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25歲,單身,女會計:北漂2年月薪4K,我還該不該堅持?

畢業選擇北上廣深,另一層意思是選擇了夢想,選擇了不苟且,選擇了想要更好的生活。

會計從業人的疑惑

但具體到現實層面,又是另一番含義。高收入的一線城市,意味著高房價,高消費。剛畢業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畢業生,在舉目無親,凡事都要靠自己的城市裡,生存就是一大難題。

25歲,單身,女會計:北漂2年月薪4K,我還該不該堅持?

就如同這位網友的提問:

匿名:

16年我會計專科畢業,不顧父母反對,一個人背井離鄉,選擇到大城市打拼,學歷低,第一份工作月薪才3.5K,雖然心有不甘但還是咬牙同意了。現在已經工作兩年了,前幾天薪資漲了500,但還是覺得太低了,於是我準備跳槽,在網上平均一天能投幾十封簡歷,但要麼被查看後就沒有下文,要麼被hr標記為不合適,簡直懷疑人生,我都有點懷疑當初的選擇了。

北京會計待遇情況:

25歲,單身,女會計:北漂2年月薪4K,我還該不該堅持?

夢想是閃亮的,但奔赴夢想的道路是坎坷崎嶇的。那該如何縮短現實和夢想之間的距離,不再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呢?

我想應該是要尋求改變。學歷低,就努力利用業餘時間彌補學歷,找不到工作,是不是自己的簡歷有問題?或者是投遞的方式出了差錯?比如像下面這兩位網友說的:

張先生:

北京4K根本生活不下去啊,要麼回老家吧,要麼趁早提升自己,不管是提高學歷還是提升技能,總之不能繼續這樣下去。

王女士:

提升自己是一方面,但是你有考慮過為什麼海投簡歷,依舊沒有迴音嗎?簡歷是求職的第一步,然後是面試,然後是入職,這些項要挨個弄好,比如說,你好好把簡歷優化一下,就算是不海投,也能大大提高簡歷通過率。接著是面試,面試也是有很多技巧可循的,掌握好方法,你就可以更容易的跳槽。

另一種做法是,與你現有的公司談判,你已經做的很好了,為什麼兩年只漲了500?和公司進行薪資談判也是有技巧可循的,同樣厲害的人,漲薪幅度可能千差萬別。

到底要不要堅持做會計

這個問題應該是最近一兩年來很多會計人員的困惑:本身現在工資不高到底還要不在會計領域做下去?會計還沒有有前途和錢途?

這些年我也一直在跟財務打交道,接觸到不少公司的財務部,也認識過形形色色的財務人,有過迷茫也有過感觸。

財務有關的消息很多,典型的如:

傳統ERP軟件業務與財務集成越來越緊密,業務一完成,財務憑證就自動集成了,需要會計做的憑證越來越少;

德勤推出智能機器人,更進一步擴大了自動記賬憑證的範圍,甚至直接覆蓋到審計;

中國廠商推出“財務雲”產品 ,目的是要取代中小企業公司自己的賬套,先是你的帳我幫你管,慢慢就變成了你的財務部我幫你管。

外企把共享中心建到印度去了,中國區的財務部開始裁員;中國的集團企業大範圍推廣共享中心或者實施基礎財務外包,相應地下屬分子公司財務部開始裁員或停止招聘。

這些事情像溫水煮青蛙,慢慢地改變著財務人生存的環境,留下了的人不可謂不艱難 ,相信很多人已經感受到工作不好找,工資漲不起來的困境。

傳統會計在一點點被顛覆,而且未來隨技術的發展,只會更徹底。會計的未來會怎樣? 以下兩點應該已經成為共識:

只要會計還被用作解釋商業活動的國際通用語言,會計不會消失,公司也仍還需要財務。但是基礎會計核算中那些標準的、規範的、重複的工作,勢必會逐漸被機器所替代。

核算會計會變成技術含量越來越低的工作,像共享中心流水線上的實習生,代理記賬公司的初級會計人員,他們很容易就能勝任會計核算工作。這些崗位根本就不愁找不到人,非但不擔心員工流失率,甚至還巴不得有流失率來維持活力,所以這些崗位就是工資不高也不要求做到老。

而企業需要的不再是隻會記賬的基礎會計,而是具備綜合能力的專業財務人員。也就是常說的管理會計,能改善企業管理,防範企業運營風險,為企業帶來價值。比如做投資決策分析、融資、稅務籌劃,這樣的人在財務領域才有發展前途,才會有高工資。但相比龐大的從業隊伍,這部分人才需求相對要少很多。而且越來越多的公司和機構專為企業提供這類服務,像傳統的會計事務所已經可以做稅務籌劃方案、股權設計方案、盡職調查報告。

這樣一來,很多企業財務部就不再配置大量高級財務管理人才,而是有需求的時候找外包。這些崗位仍有高工資,但要得到這些崗位越來越難,競爭越來越激烈。而在企業裡財務人可能做到財務經理就很難再有上升空間。

年輕本就是優勢和資本,如果還年輕,也就還有很多選擇。留還不不留,都來得及仔細思考重新作出選擇;如果已經到不惑之年,多少會有些尷尬,35歲會是很明顯的一個風水嶺,基礎技能準備不勾充分,要再進入全新的領域就會很難。之前也看到很多老會計,40多歲年紀還在做著出納,工資也不可能太高,我想,他們能得到的好機會不太多了。

25歲,單身,女會計:北漂2年月薪4K,我還該不該堅持?

股市裡的每一次下跌和震盪都是換倉的好機會,當然前提是已經在高位的時候騰出了足夠多的資金。同樣,當我們所處的行業進入低谷,同樣是冷靜下來思考和重新選擇的時機,是養精蓄銳等待下一次機會?還是利用以前積累的資源找一個更好的位置?選擇沒有標準答案,也無所謂對錯,無非就是每個人的取捨和權衡。選擇背後的邏輯,是三個維度的考量:我能做什麼、我喜歡做什麼、市場需要什麼。

最理想的狀態是三者能很好重疊,如果不行,就需要作出取捨。

0 1

重新認識自己

真的喜歡財務嗎,適合做財務嗎?這個問題並不能簡單地回答,可能我們認為的優點並不是真正的優點,我們認為的喜歡也並不是真的喜歡,所以需要多問幾個為什麼找到真正的答案。當然也可以藉助一些性格測試工具,像MBTI職業性格測試、DISC性格測試、性格色彩分析,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質,會在行為方式、思維模式上體現出來,做擅長的、有優勢的事情,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 2

瞭解市場需要

富蘭克林說:告訴我,我會遺忘;教導我,或許會記得;親身參與,才可學成。別人的看法永遠只是別人的,可以參考但仍需要有自己的判斷。通過招聘網站、人才市場或者財務人的圈子,是更近距離了解市場真實需求的很好方式。不同工作的招聘要求是怎樣的,需要什麼樣的人,待遇是怎樣的。需要的人多不多,工作好不好找。或者還可以直接去公司面試,不以入職為前提,僅是瞭解行情。親身去看和感受,形成自己的判斷。

0 3

確定未來方式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基於對自己和周圍環境的瞭解,重新確定未來的方向,是留下更好還是應該離開更有機會?即便是留下了繼續做財務,也有很多細分的方向,比如:稅務籌劃、審計、財務分析、財務管理、業務財務,每個子領域需要的能力素質模型又是不一樣的,選擇一個方向,考證、閱讀、參加培訓都可以,深入進去不斷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