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片酬1億的小鮮肉和片酬2萬的老戲骨,演技有什麼區別?

往事不隨風


這個問題初看挺有意思,但細琢磨其實有很強帶節奏的味道。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它是跟多其它因素息息相關的。

在此首先要說,小鮮肉不代表演技不好,老戲骨也不代表演技就一定好。當然了,在當下國內影視圈,演技不好的小鮮肉比比皆是。打一個簡單的比喻,將小鮮肉和老戲骨比作兩籃水果,小鮮肉這一籃,爛的、壞的一定是大多數,新鮮的、賣相好的挑不出來多少,而老戲骨那一籃,肯定是好的遠遠多過爛的。這是一個概率問題。

但是,老戲骨就一定比小鮮肉好嗎?如果排除友情出演、客串的情況,片酬一億,在小鮮肉之中絕對算得上鶴立雞群,而在老戲骨中,實力頂尖的也絕不是兩萬片酬,過百萬的絕不在少數。

事實上,討論演技這個事兒,本來就有些沒有意義,雖然說在當下影視圈有很多靠臉、靠名氣吃飯的明星,但絕大多數還是具備一定演技的,這所謂的“一定演技”,說白了就是體系。演慣了一種類型的角色,不管是小鮮肉還是老戲骨,都很難順利跳出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演員不希望自己被定型的原因所在。舉個例子,很多人都一直對李易峰的演技嗤之以鼻,但不久前剛剛上映的《動物世界》中,他卻征服了很多媒體和觀眾,而向來演技在線的黃渤,在《尋龍訣》中照樣找不到感覺。近兩年人氣徒增的段奕宏,也只能不斷複製《烈日灼心》中的形象,偶爾試水的愛情、喜劇類作品《愛情進化論》《我願意》讓人看了非常彆扭。即便是被推崇為演技擔當的陳道明,當年也曾經拍出過《刺陵》這樣讓人摸不著頭腦的作品。

說了這麼多,當然不是為小鮮肉們說好話,但總結如今小鮮肉給外界留下如此多不良印象的原因,重要的並非是演技不好,而是他們不加選擇盲目接戲的緣故,趁著紅、趁著年輕,多接戲、多掙錢,沒錯,畢竟很多演員也就紅那麼幾年,但不加選擇、不考慮自己情況胡亂接戲,還是值得商榷的一件事,錢掙了不假,但很可能讓進一步壓縮了自己的演藝生涯,這才是最可怕的情況。


雨妖,一線資深文娛記者,帶你瞭解更多體育、娛樂圈不為人知的故事。


雨妖


每每提到演技,人們就會想到一個職業那就是演員,而在這其中他們又分成了若干個層次,我們也可以按照顏值給他們分為兩隊,一隊是專靠顏值支撐的小鮮肉,另一隊就是實打實靠飈演技的老戲骨。但是說道片酬這個問題,小鮮肉和老戲骨可以說是天差地別了。

就拿最近火起來的一部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來說吧,在這部由趙麗穎和馮紹峰主演的劇中,最突出的就是盛家的老爺和大娘子了,他們倆可以說是承包了全劇的笑點。這樣的老戲骨可以一本正經的搞笑。很是讓人印象深刻。趙麗穎雖然年輕,而且長了一張娃娃臉,演技卻遠遠不如老戲骨那樣讓人印象深刻。但是作為女一的趙麗穎片酬卻是那些老戲骨的數倍。所以說演技這個東西是無法用片酬來衡量的。

小鮮肉這類的演員大多數都是有偶像包袱的,所以當他們拍戲的時候,難免會遇到破壞他們偶像包袱的情節,所以他們不能完全的發揮自己的能力。大多時候都是靠著自己的顏值贏得觀眾的喜愛,當然了贏得觀眾的喜愛自然而然片酬也就會高了。

而以演技為主的老戲骨,他們能把任何的一個角色表演的淋漓盡致,但是他們的角色不太具有吸引人的能力。所以很多時候都容易被觀眾忽視。

所以當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每個人的看法都大不相同。有的人認為自己喜歡小鮮肉,他就應該得到那麼多,有的人比較客觀,更加的看中演技,所以認為這樣的片酬差距對老戲骨來說不公平。可是這個世界本就沒有什麼公平可言,又何談公平。

