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基於IDE的臺灣休閒農業發展分析

摘 要:創新創業是發展的動力之源, 對於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區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創新支持創業系統 (Innovation Driven Entrepreneurship, IDE) 重視創新與創業的協同推進, 強調基於創新的創業以及創業對創新的互動作用, 通過資源、環境、政策的協同設計與開發, 實現更持久的發展活力。中國臺灣休閒農業在長期發展中, 形成政府、市場、學界、業界等多主體互促, 共推休閒農業發展的實踐。基於IDE發展理念, 從創新創業系統的識別與構建、利益相關者的構成與參與、發展政策措施的形成與推進等角度, 解析臺灣休閒農業創新驅動創業的實踐模式及路徑。臺灣休閒農業IDE發展模式以創新能力的培育、創業能力的拓展為核心, 用基礎設施、政策制度、社會環境為支撐, 發揮政府、企業、學界、業界、資本等利益相關者的作用, 合力推進休閒農業發展。IDE框架能夠充分實現休閒農業利益相關者互動與協作, 釋放區域發展潛力, 形成新的發展路徑, 促進產業創新發展, 提高居民福祉。

0 引言

近年來, 隨著創新驅動戰略的深入實施, “大眾創新, 萬眾創業”已經成為驅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在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區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在社會生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1]。創新驅動創業是創新創業協同發展的一種重要模式, 以創新為基礎, 面向更廣闊的全球競爭力, 具有更強大的競爭優勢和發展潛力。以創新為基礎, 探索現有資源的全新整合, 建立更強大的競爭優勢, 成為創業者的共識。創新並不僅僅侷限在技術領域, 還包括過程、政策、商業模式及其它內容[2]。目前, IDE已廣泛應用於國內外高科技產業及相關產業[3]。IDE不僅廣泛應用於單個企業等微觀主體的創業發展[4]。近年來, IDE發展模式已經推廣到宏觀的區域尺度, 應用於探討區域創新創業發展問題, 也用於解決區域範圍內特定產業發展的關鍵路徑, 為區域整體提升和產業創新發展提供理論與實踐支撐[5]。

休閒農業是貫穿農村一二三產業, 融合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 緊密連結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的新型農業產業形態和新型消費業態, 是開發農村特色資源, 利用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景觀, 依託農業基礎產業, 開展休閒、觀光、採摘、體驗、娛樂、科教、會展等活動的新興產業。近年來, 中國臺灣地區休閒農業發展迅速, 截至2015年底, 臺灣觀光休閒農業已發展休閒農場近1300家, 提供了近20多萬個就業崗位。觀光休閒農業已成為臺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經濟增長點[6]。臺灣休閒農業的發展是在傳統農業比較收益下降的背景下, 圍繞農業多功能拓展, 實施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實現農業產業創新的過程, 其中涉及到政府、企業、學術界、產業界、農民資本等多個方面的利益主體, 形成了宏觀政策、產業發展、組織模式、運行機制等方面的制度設計和發展模式, 體現了創新驅動創業 (IDE) 的發展模式。

本研究旨在從IDE模式框架入手, 全面分析臺灣休閒農業IDE系統構架、要素、利益相關者和政策等諸多因素之間的關係, 理清創新驅動創業的路徑和作用機制, 提出促進休閒農業創新創業發展的合理化建議, 形成協同創新、共同創業的格局, 從而推動休閒農業的良性發展。

1 IDE概述

IDE即為創新、創業合二為一, 是受國家“大眾創新, 萬眾創業”思想浪潮下的產物[7], 是發展產業, 促進經濟增長的新型方式。單靠創新或者創業已不能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 唯有兩者同時兼備才能促進產業升級、經濟發展。

1.1 創新與創業

創新是指在技術、產品或流程中體現的新的並且能夠創造價值的理念。創新包括推出新的或明顯改進的產品、商品或服務, 源自創意和技術進步的工藝流程, 在商業實踐、生產方式或對外關係中採用的新的營銷或組織方式。創新涵蓋了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廣泛領域, 是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 在諸多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包括促進經濟增長、就業、創業和結構性改革, 提高生產力和競爭力, 為民眾提供更好的服務並應對全球性挑戰[8]。

