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希特勒是奧地利人,為什麼能成為德國元首?

哪怕笑得再大聲


1938年納粹德國武裝吞併奧地利,蓋世太保特別行動隊奉命查抄奧地利兵役署,目的只有一個:找到並銷燬該軍事單位與希特勒曾經的往來信件,因為奧地利兵役當局認為希特勒在1913年前往德國有逃避兵役之嫌,儘管希特勒在信件中否認了這一說法並在居住地慕尼黑進行了徵兵體檢,但後來的第三帝國元首仍然感覺此事有損榮譽,然而蓋世太保一無所獲,希特勒為此大為惱火。



需要釐清兩個歷史事實,其一是奧地利與德國都是以日爾曼民族為主體,官方語言亦同,而歐洲列強為防止好戰的普魯士過於強大,始終關注並反對德奧合併,一戰結束後的《凡爾賽和約》中此為單獨且重要的一個條款;其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與奧匈帝國是一個戰壕的。

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出生於德奧邊境的奧地利一側,這一點對希特勒具有重要意義,他青年時代就認為,這兩個德語民族之間不應該有邊境,而應該成為一個國家。他在《我的奮鬥》開篇即寫道:“今天在我看來,命運竟然選擇萊茵河畔勃勞瑙作為我的出生地,似乎是一種天意,而我們年輕一代的人已把竭盡全力統一兩國作為我們畢生的工作”,他也確實這麼做了,上臺五年後就吞併了奧地利,使納粹德國一下子多了3000萬人口。



希特勒上溯三代就居住在距離維也納50英里的“下奧地利”地區,他在16歲時就已經熱衷於政治,並在奧地利期間修煉了兩個重要“功力”,一是非凡的演講才能,日後作用甚大;二是接受了“泛日爾曼思想”,這也是他掌握權力後民族政策的核心。

1913年5月,希特勒離開奧地利首都前往德國,對於離開的原因他自己的說法是看不慣維也納的民族雜居現象,尤其是“沒完沒了的猶太人使我憎厭,這個大城市使我覺得是人種退化的象徵” ---- 這多少有點矯情,其實更主要的原因是希特勒的生活無著和對德國政治的嚮往,用我們中國人常說的話就是“樹挪死,人挪活”。



由於肺病的底子使希特勒沒有通過徵兵體檢,1914年一戰爆發後讓特想從軍的希特勒非常苦惱,8月3日直接上書德國國王路德維西三世,申請志願參加巴伐利亞步兵團為第二祖國作戰,不料競然獲准。

於是這個“波西米亞下士”以傳令兵的初始身份來到西線,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並在戰爭中因作戰英勇兩次負傷兩次受獎,分別獲得二級鐵十字勳章和一級鐵十字勳章,尤其是後一種極少授予普通士兵的,這個榮譽讓希特勒吹噓了大半輩子,成為他後來號令普魯士軍官團的軍事資本和口頭禪。

(一戰時期的希特勒下士)

而希特勒能從一個奧地利青年成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元首,跟把大象塞進冰箱一樣,攏共分為三步:

一、加入納粹黨並逐漸成為黨魁。

1919年9月仍然被德國陸軍留用的希特勒奉命去幕尼黑調查一個叫作“德國工人黨”的小團體,這就是納粹黨的前身,然而參加完一次會議的希特勒就收到通知他被髮展入黨了,帶著好奇心加入後不久就負責了納粹黨的宣傳工作,很快成為該黨最優秀的煽動家和組織家。在希特勒的努力下,1921年7月納粹黨修改了黨章,任命希特勒為委員會主席並確立了“領袖原則”,這個原則先是成為了納粹黨的黨紀,到第三帝國成立後又成為國法,在德文中“領袖”和“元首”是一個字,實際上此時希特勒已經有了元首這一稱謂。