在這個看臉的世界,人們越來越虛榮的內心裡,認為一部劇能夠火起來靠的就是這部劇裡面的顏值,在這個看臉的時代人們看的都是顏值,根本就不會關注演技的問題。相對而言,對於片酬的問題也一定是不公平的,因為對這部劇利益影響最大的是小鮮肉片酬自然就比那些老戲骨的片酬高了。

所以說片酬一億的小鮮肉演技是遠遠比不上那些片酬幾萬元的老戲骨的。希望片酬高的小鮮肉能夠多磨練自己的演技,讓自己的演技和自己的片酬成正比。也希望片酬幾萬的老戲骨能夠得到公平的對待。觀眾也要能夠客觀的去看待一個演員的演技,不要被那些表面的假象所迷惑。要善於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那些老戲骨的角色。


娛樂N八卦


只能說這個社會還是個看臉的時代,演技在好,但是你的受眾不多,喜歡你的人不多,就算你是老戲骨,演技出神入化,也是沒有用的,因為一個電影或者電視劇都需要賣點,肯定老戲骨是沒有什麼賣點的,尤其是電影,針對的受眾一般都是年輕人居多,老年人看電影的偏少,讓年輕人喜歡的是什麼,導演很清楚,所有選擇小鮮肉也很正常,李易峰拍攝《麻雀》的時候就被爆出頻繁使用替身,但是粉絲們還是買賬,這就是現實的中國社會,現在的偶像很少但是中國人口很多就導致了狼多肉少的現象,他們的演技差的也不是一個層次的,小鮮肉演技有幾個是好的,你們自己想一想,但是老戲骨就不一樣了,亮劍裡的李雲龍,演的多好,還有大宅門裡的演員們,演的多好,紅高粱裡的周迅,還有很多很多演技好但是不受觀眾喜愛的演員們,他們都很用心的在演戲,但是反觀一些小鮮肉,破了一點點皮了就要發個微博我受傷了,我好難受,跳個水還要用礦泉水,陳道明老師說的一句話我覺得很對,你是藝人你就是吃這碗飯的,什麼冬天穿夏裝,夏天穿冬裝,這都是你應該承受的,而不是你拿來賣慘的,看看老戲骨們說的話,在看看小鮮肉們的作為,我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小仙女好好聽


首先

片酬1億的小鮮肉

為什麼會有一億片酬

他憑什麼能吃下一億片酬?

這背後不是小鮮肉能定的

往往都是經紀公司為了給公司創收而報高價

經紀公司報價高

當然收入高啦

誰都知道小鮮肉會有過時的一天

當然啦

如果沒有演技、沒有良好形象和口碑的話

經紀公司為了最大程度消化小鮮肉

只能在他們最紅、最有價值、粉絲最多的時候報高價

當哪一天粉絲對ta的擁戴變少了

經紀公司會怎麼樣?

哈哈

要知道經紀公司可不止一位小鮮肉啊

對公司而已小鮮肉就是一波接一波的搖錢樹

為啥子他們要不斷接納新人的原因

就在這裡啦

一支再漂亮的花瓶

看就了還是會膩味的吧

一本書

封面再精美

內容不好看

也只能讓人看到前言部分而已

持續充電、學習

才是小仙肉的出路

不然

他們永遠是經紀公司的賺錢工具而已

口碑是小鮮肉的

金錢是公司的

其次

老戲骨2萬片酬

只能說明老戲骨不像小鮮肉那麼自帶流量

不能說老戲骨演戲不行

小鮮肉背後的流量

才是電影投資人真正在乎的東西啊

因為他們才是真正準備為電影買單的人

要不然憑什麼給你1億

還不是在乎你背後的這群腦殘粉

但是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而視演技和電影質量而不顧

這是非常大的錯誤

甚至是過失

中國不是腦殘的人還是很多的

那部分人才是你們要抓住的市場吧

抓住觀眾的心

創作更多有主題、有內容、有營養、有共鳴的作品

那才是投資電影的出路

不管是投資電影、拍電影還是演電影的人

都是要對自己的一舉一動買單的

最後

我現在正面回答你的問題

小鮮肉和老戲骨的演技

相差很大、非常大

就好像你剛剛上大學

和一位80高齡的老爺爺談人生感悟

兩者的沉澱就不在一個等級

能一樣嗎


方偉學長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網上對這些明星的片酬統計表。

看完這張表,我們要先明確演技是什麼,簡而言之,叫做演什麼像什麼,而不是演什麼都是我自己,看到這張表上的,除了早點就飽負盛譽的老演員,就電影片酬來說,前後對比是不是很誇張,很不可思議?