創業是指創立基業或創辦事業, 也就是自主地開拓和創造業績與成就, 是願意吃苦, 有創新精神的人, 通過整合資源, 捕抓商機, 並把商機轉化為盈利模式的過程。根據Bill和Fiona的研究, 創業可以分為創新驅動創業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DEs) 和中小企業創業 (SMEs) 兩種類型。

1.2 IDE與SME

創新支持創業與中小企業創業相對應。創新驅動創業IDE與傳統中小企業SME模式相對應, 後者指通過傳統的組織方式和商業模式, 具有有限競爭力, 面向本地市場, 且不需要考慮技術、市場和商業風險等要素。IDE則以區域市場為出發點, 以技術、過程、商業模式等的不斷創新支撐全球市場擴張, 強調創新保護、資本運作和規模擴張, 以獲得進入新興市場的相對競爭優勢。IDE與SME相比, 通常需要較高水平的人力資本, 同時隨著發展會產生出大量的並不需要較高技術水平的附屬就業機會, 如實驗室技術人員、製造業、臨床試驗員、醫院工人[2]。IDE還有一個就業乘數效應, 在生物技術領域和清潔生產領域中, 每產生1個IDE崗位, 將會創造5個附屬就業崗位。其主要區別見表1。

2 IDE框架

創新支持創業是一個系統過程, 由創新創業系統、利益相關者、政策策略三方面構成 (圖1) 。創新創業系統是創新與創業互動的平臺, 包括制度基礎、產業集群與相對優勢、創新與創業能力, 這一系統的目標是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利益相關者是創業過程中涉及的不同個人、組織、機構、團體等, 他們為了共同的創業目標聚集到一起, 為企業發展前行提供人、力、物等支持;政策措施是政府所構建的區域、產業發展政策環境和推行的具體舉措, 是IDE的宏觀政策環境。

表1 IDE與SME的區別

基於IDE的臺灣休閒農業發展分析

基於IDE的臺灣休閒農業發展分析

圖1 創新驅動創業系統圖

2.1 系統

IDE系統本質在於搭建創新支持創業的平臺, 圍繞創新能力與創業能力, 讓多種利益群體共同發揮作用, 加速推進區域發展。因此, IDE系統以區域所營造的發展環境為基礎, 充分考慮地區政策、制度的差異性。

2.2 能力

2.2.1 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 (Innovation Capacity) 是IDE系統發展的基礎, 科研院所、企業研發機構等是創新能力的重要來源。其中, 大學是培養孕育創新型人才的基地, 為各級各類研究機構輸送人才。圍繞科學研究和應用創新所形成的研究網絡是為了方便各個研究者之間相互交流與聯繫, 促進更多的創新而形成的網絡系統。

創業能力與創新能力的評估需要從人才、資本、基礎設施、政策環境、文化與社區、需求等六個方面具體說明。人才是創新的主體, 其數量和質量是IDE發展的基礎。資本包括政府、社會、企業等用於支持科學研究所投入的資本, 是開展創新的重要條件。基礎設施是開展創新所需要的各種硬件設施, 政策環境是政府法律與規定所形成的創新環境, 包括競爭政策、知識產權轉移政策、技術轉讓與協作政策等, 是創新開展的重要保障和依據;文化與社區則反映了社會對創新的態度, 社會既有的創新文化;需求則是指由於社會發展而對技術、管理、商業模式等產生的新需要[9]。

2.2.2 創業能力

創業能力 (Entrepreneurship Capacity) 是推進科學技術創新用於改良社會的實踐能力。創業能力同樣從人才、資本、基礎設施、政策環境、文化與社區、需求等6個方面進行衡量。人才是創業者的數量和質量, 高質量的人才是創業質量的基礎;資本是創業所需要的資金, 包括政府、私有部門、股份、信貸、獎勵等各種渠道資金;基礎設施包括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硬件基礎。政策環境是政府對創業者所提供的鼓勵政策及相關配套政策, 如公司設立政策、稅收政策、用人政策等;文化與社區是指創業者所具有的創業精神和社會所形成的創業氛圍, 以及創業者社群的互動等;需求是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對新產品和服務的需求。