二、納粹黨通過選舉成為執政黨。

通過“啤酒館暴動”和坐牢等一系列表演,納粹黨在德國的特定歷史時期發展非常迅猛,得到失業工人、退役軍人和壟斷財閥的多重支持,黨員人數呈幾何形增加,到1930年成為國會第二大黨。出獄後的希特勒為了防止被當局驅逐出境,1925年4月7日正式申請放棄了奧地利國籍,使他一時成為無國籍人士,但是他公開宣稱不會要求魏瑪共和國政府批准他的德國國籍,因為他認為曾經在德國軍隊中服役併為第二祖國作戰,理所應當獲得德國國籍,但當局沒有鳥他。

1932年希特勒決定參加總統選舉,為了取得合法參選身份,是年2月25日,不倫瑞克邦(德國是聯邦制)的內政部長(納粹黨成員)任命希特勒為該邦駐柏林公使館的工作人員,於是這個納粹黨領袖就成為了不倫瑞克邦公民,進而也成為了德國公民,希特勒通過這種近乎滑稽的手段輕易解決了國籍問題。雖然希特勒在競選中敗給了現任總統興登堡,但納粹黨的聲勢已經十分浩大,在7月的國會選舉中獲得1300多萬張選票,一躍成為德國第一大黨,興登堡於1933年1月30日不得不任命希特勒為總理。



三、興登堡逝世後獲得絕對權力。

作為德國陸軍的老牌元帥和資深政治家,興登堡在德國國內有著巨大的威望,所以希特勒在上臺之初是非常小心翼翼的,包括尊重國防軍和清洗衝鋒隊等,隨著興登堡年邁多病,希特勒開始逐步囊括權力,廢除議會的民主制度,將各邦權力上繳政府,到1933年3月23日,希特勒已經實際成為德國的獨裁者。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德國再沒有人可以阻擋希特勒的野心,他集總統與總理於一身,正式成為第三帝國“元首”了。

那一天,據戈培爾回憶,回到住處的希特勒“眼裡充滿了淚水”,而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浩劫也註定即將開始了。


度度狼gg


希特勒是奧地利人不假,但這並不影響他成為德國元首,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德國和奧地利的主體民族是日耳曼人,兩國曾長期是一個整體。德意志地區在很長時間內是一個邦國林立的鬆散政治聯盟,而奧地利一直是整個德意志地區的老大,也就是說奧地利曾是德意志的代言人。直到普奧戰爭後,普魯士統一了分散的各德意志邦國,才把奧地利正式排除出德國的範圍之內。而奧地利和德國的主體民族都是日耳曼人,官方語言是德語,兩國的文化基本相同,所以兩國存在天然的親近感。

二、近代歐洲存在“跨國政治家”的先例。比如俄國著名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是個德國人,但這並不影響她成為俄國女皇。再比如拿破崙還兼任意大利國王。所以歐洲民眾是可以接受外國人成為本國元首這種情況的。

三、希特勒獲得了德國國籍。希特勒參加過一戰,服役於巴伐利亞軍團,為德國而戰。他戰後長期生活在德國,並在1932年取得了德國國籍,成為一名德國公民。在1932年之後,希特勒可以說他是一個出生在奧地利的德國人,希特勒可以光明正大的成為德國元首。

四、希特勒通過議會選舉上臺。雖然希特勒在執政後大搞獨裁,但希特勒卻是通過合法手段——贏得議會選舉上臺的。而希特勒之所以能夠贏得選舉,是因為他抓住了德國民眾的心,贏得了德國人選票。30年代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讓德國深受其害,德國人普遍生活困難。希特勒抓住這一機會,用極富煽動性的演講大肆鼓吹日耳曼民族優越論,並許下諸多美好願景,博得了對現實強烈不滿的德國人的支持。而上臺後的希特勒則通過國家干預經濟、進行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國家軍事化轉型,僅僅兩年時間就基本解決了德國失業問題,讓德國人過上了“有牛奶和麵包的生活”,從而在國內樹立了絕對的個人權威,成為名副其實的元首。


