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美擊落敘戰機再現空中纏鬥險情,空戰如何避免?

雲南戴普軍


美國雖然在敘利亞有很多軍事基地,但是這些軍事基地並不是空軍基地,擊落敘利亞蘇24戰鬥機的是美國海軍的艦載機,一架F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而非是空軍的飛機,也就是說,要避免空戰很簡單,只要美國海軍不去敘利亞就行了。

圖為美國空軍F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


空戰中,先進的美國空軍三代半戰鬥機F18E在接近敘利亞戰鬥機後發射了一枚響尾蛇空空導彈,但是沒有命中敘利亞戰機,隨後敘利亞飛機開始明白過來準備逃跑,但是並沒有安全脫離空戰,在中距離上被美國飛機發射的一枚中距離空空導彈擊落了。可以說,敘利亞這樣的小國沒有選擇避免空戰的機會,他們能做的也許只有忍受,反擊反正也會被擊落,這樣的空戰對於敘利亞而言是一種難以忍受,但是必須吞下的苦果。

圖為蘇24戰鬥轟炸機,這是一種非常笨拙的第二代作戰飛機。


但是敘利亞如果想要保存自己僅有的空中力量,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隨便招惹到西方的戰鬥機,雖然敘利亞的戰鬥機屬於在自己的領空飛行,但是也得明白,這裡已經不是一個和平的地方,這是戰場,不能任性,看見美國飛機能躲還是要躲,不要被人家多次警告還不撤離,硬要湊上去就只有被擊落的命運了,因為不會有人在意這個國家又多損失了一架飛機,又損失了一個飛行員的。

圖為敘利亞空軍的蘇25攻擊機。


最後,應該說,敘利亞的飛行員和戰鬥機還是很勇敢的,作為一架戰鬥轟炸機,蘇24的飛行性能很差,空戰中不說和三代機對抗了,就算是和二代機對抗也要吃虧的,所以敘利亞飛行員能在危急關頭還不選擇撤退,也令人欽佩。


海事先鋒


美軍戰機擊落敘利亞戰機,發生在2017年6月18日,有一點需要說明:這次空戰,並未出現所謂的“空中纏鬥險情”。敘利亞空軍被擊落的是一架老舊的蘇-22攻擊機,蘇-22是前蘇聯研製的單座攻擊機,主要負責對地攻擊,幾乎沒有空戰能力。換句話說就是,蘇22根本無法對美軍戰機形成威脅,沒有什麼空中纏鬥的險情。


2017年6月26日,根據美國大眾機械網站的報道,美國海軍的兩架F/A-18E“超級大黃蜂”戰鬥機於6月18日與敘利亞政府軍的一架蘇-22攻擊機在Ja'Din鎮附近空域相遇。兩架F/A-18E“超級大黃蜂”戰鬥機轉彎並向蘇-22迎頭飛去,同時發射干擾彈試圖將蘇-22驅離(這是美國軍方的說法)。蘇-22不僅沒離開,反而俯衝向地面的民主聯軍部隊,並投擲炸彈。美海軍其中一架F/A-18E向蘇-22發射了一枚AIM-9X“響尾蛇”近距空空導彈(紅外製導),結果導彈脫靶。

脫靶的原因是:蘇-22飛行員發射了紅外干擾彈,誘騙成功,才造成AIM-9X“響尾蛇”空空導彈脫靶。美海軍的F/A-18E戰鬥機又補射了一枚AIM-120中程空對空導彈(雷達制導),才將敘政府軍的蘇-22擊落。從大眾機械網站的報道內容上來看,敘利亞政府軍的蘇-22不過就是想利用紅外干擾彈來擺脫美軍戰機的導彈,以求脫離戰場,根本沒有纏鬥——蘇-22基本上不具備空戰能力。



