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股票都說上證指數,不說深證和創業指數?

易怒的河馬


為什麼大家研究股票都喜歡說上證指數,而較少說深證和創業指數。原因是幾個方面的。一是上證指數是新中國證券市場第一個成立的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是1990年成立並開始交易股票的。深圳證券交易所是1991年成立並開始交易股票的,深圳證券交易所晚於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於是大家習慣於用上證指數來說股市。

二是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都是大公司,流通盤大的上市公司都是在上海交易所上市,流通盤較小的上市公司都在深圳交易所上市交易,後來有了中小板和創業板,於是就約定俗成地形成了中小板和創業板的股票在深圳交易所上市交易,主板規模較大的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當這種格局形成後,上證指數的漲跌就更能代表整個證券市場,因為,上證指數里面權重股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而中小板和創業板所佔權重較小,不能代表整個證券市場。

三是,後來國際上先用股指期貨也是用的上證50指數做為參與,例如,新加坡的富時A50股指期貨,當國際和國內的股指期貨都選上海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作為參數時,上證指數的代表性就更進一步加強了。

四是專業的機構研究股市都習慣用上證指數來判斷,專業的證券研究機構對股市的研發報告用上證指數較多,久而久之,投資者也習慣了用上證指數來說股市。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創業的難題,生活的難題,企業發展難題,產業升級的難題,資本運作的難題,理財投資或融資的難題也歡迎從我的首頁導航條中點擊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在A股市場的各種表述中,有時候說大盤股指,其實指的就是上證股指,也有的人稱為滬指。而絕大多數的股評分析家都會以上證股指為參照,進行市場的整體分析。


這裡有幾方面原因:

第一個方面原因,上證股指集中的都是A股市場的巨無霸,都是盤子比較大,市值比較高,各行各業龍頭地位的上市公司。它們佔有市場的比重非常大,可以說它們的走勢關乎著市場的整體局勢,所以在分析市場整個盤面的時候,一定會首先關注上證股指的走勢。

第二個方面原因,A股市場最大的不變就是永遠變化,其實在A股市場做評論員是非常辛苦的,因為你永遠處於錯與對的邊緣,稍一不留心就會出現打臉的情況。而創業板或者深成指波動一般都比較大,情緒化交易比較嚴重,有的時候短期方向並不明確。而上證股指則相對平穩,大致符合市場的運行規律,波動越小,相對結構越清晰,所以從這個維度來說,分析上證股指的走勢相對更客觀些。

第三個方面原因,政策在A股市場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政策導向決定著股市的走向,而上證50的權重藍籌公司就是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它代表著市場政策的風向,也代表著未來的國家戰略,所以說它的走勢具有非常清晰的政策引導,所以也必須重點關注。

雖然上證股指比較重要,但由於盤子比較大,市值比較高,波動率過小。對於散戶來說,更願意關注創業板或者是深成指的票,有的時候會出現,看上證股指的臉色,做創業板的票,轉A股市場的錢。


小散李大鵬


發表下我個人的看法:

首先我們要知道上證指數,深證指數和創業板指數該代表什麼意思?這樣就很好理解了

上證指數:上海證券綜合指數簡稱“上證綜指”,其樣本股是全部上市股票,包括A股和B股,反映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價格的變動情況,自1991年7月15日起正式發佈。

深證指數:深證指數是指由深圳證券交易所編制的股價指數,該股票指數的計算方法基本與上證指數相同,其樣本為所有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股票,權數為股票的總股本。由於以所有掛牌的上市公司為樣本,其代表性非常廣泛,且它與深圳股市的行情同步發佈,它是股民和證券從業人員研判深圳股市股票價格變化趨勢必不可少的參考依據。

創業板指數:創業板指數也稱為“加權平均指數”,就是以起始日為一個基準點,按照創業板所有股票的流通市值,一個一個計算當天的股價,再加權平均,與開板之日的“基準點”比較。


所以在弄懂各個指數的所代表的的含義之後就不難發現,股票總是看上證指數而不說深證和創業指數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個方面原因,上證股指集中的都是A股市場的巨無霸,都是盤子比較大,市值比較高,各行各業龍頭地位的上市公司。它們佔有市場的比重非常大,可以說它們的走勢關乎著市場的整體局勢,所以在分析市場整個盤面的時候,一定會首先關注上證股指的走勢。

第二個方面原因,A股市場最大的不變就是永遠變化,其實在A股市場做評論員是非常辛苦的,因為你永遠處於錯與對的邊緣,稍一不留心就會出現打臉的情況。而創業板或者深成指波動一般都比較大,情緒化交易比較嚴重,有的時候短期方向並不明確。而上證股指則相對平穩,大致符合市場的運行規律,波動越小,相對結構越清晰,所以從這個維度來說,分析上證股指的走勢相對更客觀些。