石頭說歷史


在歐洲,一個國家的的人成為另一個國家的元首,這還真不叫什麼事!英國曆史上有一個國王叫做喬治一世,德意志人;挪威在1905年獨立之後,其國王則是丹麥的王子。

所以說,希特勒作為一個奧地利人,在後來成為德國的元首,也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人家歐洲有這個傳統。

再說,德國和奧地利歷史上可是同根同源,二者的主體民族都是日耳曼人。而且,德國和奧地利曾經還是一家人,只是後來分家了。


歷史上,德國和奧地利同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這個神聖羅馬帝國,從公元962年一直延續到了公元1806年,存在了將近上千年的時間。聽起來,這個神聖羅馬帝國好像很厲害的樣子,但是實際上,在大部分時候,這個神聖羅馬帝國其實就是一個鬆散的邦國聯盟。而當時聖神羅馬帝國的核心區域,就是奧地利。而現在的德國,其前身則是當時一個神聖羅馬帝國中一個叫做普魯士的邦國。

後來,普魯士強大起來,在威廉一世和俾斯麥的珠聯璧合之下,普魯士統一了神聖羅馬帝國境內除奧地利之外的絕大部分領土,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就這樣,原來的的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基本上就被只剩下德國和奧匈帝國(後來分解成奧地利和匈牙利)。



但不管怎麼說,德國與奧地利畢竟祖上是一家人,又是同一個民族,二者之間還是有一定凝聚力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二者就是同盟。

希特勒雖然出生在奧地利,但是在其16歲以後,開始對政治敢興趣,特別是對於鐵血宰相俾斯麥一統德意志特別神往。而且,希特勒對於日耳曼民族有著一種特別的自豪感,當年輕的希特勒走在維也納的街頭,發現維也納充斥著各族人,心中十分厭惡,最終跑去了德國,認為那裡才是日耳曼人聚集的地方。



去了德國的希特勒,代表德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後又參加了德國納粹黨,取得了德國合法身份,最終登上了德國的歷史舞臺。

至於當時的德國人,其實對於希特勒並不排斥,畢竟希特勒也是正兒八經的日耳曼人,而希特勒的上臺,恰恰是德國人親手選舉上臺的。


小鎮月明


首先要清楚一個事實,奧地利和德國是同文同種,都屬於泛德意志地區(現在的奧地利都說德語),當年德意志地區“諸侯並立”的時候,普魯士是第一強國,奧地利是第二強國。後來普魯士打了三次王朝戰爭,建立德意志帝國,奧地利則被踢出德意志大門,只能和匈牙利合夥經營了一個二元制的奧匈帝國......

不過畢竟還是一家人,後來德國和奧匈帝國還是勾搭起來了,而且十分親密,雖然一戰後德國戰敗,奧匈帝國解體,奧地利再次成為一個小國,但唯恐德意志民族再次聯合的協約國集團還是明確規定了:禁止德奧合併!

可是血濃於水,民族感情這個東西是禁止不住的,“大日耳曼民族主義”情緒瀰漫德奧兩國,希特勒就是這種極端分子,他雖然是奧地利人,但他1912年就移居了德國,而且在一戰中還在德軍中服役,1925年希特勒以居住德國13年並且服役軍隊的理由向奧地利申請免除其公民身份,被奧地利政府批准。

這個時候從法律意義來說,希特勒是沒有國籍的。

1932年,希特勒在布勞恩施魏格取得德國國籍,當時很多德國人都慶祝他,畢竟都是同胞,沒有德國人把希特勒這個“奧地利人”當外人。


國史拾遺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是老生常談了。

要解釋希特勒作為奧地利人,為什麼能成為德國的元首,我們是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的。

