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歷史上的令妃到底是怎樣的?

陳遠


《延禧攻略》的熱播,帶火了在清朝後妃群裡原來不太出名的魏佳氏(《還珠格格》裡的令妃也小火了一把)。《延禧攻略》叫她魏瓔珞,《如懿傳》叫她魏嬿婉(衛嬿婉)。顯然,這些名字都是後世免費贈送的。

魏佳氏生於雍正五年(1727年),乾隆十年(1745年),19歲(虛歲,下同)的魏佳氏入宮,被乾隆帝封為魏貴人,年底冊為令嬪。

魏佳氏這輩子和“令”字是分不開的。初為令嬪,乾隆十三年(1748年)升令妃。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升令貴妃。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皇貴妃。八年後,魏佳氏所生的兒子永琰被秘密立為皇儲,後為嘉慶帝。乾隆四十年(1775年)正月,魏佳氏去世,諡號是令懿皇貴妃。

魏佳氏的名號總是帶個“令”字,原因何在?在民間,有幾種不是特別可信的說法,不妨一觀。

乾隆帝貪戀江南的美女,決定南巡去江南尋芳。在一間歌樓裡發現了能歌善舞的魏氏,乾隆帝立刻喜歡上了,把魏氏帶回宮裡,準備冊封為妃。可魏氏是漢女,祖制不允許。乾隆帝一想,這有何難,抬籍就是了。魏氏變成了魏佳氏,為乾隆帝生兒育女。

第二種說法,是說宮裡有個南府,專管宮廷裡的戲曲演出等事宜。南府官員在江南尋找能歌善舞的女子,入宮伺候皇帝。南府官員發現了魏氏,把魏氏帶進宮。

不管是第一種說法,還是第二種說法,魏氏都是“伶人”出身。“伶”和“令”,筆畫相近,讀音也相近。所以,乾隆帝給魏氏定封號時,就用了相近的“令”字。

還有第三種說法。

魏佳氏原來是乾隆帝最愛的孝賢皇后富察氏身邊的宮女,魏佳氏對孝賢皇后伺候的非常好,而乾隆帝偶然間發現了魏佳氏,驚訝地發現魏佳氏和孝賢皇后的身高、氣質都非常相似。乾隆帝對富察皇后是“無下限”的愛,自然也就高看魏佳氏一眼,後來也就收了魏佳氏。

關於這種說法,二月河先生基本採用。在《乾隆皇帝》這部小說裡,魏佳氏芳名睞妮子,是魏清泰家的女兒。睞妮子被懷疑不是魏清泰親生女兒,和母親黃氏被魏清泰趕了出來,衣食無著。乾隆帝有個紅顏知己,就是首輔兼內弟傅恆的老婆瓜爾佳-棠兒。棠兒收留了睞妮子,覺得富察皇后身邊缺少個使喚的宮女,就把睞妮子送進宮,結果被魏家當差的人阻擋。

乾隆帝正好路過,當場決定讓睞妮子進宮伺候皇后。乾隆帝經常找皇后,時間久長了,就看上了睞妮子,後來生下嘉慶帝。

再回頭看這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已被史料否定了。

魏佳氏入宮的時間是乾隆十年(1745年),而乾隆帝第一次南巡,卻是六年之後的乾隆十六年(1751年)……

第二種說法同樣不太靠譜,實際上卻是存在可能的。

南府是清朝最高的音樂機構,隸屬於內務府管理,因為在南花園學習,習慣上稱為南府。道光年間,南府更名為晟平署。南府分為內學、外學,外學是社會上能歌善舞的“伶人”,內學是宮裡來學藝的太監。為了讓皇宮裡的主子們享樂,南府經常派人到民間,收買或僱傭伶人來宮裡演戲。

魏佳氏並非沒有可能是江南的伶人,被南府帶到宮裡,又被乾隆帝看上。只不過,現在這種說法還只是推測,沒有實捶證據。

第三種說法,也沒有實質性的證據,只是藝術上的創作。

魏佳氏出身如何,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乾隆帝非常寵愛她,這從魏佳氏的生育數量上可以看出來。魏佳氏活了49歲,卻生了四個兒子,兩個女兒。