表2 創新能力與創業能力的構成

基於IDE的臺灣休閒農業發展分析

2.2.3 二者之間的聯繫

創新是創業成功的核心要素, 是企業發展的永久驅動力。創業則是將創新轉化成商業價值的過程, 為持續創新提供了客觀需求。創新與創業的有效鏈接和互動是推進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10]。創新與創業二者相互支撐互相促進, 共同構成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引擎。

2.3 IDE系統

IDE系統以社會制度環境為基礎, 充分發揮區域競爭優勢, 以產業集群為載體, 以創新能力與創業能力為核心, 通過創新與創業的互動, 構建創新驅動創業系統, 推進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

2.4 利益相關者

以創新驅動創業推動區域發展, 需要充分發揮各類利益相關者的積極作用。這些利益相關者可以概括為大學、政府、企業、風險投資、創業者等五大類 (圖2) 。其中, 大學是創新的重要基地, 也是創業者的搖籃;政府為創新創業搭建發展平臺, 提供資金、政策支持和基礎保障;企業是創新與創業互動的載體;風險投資為大學、創業者、企業提供資本;創業者是IDE的核心和歸宿。IDE是通過利益相關者之間互相聯繫、積極互動, 依靠共同性行動, 實現產業集群發展。

基於IDE的臺灣休閒農業發展分析

圖2 利益相關者

3 臺灣休閒農業IDE分析

臺灣休閒農業是行業內比較成功、質量比較高、農業產業競爭力強的休閒農業。早在20世紀末, 臺灣休閒農業已經有了現代農業的綜合發展思路, 農業由第一產業轉為在第二、第三產業延伸, 如今更是加入了創新創業 (IDE) 的思維, 擁有更多新意、吸引更多遊客。

3.1 臺灣休閒農業發展現狀

臺灣休閒農業發展始於20世紀上半葉[11]。1980年臺北市木柵區創設“木柵觀光茶園”, 開啟了臺北市觀光農園的先例, 標誌著臺灣休閒農業的正式開始[9]。之後, 臺灣連續出臺了《休閒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休閒農業法》、《休閒農業輔導辦法》等, 並制定了休閒農業建設與評定標準, 有力推動了臺灣地區休閒農業發展。近年來,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 人們需求不斷提高, 臺灣休閒農業規模不斷擴大, 經營形式更加多種多樣。

3.2 臺灣休閒農業利益相關者

臺灣休閒農業經歷了從無到有, 從少到多, 從粗到精的發展過程, 這一過程也是休閒農業產業創新與創業互動互進的過程。官、產、學、聯在休閒農業創新創業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成為產業創新與創業的關鍵要素 (表3) 。

3.3 IDE機制分析

IDE涉及到多方影響因素 (如圖3所示) , 臺灣各界通過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投融資機制和支持創新創業的社會氛圍, 鼓勵休閒農業創新與創業發展。以創新與創業相關人力資源培育與發展為出發點, 通過政府、學術機構、行業協會等部門的管理與規範, 提升休閒農業服務品質;依託和其他利益主體的合作, 創業者開發各種新產品與新服務, 在資本的助力下, 形成休閒農場、鄉村民宿、觀光旅遊等多元產品群落;在各種利益相關者的支持下, 在成功典型的示範帶動下, 共同開拓更為廣闊的區域內外休閒農業市場。圖3顯示了臺灣休閒農業IDE發展運行機制, 制度環境、產業集聚群、創新能力、創業能力、互動協作、社會響應等是這一機制中的關鍵要素。

3.3.1 制度環境

由政府制定的《休閒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休閒農業法》、《休閒農業輔導辦法》鼓勵和規範休閒農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通過政府、行業協會等的宣傳推動, 形成了休閒農業發展的創業氛圍[14]。

