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邬君梅为何说《蜗居》不适合青少年,而适合成年人呢?

偶然翻到很喜欢的演员邬君梅评价十年前《蜗居》这部火极一时的电视剧的视频,她公开表示这部剧确实不适合青少年的观众朋友观看,但对成年人还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我就想起了十年前,小编也是涉世未深,对人生对社会充满懵懂的年纪,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第一次观看了《蜗居》。

这部剧虽然是六六的文学作品改编的,里面刻画的人物和事情,都有艺术加工的手法,也有夸张的成分,毕竟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但看到剧评很多观众表示“艺术比现实更加真实的反映了现实”,所以现实和艺术也有很多相通之处,现实中的真人真事也是有的,但丑陋的事情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只是极少数人的。

邬君梅为何说《蜗居》不适合青少年,而适合成年人呢?

那时候刚刚毕业,看到剧中名牌大学毕业的海萍、苏淳、海藻等毕业相当于失业,过着几近流浪的城市底层生活,租房于陋巷,蜗居于蚁室,买不起房子,生不起孩子,而略显粗鄙的陈寺福却能赚的盆满钵满,拥有数套空置的房子,还常常宝马香车花天酒地,这样的落差,让那时候的小编真觉得,上大学的意义在哪里?

在穷人的世界里,永远流行着这样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至少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没有钱几乎是寸步难行!也就是在这样的想法的影响下,毕业很多年,很多人依然行走在追逐金钱的道路上,而忽视了真正健全人格的培养。

邬君梅为何说《蜗居》不适合青少年,而适合成年人呢?

很多人都怪剧中的海萍,觉得妹妹海藻的堕落都是海萍一手造成的,觉得海萍是踩着海藻的身体在江州站住了脚。十年前看到这样的观点,我深表认同,但十年后再看,小编却觉得这样的认知是多么肤浅!

海萍和海藻出自同一个家庭,都是偏远地区小镇上的普通家庭的姑娘,从小没见过什么世面,但海萍从小就敢闯敢干,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会不断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邬君梅为何说《蜗居》不适合青少年,而适合成年人呢?

她想跳出小镇的范围去更大的地方,所以她努力考上了江州的名校,毕业后她想留在大城市,所以跟苏淳宁愿先租住陋室,为的就是攒下更多的钱,尽早在江州买下房子,在这个地方站住脚。

虽然这个实现的过程很艰难,但海萍从来没有放弃努力,诚然海藻的堕落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海萍原因,但大家都是成年人,海萍规劝了海藻,海藻不听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她都是成年人了,海萍又能如何呢?

再说海萍在江州得到的人生翻盘的机会,就是从给马克上课开始的,这个机会一开始宋思明是要给海藻的,可当宋思明对海藻说了以后,海藻想也不想就拒绝了,说什么自己的外语不好,看见老外就张不开嘴,就这样把这个机会推掉了,自己都不去尝试就轻易放弃,躺在自己人生的舒适区一再荒废自己的时间。

邬君梅为何说《蜗居》不适合青少年,而适合成年人呢?

后来这个机会才轮到了海萍这里,海萍一个学化学出身的,一开始也是完全张不开嘴,但是她大胆接下了这个工作,开始认真准备,认真研究更好的教学方法,抓住一切时间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如此这般才把这个副业越做越大!最后成了她站稳江州的砝码,也成立了自己的外教翻译学校。

所以海萍最后说自己通过努力在江州站稳了脚跟,是没有错的!海藻一直生活的很随性,很迷茫,没有什么具体目标,考大学就是为了找姐姐,毕业后留在江州也是因为姐姐的劝说,跟小贝在一起,明知道自己的经济条件一般般,但却整天梦想着一周上两天休五天的生活。

邬君梅为何说《蜗居》不适合青少年,而适合成年人呢?

​终于在海藻的迷茫、懈怠的生活态度中,她滑向了堕落的深渊,而海萍却借助身边的一切资源,提升自己,抓住一切一切机会向上爬,最终逆袭!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海萍确实比海藻要强很多。

只不过有这样的感悟,是在对生活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才有的,若是青少年或者涉世未深的观众,这部剧就像邬君梅说的那样,是不适合看的,因为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起到一切消极的影响,不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