我們知道在我國和西方國家的古代,都無數次發生著一個國家的人到他國謀生甚至身居要職的例子,比如商鞅作為衛國人在秦國闖出了一片天地;而歐洲似乎更過分,比較典型的是沙俄時代的葉卡捷琳娜二世,作為德意志的公主,在嫁入沙俄之後,這位之前完全不懂俄語的她苦心學習,甚至赤腳踩在冰涼的宮殿大地上驅趕睏意,以期迅速融入沙俄社會。最後,當她在受洗儀式上用並不流暢的俄語和神父對話時,在場的所有俄國人留下了熱淚。

而到了近代,還出現了格魯吉亞人斯大林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的案例,而斯大林的對手,就是出生於奧地利的希特勒,而希特勒,則成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國家元首。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奧地利和普魯士本就是一家人

希特勒之所以能夠跨國“求職”成功,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普魯士和奧地利本身就是一家人。

在中世紀時期,普魯士和奧地利都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這使得二者在長時間的發展中表現出更多的相似性。

而之所以後來的分道揚鑣,只是因為1864年開始的德意志統一戰爭中,為了減輕國際壓力,確立普魯士在德意志帝國中絕對的領導地位,俾斯麥於1866年發動普奧戰爭,擊敗奧地利帝國,將奧地利從德意志家族中驅逐出去,從而確立了普魯士對德意志的領導。

被擊敗後的奧地利和匈牙利於1867年組成二元制的奧匈帝國,雖然被排除在德意志之外,但是德國和奧匈帝國因為共同的敵人英國和沙俄最終保持了密切的聯繫,一戰期間,二者組成了同盟國陣營。

希特勒於1889年4月20日出生在奧地利布勞瑙,並於1914年8月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後,奧匈帝國解體,德國和奧地利合併的呼聲越來越強烈,但是凡爾賽體系的制約使得這注定只能是德奧兩國的設想。

後來隨著希特勒的上臺,就將德奧和平作為自身擴張的重要一部分。1938年3月15日,德國吞併奧地利,希特勒通過強制性投票,使得99%的投票者贊成德奧聯合。

2、西歐社會相對模糊的民族劃分

之前說過,在西歐,跨國主政的情況非常之多,甚至一戰都是歐洲祖母維多利亞女王的後代之間進行的戰爭。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在於歐洲國家長期以來模糊的民族和國家觀念,因為大家統屬於基督教覆蓋的區域,因此在歐洲境內教權長期高於王權,大部分國家的世俗政權長期受到教權的壓制,和教權的鬥爭也非常激烈。

在這樣的情況下,歐洲大陸的狀態就類似於我國的春秋和戰國時期,大家雖然彼此獨立,但是很多國家上層都有姻親關係,而且幾乎都受到教權的影響。

今天我們所謂的民族概念,是在蘇聯時期由斯大林提出的,在蘇聯時代深刻影響了共產主義陣營,我國也受此影響進行了民族的甄別工作,這是我國56個民族的來源。

但是,歐洲一直沒有進行蘇聯式的民族甄別工作,更沒有按照地域進行強制的民族劃分,這就使得歐洲長期以來民族概念相對模糊。今天的歐洲,面積雖然比我國稍大,但擁有48個國家和地區,主要民族都有自己的國家,歐洲的國家劃分,實際上也是歐洲的民族劃分,在歐洲的國家內部,並沒有明確的主體民族和少數民族的區分,比如德國人對德國的認同要高於對日耳曼民族的認同。

從歷史的大環境下看,奧地利和德國都屬於日耳曼人,如果不是人為的強制分裂,今天的德國和奧地利應該組成一個日耳曼民族的國家。

所以,希特勒雖然是奧地利人,但同在日耳曼人的民族認同之中,這是希特勒能夠獲得德國民眾支持的重要原因。

3、希特勒本人對德意志的“忠心”