分別是:

七公主,封固倫和靜公主(1756--1775年)

十四阿哥永璐(1757--1760年)

九公主,封和碩和恪公主(1758--1780年)

十五阿哥永琰,嘉慶帝(1760--1820年)

十六阿哥,(1762-1765年),無名。

十七阿哥永璘(1766--1820年),清末第一大貪奕劻,為永璘之孫。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對《還珠格格》裡面通情達理的令妃娘娘,大家都很熟悉,在小燕子與紫薇遇到麻煩時,她總是會施以援手,給人留下良好印象。而歷史上的令妃是魏佳氏,乾隆帝的第三任皇后,嘉慶帝生母,父親是一個五品銜的管領,奴僕出身。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相比富察氏、烏拉那拉氏的出身,魏佳氏的起點實在是太卑微了,因此魏佳氏剛入宮時,只是一個地位底下的貴人,位次是倒數第一。

然而,從乾隆十年起,魏佳氏的人生彷彿就像開了掛,節節高升。

1745年,魏佳氏被封為令嬪;

1749年,魏佳氏晉升為令妃;

1759年,魏佳氏晉升為令貴妃;

1765年,魏佳氏晉升為令皇貴妃。

從魏佳氏的封號來看,她完全稱得上後宮的老大,因為皇后去世後,乾隆再也沒有冊封皇后。

出身卑微的魏佳氏,在人情薄如紙、動不動就觸怒龍顏的宮廷,為何能夠華麗轉身,而且深受乾隆的寵愛?

一、魏佳氏善於察言觀色,深得太后喜歡。

婆媳關係歷來都是一個難處理的關係,在宮廷中體現得尤為明顯,這事關女人的家庭地位。

乾隆的生母鈕祜祿氏,祖父吳祿是個白丁,父親凌柱是四品典儀官。因為家世不顯赫,所以嫁給胤禛十多年後,身份上還是稱“格格”,比福晉、側妃的地位低很多。

也許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覺,皇太后對魏佳氏多了一份的愛惜。而魏佳氏把皇太后也伺候得服服帖帖。

在太后面前,魏佳氏總是畢恭畢敬,而且有一種誠惶誠恐的表情。在魏佳氏身上,皇太后看到了病逝的富察皇后的影子,勤儉持家,孝敬婆婆。

對比皇后烏拉那拉氏的中規中矩,甚至有時候還會有一點傲慢少禮,皇太后還是覺得令妃好。後來,令妃憑著皇太后的喜愛,鼓動她晉封自己為皇貴妃。

其實,按照大清家法,只要有中宮皇后健在,為了避免皇后有壓力,是不會輕易冊封皇貴妃的,可是魏佳氏偏偏提出此事,結果導致皇后烏喇納喇氏失去理智,剪去秀髮,激怒了乾隆。因此,乾隆皇帝將皇后烏喇納喇氏打入冷宮,而令妃如願晉封為皇貴妃。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魏佳氏是極富心機的女人。

二、年輕漂亮是令妃的資本,溫柔是令妃殺手鐧

大多數中年男人都喜歡年輕漂亮的小女人,乾隆也不例外。令妃,比乾隆小16歲。這個年齡的女人極具魅力,又年輕漂亮,迷人的外表迷倒了乾隆。

乾隆曾經在多個場合公開表示:令妃是一個“柔嘉”的女人。這足以表明,令妃在乾隆面前是非常溫柔的。加上與皇太后相處融洽,在乾隆面前自然是加分的。令妃用自己的溫柔和迷人的外表打動了乾隆,獲得了乾隆的寵愛。

三、母憑子貴,皇子是母親的保障

在古代社會,成功男人都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多妾制,皇帝更不用說,後宮佳麗如雲。妃嬪育有子女尤其是皇子是十分重要的,皇子甚至可以決定妃嬪在後宮中的地位。妃嬪因為生下皇子有功,在後宮的各方面待遇會水漲船高。

乾隆是一代風流天子,後宮佳麗自然也不少,但是隻有令妃和乾隆生育最多,達到6個子女。

1756年,令妃生下皇七女,固倫和靜公主;