儒道之主認為,如果是勢均力敵或者是實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雙方爭奪制空權時,空戰根本無法避免。換句話說就是,沒有一方擁有絕對的制空權,雙方發生空戰那是無法避免的。但可以儘量避免,或者說是減少近距格鬥的發生。現代信息化戰場上,空中戰鬥已經是視距外攻擊了,發生近距格鬥或者說是視距內作戰的情況相當低——憑肉眼發現敵方戰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空戰講究的是:先敵發現、先敵攻擊。想要做到先敵發現、先敵攻擊。從戰鬥機本身來說,現在採取的主要方法包括:降低己方戰機的雷達反射截面積,提高機載雷達的探測性能。換句話說就是:儘量讓敵方戰機的探測距離更近(提高隱身性能),讓己方戰機看得更遠、看得更清(裝備更先進的機載雷達)。其它方面就是:形成完整的作戰體系,包括大型預警機、電子戰飛機等支援作戰飛機。

也就是說,想要保證穩贏,就得形成戰場的單向透明:我能看見、打到你,你卻無法看見我。如果就美敘這次空戰來說,美海軍戰機具有絕對的空中優勢,敘利亞政府軍的蘇-22無法進行空戰,在美海軍飛行員眼裡,那就是一個活靶子。敘利亞政府軍老舊的蘇-22只能是選擇逃離戰場,別無它法。對敘利亞政府軍來說,想要避免與美軍戰機發生空戰,如果有彈道導彈就簡單了,就不用派攻擊機執行這種對地攻擊任務了。



儒道之主


從空中作戰史和作戰發展規律來看,空戰中避免出現空中纏鬥目前來看是不可能的。就單純的美擊落敘利亞飛機事件來看,美國飛行員的意圖在於逼走正在轟炸敘利亞反對派的蘇22攻擊機,從而出現了空中纏鬥事件。自從三代機進入空戰史,超視距攻擊就幾乎完全佔領所有人的潛意識:空戰就是超視距發現,超視距攻擊。似乎空中纏鬥已塵封歷史,在我軍開展金頭盔訓練時,就有不少人質疑,空中纏鬥是否依舊符合現代空戰發展。自古以來此生彼長是自然界發展的根本規律之一,在機載雷達和中遠距空空導彈發展的同時,電子對抗技術也在日新月異!理論上的機載雷達加中遠距空空導彈的模式可以說是主流,電子對抗、超音速巡航、隱身技術以及矢量發動機的快速發展,降低了雷達和空空導彈模式的命中概率,在超視距攻擊失敗的情況下,最終決定空戰勝利的可供選擇只有我們空中纏鬥。包括美國的四代機F22至今也保留了機炮這一原始的空戰武器,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美式、歐式還是蘇式戰機,都沒有摒棄空中纏鬥的作戰模式。

所以說,空戰中避免空中纏鬥在目前來看暫時是不可避免的,除非優先選擇超視距攻擊,超視距攻擊成功;這種情況成功的概率也只有如美軍擊落敘利亞蘇22這種具有代差的空中交手,同時還要儘可能的避免受到政治方面的影響,所以說這只是理想化的模式。

要在空戰中儘可能避免出現空中纏鬥,只有在不造成政治風波的情況下,通過天基衛星、預警雷達、空中預警機以及電子對抗力量共同支援的體系作戰模式下,超視距發現超視距優先攻擊。通俗點講就是在完整的信息化體系支撐下的空戰才能儘可能的避免空中纏鬥的出現。


鷹鴿分析


美軍在敘利亞建立了不少基地,而這些基地附近的敘利亞反對派武裝,一直在接受美軍的武裝與訓練,這成為巴沙爾的心腹大患。敘利亞空軍出動戰機試圖對其進行空襲,但這架蘇-22戰鬥轟炸機遭到了美國海軍的一架F-18E“超級大黃蜂”的攔截,在驅逐無效後,“超級大黃蜂”將其擊落。

空戰的過程有些意思,“超級大黃蜂”首先發射了一枚AIM-9X近距空空導彈,這架由敘利亞准將駕駛的蘇-22,竟然躲過了這枚世界上最先進的近距空空導彈,但隨即被“超級大黃蜂”發射的一枚AIM-120主動制導中距空空導彈擊落。


