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医生痛心!遭遇“癌王”,60岁浙江男子听信偏方失联好几月,最后失去最佳手术时机

医生痛心!遭遇“癌王”,60岁浙江男子听信偏方失联好几月,最后失去最佳手术时机

胰腺癌被称为21世纪的癌中之王,最致命,最难发现,扩散最快,是目前最难以攻克的医学堡垒之一。

不少胰腺癌患者发病前没有明显症状,而一旦确诊,往往已是中晚期,连手术的机会都没有了。

去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癌症数据显示,胰腺癌已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第十位,分别为6.74/10万和3.47/10万。在中国男性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前十位中,胰腺癌分别位列第八位(7.45/10万)和第六位(6.64/10万)。

恶性程度高,死亡率高,5年生存率低,一系列数据,让大家谈胰腺癌色变。很多人认为,确诊胰腺癌,等于宣判了死刑,生命开始倒计时,治疗已经没有意义。

那么,得了胰腺癌,到底还要不要治疗?怎么治疗?有没有更新的治疗手段和治疗药物出现?快报记者采访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我国著名肝胆胰外科专家梁廷波教授,我们请他专业解答。

令人“闻胰色变”

胰腺癌为什么这么可怕?

作为我国著名的肝胆胰外科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梁廷波教授看来,胰腺癌之所以成为恶性肿瘤中最令人可怕的一种肿瘤,它的可怕之处在于——

一.生存时间短,生活质量差。“为什么大众会这么怕胰腺癌,觉得一旦得了胰腺癌就没救了?主要是因为胰腺癌的生存时间短,患者生存质量差。”梁廷波教授表示,既往,胰腺癌的五年生存率小于5%,也就是说,所有胰腺癌患者中活过5年的人数在5%以下,并且,从确诊胰腺癌到最后去世,患者一般会经历黄疸、消瘦、疼痛、卧床不起以及生活无法自理,即便有的人活了一年多,生活质量也是非常差的。

二.胰腺癌的发病趋势还呈上升势头。梁廷波教授介绍,国际上,包括结肠癌、胃癌等在内的一些恶性肿瘤发病趋势在下降,但是胰腺癌还翘着头,发病趋势在往上走。“与之前十多年相比,胰腺癌的发病率在增加,并且可以预计,再过十多年,胰腺癌的发病率甚至会翻倍,这是很可怕的。

三.胰腺癌很神秘,癌变很难被早期发现。为什么大多数胰腺癌患者已确诊就已是中晚期,甚至晚期?这跟胰腺所处的隐秘位置及生物学特性有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它几乎没有早期症状,也不会给人体带来不适,让早期的胰腺癌诊断十分困难;而胰腺又“地处要害”,癌细胞极易侵犯到周围的血管、淋巴和神经,通常半年之内就会发展到晚期。

“目前,胰腺癌的早期发现率仅为5%-7%,5年生存率仅为7%,从国内的数据来看,胰腺癌中,早期病人只占10-20%,70%、80%以上患者一确诊就是中晚期,这其中,只有大概15%的患者可以获得手术机会。”梁廷波教授表示。

四.对于胰腺癌的治疗,梁廷波教授坦言,很多人的认知还存在误区。大家觉得既然胰腺癌这么可怕,治疗效果也不好,一旦得了胰腺癌,就干脆放弃治疗,或者寻求一些不科学的治疗方法。导致胰腺癌死亡率高,让人“闻胰色变”。

梁廷波教授带领下的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每年大概要接诊千名胰腺癌患者,这其中,有一些患者,让他扼腕叹息。因为不遵从医嘱,偏听偏信盲目尝试各种偏方,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医生痛心!遭遇“癌王”,60岁浙江男子听信偏方失联好几月,最后失去最佳手术时机