1757年,令妃生下皇十四子永璐;

1758年,令妃生下皇九女,和碩和恪公主;

1760年,令妃生皇十五子永琰(後來的嘉慶帝);

1762年,生皇十六子;

1766年,生下皇十七子永璘(多羅貝勒);

短短的十年,令妃為乾隆生下四子二女,真可謂寵冠後宮。

四、天公不作美

令妃寵冠後宮,本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然而,天公不作美,乾隆三十九年底,令妃從熱河回宮之後就生病了。乾隆四十年,令妃病逝,享年四十九歲。

令妃病逝當日,乾隆就為她上諡號為“令懿皇貴妃”,並且命令妃的子女、女婿、媳婦穿孝、總管內務府大臣金簡總理皇貴妃的喪儀。

乾隆四十一年,令懿皇貴妃去世週年祭之時,她的祭文中記載著這樣一句話“虛九御之崇班,情深逝水”,可見乾隆對她的深情,而且她去世後乾隆再也沒有冊封過皇后、皇貴妃,甚至貴妃等高等級后妃。

乾隆六十年,令妃去世二十年後,乾隆在公開皇十五子永琰的儲君身份的同時,追封令懿皇貴妃為孝儀皇后,成為了清朝歷史上唯一一個有漢人血統的皇后。

由此可見,令妃用她的迷人的外表、機靈、溫柔,收穫了乾隆的寵愛,成為乾隆繼富察氏之後最愛的女人。


憶史官


於正的戲,大家當穿越劇看看就行,千萬不要和歷史搭上邊,什麼大豬蹄子,什麼攻略傳奇,那都是他在那裡瞎扯,經不起歷史的推敲。劇本是好劇本,但是歷史不是真歷史,大家千萬不要混為一談。

《延禧攻略》裡面魏瓔珞霸氣側漏,歷史上的魏佳氏的低調隱忍,戲裡戲外正好相反!

影視作品在創造角色方面,尤其是跟歷史題材扯上邊的角色,大都在人設方面,營造得比較誇張,有些甚至是很極端的一種相反,比如這位魏瓔珞,她是一個自我保護意識相當強烈的後宮女子,智商之高,足以稱為傳奇。

可能也正是這一種所謂的高智商,使得她能夠有比較高的後宮生存權。至於戲裡的人設,給觀眾一種女強人的色彩。因為在於正或者現代人的眼裡,如果沒有這種女強人作為自己的保護色,這個魏瓔珞是不可能存活太長久的。她根本無法在那個充滿著陰謀內鬥的後宮之中生存下去。


戲裡的魏瓔珞,在戲外是魏佳氏。這個女孩子出身是較為低微,不過,這種低微也讓她少了幾分攻擊性或者說威脅性,尤其在後宮之中,如果太過於強出頭的話,一般是活得很累,要生存下來就更累了。事實上在,像《延禧攻略》裡面的魏瓔珞,在現實生活中,活不過兩集。

古代女子,講求的就是一個“賢”字,內斂、大方才是一個妃子最能獲寵的資本,咱們的富察皇后,就是這樣的女人。


真實歷史中的魏瓔珞被乾隆寵幸之後,並沒有恃寵而驕,相反地,這個魏佳氏非常地低調,也極能隱忍。

當然,能夠得到乾隆的寵幸,並且從貴人飆升到了嬪妃,還得到了一個“令”字的封號,可以想象到的是,如果這個魏佳氏沒有迷人的容顏,或者說一些過人的能力和手段,憑她的出身,是不可能有些待遇的。

看過後宮大戲的觀眾,都看得懂一件事情,一個後宮女子有沒有得到皇帝的受封,是非常明確的一個指標,從這個指標可以清楚地知道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這種地位跟後宮之中的那個位置,兩者有一定的差異,她們也會互相有一種比較在裡頭,當然,這是相當正常的。


這位魏佳氏,雖說只活到了將近50歲,可是,她的一生,也算是可以躋身傳奇之列了。除了培養出一個嘉慶帝之外,她所生的兩個女兒,都嫁得相當讓人羨慕。當然,除了兩個夭折的兒子之外,剩下另一個兒子就比較平庸了,跟嘉慶根本沒得比。