在當時的情況看,美軍戰鬥機要堅決阻止這架蘇-22戰鬥轟炸機發起空襲,如果要想避免空戰,這架蘇-22只能撤退,重載的蘇-22戰鬥轟炸機根本難以跟“超級大黃蜂”抗衡,不過,很明顯,這位敘利亞准將想試試小刀是不是鐵打的,結果證明,小刀真是鐵打的。

蘇-22雖然是一款戰鬥轟炸機,不過,其空戰能力還是相當不弱的,當然,這是跟五六十年代的那些戰鬥機比,跟美國海軍現役最先進的“超級大黃蜂”相比,恐怕就算是駐敘俄軍的蘇-35和蘇-30SM戰鬥機都未必能佔便宜,後兩種戰鬥機儘管被認為機動性優秀,但近距纏鬥可不是機動性優秀就能決定勝負的,“超級大黃蜂”的機載系統和空戰武器更先進,同時,還取決於飛行員水平如何。

事實上,以北約對敘利亞領空的監視力度,敘利亞空軍的任何行動幾乎都會被發現,很難對敘利亞反對派發起低空突襲,這裡指的是那些有美軍提供防空保護的反對派武裝。當時的情況看,敘利亞戰鬥轟炸機除非撤離,否則必將遭遇攔截,而空戰的結果也會一邊倒。


深遠防務觀察


有所給信息來看,是敘利亞飛機去空襲敘利亞反對派,遭到攔截並被擊落,通過歷次空戰來看,不管是敘利亞空軍還是俄羅斯空軍對美國空軍,都沒有勝算,基於這種情況,襲擊敘利亞反對派基地,首選是導彈,而不是飛機。然後防空部隊配合地面部隊平推敘利亞反對派,美國飛機敢襲擊地面部隊,立馬用防空武器打它個鱉孫!!!

忠告:不要與美國發生空戰,如果不得不和美國空軍開戰,也是直接上導彈,然後還是防空部隊配合地面部隊平推他們的基地,把他們推出敘利亞!!!


軍事傾聽者


關於這個事件,其實很簡單,敘利亞飛機去空襲敘利亞反對派,遭到美軍攔截並被擊落,這真是拿錯劇本了。從這個事件看,如果無論誰想在敘利亞上空,即想要動手擊落對手,又想避免進入空戰纏鬥是不可能的,空戰理論上,可以實現遠距離交手,根本不需要貼近,但是在實戰上,根本不可能。

敘利亞的情況太特別了,本來就不是非常大的地方,連20萬平方公里不到,從一個基地起飛,到對地面目標進行空襲,也就是10多分鐘的航程,否則俄軍如何才能保持高強度出擊那?主要是距離近,從起飛到著陸就沒多少分鐘。如果小的空間內,根本不許可進行什麼超視距攻擊。雙方發生接觸實際已進入相當近的距離,基本可以目視發現對方,從空戰中最先使用響尾蛇可知,雙方的距離並不遠,美機屬於補射成功。

再有一個目標識別,美軍敢於隨意擊落敘利亞戰機,但是對俄軍戰機不敢下手的,後果完全不一樣,既便有人吹美國在空中有多強大,但是再強大,也不意味著可以隨意欺負人,尤其是欺負俄羅斯這種國家。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美軍不可能擔負起主動攻擊俄軍戰機的責任,因為後果太嚴重了,整個冷戰時期,美軍從沒有敢過這樣的事情。實際上美軍相當小心,反覆查實目標身份等,攻擊命令也需要一層層批准,這完全不是以飛行員的判定能原則的,也許總統同意才能動手。

既沒有足夠的空間,也沒有足夠快的反應速度,那麼進入近距離接觸就不可避免。這不是由戰機性能決定的,也不是由個人決定的,考慮的因素太多。


南國軍情


一般技術先進的一方會盡量避免近距離纏鬥,通常情況下會用遠距空空導彈擊落對方,而技術相對落後的一方會盡量靠近敵機,利用自身戰鬥機的機動性靠近距格鬥導彈或航炮擊落對方,也可以採用狼群戰術彌補自身戰機的落後性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