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姜嫄的傳說

姜嫄的傳說

姜嫄,也作姜原,上古時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有邰氏,帝嚳之妻,周朝祖先後稷的母親。

原始社會末期,今關中西部的武功一帶曾是炎帝后裔姜族部落的封國有邰。姜族部落也稱有邰氏。有邰氏有個女兒叫姜嫄,其子棄是周人的始祖。在夏朝時周族的首領棄為“后稷”負責管理農事,以後被奉為農神。棄成了農神,母以子貴,姜嫄也被後世尊為聖母。

姜嫄的傳說

今武功縣武功鎮的南門外有姜嫄聖母墓、聖母祠正殿懸有“母儀邰城”的巨匾,城西稷山之巔上閣寺姜嫄廟正殿懸“有邰家室”牌匾表達了後人對這位生育農神,造福人類的偉大母親的崇敬和農祖后稷的懷念。

姜嫄的傳說

姜嫄生活的年代正是母系氏族社會的末期,人們還沒有充分認識大自然,對於許多不理解的現象都賦予神奇的傳說。

姜嫄的傳說

姜嫄為帝嚳元妃。據史書記載,帝嚳是黃帝曾孫,為“五帝”之第三。“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但是和炎帝部族相比,黃帝部落農業相對落後。姜嫄曾勸帝嚳學習有邰氏部族先進的農業技術,改變“遷徙往來無常處”的現象,遭到拒絕。當他說服不了丈夫時,就自己幹,她每天到田野去教百姓識別穀物及栽培技術,使百姓從中受益,而逐漸擴大影響,改變原來的生活習俗及生產方式。她整天忙於耕作之中,把帝嚳另娶有娀氏女兒簡狄為妃,她備受冷落的事完全拋於腦後。

有一天,她出外於原野之上,偶見有一巨人足跡,甚覺好奇,便用自己的腳印踩著這一足跡往前挪,當踩到拇指的地方時,忽然感到一股暖流匯入身上,回家後不久便身懷有孕,到時生了個男孩子,姜嫄認為是不祥之物,便把這個孩子拋在狹隘的巷道上,讓牛羊踩死,沒想到牛羊竟然避而不踩,還給奶吃;她又叫人把這個孩子拋到荒山叢林之中,有誰知剛碰上許多人來林中伐木,把孩子又收養了起來;她知道這個情況後又派人把孩子要來扔在了冰河之上,讓其凍餓身亡,不曾想奇蹟卻又發生了,只見一大群飛鳥有的臥在這個孩子身下,託著他身不著冰,有的展翅蓋在其身上遮擋著風寒,有的叨來水果讓其充飢。

姜嫄得知後,認為這個孩子是天上神仙下凡,遂收養了他,由於拋棄了三次,因此為其取名“棄”。意思是兒子被拋棄過。他個子長得飛快,氣魄也挺威嚴,而且從小就對農業有濃厚的興趣,在和孩子們一起遊戲時,總喜歡把野生的麥子、穀子、高粱以及各種瓜果的種子採集起來用小手兒親自種到地裡。後來五穀瓜果成熟,果實還又肥又大,又甜又香呢!

棄長大後,氏族推選他當了首領。他起早貪黑,帶著氏族裡的人們幹各種農活,他們的生活比起那些一味靠打獵和採集野果的氏族來,就安定、富裕多了。當時擔任部落聯盟大首領的堯聽說棄精明能幹,並擅長於農業,就讓他掌管聯盟的農業生產,官名叫“后稷”,人們就稱棄為“后稷”,別姓姬氏。其他各部族看到姬姓部族日益強大,就爭先仿效,使人類從遊獵走向農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俗,社會向前大大地跨越了一步,領先世界一千多年。真可謂功蓋當世,德配天地。這些都是與姜嫄的勞苦是分不開的,正如《詩經》所詠:“赫赫姜嫄,其德不回。”

人們為了記住姜嫄的功德,還流傳著一段姜嫄聖母與“遠志”的故事。

在人們治病服用的中藥中有一味藥名叫“遠志”,原來叫做“嫄志”,傳說唐堯虞舜之際,天下洪水橫流、民不聊生,《史記》載:堯帝命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堯帝乃求人,更得舜……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當年后稷隨大禹去全國各地治水多年不歸的情形,后稷遠去的時間過長,姜嫄十分思念,每天出門站在高處遠望,天天盼望著兒子早日歸來。

終於有一天,兒子划著木筏回來了,母子相見,悲喜交集,激動的話兒不知從何說起。當母子在家坐定時,姜嫄仔細端詳著兒子,才發現他雙眼紅腫、發亮,身上爛瘡往外流著黃水,面容憔悴、疲憊不堪。姜嫄見狀,十分心疼,立即想方設法給兒子治病,四處求醫、求神,多方施治,總不見輕。正在無奈之際,忽然想起:有一年她因勞累過度而得了病,只治不清,她見田間地頭長的一種草,柳葉細枝、墨綠髮亮、莖紅根黃,用嘴細嚼,味甘、性溫,當她嚼了幾次以後,只覺得人輕鬆了,她就採集了許多,在鍋裡熬湯喝,這樣喝了幾天後,病完全好了。想到這兒,她趕忙去地裡把這草採來給兒子熬湯喝。喝了一段時間後,病徹底好了,姜嫄望著又恢復了當年健壯而又有力的兒子,不由自主的笑了起來。姜嫄為兒子治好病的消息很快的傳開了,人們在高興之餘又互相介紹,凡是得了這種病的人都來此診治,一治一個好,名氣越來越大。來此採藥、治病的人越來越多,姜嫄為了兒子和人們記住這個藥草,就給起了個名字叫“嫄志”,意思是姜嫄發現的,人們要永遠記住它。

後來到了明代,出了一個大醫學家,名叫李時珍,他在編《本草綱目》時,覺得“嫄志”被人們發現的最早,藥用年代最遠,就改名為“遠志”,以後就被醫藥界以“遠志”通用了。自從“遠志”被中醫普遍應用後,加上姜嫄為后稷治病的故事流傳久遠,人們普遍認為遠志這味藥唯有古有邰——武功縣所產最好,而且在姜嫄墓周圍生長的特別好。因此全國各地來此採藥的人越來越多,這味藥也就越來越少。後來北方人往南方販賣藥草時,編纂了一個神奇的故事,說要採得遠志十分不易,姜嫄墓在數十仞懸崖之上,而懸崖下大江滾滾、白浪滔天,划著筏子,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到崖根底下,要攀上崖頂更是苦不堪言,冒著生命危險十有八九不能成功。一般人望而卻步,唯有練就一身絕頂功夫,經多次奮鬥,方能採得一點,如此這般的一番話,說的眾人目瞪口呆,因此藥價倍增,販者大得其利。直到今天武功縣遊鳳鎮一帶還種植和販賣中藥材,可謂歷史久遠!

武功縣為農耕文明發祥地,為了紀念姜嫄為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武功縣武功古城利用歷史名人精心打造景區姜嫄水鄉,使其成反地域特色旅遊目的地--"關中第一江南",發展武功旅遊業,目前形勢發展良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