3.3.2 產業集群

臺灣的休閒農業種類繁多, 主要有休閒農場、市民農園、農業公園、觀光農園、假日花市、教育農園等形態。圍繞各種形態, 縱向延伸產業鏈條, 橫向拓展產業功能, 形成了多元化的休閒農業產業集群, 成為臺灣休閒農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基礎。

3.3.3 創新能力

主要依託大學開展休閒農業的理論研究, 提供發展思路和方向, 同時在技術層面上開展不斷創新, 豐富產品形態, 推動管理創新、產業形態創新、關鍵技術創新、營銷方式創新等, 為休閒農業發展提供新的活力。

表3 促進臺灣休閒農業發展的因素[12]

基於IDE的臺灣休閒農業發展分析

3.3.4 創業能力

政府、協會等多種機構, 通過輔導、貸款、培訓等多種形式, 推動學用合一, 促進高校農業人才職業生涯探索, 專門培養青年農民, 提高休閒農業創業者的經營理念、技術能力、運營能力, 增強了休閒農業創業成功率。

3.3.5 互動協作

政府、協會、企業、大學、創業者之間形成了“創業者、人員和行銷人員、相關機構”之間的平等技術交流, 由政府和學者提供建設指導、技術標準等專門輔導、由成功典型提供示範引領, 由投融資體系提供資金支持, 創業者積極參與到生產、研發、創新等環節, 形成互動互促的協作方式。

3.3.6 社會響應

在臺灣社會形成了全民休閒的發展格局, 休閒產業得到了蓬勃發展, 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閒服務, 為業者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回報, 為社會增進了福祉, 加快了臺灣社會和生態的持續發展。

4 臺灣休閒農業IDE發展特點

臺灣休閒農業不僅充分發揮開放性的特點, 廣泛吸收區域內外的發展經驗與管理模式, 而且充分鼓勵區域內部各種利益相關者的互動發展, 不斷完善組織架構, 提升組織效率, 增強創新引領能力, 促進休閒農業各類經營主體的創業發展, 其模式呈現出以下特點 (見圖4) 。

基於IDE的臺灣休閒農業發展分析

圖3 臺灣休閒農業IDE發展機制

基於IDE的臺灣休閒農業發展分析

圖4 臺灣休閒農業IDE發展機制

4.1 政策的開放性

臺灣休閒農業IDE系統圍繞產業發展, 不斷吸收外部經驗[15], 在人才培養、技術與管理創新、市場營銷等方面不斷把握消費市場和產業發展規律, 優化產業發展格局[16]。在產業發展實踐中, 結合形勢的變化和實踐的需求, 從用地政策、補貼政策、輔導政策等方面, 更新原有政策並出臺新的政策, 不斷完善現有休閒農業產業政策體系, 為管理和實踐創新提供支撐。

4.2 交流的互動性

臺灣休閒農業多元主體之間能夠開展有效的互動, 尤其是政府、大學、協會等深入開展農業產銷班、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輔導, 促進了創業者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的互動。多方之間的信息交流更為便捷、互動性明顯提高、利益聯繫更為緊密, 不僅有利於及時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更能夠形成創新驅動創業機制, 實現產業共創、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更好地推進休閒農業創新發展。

4.3 市場的全球性

臺灣休閒農業發展具有全球化視野。立足本島特色, 創建自己的知名休閒農業品牌, 瞄準全球化發展, 鑄造臺灣形象。針對本地區資源、市場相對狹小的劣勢, 積極拓展內外市場, 不斷推進臺灣休閒農業創新經驗走出去, 將創新創業向大陸、東南亞等地輸出, 擴大產品市場, 同時將IDE發展休閒農業的理念傳播到其他地區。

4.4 環境的生態性

臺灣休閒農業創新創業發展注重保護生態環境, 以現有自然景觀為基礎, 在不破壞現有自然環境的基礎上, 通過創意進行人工佈景, 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重視生態人居環境的營造, 在鄉村建設中, 採用新的生態技術, 開發利用鄉土生態資源, 促進鄉村資源的景觀化循環利用, 提升休閒農業的吸引力, 走創新、高效、可持續的生態休閒農業發展道路[17]。

