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邵陽工業二十年艱難突圍

讓我們把時光拉回到2002。這一年,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元年,這一年我國成為世界吸引外資第一大國。也是這一年,黨的十六大把就業提升到民生之本的戰略高度,基於緩解就業而擴招的那一批高校畢業生也即將走入社會。

互聯網搜索“邵陽2002”,已找不到太多的信息。憑著記憶,還能梳理出當年邵陽的幾件事。這一年姚志宏團伙被荷槍實弾的省市武警堵在城北路一網打盡,潭邵高速建成通車,邵陽棉紡廠被東信棉業整體收購。這一年,市委、市政府在上海和東莞召開兩次大型招商會,官方數據顯示:實際利用外資3509萬美元,增長32%;利用內資7.4億元,增長88.3%。

互不相關的幾件事似乎將邵陽推向一個好的開始,一個上升通道的開始。這是一個從亂到治的開始,從此邵陽再無“江湖”;這是一個從閉塞走向通途的開始,邁向高速公路時代,從此第一時間對接外界人流物流;這是一個從小敲小打到刮骨療毒的開始,從此開始了產權、身份“兩個置換”,為共和國工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幾十萬邵陽“工人”告別“鐵飯碗”和一度讓人羨慕不已的身份,承接改革帶來的沉痛、迷茫、轉型與洗禮。

這的確是一個好的開始,飽經滄桑的邵陽貌似迎來了曙光,終於在又一個十年後,步履蹣跚的騰出手來聚精會神謀發展,一心一意抓工業,以工業為蹺板抓住了與共和國踏步前行的機遇。實踐證明,這一年720萬邵陽兒女預感與期盼是正確的,我們姑且將此作為邵陽工業乃至整個邵陽發展的又一個元年……

邵陽工業二十年艱難突圍

但形勢不容樂觀,查閱2002年的統計公報。此年邵陽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60.08億元,增長7%。其中第一產業94.97億元,增長2.1%;第二產業70.15億元,增長10.4%;第三產業94.96億元,增長9.7%。

還是這一年,年末全市在崗職工28.92萬人,比上年減少6.7%;年末全市下崗職工9.23萬人,城鎮人口登記失業率為3.9%,為下崗職工發放救濟金和生活費1.31億元。政府推出4050公益崗位,由各財政撥款單位購買勞務。此時的大多數單位聯繫工作還在拿著卡排隊打電話,部分接待任務重的單位,因欠賬太多,已被各大餐館列為黑名單。這一年,與邵陽一三二的產業結構不同,衡陽、株洲,乃至婁底,都是二三一的產業結構。

邵陽工業二十年艱難突圍

長衡株潭邵,這是邵陽人早已習慣了的排名,那是在邵陽工業佔全省六分之一的年代確定的,而此時的工業已經下滑到全省各市州第十一位。

為什麼在十來年的時間內下滑如此之快。邵陽民間“政治家”早已議論紛紛:擦肩而過的湘黔鐵路影響了邵陽幾代人的發展,隆回、新邵兩大卷菸廠、納稅大戶被撤散;幾十個億投入惠州炒地皮打了水漂、、、、、、

邵陽工業二十年艱難突圍

“不東不西,不是東西”,是邵陽當地人用於自嘲的一句話,邵陽既得不到東部發達地區足夠的經濟輻射,也沒有西部大開發地區的政策扶持力度,經濟發展長期緩慢無力。早些年的“五區一廊”、“一點一線”、“湘南‘彈性地區’改革實驗區”、“湘西扶貧開發”、“長株潭一體化”戰略,邵陽都與之擦肩而過,無緣享受。於是有人感言,邵陽不東不西,什麼都難沾邊。

2005年10月,位於白雲社區的中南家屬區,一位20來歲的青年正在網上放肆的衝浪。“電腦是他娘四處借錢買的,說是讓孩子學電腦。”在門口臨時搭建的廚房做飯的父親無耐地說,“小時候書莫讀到書,本打算招工到廠裡的,可沒趕上廠子就沒了。”解放思想,破除“窮自滿”、摒棄“等靠要”。這是那個年代官方和民間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不管是什麼原因,落後了就是落後了,知恥方能後勇。此後,欠發達地區、後發趕超、爬坡前行等詞語頻繁出現在各類工作報告中。

國企改革與國退民進

邵陽曾是我省的老工業基地,也是困難大、包袱重的地方。但邵陽的工業基礎還在,邵陽工業的人才技術優勢還在,邵陽的潛力在工業,希望也在工業,而工業的基礎在於國有企業。國企改革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在進行探索。

用時15年的擴權讓利,著力推進的是“勞動、人事和分配製度”三項制度改革,打破“鐵飯碗、鐵交椅、鐵工資”,試圖建立起能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企業人員能進能出、幹部能上能下、工資能升能降的企業經營機制。全市有521戶國有企業 和491戶集體企業實行工效掛鉤, 19戶國有工業企業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改革試點。

1993年至 2002年十年間的抓大放小。1994年邵陽市微波機廠實施依法破產,關門倒閉。這是邵陽市第一家實施依法破產的市屬國有工業企業。1997年6月,邵陽市人民政府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若干問題的實施辦法》,明確以股份合作製為主要形式,積極探索多種企業改革辦法。從1997年到2000年的4年時間,全市661戶工商國有企業中有560戶進行不同形式的改革改制,涉及企業資產59億元。