第三個方面原因,政策在A股市場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政策導向決定著股市的走向,而上證50的權重藍籌公司就是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它代表著市場政策的風向,也代表著未來的國家戰略,所以說它的走勢具有非常清晰的政策引導,所以也必須重點關注。


本文部分內容綜合自網絡,主要目的在於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侵犯你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


守候Li


股市行情的好壞都是說上證指數,上證指數的漲跌就是代表著A股市場的漲跌,而不會去刻意去分析深證指數和創業板指數,大家都是圍繞上證指數來為參照,原因有以下幾點:

原因一:因為任何一個國家的指數都會選定一個指數為整個股票市場的代表,這是股市的定律;類似美國股市,主要指數是道瓊斯指數,其次就是納斯達克指數和標普500指數;還有香港主要指數恆生指數,其次就是國企指數,紅籌指數,標普香港創業板指數等;所以A股也不例外,A股的主要指數是上證指數,而深證指數和創業板指數,中小板指數等都是成為輔指數。

原因二:因為上證指數在A股市場權重非常高,很多巨無霸的公司都是登入上證指數,而且這些巨無霸的漲跌是最能影響整個股市的漲跌,類似那些國有企業都是在上海主板上市,而不會選擇深圳主板上市;正因為上證指數佔比權重高,漲跌影響整個股市行情,所以大家說股票都是選定上證指數為參照,而不會選擇深證和創業板指數分析。

原因三:因為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個領頭羊,有一個突出者;像A股市場關於政策指導的都是上證指數為主,只要政策指導利好上證指數的整個股市都是能彪起來;反之假如政策只是利好創業板指數的消息或者深證的消息,股市會出現分化,並不會帶動整個股市上漲。從這裡就可以充分說明,上證指數才是A股的具有說話權,具有領導能力,具有影響力,這就是股票都說上證指數的原因之一。

原因四:因為大家的習慣問題,不管是各大官方網、媒體、財經評論員,分析師或者股民投資者每天都是關注上證指數的漲跌,只是分析上證指數的行情,從而不會去主動分析深證指數,創業板指數,中小板指數;已經讓大家養成了這種思維,看股票行情的好壞,就看上漲指數的漲跌,從而讓所有人都養成一種只分析上證指數為主參照,而不會去選擇深證和創業板指數為參照。

A股市場就這樣,以上四大原因就是為什麼股票都說上證指數,不說深證和創業指數的真正原因。整個A行情都是看上證指數臉色吃飯,只有上證指數好大家才好,不分析上證指數難道分析其他沒有領導性的指數沒有意義,這就是大家看上證指數的真正原因。


老金財經


這是歷史遺留的習慣問題。

上證指數發佈是1991年,以1990年12月19日為基準日,基準指數100點,深證指數發佈是1994年,基準指數1000點。深證指數發佈時上證指數已經好幾年了,上證指數已經先入為主深入人心了,一說大盤指數肯定就是上證指數,而且在後面很長一段時間,滬交所的成交量遠大於深交所,質量數量都要高,上證指數對市場走勢起到決定性影響,自然以上證指數代表整個股市的走勢了。

後來深交所中小板、創業板不斷擴容,交易量已經超過滬交所,尤其是創業板指數成為市場情緒的靈敏指標,上證指數很多時候反映不出市場的真實情況,要結合創業板指一起應用,但是這麼多年我們已經習慣了大盤指數代指上證指數,所以現在一說大盤仍然默認是上證指數。


題材挖掘老劉


為什麼股票都說上證指數,不說深證和創業板指數?上證指數的編制是有缺陷的,但它之所以能成為滬深股市最具關注度的指數,跟市場長期運作而逐步約定俗成有密切關係。

在90年代初滬深股市剛剛成立時,買賣滬市股票的股民一般就看上證指數,而買賣深市股票的股民都要看深圳綜指,這兩個指數都是綜合指數,即滬市或深市所有的股票都包含在內參與指數的計算。

比如上證指數,其理論算法是:今日上證指數=今日滬市每個股票總市值(股價×總股本)之和/基期(1990年12月19日)滬市每個股票總市值之和×100(乘數100起著放大的作用)。但這個算法只適合於上交所成立之初,今日和基期股票一樣多,才能互相比較。隨著股票的陸續發行上市,這種比較就不對等了,因而目前上證指數的真實算法是把理論公式進行變形後形成的連環算法:今日上證指數=今日滬市每個股票總市值之和/昨日滬市每個股票總市值之和×昨日上證指數。這種算法,不是純粹數學的變形,在新股上市前後和分紅送股除權前後,股票的個數和股票的價格或數量就能巧妙地切換過來。深證綜指的算法與上證指數基本一樣,基期是1991年4月3日。