5 臺灣休閒農業IDE成效

創新創業發展模式形成了精緻化、高品位的臺灣休閒農業, 滿足了社會對休閒、觀光、度假等的多元化需求, 增加了各類參與主體的收益, 提升了臺灣休閒農業產業發展水平。

5.1 培育新型農業人才

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中, 官、產、學、聯四者合力, 提供充裕的資金、技術、教育環境等多種支持, 推動在校生的學用合一, 推進高等農業職業生涯探索, 建立農業現代化、技術化人才專業班, 精準培育農業管理人才, 提高休閒農業管理人員水平。據統計, 休閒農業創新創業能力提高, 促使了整體產值平均提升61%[18]。

5.2 提高居民就業率

通過實施休閒農業創新創業發展, 提高了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就業容量。通過幾十年發展, 臺灣休閒農業已成功帶動島內旅遊、餐飲、住宿、交通等關聯產業發展[19]。截止到2014年, 臺灣從事農業相關工作人口數達189萬人, 佔總就業人數的17.1%, 即在臺灣平均每6人中有1人從事農業相關工作[18], 臺灣休閒農業極大的解決了人口就業問題。

5.3 提升產業競爭力

臺灣休閒農業重視IDE創新創業系統作用發揮, 建設創新性的生物科技園, 不斷推進臺灣農業對外輻射, 鼓勵創業者跨區域發展。臺一農場和花露香草世界分別在貴州省金沙縣和上海市建設休閒農場, 成為當地休閒農業發展的示範基地, 體現了臺灣休閒農業的競爭優勢。

5.4 促進國民經濟增長

臺灣休閒農業結合IDE發展, 同時帶動了農業與旅遊業發展, 促進臺灣經濟整體發展。創新創業發展提高了農業效益, 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 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優化發展結構, 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15年, 吸引國內外遊客2300萬人次以上, 漁業休閒人數960萬, 產值36億元, 18處國家森林公園遊樂區參訪450萬人[18], 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

6 結論

6.1 創新支持創業要符合產業發展規律

臺灣地區休閒農業創新創業發展, 緊密圍繞產業發展的特點, 從起步就階段, 到發展階段, 再到成熟階段, 實施了從鼓勵、到加速、再到規範發展的不同策略。其經驗表明, 到創新驅動創業系統以產業為載體, 以產業集群為表現形式。IDE發展要緊密結合產業發展的趨勢, 深入分析產業發展所處的階段性特長, 突出產業鏈條打造、突出產業融合, 形成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塑造產業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

6.2 創新支持創業要著重推動要素建設

臺灣休閒農業IDE系統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各系統要素作用的發揮。推動休閒農業創新驅動創業發展, 要重點提升創新者能力, 為IDE發展提供前提條件;要著力提升創業者的素質, 為產業發展形成強力主體;要加快推進各類要素的發展, 引領系統完善和發展;要推動各類要素的融合與互動, 使各類要素成為相互適應、不斷互動、相互促進的系統組分, 形成超越要素功能疊加的系統功能。

6.3 創新支持創業需要各主體深度互動

臺灣休閒農業發展之成功, 離不開各類利益相關者的廣泛參與和深度互動, 通過交流互動, 形成休閒農業發展的支持框架。休閒農業IDE發展, 要著力凝聚各類利益主體, 形成制度化的互動機制, 推動利益相關者通過深度互動走向利益共同體。

6.4 創新支持創業要形成政策體系與激勵項目互補

臺灣休閒農業創新支持創業是一個長期過程與短期激勵的結合。通過長期穩定的政策, 形成推動休閒農業發展的穩定的政策環境, 形成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通過設置短期的激勵項目, 如休閒農業的競賽、評選、角逐等活動, 形成濃郁的休閒農業發展氛圍, 釋放休閒農業發展的典型示範作用, 引導全社會參與休閒農業產業發展, 帶動休閒農業產業全面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