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華為生態體系搭建分幾個層次,有哪些難關要解決?

lijianbin868



好吧,很多人現在總是把華為跟蘋果來做比較,介於蘋果目前已經搭建起了相當完善的生態系統,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那麼我們就先看一看蘋果為了做生態鏈,是怎樣一步一步做起來的吧。

硬件生態、軟件生態、服務生態

首先,蘋果的生態,我們要劃分為三個緯度來講:硬件生態、軟件生態、服務生態

  • 硬件生態:蘋果的硬件,核心圍繞的是C端用戶的需求展開,也就是我們這些普通的個人用戶;並且其中又要用屏幕的尺寸來做一定的劃分。從屏幕來講,蘋果最大有Apple TV電視盒子;iMac、Mac Pro、Mac mini,包括了一體電腦、主機、工作站;MacBook系列的筆記本電腦,是目前最受歡迎的蘋果電腦系列。以上的產品,從12寸開始一直往上,佔據用戶的屏幕。然後就是iPad平板電腦,從12寸開始接力到7寸左右;然後交給iPhone,從7寸不到一直到5寸左右;最後是Apple Watch,最小可以到2寸。當然了,蘋果還有個有沒有屏幕的硬件產品:HomePod。

  • 軟件生態:我們先拋開蘋果App Store裡面500萬應用,還有全球1000多萬開發者不說,從基礎設施來講,蘋果有Mac OS、iPad OS、iPhone OS、Watch OS、TV OS,5個獨立的操作系統,但是每套系統底層又是按照蘋果的Swift語言進行開發,確保同一個應用在不同平臺之間的適配。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一套基礎設置存在,蘋果才能夠開發出好用的軟件。
  • 服務生態:因為是2C廠商,蘋果的服務生態可以分為兩塊,一塊是雲服務,一塊是內容服務。內容服務,其實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體驗不是特別大,蘋果在國外擁有雜誌、新聞、遊戲、流媒體四大塊服務項目,包括自己成立團隊拍攝連續劇,每年內容服務可以為蘋果帶來超過100億美元的營收,其實是全球第一大內容服務企業;雲服務就是我們所用的iCloud,這是鏈接不同蘋果設備的精髓,同步文件,硬件間的信息接力等等。

除了上面所說的三個服務之外,蘋果在全球的環保事業,建設的發電站(水力和太陽能),資助的公益組織,以及全球幾百家官方線下體驗店,都是蘋果生態的一員。

華為的境遇

對於蘋果而言,其實最大的優勢,是蘋果自始至終都是一家做2C端的企業,從最早的Apple I計算機開始,就一直盯著個人業務在發展。但是華為不同,華為是一家做2B通信設備起家的企業,所有的客戶都是2B端的企業。當年華為做手機,也只不過是為了跟運營商打好關係,才做的運營商定製手機,當年華為手機,也被稱作為“充話費送的手機”。那麼我們同樣按照:硬件、軟件、服務三塊來審視華為業務的話,也就不難發現華為要走的路其實還很長很長。

  • 從硬件來看,華為目前核心業務是手機,並且在餘承東接手後,經過多年發展,華為自家的Mate系列和P系列,已經做到了與三星、蘋果一樣的旗艦手機價位,而且憑藉出色的拍照功能,站穩了腳跟,同時還有榮耀系列在3000價位大殺特殺,擋住了小米、OV的攻勢;目前華為除了手機,也開始在做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電視產品,但是業務比較新,面對其它筆記本廠商和電視廠商,並沒有非常突出的優勢。