今天的很多人非常不理解斯大林的做法。作為一個格魯吉亞人,斯大林完全站在俄羅斯人的角度,對少數民族的格魯吉亞進行殘酷的打壓和鎮壓,完全就是數典忘祖。

希特勒也是一樣,在成為德國的元首之後,一個重大的步驟就是吞併奧地利,自己的家鄉。

之所以如此匪夷所思,其實也不難理解。這就和古代投降敵人陣營的貳臣一樣,比如洪承疇,為了取悅新主子,也為了減輕自己良心的譴責,他會對自己的同胞痛下殺手,妄圖以同胞的毀滅否定自己之前的堅持,自我強化變節的選擇正確性。

對於希特勒,同樣也是這樣,首先希特勒明白德國要遠遠強於奧地利,從骨子裡使希特勒想要成為一個德國人而不是奧地利人,畢竟誰也希望自己的背後,是一個強大的祖國。

而為了贏得德國民眾的支持,希特勒選擇吞併自己的家鄉,將奧地利併入德國,以奧地利作為取悅德國的籌碼。而當吞併奧地利之後,希特勒這個外來戶才真正贏得了德國人民的由衷擁護,大家才把真正為德國謀福利的他當成一個真正的德國人。

另外,希特勒特殊的家庭環境也促使他更喜歡德國。在三歲時,他就跟隨父親來到奧德邊境,在德國人的耳濡目染中長大。甚至一戰時期,拒絕奧匈帝國兵役的希特勒主動向德國請纓,作為德國士兵參加對協約國的戰爭。

所以,從德國的發展可以看出,希特勒是哪國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給德國人民帶來希望,至少是暫時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說一個比方,不知恰當不恰當,大意就是我們春秋戰國,不管什麼趙國齊國楚國,都是中國人。德意志跟奧地利,差不多意思,原本都是大德意志邦國而已,後來普魯士逐步統一德意志,奧地利作為地方,一直被排擠,但主要問題是原大德意志邦國,都是以日耳曼民族為主,奧地利則參雜了比較多的別的民族。儘管如此,三八年希特勒納粹德國出兵奧地利,情況基本也是奧地利人膳食壺漿,以迎王師。


希特勒本身,是極端民族主義者,所以更看重的是日耳曼民族認同,而且就法理上來說,他本人也在一九三二年,正式入籍德國,一直到死,一直到今天,德國人,奧地利人,從沒有因希特勒這個國籍關係,有什麼糾紛,他活著時也從沒有政治對手在這個事情上糾纏不清過。歐洲本身,其實也都是一堆羅馬帝國分封的王國,公國,所以都只能稱王,沒叫皇帝的,叫皇帝就屬於暨越,羅馬之後只有拿破崙皇帝,是合法的,其他都是扯蛋。

從名義上說,歐洲至今也還是神聖羅馬帝國治下,羅馬帝國皇帝的帝冠,還一直由教皇掌握,隨時準備戴在那個統一歐洲的人的腦袋上呢,希特勒第三帝國,別以為就是德意志第三帝國,他就是準備在拿破崙之後,成為第三個歐洲羅馬皇帝呢!誰在乎到底是歐洲那裡的人?只要是日耳曼民族主導的第三羅馬帝國治下,那裡的都行!


李三萬的三萬裡


希特勒明明是奧地利人,為什麼能夠成為德國的元首?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釋,在20世紀初期,歐洲大陸上的各個國家,有點類似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格局,因為這些國家領土都不是很大,又都接壤在一起,所以王室之間經常會有通婚。

當時德國和奧地利的關係很曖昧,這兩個國家的主要人口都是屬於同一民族,叫日耳曼人,奧地利人對德國人感到十分親近。在歷史上,兩國曾多次統一成一個國家,同樣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奧地利(奧匈帝國)與德國都屬於同一陣營。

希特勒雖然是奧地利人,但奧地利的民族成分眾多,雖然是以日耳曼人為主,但還有猶太人、斯拉夫人等其他民族,希特勒自幼嚮往軍隊生活,但他對於其他民族都很憎恨,如果他在奧地利從軍了,很可能會在其他民族軍官的手底下辦事,這會讓他十分不爽。