我們舉個例子,張涵予,1964年12月19日中國生於北京,中國內地影視男演員,1988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 1983年擔任專業配音演員,2002年首次參演馮小剛電影《大腕》 。2008年,憑藉《集結號》獲得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男主角、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 、第4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第8屆華語電影傳媒最佳男主角 、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男演員獎項......太多了,就不打了。但這樣的演員排名是56,回頭看看前面的第十五名和第十六名,除了笑笑,還是說什麼呢?

現在很多所謂演員並不是真正的演員,很多都是依靠公司的運營和粉絲的...崇拜堆上去的。所以在演技上,可以這麼總結一下:我只要負責萌和無辜就可以了。一個酷字就行了。

我就是要帥!

看完這些劇,如果真的覺得這就是演技的話,北影就不會那麼難考了。


苦思笑極


世事無常是萬物不離其宗,以不變應萬變,不代表事事不變,事物都有它本身的“價值”,只是價值觀不一樣,就像娛樂圈的某種現象,就拿本題來說,為什麼出現“小鮮肉”比“老戲骨”的片酬高很多?

這就是娛樂圈質與量的較量,名與利的衡量,往往事與願違,事物皆有兩面性,若不能共存便不能共生,至此只能妥協應變才能產生共贏。

(1)比如你有好的劇本有好的演員,保證了質量,這是藝術的立命之本,演員自我修養靠演技藝德而立名,這是一方面的“價值所在”。

(2)娛樂圈產生了另一種“現象”以至於它的“存在”這也是大眾所需的一種“娛樂性”縱容。

用一句“沒辦法”隨它吧,來說,就是部分新一代明星,受到一大部分觀眾的喜愛、追捧、著迷、靠這一部分人的“寵愛”把他們捧高,身價暴漲。

只能說太多人了,使他們產生“大流量”效益,什麼流量小生啊,粉絲高達千萬啊。對!這就是他們的“價值”。

(3)以上兩點都有它的商業價值,你有你的藝術價值,我有我的流量價值,彼此的缺點正是彼此的優點,所產生的蝴蝶效應各求所需罷了!

(4)劇本十演員十流量,這是你的投資,這還不夠,你要有個展示你的舞臺,搭建這個舞臺所產生的金錢費用,就得靠商人的商業投資,他們的投資不是做“慈善”,是要給他帶來商業利益的,有投資就想有回報,這就是彼此的共贏共利吧!當然這份利益出自觀眾“消費買單”。

在此只想說,感謝老一輩的藝術家帶來的真正藝術,在他們一生當中,半輩子都為演藝界奉獻了力所能及的藝術精神,沒有他們的以身作則與捍衛,藝術的大門就沒有門卡門檻,向誰都能打開,寒了真正藝術家的心不說,也讓觀眾們失望,這樣一來藝術之路會走向哪裡?






麻雀張Zmq


小鮮肉和老戲骨演技肯定是有很明顯的區別,老戲骨之所以被稱為“老戲骨”,就是因為他們演技非常好,肯定遠遠超過小鮮肉。


現在娛樂圈的導演在拍電影電視劇的時候,大多數都注重利益,喜歡找那種人氣很高、流量很高的小鮮肉來拍,而不是把演技放在第一位。比如現在比較有名的鹿晗、吳亦凡等人,他們的流量特別高,有他們參演的電影電視劇都能帶來很高的收視率,但是他們演技卻屢屢遭到詬病,甚至可以說很差。


前段時間播出的由鹿晗主演的一部電視劇叫《甜蜜暴擊》,很多觀眾都抨擊他的演技,完全屬於娘炮型的,把一個鐵骨錚錚的搏擊手形象完全毀了。還有很多觀眾說,鹿晗完全醜化了搏擊手的形象,對於當下廣大的青少年有著非常不良的引導,給社會帶來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


就是這樣的條件下,鹿晗他們的片酬還是特別的高,而且是誰給的高才去拍,而那些真正的老戲骨片酬卻少得可憐,遠不及小鮮肉的零頭,要有好的劇本找他們,他們還是樂意出演的,而且演的很好。老戲骨的演技遠遠超過了小鮮肉,因為他們是用心在演戲,而且不追逐名利。