白話歷史君


想知道真實的令妃是怎麼樣,個人認為,《延禧攻略》裡的令妃應該是比較接近本人的。後宮佳麗三千,想要在眾多妃嬪中脫穎而出,特別是寵冠後宮,那非得要一點技術含量不可。令妃的人生軌跡,肯定充滿了坎坷。雖然我們並沒有經歷那段歷史,但是我們可以從令妃的生平和乾隆的愛恨得知其中一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追尋那段纏綿悱惻的清宮情史吧。



令妃,後世又稱之為孝儀純皇后。乾隆六十年,由於令妃所生之子永琰被立為皇太子,母以子貴,令妃這才被追贈為孝儀純皇后。我們知道,乾隆做了六十年皇帝,做了三年太上皇,然後隨之駕崩。乾隆六十年,令妃已經香消玉殞多時,乾隆為何在此時,也就是乾隆已經垂垂老矣之時,才追諡令妃為皇后呢。

首先,乾隆最愛的女人,其實是第一任皇后富察氏。富察氏為乾隆生育了兩位嫡子,之後由於愛子永璉、永琮盡皆夭折,富察皇后身心大受打擊,乾隆十三年,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去世。富察皇后的去世,給了乾隆莫大的刺激。此後,富察氏所在的長春宮長達幾十年原封不動,足以證明乾隆對這位皇后的愛。



而令妃,確實曾受過富察皇后的教誨。為何如此一說呢?乾隆皇帝的一首詩道出了其中的真相。

草猶逮春綠,松不是新栽,舊日玉成侶,依然身傍陪。——《孝賢皇后陵酹酒》

乾隆帝特地為此詩注道:令懿皇貴妃為皇后斫教養者今並附地宮。這樣看來,令妃與富察皇后確實有很深的情誼,令妃的受寵也有著乾隆愛烏及烏的味道。

其次,令妃的受寵離不開她的聰慧善良。賢良淑德歷來是後宮推崇的品質。乾隆一生,獨掌權柄,慠視九州,如果令妃沒有可貴的品格,乾隆是不會欣賞的。"如圭如璋,令聞令望",這位美麗善良的女人深深打動了乾隆皇帝,令皇帝流連忘返。乾隆十年,內管領魏清泰之女由魏貴人進為令嬪。

乾隆十三年,令嬪成為了世人口中的令妃。乾隆二十四年,令妃進為令貴妃。乾隆三十年,令貴妃一躍成為皇貴妃。乾隆的第二任皇后輝發那拉氏自行斷髮,不廢而廢。令懿皇貴妃因而成為六宮之主,令貴妃攝六宮事達十年之久,乾隆四十年,皇貴妃病逝。

儘管令妃一生,為乾隆生育了四子二女,可謂勞苦功高,但是令妃始終未成為皇后。令妃死後,乾隆將她的儀仗增加了十八件,達到了七十六件,仍然比皇后少一件,這樣看來,乾隆心目中的皇后,到底只有富察氏才配得上。


"你在那萬人中央感受那萬丈榮光,看不見你的眼睛是否還藏著淚光。"誨莫如深的後宮,也不知道這個女人是經歷多少辛酸才能走上前臺。令妃最驕傲的應該是生下皇十五子永琰,不然,令妃可能真的永遠成不了皇后。這就是歷史上的真正的令妃。


風雪夢不逝


昨天,我在無意中又看了一集《延禧攻略》,突然間想好好了解一下劇中主人公令妃魏瓔珞的歷史原型,乾隆皇帝的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孝儀純皇后(1727年10月23日-1775年2月28日),魏佳氏,終年49歲。她是乾隆皇帝的第三任皇后,也是大清王朝唯一一位漢族血統的皇后,繼任皇帝嘉慶的生母。

《清史稿》記載:“孝儀純皇后,服侍乾隆帝先時為貴人,後封令嬪,屢次之後晉升為令貴妃。乾隆二十年十月生下仁宗,最後封為皇貴妃。四十年正月逝世,諡號令懿皇貴妃。”

所以,儘管魏佳氏當時的地位形同副後,受盡乾隆帝榮寵,掌管後宮十年之久,但在生前並沒有享受過皇后的待遇,“孝儀純皇后”是死後才追封的。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她在生前沒有成為乾隆的第三任皇后?