所以希特勒在1913年(時年24歲),移民到了德國慕尼黑,這裡的民族成分要比奧地利要更為的純粹,也更讓他有著強烈的歸屬感。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希特勒就以志願兵身份加入德國巴伐利亞陸軍。

1923年,希特勒因為參加試圖推翻巴伐利亞州政府的暴亂而被逮捕,被判刑5年。不過一年之後就被假釋出獄。在他出獄後,當地政府想要把他驅逐回奧地利,但奧地利不肯接受,並且說他曾經在德國軍隊服役,已經喪失了奧地利的國籍。

沒有奧地利的國籍正符合希特勒的意願,但他也因此成了沒有國籍的人。他長期混跡在德國政壇,卻因為沒有國籍而始終當不上官。終於在1932年2月25日,希特勒被納粹黨人迪特利希·特拉格斯宣佈任命為布倫瑞克州在德國議會議員團的團長,這才獲得了德國的國籍。

其實希特勒在未坐牢之前,就憑藉著自己的才能到處演講,最終他演講的內容、語言的才華、雄辯的論據很快吸引了大批追隨者,納粹黨也對他頓時刮目相看,將希特勒任命為“宣傳部長”。

希特勒獲取了德國國籍後,憑藉著自己的口才,最終成功的當上了德國元首,希特勒曾經承諾過“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麵包”,而他的承諾在納粹德國初期(1938年)就已經實現了,這個讓公民們吃飽的能力,使希特勒得到了大力擁護。

希特勒的魅力傳回奧地利後,許多奧地利人都以希特勒為榜樣,為有希特勒這樣的人而感到自豪。所以當納粹德國軍隊進入奧地利時,受到了奧地利人真誠的夾道歡迎,被視為“同胞”、“兄弟”、“解放者”。

在整個戰爭期間,奧地利始終追隨德國進行作戰,在二戰過後,奧地利曾經想要併入德國,不過這個想法遭到了協約國的反對,之後一直也沒有再合併過,直到現在,奧地利跟德國還是兩個擁有主權的國家,不過這兩個國家一直以來都很友好。


魏青衣


因為兩國以前是一家人。

因為普魯士和奧地利以前曾經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也就是德意志的一部分。後來神聖羅馬帝國分為三百多個公國,神聖羅馬帝國名存實亡,其中比較大、最有可能重新統一的勢力是普魯士和奧地利。後來普魯士在一場決定性戰役中打贏奧地利成為唯一的可能,奧地利失去統一德意志的能力。之後普法戰爭,普魯士打敗德意志統一的最大障礙——法國。

普魯士之後統一了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邦國,普魯士皇帝被三百多個公國推上德皇的位置。

之後德意志一直想吞併奧地利完成德意志的真正統一,但是法國、英國等當年的阻礙很大,而且奧地利並不是弱小的邦國,其國內反對統一的勢力也不弱,儘管兩國民族和意識上高度相識、也有一定的統一願望。所以一直為什麼進展。

後來二戰後,英法等國推動了德國永久不能吞併奧地利的條約。經過這麼久,也應該發展成兩個國家了。才讓人覺得,德國和奧地利是兩個不一樣的國家。


黑眼歷史觀


確實,曾經有希特勒的政敵拿他不是德國人而是奧地利人攻擊過他。那麼,奧地利人希特勒,又是怎樣成為德國元首的呢?聽小編給你講講這個來龍去脈。

希特勒一戰時加入德國軍隊,戰後在1919年加入了納粹黨的前身德國工人黨。那時德奧兩國之間,這種人員往來、服役就業,幾乎沒有邊界。只是一個有野心無名小卒的希特勒,是哪一國人都無關宏旨也沒人關心。