邵陽工業二十年艱難突圍

2002年至2012年:深入推進“兩個置換”的十年。2002年1月21日,邵陽市委七屆八次全體擴大會議提出全面推進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4月,陽市人民政府出臺《市直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實施辦法》, 第一次提出“兩個置換”(企業置換產權,職工置換身份)的產權制度改革指導思想,“國企改革改制深處是產權,改到難處是人員。”這是邵陽市第一次奏響向國企改革深入區進軍的號角,邵陽紡織廠、邵陽市金龍賓館、邵陽市化肥廠、 中南製藥廠、新邵印機廠、邵陽市制革廠、糖廠、合成洗滌劑廠、玻璃廠、電機廠、液壓件廠、酒廠、紙板廠等一大批市屬國有、集體企業,按照“兩個置換”的要求進行改革。湖南湘窖酒業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原國營邵陽市酒廠,2003年8月,由華澤集團整合併購後更名。廠區面積由原來的200多畝增加到1700畝,產值由原來的1個億增加到20多個億,稅收由原來的1000萬增加到現在的2個多億。

邵陽紡織廠在全省八大紡織行業中,是國有體制維持到最後的一家,但到2002年6月負債累累,機器再也轉不下去了。湖南東信公司於這年8月收購該廠,旋即投入技改資金8500萬元,流動資金2500萬元,年銷售收入可達2億元。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在邵紡成功改制的示範效應下,湘印機、車身廠、汽車零件廠等一大批全停產的企業相繼改制。據對市本級已改制的45家企業2005年6月底與2002年6月底同比對照調查統計:45家工業企業改制前有29家是全停產企業,10家是通過租賃維持或部分維持運轉的半停產企業。經過改制,45家企業共投入資金17.5億元,上崗職工16091人,比改制前增加4889人;完成產值8.9億元,是改制前的3.18倍。

國企改革成效是顯著,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409.51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118.3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22.4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68.73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28.9:29.9:41.2。

興工強市與退城入園

2006年邵陽市委九屆一次全會提出,要不斷深化對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把“實施興工強市戰略、推進新農村建設、提升城市發展水平、發展第三產業和縣域經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現階段的主要任務和基礎性工作,統籌兼顧,全面推進,切實增強工作實效。

在改革活企的基礎上,致力於“上項目興產業”。圍繞機械製造、食品加工、醫藥化工、紡織、建材等7大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多方爭取項目。

推進企業向園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聚。2011年,恆天九五邵陽紡機“退城入園”項目正式簽約,項目總投資超過5.5億元,投產後邵陽紡機將實現年銷售收入20億元,上交稅金突破1億元,這標誌著邵陽市做大做強恆天九五邵陽紡機,打造“湘中機械製造之都”正式起步。到2015年,邵陽各縣都建立了一個定位準確、特色鮮明的省級經濟開發區(工業集中區)。全市湘商產業園開工建設標準廠房280萬平方米,竣工150萬平方米。全市工業迅速向園區集聚,工業園區強勢崛起。

進入“十二五”,由“大辦工業”向“辦大工業”轉變,規模工業企業個數和增加值在全省排名前移二位,到2016年底,邵陽新增3個過百億元產業,形成了輕工、裝備製造、食品、建材、醫藥、能源六大百億產業集群,產值過億元企業由159家增加到550家。到2015年底,全市引進世界500強企業9家,中國500強企業12家。

邵商迴歸和湘中湘西南規模最大、覆蓋人口最多的工業中心。

按照“一帶一部”新定位 ,邵陽處於湖南東部發達地區和西部欠發達地區過渡帶、全省4大經濟板塊結合部的邵陽,既可以優中選優地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又可以從無到有地嫁接跳躍發展階段的新經濟新業態。

在2016年產業興邵、振興實體產業發展目標上,將湘中湘西南規模最大、覆蓋人口最多的工業中心作為首要目標,而將邵商迴歸作為最大的動力。這是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邵陽推進工業發展的又一舉措。

亞洲富士電梯股份有限公司(邵陽生產基地)是邵陽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資的重點產業建設項目,項目佔地面積200畝,計劃總投資5億元,完工投產後將解決就業人員1000人以上,上繳稅收上億元。邵陽陽光發品有限公司是“邵陽市發製品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範基地”的龍頭企業,產品遠銷歐洲、美國、中東、非洲等地區,連續3年穩居邵陽市企業出口創匯先進單位。

全面推進招商引資尤其是“邵商迴歸”工作,相繼出臺優化營商環境10條、降低實體企業成本21條、迎老鄉回家鄉創業發展15條等系列措施,設立邵陽海關,在全市高質量建設13個湘商產業園,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推進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的背景下,中國電子、中國外運、華潤集團、華為集團等一批知名企業紛紛落戶邵陽,全市外貿出口總量穩居湖南省第二位,先後五次獲評“全省發展開放型經濟優秀市州”。

2017年,邵陽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一核一帶多點”工業走廊建設的實施意見》指出,到2020年,在東起邵東與婁底接口,西至洞口與懷化接口約百公里長的滬昆高速沿線,建成以邵陽經濟開發區為“核”,以滬昆高速及G320國道沿線周邊工業園區(集中區)、重點鄉(鎮)為產業發展帶,以市轄區內非沿線已被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經濟開發區、工業集中區和重點行政鄉、鎮為“多點”的工業走廊。

邵陽工業二十年艱難突圍

全市工業產值2018年達到2108億元,全市“四上”單位增量連續三年保持全省前三位,總量達4079家,僅次於長沙,其中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連續三年居全省第三位,在庫總數達1555家,僅次於長沙、株洲。湘商產業園在全省“135”工程三年綜合評價考核名列第一,邵陽滬昆百里工業走廊基本成形,建成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攪拌車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耐克鞋生產基地、全國第二大發製品生產基地、國內領先的工業4.0智能廚電工廠、中南地區最大的小五金和印刷基地,正在建設中國(邵陽)特種玻璃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