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100年前,瀘縣耍龍燈是弄個耍呢

作者:四川瀘縣縣立高小畢業生 曾志賢

摘自《少年雜誌》 第九卷 第二號

瀘縣有種風俗,每年到了舊曆正月初九至十五這幾晚上,就有七門五保。多少龍燈出現。講起那些龍燈出來遊行的時候,前有高照一對,接著有一盞紙紮的燈,上面寫著慶賀上元四大字。後面還有許多紙燈。什麼雲裡蝠啊,鬥風車啊,魚兵啊,蝦將啊。名目繁多,真是說不清楚。後又有火彈,球燈,五光十色,煞是好看。其中最妙的卻有兩種,一種是水捧蛇燈,燈中燃著油紙條,二人肩著遊行。忽來忽往,非常靈活。一是龜丞相,扮這龜丞相的人,頭帶著紙糊的丞相帽,揹負筲箕。上畫八卦,手持木瓢,瓢中燃油,腰掛口袋,內裝松香末,時時將松香末灑在瓢內。向上一揚,這煙火足有三五丈高。

最後便是龍燈,龍燈的材料卻不一定,或用紙紮,或用紗糊,燈中也用油紙條燃著,前呼後擁,大概有百餘人。走到街中,口中大呼,拿花筒火炮來,拿花筒火炮來,街坊中有好事的人,就拿出許多花筒火炮,黃煙,地耗子,滴滴金,地花等來,對著龍燈燃放,那時來觀看的人,闐街塞巷,耳中只聽得鑼鼓齊敲,目中只看見火星亂落,那拿玩龍燈的人,赤身跣足,跳躍不已,人人口內含著橄欖,說道可清熱解讀,這個時候,花筒啊,火炮啊,越放越多,不一時,龍燈已燒剩了一個篾筐。耍龍的人,卻不知去向了,唯有龜丞相和水捧蛇,依然在往來跳舞,口內仍是叫拿花筒來,拿花筒來,算是做個餘興。講至此,耍龍燈的風俗已經講完了,這些事情,雖沒甚意思,但也可見從前國內太平,人民趁新年閒空,可以尋樂。近自川滇交閧,土匪蜂起,生靈塗炭,十室九空,雖這小小玩耍事,近數年間,已不可得,哎,我國究竟至何日得太平呢?

上文主要講述了民國時期瀘縣(即瀘州)城內過年時,耍龍燈的熱鬧場面。彼時龍燈和今日之龍燈迥然不同。瀘縣龍舞、耍龍燈之習俗源遠流長,瀘縣也被譽為“中國龍文化之鄉”。在今日之瀘縣,逢年過節,各鄉鎮龍舞表演此起彼伏,如雨壇彩龍、荷花龍、板凳龍、草把龍、水車龍等等,都是人民根據日常生活用具編排的民俗舞蹈。這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雨壇彩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中華神龍“。

雖然瀘縣龍舞之俗在100年前《少年》雜誌中所述和今日有所差別,但昔日之描述可為今日瀘縣之龍舞注入新的靈感和動力,推動龍舞的發展。

注:商務印書館於辛亥革命之年(1911年)創辦《少年》雜誌,取“少年強則中國強”之意。

100年前,瀘縣耍龍燈是弄個耍呢

圖片截自《少年》

100年前,瀘縣耍龍燈是弄個耍呢

100年前,瀘縣耍龍燈是弄個耍呢

100年前,瀘縣耍龍燈是弄個耍呢

100年前,瀘縣耍龍燈是弄個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