1920年,希特勒成為德國工人黨的黨魁。該黨也更名為德國民族主義社會工人黨,25條綱領,也是希特勒一手擬訂的。1923年,該黨因發動政變和暴動失敗被取締,最著名的便是“啤酒館政變”,希特勒也被關進監獄。

1925年,納粹黨經過重建後迅速發展,到1930年代初,已成為德國國會最大的政黨。20年代中,由於希特勒的影響和名氣都越來越大,他的奧地利人身份,成為政敵攻擊的話題之一。希特勒就此還發表了一份公開聲明。

希特勒在聲明中說,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是一名奧地利人,反而總認為自己只是德國公民。這是一戰期間,我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德國軍隊、為日耳曼民族而戰的原因。發表聲明後不久,他公開宣佈放棄奧地利國籍。但此時,他也並未申請加入德國國籍。

1920年代接下來的時光,納粹黨和希特勒本人都迅速崛起,在德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問鼎權力已指日可待,希特勒才加入了德國國籍。那時候入籍是一件十分簡單的事情,基本上是一申請即可,何況是在德奧兩國之間,何況已經成為政治上最熾手可熱新星的希特勒。

所以,當1933年興登堡總統任命希特勒為總理時,他早已是德國人,後來便又順理成章地當上元首,德國的最高統治者。


世界真的很大


1889年的4月20日,希特勒出生在奧地利布勞瑙的一個海關職員的家庭。雖然奧地利與德國同文同種,但是希特勒在德國大選中,他的國籍問題一直是競爭對手攻擊的目標。

希特勒憑藉出色的演講能力,通俗易懂的演講風格在1921年斬獲了納粹黨的黨魁。他利用了一戰後德國民眾對《凡爾賽條約》的不滿,和1929年煽動種族主義思潮讓苦悶的德國底層民眾獲得了優越感,從而獲得了一批狂熱支持者的擁護,這為希特勒以後的大選奠定了堅實的基本盤。

然而,在1925年,希特勒為了避免被德國政府驅離出境的風險,放棄了奧地利的國籍,而且由於希特勒在1923年發動啤酒館暴動的案底,無法獲得德國國籍。直到1932年德國大選前期,希特勒還是個無國籍的黑戶。

儘管希特勒是納粹黨的流量擔當,但是如果未能在大選登記前獲取德國國籍,還是無法將流量變現。由於時間緊迫,希特勒不可能在德國移民局裡排隊等待領取國籍。為了實現彎道超車,他在納粹黨黨內朋友的幫助下,獲得薩克森州州政府土地測繪局的工作,利用州政府委任書獲得裡德國國籍,從此拉開了希特勒攀登權力高峰的序幕。

1933年德國政黨大選中,納粹黨以33%的支持率成為德國第一政黨,希特勒被總統興登堡任命為德國總理。但是由於魏瑪共和國時期採取的是代議制,納粹黨並沒有在議會中獲取超過半數的支持,只能和別的政黨一起組閣。這和希特勒想全面執政的願望還有距離,在協商破裂後,希特勒決定3月5日再重新進行大選。

希特勒雖然對重新大選很有把握,但是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還是決定通過一系列不光彩的行動來實現勝選。出身於街頭政治的納粹黨,慣用納粹衝鋒隊剷除異己。在1933年2月27日晚,希特勒派其親信戈林以及戈培爾率領納粹衝鋒隊在國會縱火,並汙衊是德國共產黨人乾的,導致德國共產黨的領導人以及高層逃離海外或者被捕入獄,減少了和希特勒競爭大選的對手。

然而在1933年3月5日德國大選的結果讓希特勒倍感挫敗,他只得了44%的選票,這意味著沒過半數的支持率,還是要聯合其他政黨組閣。他最後一個獲取獨裁的辦法,就是通過贏得超過國會議員2/3的支持,完成修憲法案,把行政權,國會立法權轉移到德國內閣總理一人身上,這就需要得到當時德國所有既得利益集團的支持。