後來,深交所借鑑香港恆生指數和美國道瓊斯指數這些成份股指數的做法,選取40個股票編制深證成指:今日深證成指=今日成份股流通市值(股價×流通股)之和/基期(1994年7月20日)成份股流通市值之和×1000,並在實際計算中採用了上述的連環算法。有了深證成指後,深交所一般都在行情軟件最顯眼的位置揭示深證成指,而深證綜指還在編制,只不過在軟件中要自己搜索找出來。但由於我國股市的特點就是股票輪炒,40個成份股能否代表深市的情況就存疑,股民對深圳成指還是不太適應,深圳綜指找起來又麻煩,大家就逐漸把眼光轉移到老牌的上證指數上來了。2015年初,深圳成指的成份股擴容到500個,部分股民也慢慢適應它了,但上證指數的獨特地位還是無法撼動。

上證指數用總股本作為權重來計算指數是失真的。2005年之前,很多股票的流通股只佔總股本的三四分之一,大量國有股、法人股(私企只有法人股)是不能流通的,這是市場成立之初的“穩妥”想法,發行公眾股在市場中流通,但大量股份不能流通,防止被別人控股,也避免對市場形成太大的衝擊。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上市公司方面發覺,發生併購的可能性較小,而這麼多非流通股如果能賣出,那就是一筆鉅款呀。每當有“國有股減持”的傳聞出現,股市就應聲下跌,因為股民只買單公眾流通股,非流通股想來搶錢,大家只能以腳投票了。但是,2005年到2007年,國有股減持搖身一變為股權分置改革,通過給當時股民送股補償的辦法,改革順利地進行下去。配合這場天翻地覆的改革,上證指數也從2005年6月6日的998點上升到2007年10月16日的6124點。後面,隨著股權分置改革效果的漸次顯現,很多企業的非流通股經過一定限期後就可以流通了,上證指數在股改前後的對比就顯得反差很強烈,2007年6124點時的滬深股市流通市值才8.5萬億,而到了2015年6月12日的高峰5178點,滬深股市流通市值已經到了57萬億,現在這個數字又回到43萬億。股改和新股上市的疊加作用,使得上證指數的分析意義讓步於流通市值了。

2000年左右,深交所準備學美國納斯達克市場搞創業板,主板股票的發行就交給上交所了。後來由於納斯達克股票在2001年見頂回落跌幅太大,創業板的想法就暫時沒法施行,又搞了折中的方案:2004年中小板上市。直到2009年,創業板才成功實現。這樣,中國最大的公司尤其是大型國企很多都集中在滬市主板上市了,這使得原本是綜合指數的上證指數也具有一些成份指數的特點,因而儘管上證指數的算法存在不足,但大家還是最關注這個讓股民又愛又恨的獨一無二的股價指數。


JohnTim2019


上證指數是中國最早發佈的指數,這一指數自1991年7月15日開始發佈。上證指數是根據在上海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根據市值的大小,按照一定計算方法編制的指數,一般由大盤股和藍籌股組成,都是業績相對穩定的大公司。

我們平時說的指數主要是指上證指數,因為它包含了大部分中國最大的上市公司。中石油,工行,石化,中國人壽,中行,神華,平安,招行,交行,中國鋁業等前十大權重股,市值合計約佔上證綜合指數的60%。

上證指數目前採用派許加權方法,以樣本股的發行股本數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所以市值越大,在漲跌的過程中對大盤的影響越大,進而對整體股票市場的影響也大。上證指數的上漲下跌通常都會影響到深證指數和創業板指數。

而深證指數代表的一般都是中小盤股和二線藍籌股組成,以中小型公司為主。深證指數的權重股漲跌會對深證指數有較大影響,進而會對代表小型公司的創業板指數有一定影響,但對上證指數影響較小。

所以在股票市場,我們指的指數一般都是上證指數。

如果您覺得有用,歡迎關注,評論轉發收藏。



投基摸股


在中國的股市,比較有代表性的指數不僅僅上證指數,深圳和創業板指,還有中小板,中證500,滬深300等等指數。

大家經常都用上證指數的原因無非是以下幾點。

01,原因

首先是習慣。上證指數是最早的指數之一,所以從90年代開始,所有跟股市有關的新聞,都會提到上證指數。

慢慢的,不管是媒體還是普通股民,都已經習慣了用上證指數的漲跌來評判股市的漲跌。

其次是地位。滬深兩市對比起來,滬市的上市公司中藍籌權重股更多,央企國企更多。他們往往代表著政策的變動,代表著經濟層面的變化。

這些上市公司,體量大,市值高。所以更經常的使用上證指數來代表股市。

02,代表性

但實際上,上證指數對整個股市的代表性,並不是太充分。

比如10年前的上證指數是在2900多點,今天的上證指數依然是2900多點,但是10年過去了,難道股市真的沒漲嗎?