  • 從軟件來看,華為對比起蘋果,最核心的差距就是系統問題。華為其實並沒有自己的系統,也就不可能在軟件的基礎設施上做一定的貢獻。可能很多人會說華為有“鴻蒙OS”,但很可惜,就目前發佈的代碼來看,完成度還僅僅只停留在PPT層面,連一個實例都跑不起來,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不斷完善。目前手機系統依舊需要使用安卓,而且由於某些因素的影響,谷歌已經暫停對華為的服務支持;電腦也使用的是Windows系統。
  • 從服務來看,華為目前提供了雲服務,將目前的設備串聯起來,而且我個人其實更喜歡多屏協作的無線功能,可以將手機的屏幕投射到電腦和平板上面,大大增加了設備的聯動性這一點做得比蘋果好。但是從內容服務來說,華為目前還沒有開始,甚至比不上小米提供的內容服務,這一點來說,華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因此我們不難理解,華為的核心競爭力,其實依舊是B端對通信技術的掌控,換到產品來講,華為的手機比蘋果有更好的信號,更好的通話質量,更好的數據傳輸速度。但是華為在生態鏈方面,還需要花大力氣邁過系統基礎設施建設、軟件和開發者的培養、內容服務方面的積累。如果做不到,那就很難從整個生態鏈上去跟蘋果做正面衝擊。畢竟蘋果並不是一家只賣手機的企業。希望華為可以越來越好,希望市場能夠給華為足夠的時間。


PM宋先生


華為鴻蒙生態應該這樣分。

1)HMS體系。包括華為賬號,信息推送等服務。這塊應該沒有太大難度,是技術攻關和人力投入就能解決的。

2)替代Google的關鍵應用。包括地圖引擎,郵箱服務(類似GMail),視頻應用(YouTube),等。這塊也可以通過投入,或者跟第三方合作解決,比如郵箱跟foxmail,視頻跟抖音合作。因為目標總是確定的,就是Google那幾個應用,也算能有解決之道,但是已經很難了,需要這些應用在使用體驗方面超過Google,同時還要大力推廣。

3)Google賬號登錄第三方應用的綁定關係。比如,我用微信登錄了百度地圖,百度搜索,招商銀行APP,如果哪天微信用不了,我在百度地圖,百度搜索,招商銀行APP的信息就都丟失了,需要重新註冊新賬號。

最關鍵的,我可能比較懶,不願意再記新賬號密碼了,就想用一個賬號綁定所有APP。

我認為在一塊最難逾越,因為這塊華為的超越目標都沒有,就是沒有特定的APP和服務目標,需要攻克的是每一個人的惰性和習慣,需要每個人去改變習慣,多記一個賬號。所以這個就只能寄希望於時間了,慢慢積累新用戶,這個只能通過新增人口紅利來解決了。就是第一次使用手機的新人。或者Google自己慢慢不行了,讓華為服務取代。


lijianbin868


華為的生態體系的建立目前還處於非常初期的狀態。不過必要的元素已經差不多蒐集全了。

首先構建一個生態,至少需要一個系統,無論是移動端的還是桌面的。華為已經準備了一套鴻蒙,目前來看應該是移動端優化更有好一些,但是主流平臺的性能可能還需要調校,或者是出於商業目的考慮,暫時不會投放三個主要的操作系統平臺。

其次需要外圍的應用,以HMS為首的適配性應用目前還在開發階段,不過這個恐怕會比較困難,因為GMS的覆蓋範圍廣,是因為Google已經建立起了包括搜索、音視頻,雲服務等在內的一套體系,通過賬號共享實現跨平臺無縫銜接的作業,華為首先需要實現這麼一個平臺支持完整的功能,實現一個賬號無縫銜接地在不同平臺不同環境進行不同的作業,並且它們之間的信息還可以互通查詢。

之後需要說服消費者。失去GMS對於華為最大的打擊無疑來自消費者,之所以眾多國外用戶選擇GMS,是因為GMS覆蓋了幾乎日常需要使用的所有應用,音視頻、搜索、地圖、雲服務、在線辦公等等,而且國外很多網站也是支持Google賬號登陸的。如果華為想要取而代之,首先自己也提供同樣的服務,其次要讓眾多平臺接收華為賬號,通過華為賬號也能實現這麼多功能,再之後就要說服消費者轉到自己的平臺上了。幾乎沒有人會因為買手機把自己的所有資料從一個平臺遷移到另一個平臺,因為還有很多其它品牌可以選擇,華為幾乎只能選擇想辦法把GMS兼容到自己的服務中去。

第三個階段是最困難的階段,前期的工作只要安排妥當,會有開發者來完成,而且進度是可以追蹤的。但是最後一個階段是最難以控制的,明明就有更加簡單的辦法,如何說服消費者選擇一個相對複雜的辦法?


榻榻米的榻榻


誰當家,誰考慮,因因為各有各的管理模式。按部就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