梁教授曾接诊过一个60岁的浙江某地的患者,几年前确诊中晚期胰腺癌,肿瘤有四五厘米大,当时没办法做手术。梁教授团队为他安排化疗,化疗的效果非常好,肿瘤缩小后,可以安排手术。然而,这个患者自认为肿瘤缩小了,有好转了,手术不做了,化疗也停了,相当于放弃了治疗。“我们那时一直电话联系他,他就跟失踪了一样,怎么都联系不上。几个月后他不舒服再次在门诊来找我,我才知道他消失的几个月里,听信一个偏方一直在吃中药。后来检查发现他的肿瘤又进展了,并且产生了耐药,虽然之后马上给他重新安排化疗,但已经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梁廷波教授说,胰腺癌的治疗过程中,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都会很要命。

55岁的李大伯,则幸运多了。他信任医生,积极配合治疗,活出了“奇迹”。

李大伯被确诊胰腺癌后,找到梁廷波教授时,他的胰腺癌已经侵犯出胰腺,包绕了胰腺周边血管,属于局部晚期,无法再进行手术切除。

当地医生断言,李大伯活不过半年,家人已经暗地里在为他准备后事。

但梁廷波教授带领的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团队的专家们不轻易向“癌王”低头。

多学科团队专家们为李大伯“量身定制”了治疗方案,通过化疗、放疗,肿瘤缩小了,李大伯重新获得了手术机会。在显微镜下都无任何肿瘤细胞残留的精准手术切除下,他积极配合后续低毒高效的补充化疗,如今5年多过去了,一直没有复发转移。

“不幸确诊胰腺癌,千万不要轻易放弃,要和医生一起配合,战胜病魔。”梁廷波教授说道。

据了解,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承建了浙江省唯一的重症胰腺疾病诊治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肝胆胰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同时还组建了唯一的浙江省胰腺病研究重点实验室,聚焦肿瘤精准诊治,旨在向胰腺癌发起挑战。

目前,团队针对胰腺癌,采取规范化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思路。随着治疗方案、诊治模式的改变,将不同分期的胰腺癌患者生存期延长了1-3倍。

5%-7%的胰腺癌患者存在BRCA1、BRCA2基因突变

“近年来,随着临床科学家们对胰腺癌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对胰腺癌的基础研究、临床转化、治疗手段上不断有突破。”梁廷波教授表示,“事实上,近三年来,胰腺癌的治疗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一来,胰腺癌的治疗手段多了。从既往的手术治疗,到现在有了系统性的治疗方案,包括化疗、放疗在内的新辅助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方法很多。二来,基因测序,精准医学也给胰腺癌患者带来了帮助和希望。第三,活过五年生存期甚至更长时间的胰腺癌患者越来越多了,五年生存率正在逐步提高,达到7%甚至9%。一些大的胰腺疾病诊治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系统的治疗,有的术后切除患者的生存时间可以达到50-60个月,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30%-40%,这都是突破性的进展。

据了解,目前,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团队正积极开展最前沿的临床试验,如免疫治疗药物抗PD-1单抗联合治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过继治疗以及新型靶向药物治疗等新技术和新手段对抗胰腺癌。

此外,随着靶向药物的出现,肿瘤治疗开启了精准治疗时代。然而胰腺癌至今还未能有一款真正有效的靶向药物,对于大部分因病期较晚失去手术机会的胰腺癌患者来说,面临着局部复发和肝脏转移的高风险,亟待在精准治疗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让这部分患者拥有更多治疗选择,有效延长生存时间。

梁廷波教授强调,目前,胰腺癌更加强调一线维持治疗,

5%-7%的胰腺癌患者存在胚系BRCA1和/或BRCA2突变。这部分人群能够从一线铂类化疗中获益更多,可能对PARP抑制剂有治疗反应,因此,为了进一步延缓化疗后的疾病进展,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对铂类敏感的PARP抑制剂用于一线维持治疗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梁廷波教授表示:“POLO研究是胰腺癌中首个基于生物标志物的靶向治疗显著获益的III期临床研究,不仅开启了胰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时代,也为胰腺癌的诊疗带来了新的理念,相信随着研究结果的实际应用和深入进展,将有望改变晚期胰腺癌的治疗模式和格局。”

通讯员 | 王蕊

医生痛心!遭遇“癌王”,60岁浙江男子听信偏方失联好几月,最后失去最佳手术时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