的,沒誰給設計。之所以不是一隻眼睛,因為不夠用;不是三隻眼,因為太“費電”。 這裡換個角度,給樓上高人做個補充。


地球上的生物,分為五界——原核生物界;真核單細胞的原生生物界;真核多細胞的動物界、植物界、真菌界。這裡面,包含著兩次大的演化——原核生物中演化出真核生物;單細胞真核生物中演化出多細胞生物。

在一種原生生物雙鞭毛蟲的單細胞裡——它們傾其所有,只有一個細胞——科學家們發現了極其複雜的迷你眼睛——視網膜、晶狀體、角膜一應俱全。這種雙鞭毛蟲,是跨界生物,兼具植物和動物的特徵,現在的青島養殖場裡,仍不難發現它們。

後來動物的眼睛,是不是由此演化而來,目前還沒有確定的結論。但在最初的動物三葉蟲身上,也發現了長著眼睛,而且,與雙鞭毛蟲的眼睛具有很多方面的相似性。

長著眼睛的動物化石,最早出現於5.4億年前,就是寒武紀物種大爆發之前。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生物學家安德魯.帕克專門論證過,眼睛的演化,推動了這次大爆發。其他的生物學家認為,地球空氣中含氧量的大幅提升,可能是更關鍵的因素。但至少,帕克說的,是一個重要因素。

其實,植物界、真菌、藻類和細菌,沒有傳統意義上說的眼睛。動物界的38個門中,有真正眼睛的,只有6個門。不過,這6個門,佔了所有動物物種的95%以上。也就是說,95%有眼睛的動物,統治了世界。哺乳動物,顯然是包括在其中的。 (三葉蟲眼睛的放大圖)

儘管科學家們還沒有搞清楚,最初三葉蟲的眼睛,與雙鞭毛蟲眼睛時間的關係,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自然選擇的力量,促使“很低級”的動物,也很快演化出了眼睛。

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裡,已經闡述了這個觀點,並列舉了他的發現。上個世紀,瑞典科學家丹-尼爾森和蘇珊.佩格爾,建立了一個動物眼睛演化發展的模型,證實了達爾文觀點——只要需要,動物們大約用不了50萬年,就能夠完成眼睛演化的進程。

因為,空間視覺,對於動物來說太重要了,比起嗅覺、聽覺和觸覺,所能提供的關於世界的信息要多的多。

自然選擇的強大壓迫力,促使眾多的動物走上了發展眼睛的道路——不論捕食者還是獵物,要想繼續混下去,沒有眼睛幾乎寸步難行。當然,扁盤動物、輪蟲、六放海綿、鰓曳蟲、櫛水母等等這些動物,不是藏於海底、就是躲進巖縫,偏安一隅,苟且偷生,遑且不論——它們沒有必須長眼睛的迫切生存壓力。(眼睛演化過程模型)

最初的動物,比如扁盤動物,由背側和腹側各一個細胞層組成。然後演化出來了海綿動物,從其中,又演化出來了腔腸動物,比如棘胞動物和櫛水母,它們具有兩個細胞層,呈放射性對稱形態。 再進一步,就有了兩側對稱類動物,它們是三胚層——多了一個體腔,這使它們行動更為自如——靠擠壓體腔內的液體,提供行動的動力。

這個時間,在距今6億年前。 以後再演化出來的動物,差不多都是兩側對稱類動物了。這就決定了這些動物的眼睛演化,也是對稱的。 這是哺乳動物都有兩隻眼睛的一個重要環節。

請注意,兩側對稱類動物,雖然眼睛是對稱的,但並非都是兩隻。例如昆蟲的複眼,家蠅單側的一隻複眼裡,其實有4000隻眼睛。蝴蝶的一隻複眼裡,能有28000隻眼睛。

哺乳動物為什麼都是兩隻眼睛,而不是一隻或者三隻呢?再或者,如像蝴蝶那樣,兩隻眼睛裡包含著56000隻眼睛是不是更酷、更適用呢?

美國著名生物學家萊斯利.奧吉爾提出了生物學第二定律——演化比你更聰明。 這個定律,是解釋前面問題的最好鑰匙。

樓上的高人已經說過了,不論是眼睛長在兩側的,還是長在前面的,都要符合兩個條件——

第一,能觀察到足夠的視覺空間,這是生存所必需的,不論是捕食者還是獵物,不然,不是抓不到別人,就是太容易被別人抓到。

第二,要節約“能源”。蒸汽機車,在鐵軌上跑,有一個大燈也夠了。可是汽車,需要左右拐彎,一般就是兩個前車燈了。這個例子不一定恰當,只是藉此說明,實用其實也是生物演化的規律和原則。科學家們已經得出結論,人腦消耗的能量,大於身體其他部位消耗的能量;人的視覺所耗費的能量,又大大高於人腦所需能量。其他哺乳動物肯定也是如此。 既然兩隻眼睛足夠用,何必再長出一隻呢,更不用說長56000只了。這與人的視力,沒必要與鷹眼那麼敏銳的道理一樣。

昆蟲的眼睛結構與哺乳動物完全不同,耗費能量也不同,自然,其功能也比哺乳動物差的遠。

哺乳動物,包括人,視覺範圍足夠,頭顱活動靈活,眼球能夠轉動。哺乳動物有兩隻眼睛,這大約就是“演化比你更聰明”所達到的最好結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