一、魏佳氏的出身不高。

《清史稿》記載:“魏佳氏,內管領、追封三等承恩公魏清泰之女。”

“內管”聽起來好像內廷總管似的,感覺還是蠻拉風的。其實,清朝的內管領,是內務府下設的一個管理雜務的機構官員。

內管領在雍正六年時正式設立,主要掌供內廷的食物、瓜菜、酒醬及玉泉山的水和冰塊,承辦後宮的臨時差務,例如裱飾、修葺、拔草、水道等,總之一句話,相當於後勤科的科長吧。

區區一個科長的女兒,自然是沒有資格參加“選秀活動”的。所以,魏佳氏當初入宮,絕對不是走的內務府選秀這個正式渠道,而很可能是先做合同工開始的。

就是在這種低微的背景下,魏佳氏開始了自己傳奇般的奮鬥,一步步從宮女做起,到貴人,到妃嬪,到貴妃,到皇貴妃,死後還做了皇后。雖然被乾隆帝抬入“上三旗”的鑲黃旗,但畢竟漢族的出身是無法更改的。

二、乾隆念念不忘前任皇后

歷史上,乾隆的原配妻子富察皇后,就是《延禧攻略》中秦嵐扮演的容音。她出身於名門旺族,是滿洲鑲黃旗人,父親是察哈爾總管,弟弟傅恆是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

不僅如此,富察皇后本人也是相貌出眾,端莊秀麗,受過正統的封建教育。據載,雍正五年時,在一次為皇子們的選秀中,16歲的富察氏被雍正爺一眼相中,指給最器重的兒子弘曆為妻。

富察氏溫情脈脈,為人恭儉,雖出身名門卻不尚奢華,深得弘曆的摯愛。乾隆登基以後,富察氏順理成章的做了皇后,仍然在後宮中以身作則,嚴於律己,絕不幹政,也對後宮的嬪妃們一視同仁,和睦相待,深得後宮諸妃的尊重和喜歡。

可惜,天不假年,富察皇后在陪伴乾隆東巡時,病死於龍船之上,年僅37歲。

《清史稿》記載:“孝儀純皇后於乾隆十三年,隨帝東巡,行舟於德州,崩。乾隆深為哀慟,作《述悲賦》悼之。”

乾隆的第二任皇后烏拉那拉氏,相比富察氏的溫柔賢淑而言,性格較為執拗,言語比較耿直,不是很得乾隆寵愛。

據傳,1765年乾隆南巡時,烏拉那拉氏當著皇太后和乾隆的面剪髮。按照滿人習俗,這是咒人的大不敬之舉。乾隆帝盛怒,雖沒有直接廢后,但也將其打入冷宮,第二年便鬱鬱而終,享年48歲,乾隆甚至下令銷燬了烏拉那拉氏的所有畫像。

三、為了平穩進行皇位傳承

乾隆晚年時,皇位的繼承人只剩下兩個選擇,一個是皇十一子永瑆,一個皇十五子是永琰。永瑆聰明伶俐,長得也很帥,極有天賦,琴棋書畫一學就通,身上有著很重的文人氣息,這點與乾隆還很像。

但是,作為一個皇子,凡事必須講體面,講體統。永瑆顯然在這方面差點兒,竟然是個吝嗇鬼,做事一點兒都不大氣。乾隆將大學士傅恆的女兒許配給他,但這貨在婚後,直接將傅家小姐的陪嫁財物佔為己有,而且在外的交往中也是處處與人算計。乾隆知道後,覺得太失皇家體面,從心眼兒裡瞧不起,當然不能讓他繼承大統。

       最後,只剩下一個永琰了。他其實並不是乾隆最滿意的人選,為人平庸,沒什麼建樹。但是,也沒啥大的毛病,乾隆只能暗道,就他啦!