所以拿現在的小鮮肉與老戲骨比,完全就不是一個檔次的,小鮮肉的演技真的遠遠趕不上老戲骨。


R娛記


其實回答這類型題目,無異於“頂風作案”。因為你永遠不會料到,哪句話,會刺痛粉絲兒那脆弱的小心臟。

但,有些人就是頭鐵,寧願揹負罵名也要“伸張正義”,例如我。

“小鮮肉和老戲骨之爭”近年來可謂是愈響愈裂。

片酬一億的代表大概就是指只要露臉就有流量的鹿晗、吳亦凡、baby之類;片酬2萬指的無非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張豐毅、吳剛等人。

要說演技有什麼區別,那簡直不要太明顯。看到某乎上的一個比喻,簡直恰當到五體投地。

這就是了。

老戲骨演的戲你看的是戲;小鮮肉演的劇你看的是臉。你問我演技有什麼區別,不好意思,沒什麼可比性,因為我壓根不是衝著鮮肉們演技來的,更何況,他們根本沒什麼演技。

最可怕又直觀的翻車現場大概就是翻拍了。無論是經典翻拍還是小說翻拍,相信我,只要你看過最初版本或者原著,沒有不失望的意外出現。

聽說《亮劍》要出小鮮肉版本了。宣傳海報是醬紫:

這髮型莫不是穿越劇?上戰場的形象確實應該邋遢比較貼合實際,但這灰頭土臉都掩蓋不住的一臉帥氣怎麼就感覺這麼跳戲並且……做作?

可能是自己記憶中的《亮劍》太土了,我只能這樣安慰自己。

無論是小鮮肉還是老戲骨,拍戲最終拼的無非也就是收視率。長得好看的不需要幹什麼往劇裡一戳就有人買賬,我就要天價,怎麼了?!

最後,聽說《仙劍》要翻拍了,我藉此立個flag:我一定不會看的!


四斤


片酬1億的小鮮肉指誰?片酬2萬的老戲骨又是誰?

說實話,片酬1億的小鮮肉不多,片酬2萬的老戲骨倒真是不少。

薪酬巨大差額不是今天才有的,只是流量時代更為突出而已

演藝界一直存在薪酬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只是流量時代更為嚴重而已。

以前頂級明星片酬很高,成龍周潤發周星馳劉德華梁朝偉都是千萬起的,但是他們的片酬都是根據個人的票房影響力和貢獻為基礎的,是努力了一二十年的成果。

20年前的明星片酬表

周星馳的金牌配角吳孟達,片酬可能與周星馳有幾十倍。但你不能說周星馳的演技不及吳孟達。事實上,周星馳創造了一種新的電影風格,給觀眾帶來了特別的體驗。

當然,這並不是說,今天小鮮肉們的天價片酬就合理,很多小鮮肉們不過拍了幾部戲甚至沒有拍戲就紅了,然後動輒千萬的片酬,這跟他們實際的演技根本無法掛鉤,票房號召力也並沒有得到過驗證。


為何投資商願意給演技不佳的小鮮肉天價

電影和電視有一個工作叫宣發。

電影要宣傳引人進電影院看,電視劇要賣給各大衛視各大網站靠版權賺錢。

一部大製作的電影往往要花幾千萬去做宣發,目的也只是告訴大家這部電影上映了而已。

流量時代,投資商只是把宣發的部分費用,拿給了那些自帶眼球的流量明星們罷了。

起初,用自帶流量的小鮮肉百試百靈,電影電視劇總能賺得大家的眼球,雖然現在電影這樣宣傳不一定行了。

電影《唐人街》的宣發費高達1.5億,《捉妖記》則達到了3億。

《紅海行動》的宣發費也接近1個億。

投資商把錢給流量明星,賺了不少眼球,無論票房沒打促進,但也達到了一定的宣發效果,所以他們才願意把錢投給小鮮肉流量明星。



人生有波峰波谷,片酬也是

人在剛出名,或者憑劇大火之時,自然片酬時比較高的,即使是同一個演員,年老、名氣下滑、票房號召力下滑之後,片酬下滑也很自然。

這個在頂級明星身上都很明顯,對於一般演員就更突出了。

發哥巔峰時期,按好萊塢的規則以小時計算片酬,從酒店出門到回到酒店中間的時間都要算,一部電影下來也要數千萬的片酬,偶爾還有票房分紅,但近幾年,發哥的片酬也有下降趨勢,現在的片酬大概跟巔峰時間最少下降了一半。

