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菏泽:坚决推进改革开放 多为发展注入动力——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全市人民砥砺奋进,扎实苦干,菏泽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值此全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本报集中推出一批稿件,反映40年来菏泽各条战线取得的丰硕成果,总结经验,以激励全市人民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继续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为今后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敬请关注!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我市视察,语重心长地指出“菏泽还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深化改革的任务很艰巨”,要求菏泽“要坚决推进改革,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菏泽各级党委、政府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坚决贯彻党中央顶层设计,敢于“摸着石头过河”,开拓了一块块改革“实验田”: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居全省首位,3家企业进入中国500强,东明石化牵头成功组建山东炼化能源有限公司,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棚改规模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创办扶贫车间的做法在全国推广,民生保障得到加强,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9.5%。

截至2017年,全市已有960项重要改革任务落地见效,3项国家级、14项省级改革试点任务顺利完成,有效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誓做改革先行者试点蓄足特色“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抓好试点对改革全局的重大意义,“试点能否迈开步子、趟出路子,直接关系改革成效”。

1977年春天的一个午后,“实在过不下去”的东明县小井村农民签下“生死契约”,悄悄搞起了“包产到户”,比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还早一年。

菏泽是山东省农村改革起步最早的地方,对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推进改革试点有着深刻的体会。

2018年5月22日,郓城县张营供销社配方肥生产基地,李海村的李延兵正在等待自己的配方肥生产、装车,“我种了400多亩土地,供销社全托管,省时省力省钱!”如今,土地托管的做法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在作为试点的郓城县已经发展到近10万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菏泽能不能突出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发展质量和水平。你们要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

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要求就是遵循,就是灯塔,就是指引,就是航标。

工业强市战略、新旧动能转换,对顶层设计的不走样贯彻,带来了一项项饱含菏泽特色的巨变。

菏泽市级班子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甘当改革发展的铺路石,“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在改革中“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多做功在当今利在后世的实事好事。”牢固树立特色就是优势、就是潜力的意识,推进地方特色改革探索,牵引和推动产业发展、扶贫开发攻坚等取得重要突破,拿下多个全国全省第一。

几年间,我市先后承接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土地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国家级地方科协深化改革工作试点市等50项国家级和省级试点任务,为我市优先获取改革红利提供了先机。对承担的改革试点任务逐一建立工作台账,动态掌握试点推进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确保试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效。承担的14项国家级、36项省级改革试点稳步实施,已有17项顺利完成,其余33项均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

定陶区农田水利工程管护试点模式获水利部认可,先后3次在全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单县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获批为示范县。县级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省级试点推行后,财政预算水平、资金管理使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简政放权“刀刀见血”督察暗访“上接下连”

冉晶照明是郓城县一家小型企业,近日因厂房搬迁,法人刘瑞青来到县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变更登记。窗口服务人员发现缺少住所证明这一项。按照以往常规,因为缺少必要的申请材料,该企业需要拿着监管部门的住所使用证明,回到当地政府盖章证明,然后再来申请办理,一来一回就是好几天。“没有营业执照复印件,订单就没有了。”刘瑞青很无奈。让刘瑞青没想到的是,2017年县里推行“容缺审批”制度改革,让他顺利办理了手续,为企业挽回了订单。

据了解,2014年以来,我市累计取消行政权力事项89项、承接194项;公布第一批实施的“零跑腿”事项19项、“只跑一趟”事项190项,工商注册发展到“三十一证合一”;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249个项目通过财政部审核,其中国家级示范项目8个、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创新优化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模式,中央改革办《改革工作简报》曾予以印发,2016年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

有人感慨,简政放权如同“割肉”,常常是“刀刀见血”。那么,菏泽各部门的权力事项究竟该如何“砍”下去?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市各部门站在改革大局、发展全局推进改革,勇于直面本部门本系统本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敢于刀刃向内、动自身的奶酪。据统计,通过精简事项、优化流程、减少环节,市级行政许可实现总审批时限从16988个工作日压缩至5318个工作日,压缩了70%。持续加大督察力度,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与此同时,我市严格按照中央“三督三察”要求,把督察作为推动改革、检验成效、发现问题、促进落实的重要利器。

2014年以来,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改革督察机制的通知》《关于运用暗访方式促进改革落实的通知》等12项制度性文件,确保改革督察“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聚焦改革方案、改革试点、热点难点等课题,建立改革督察清单,运用书面调度、实地查验、座谈交流、暗访摸查、随机抽验等形式,就公立医院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等100多项重点改革事项开展了专项督察,督察建议直接进入市委、市政府决策。对督察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相关单位和部门,逐项跟踪督促整改。2017年,市委深改组先后9次对整改不力、落实不到位的县(区)和市直部门进行了通报,促进了有关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

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公平感”“幸福感”

菏泽人深知,全面深化改革是重大政治责任。履行改革主责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这根思想神经一时一刻也不能放松。

目前,40次领导小组会议、100多个改革方案的审议,50余次单项情况汇报的听取,标识着我市全面深化改革机制化和高质量的推进。着眼于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可控性和有效性,探索形成以三项改革推进责任机制、三项改革督察落实机制和三项改革创新激励机制为内容的“三个三”改革落实机制,有效保障了改革工作规范化。

“现在的日子好多了,都多亏了好政策。”2018年5月21日,鄄城县董口镇因病致贫的后宋楼村村民蔡秋平在村头的返乡创业点就业,家庭收入增加,心情格外高兴;

在曹县,丁楼村村民任庆生上世纪90年代背着产品到全国各地上门推销,如今在淘宝网上卖起了演出服饰,年销售收入超100万元;

院落干净,房间透亮。日前,在牡丹区夹河赵行政村特困户张玉兰的家中,作为危房改造项目的受益者,她乐呵呵地说:“这是俺的新家,去年9月份搬进来的。”

无论是蔡秋平、任庆生还是张玉兰,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都感到了贫困和窘迫的远去,原来不敢想象幸福感和获得感,现在已经成为自己的切身感受。

这得益于我市对社会事业方面的改革。

围绕沉甸甸的民生问题,菏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倾力打造新常态下的“民生改善升级版”,将广大群众更多的 “期待感”转化为“获得感”“公平感”“幸福感”。

我市大力推动返乡创业,在全国率先设立市级返乡创业管理服务中心,在大中城市设立34个返乡创业服务站,吸引7.5万人返乡创业,带动21.5万人就地就近就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校长职级制改革全面完成,全市1668名公办中小学校长一律取消行政级别,并建立了职级认定、任期交流、薪酬激励等配套制度。公立医院改革扎实推进,医联体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蓝天白云天数由2014年的145天增加到2017年的253天。

《新华社山东要情动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改革内参》和省委《改革情况交流》等权威平台都刊发了我市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