雖然已經默定了皇十五子永琰為太子,但礙於祖制而無法公開。這期間,如果貿然立永琰的生母魏佳氏為皇后,相當於間接公佈了永琰的繼承人地位,想到之前的“九子奪嫡”,乾隆依然心有餘悸。而且,永琰的資質他也清楚,所以還是穩妥一點兒為上策。





文史不假


最近兩部清宮劇的熱播,讓歷史上的令妃被挖掘出來,不管是《延禧攻略》裡的魏瓔珞還是《如懿傳》裡的衛嬿婉,以及歷史記載,令妃確實出身不高,在佳麗如雲,一心爭寵的後宮,令妃以宮女的身份最終成為皇貴妃,沒有情商、智商是混不下去的,她的兒子永琰在她生前已經被秘密立儲,將她的孃家抬旗入滿洲鑲黃旗,並編為世管佐領;從乾隆二十年到四十年長達20年的時間裡,無論是在乾隆心中,還是在後宮中,最有影響的當屬這位令妃娘娘


海一樣的脾氣


在《還珠格格》中,令妃是一個溫婉而又美麗的女子,她心地善良,從不爭風吃醋,常常幫助紫薇和小燕子,能包容很多,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妃子。

在《延禧攻略》中,令妃瓔珞是是一個敢愛敢恨又足智多謀的女人,她為了報答皇后,對皇后衷心耿耿,付出一切,為了給自己姐姐報仇,想辦法進宮,最終得償所願,為了保護朋友,她接近皇上,讓皇上對她愛恨交加,卻又深深痴迷。

可不管電視劇怎麼演,歷史上的令妃都是最後的贏家,對於清朝的封建制度來說,漢人永遠是異族,漢人只能在滿人的統治下奴顏婢膝,漢人做官是被排外的,漢人女子進宮也是被瞧不起的,她從最低等的宮女能一路在深宮中活下來並且備受皇上寵愛的,都肯定不是什麼良善之輩,至少是有心計可以自保的。

從《心寫治平圖》在克利夫蘭美術館展出時的文字說明為:“只有乾隆、皇后、令妃為郎世寧所畫,其餘七人為郎世寧的弟子所繪,最後三人是宮廷畫家續畫的”。而當時令妃還只是嬪位,乾隆就讓郎世寧給她作畫,可見當時她的受寵程度其實是和皇后一樣的。皇后那拉氏斷髮的四個月之後,乾隆帝晉封魏佳氏為皇貴妃,皇貴妃魏佳氏已經成為後宮中名分最高的人。

而在魏佳氏去世前,其實乾隆帝已經將她的孃家抬旗入滿洲鑲黃旗,並編為世管佐領,這是皇后孃家才有的待遇;在魏佳氏去世後,乾隆帝在她原有的儀仗中增加了十八件,達到七十六件,僅比皇后的儀仗少了一件;從魏佳氏留下的遺物中可以看出,她生前已經擁有東珠朝珠,而東珠朝珠是帝后才有資格佩戴的,這也可以看出,其實乾隆在烏拉那拉氏斷髮被打入冷宮後,其實令妃已經獲得了最重要的權利,皇后的權利,而因為她漢人女子的身份,也表明她生前肯定不能被晉封為皇后,在嚴格的滿清制度下,一位漢人皇后無異於一次朝野地震,所以即使乾隆再寵愛她,也無法改變封建禮度的,但是在沒有皇后的情況下,作為皇貴妃的她所有規制都是按照皇后的待遇專享的,可見《延禧攻略》是有一定的歷史改動,但是很多人物性格還是從原型中來出演的,乾隆一生所愛三人,心中永遠的皇后白月光富察氏,曾經深愛而又深深痛恨的皇后烏拉那拉氏,人生最後的贏家漢人女子魏氏。“令”這個封號寓意著聰明的,機智的,這個封號不得不說也表明了皇上對令妃心目中的印象。在此後獲得乾隆寵愛20年,皮囊容易衰老,魏瓔珞卻能深深抓住皇帝的心,盛寵不衰,可見這個女人謀略的手段絲毫不差,而自己的兒子最終也登上了皇位,活到最後也贏得了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