一戰後的德國,權力主要集中在德國陸軍,資產階級,官僚體系,容克地主手裡。希特勒要各個擊破才可以掌握實權。

希特勒雖然可以在修憲法案中,利用納粹衝鋒隊把投反對票的議員不擇手段地堵在門外,不讓其參與投票。但是這種明目張膽的暴動已經觸犯了法律,德國軍隊不會坐視不理,只有得到德國陸軍的支持或者默認,希特勒的方案才能順利進行。

納粹主張的種族主義和軍國主義就是沿襲了俾斯麥時期的理念,他們的意識形態是可以溝通的。希特勒為了獲取德國陸軍的好感,把3月21日新一屆政府的議會召開地點放到波茨坦的格列森教堂舉行。這個教堂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當時的安葬地,德國陸軍是和普魯士一脈相承,在他們心目中格列森教堂是精神聖地。而且舉辦的日期,是俾斯麥在1871年3月21日第二帝國第一屆的議會開幕的同一天。希特勒用特定的歷史因素將納粹黨和普魯士的軍國主義進行了情感上的連結和共鳴。

希特勒販賣情懷的高明之處,贏得了以興登堡為首的普魯士軍官的好感,但是要想獲得德國軍隊的支持,還得釋放實在的紅利。希特勒承諾德國軍隊,只要支持他上臺,未來他會撕毀《凡爾賽協議》,打破10萬陸軍的限制,擴充軍隊數量和兵種,增添軍隊裝備。這是一戰後歷任德國總理所無法做到的,也讓德國軍隊向希特勒傾斜。

對於德國的大資本家,希特勒也是採取利益交換的辦法。他承諾幫助資本家鎮壓工人運動,並且把以後的軍火訂單分發給工業資本家。克虜伯家族在1933年1月29日的德國大選中還公開反對希特勒,但是在獲得希特勒的承諾後,馬上發生180度轉彎,轉而支持希特勒,這也引發了其他資本家的跟風表態,在這種糖衣炮彈的誘惑下,誰都躲不過真香定律。

希特勒擔任總理後,對德國公務員體系進行了分化改革。擁有專業技術和學歷背景的中高層公務員保持不動,而對基層的猶太人公務員進行了解職,將納粹黨員安插其中。德國的公務員崗位逐漸被納粹黨員替換,到了1939年,德國的公務員達到了150萬人。在這些公務員背後,所帶動家庭成員對納粹的支持遠不止這個數。

雖然德國容克地主在工業生產崛起後,聲勢大不如前。但是容克地主階層是溝通德國軍隊和資產階級的橋樑。容克地主的子弟很多去經商或者從軍,他們在德國權力體系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希特勒為了拉攏容克地主,在經濟利益方面,豁免其上繳國家的社會保險,減免他們在銀行的貸款利息,並且承諾不允許金融機構向其追債而倒閉;在農產品價格方面,納粹通過干預農產品價格和政府補貼,使農場主的利潤得到保障;在僱傭勞工發麵,納粹承諾幫助農場主固化農村人口的流動,鎮壓農場勞工罷工。榮克地主在得到納粹這些承諾後,轉而支持希特勒。

在獲得當時德國各權力集團的支持後,1933年3月23日希特勒提出重大的法律修正案《授權法》獲得通過,法案容許希特勒和他的內閣通過任何法例,而不再需要經過議會的同意。此時希特勒已經成為了德國名副其實而且合法的獨裁者。在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將總理和總統的職位廢除,合併為“元首”由他擔任,此時已經無人可以撼動他的地位。

德國民眾對“自己人”的辨別,不止停留在國籍上,還包括了血緣,文化,理念等因素,這些因素構成了想象的共同體,淡化了希特勒的國籍問題。這些想象的共同體雖然是想象出來的,但是卻是真實存在的,德國民眾已經希特勒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