陳小春在憑藉綜藝《爸爸去哪兒》翻紅之前,商演的價格跟巔峰《古惑仔》時期可能差了很多,但還很少人邀約,還要跟古惑仔兄弟們打包出售。

可是拍了綜藝節目之後,商演價格翻了十倍,而且大把團隊爭著要。

老戲骨也有等級之分,並非一開始演技就好

有一些老戲骨是年輕時因為外貌不佳,沒辦法當上主角,但演技又過硬,才自然而然的從配角演到主要角色,甚至偶爾能稱為主演,老了就變成人們口中的老戲骨。

還有一些人,年輕時演技一般,再加上機遇不好,只能演配角,隨著年紀的增大,演技漸漸磨礪出來,老了被人們叫做“老戲骨”

還有一些人,年輕時也當過主角,但是年紀漸大之後,沒有合適的角色,就慢慢變成了配角,漸漸的演出機會越來越少,認知度不斷下降,偶爾出來,還是被人們稱作“老戲骨”

這其中自然一直留在觀眾視線,而且一直演技不錯的“老戲骨”名氣更大,片酬更高,一集戲片酬幾萬也很正常,一部主要角色的戲,也可能可以拿到上百萬。


黎明:這些小鮮肉生錯了時代,如果早了30年,他們能成為“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中,認真講,除了張學友的歌喉、郭富城的舞蹈,其他並無特別之處,他們的成功有時機和時代的因素,郭富城的演技並不是一開始就好,是在專心投入到演技事業,幾年後才又了質的飛躍。

而劉德華則是拍了七八十部戲後,演技還沒有獲得業界的認可。

黎明雖然拿獎較早,但也並不是演技非常突出的明星。

張學友則是有些角色演得不錯,整體上也不夠歌唱事業那麼突出。


小鮮肉只有經歷被拋棄,才能成長

對於那些因為盲目支持演技不佳的小鮮肉從而使他們拿到鉅額片酬的粉絲們,奉勸各位,為了偶像的長遠發展,還是拋棄他為好,只有經歷了被拋棄,才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陷,才能為了獲得更長遠的發展,而擁有足夠的時間去充電。

人氣只有失去,才知道其可貴。

而要重新獲得人氣,就必須付出艱辛的努力。

車太賢,在《野蠻女友》一炮而紅後,走上事業巔峰,然而不久後就遭遇低潮期,不幸罹患憂鬱症,從中走出來花了很久,自此就對人氣有了充足的認識,現在不僅以頂級明星的身份做著最苦的綜藝,也對演技和演藝事業更加的謹慎認真。

多少老戲骨都是在片場經歷了等待、歧視之後成長的,從配角從更小的角色做起,一點點磨練演技,如果足夠用心又開竅,那麼重新的真正的獲得人們的認可,也指日可待。

羅pd綜藝《花樣爺爺》的李順才爺爺,一輩子對演藝事業兢兢業業,無論任何角色從不抱怨,80多歲背臺詞的功力仍然超越了絕大部分演員,在片場無論等待多久也從不抱怨和生氣。

申久也是一樣,年輕時並未演到主角,只是從配角做起,認認真真,一步一個腳印,到年老時,演技精進,不僅可以做配角,甚至偶爾還可以演到主角。

所以,小鮮肉流量明星的粉絲們,只要你們不再對他們盲從,這些小鮮肉也有被世人廣贊拿到1億片酬也無人反對的那一天。



by 漁人娛己


漁人娛己


小鮮肉的1億片酬是市場價值,而老戲骨所謂的2萬片酬確實自我價值,當然給老戲骨1億片酬他們還是要的,但是你要知道,娛樂圈是一個永遠以年輕人為主導的圈子,畢竟只有年輕的粉絲才會有在自己偶像身上消費的衝動,當一個人到了一定年齡的時候都會理性的去消費了。所以那些上億片酬的小鮮肉更多是因為他們的流量,而且是大部分年輕粉絲的流量,所以他們市場根本不需要他們有太多演技,只要小鮮肉能夠保持住自己的流量就行了。而老戲骨的粉絲群都是以成熟的粉絲為主,所以產生的利益必然沒有小鮮肉的多,片酬自然會比不過小鮮肉。而且老戲骨不能像小鮮肉那樣去靠一張臉+炒作+人設就能吃飯,所以觀眾對老戲骨的要求當然只以演技為基礎了,老戲骨想在圈裡生存下去就需要有真實力了。

所以其實造成這種怪圈現象的還是市場、觀眾的原因,大部分觀眾都不挑剔,明星何必那麼努力的去折騰。

最後放上胡歌和彭于晏鎮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