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高考那年,爸爸一番話,讓我從抑鬱低谷中爬了起來

又一年高考結束了。

本來是無感的,因為距離我考試的年代已經非常遙遠,等下一次特別關注,估計是等我家孩子考試了吧

可仔細想來,即便我算是高考的既得利益者,考上的是重點大學,但當年還是經歷了一番驚心動魄,甚至差點因為“心裡有病”參加不了高考。我突然想回憶一些事,也要感謝最關鍵的時候,救助我的力量。

高考那年,爸爸一番話,讓我從抑鬱低谷中爬了起來

我是從小比較乖巧那種,成績也一直挺好,但所謂的“好學生”,也有自己的壓力與痛苦:印象中很少有人肯定我有多努力,不管是父母還是老師,盯著的都是成績和排名。

我給自己的期許也高,就想考北大,哪都不想去。

到了高三,每天密集的考試、複習、倒計時,我的神經,繃得一天比一天緊。

終於有一天,當數學老師來到我們班,在黑板上邊講邊寫解題過程,我看著他突然產生了一個奇怪的想法:

再過幾十年,教室裡的所有人,都會因為到年齡自然死亡,既然結局都一樣,老師現在在那講課有啥意義呢?我和同學拼命地學,又有啥意義呢?

忽然,我就對學習、複習沒有任何興趣了,老師說的每個字,我都聽不進去。

而這之後的幾天,情況更嚴重了:我對任何事都無法集中注意力、飯也吃不下去、眼前也出現了幻覺。

我記得有那麼一天,我在學校走廊走著,腳也邁不動了,我倚著牆邊蜷縮著身體、充滿恐懼地打電話給我爸,哭著說,你快來接我吧,我怕死……我現在什麼也做不了了……

我求助不了其他人,卻也特別害怕他對我失望,因為,那個時候距離高考已經不到100天了,快考試了竟然出這種事,我自己也無法接納自己。

之後幾天我都沒有上學。

我問我爸,怎麼辦啊,我這樣沒法考了,我的人生完蛋了。

他當時說了一句話,讓我特別感動:沒事,不考就不考唄,大不了明年再說!

要知道,我爸平時真不是這個風格,他當然對我也有很高的期待,但那個時候他這樣的回答,讓我感覺到了強有力的支撐,我覺得好像忽然一扇緊閉的窗,開了個口子,透了點新鮮空氣進來。

再後來,他陪我去看心理醫生,聽我在醫生的引導下,毫不留情地吐槽父母和學校,出乎意料,我爸就聽著,竟然一點都沒有要糾正、解釋、教育我的意思。

在那之後,我奇蹟般地好了,這場夢魘前後持續了不到15天。

並不是心理醫生多厲害,我覺得醫生基本沒起到什麼作用,主要就是我爸。

事後想來,他給我的不是一根救命稻草,而是告訴我,怎麼樣都可以,怎麼樣都能夠被接受。

我是多麼感恩,他選擇了用這樣的方式對我,而不是批評和指責我啊……

高考那年,爸爸一番話,讓我從抑鬱低谷中爬了起來

後來我還是按原計劃複習、備考,還是挺拼的。那年的數學考卷超級難,我才考了第一天,就知道我上不了北大了,因為數學6道大題,我有3道寫了“解”字,就只能空在那,完全答不出。

所以當我忍住壓力考完第二天,我沒有任何喜悅。

可是我見到了拿著花接我的媽媽和爸爸,他們帶我下館子去搓了一頓。

後來估分報志願的時候,我很低落,我爸過來和我聊天,聊著聊著,他忽然哭了。

天,這是我第一次見他哭!!!

他說,“孩子,爸爸哭不是覺得你考的不好,而是知道你特別努力,特別想上北大,我知道你挺遺憾的。”

輪到我淚崩了。這大概也是第一次,我爸特別正面地肯定了我的努力,讓我覺得,終於即使結果並不如人意,我依然值得為自己全力以赴的過程而鼓掌。

想說,我的父母完全不懂所謂的“正面管教”,我爸曾經因為我看電視影響到了成績而嚴厲地懲罰我;因為我給筆友寫信大發雷霆把所有信都扔了;我的父母,也當過我的面激烈地吵架過不止一次、甚至在年輕氣盛時動過手……

可也是他們,在人生很關鍵的時期,給了我力量與支持。

我聽到過太多關於童年回憶的分享,父母或者是“創傷”的來源,或者在學校、老師給的傷口基礎上撒鹽:

拿高考這事兒來說,有的被父母強行要求報考某個專業;有的到錄取了才知道父母把自己的志願改了,故意不讓她和當時的男朋友一個學校……

而我的一個朋友一直只穿黑白灰的衣服,我好奇地問她為什麼,是因為穿搭好看嗎?她的回答讓我很吃驚。

她說,自己在快高考時突然被學校找家長,說她不好好學習想些“烏七八糟”的事。她很懵,後來才知道,是隔壁學校有個男生給她寫了情書,信她根本沒看到過,就被老師攔截了。

而最讓她覺得羞辱與難過的是,父母站在了老師一邊,也認為“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定是女兒也給了對方信號,狠狠地責罵了她。

這事後來鬧到所有任課老師都知道了,她更加抬不起頭,覺得被人喜歡、以至於被人關注都是一種痛苦。她說,

現在總穿黑白灰,大概是一種後遺症:她由衷地不希望被人關注,從內到外……

高考那年,爸爸一番話,讓我從抑鬱低谷中爬了起來

因為剛好是高考季,回憶起了一些往事,想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挫折、不夠好的環境、不夠溫暖的人與事,甚至有時為人父母本身,就是麻煩的製造者。

但也許那些曾經我們所經歷過的、好的或不好的被對待的方式,都有它的意義,是在提醒我們:

如今自己為人父母了,哪怕曾經在教育孩子上犯過一些錯誤,但要不要為孩子,把那扇愛的小窗開啟,讓他們在最最低谷的時候,也能呼吸……

我們擁有和上一代不同的選擇,對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