包含3401支成分股的中證全指,在這10年裡,漲了29.45%,這個其實更具有代表性。

或者大家喜歡投資藍籌股的,可以看一看,滬深300上漲了21%;喜歡中小市值公司的,代表性的中證500上漲36%;與上證指數對比,我們發現,深證綜指上漲59%;

代表中小板表現的,中小板綜指上漲96%;代表創業板的創業板指,上漲65%;不過,深圳成指,過去10年下跌19.7%。

所以,使用上證指數代表整個股市,顯然是不全面的。

“財說得明白”,這裡用簡單的語言,把理財的東西說得清楚明白。已經發表的文章,包括房產,基金,銀行理財,黃金等,有些熱文已經收錄在菜單裡,請你關注,在後臺查看菜單。


財說得明白


上證指數自1991年7月15日開始發佈,是把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所有股票都納入計算的綜合指數,反映滬市股價變動的整體情況。

上證指數的理論算法是:先計算當日每個股票的總市值(價格乘以總股本),彙總起來,就是當日滬市的總市值。再除以基期1990年12月19日滬市的總市值,然後乘以100這個放大因子,就得到上證指數。

在上證所成立初期,股票就是寥寥可數的那幾個,分子分母是可比的,以上算法還可以施行。隨著後面新股的陸續增加,分子與分母不可比了,明顯不能按以上公式計算。解決的辦法也不難,只須把公式稍為變形就可。現在上證指數通常的算法是:今日上證指數等於今日滬市總市值除以昨日滬市總市值,再乘以昨日上證指數。這個連環算法,解決了某些日子又有股票新上市或股票出現分紅送股除權的新問題。

上證指數以總股本為權重參與計算,但在股票行情中,只有流通股才能參加交易,這是它在算法上的重大不足之處。例如2007年11月5日中國石油在上證所上市,按新股計入指數的規則從第11個交易日開始就納入上證指數的計算。當時中國石油的流通股是30億(上市三個月後網下配售的10億股上市,流通股增加到40億),而那時中國石油的總股本有1830億,因為按總股本計入上證指數,中國石油成為第一權重股,這種流通股與總股本的巨大差別形成的槓桿現象使中國石油常常受到大資金的操縱。當然現在中國石油已經全流通了,操縱的難度明顯增大了很多。

由於中國股市新股上市時有部分股票要在一兩年或幾年後才能流通,這使得上證指數的算法缺陷一直沒有得到糾正。後來在編制上證50、滬深300等指數時,都注意到這個問題,改為採用流通股作為權重了。

在行情軟件上,除了顯示上證指數的分時圖外,有很多軟件還顯示上證領先指數,即在計算上證指數時去掉總股本權重得出的結果。此時小盤股相對活躍,上漲時該指數經常跑在上證指數上方,下跌時一般位於上證指數下方,故稱領先指數。

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深圳綜指也是把深交所全部股票都計算在內的,原來買賣深市股票的投資者很重視深圳綜指。但在1995年以後,深交所學習美國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和香港恆生指數等的編制方法,選取40只股票編制深圳成指,在行情發佈時以它作為深市的風向標。1995年2月20日開始發佈深圳成指,以1994年7月20日為基日,基日指數定為1000點,算法類似上證指數,但權重由總股本改成流通股。

自2015年5月20日起,為更好反映深圳市場的結構性特點,適應市場進一步發展的需要,深交所對深證成指實施擴容改造,深證成指樣本股數量從40家擴大到500家,以充分反映深圳市場的運行特徵。

但美國、香港股市重視成份股投資的做法在中國卻行不通,滬深股市還是以板塊輪動來做行情,因而股民一般都不看重深圳成指,雖然深圳綜指仍可以查到,還是不如深圳成指那樣位於行情軟件最顯眼處,大家也就慢慢地淡忘了它。再加上後來深市又有中小板和創業板指數,所以在衡量主板的情況時,投資者基本只看上證指數了,各種股市報道和分析也著重在它上面。這提高了頗有爭議的上證指數的地位,圍繞著它的博弈和操縱日趨白熱化。

以上是丁丁對為什麼股票都說上證指數,不說深證和創業指數?的回答,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如果有任何疑問,可隨時聯繫丁丁,丁丁會在第一時間給你答覆


人人都是交易員


截止今天上海證券交易所總市值32萬億流通市值27萬億共1495只股票。深圳證券交易所總市值21萬億流通市值15萬億共2167只股票。創業板總市值5萬億,共742只股票。2015年5月20日前深成指成份股只有40只,並持續十多年,所以股市分析師、專家就把深成指忽略不計了,什麼嬰兒底之類控指數更方便了(其實A股最初僅指上海證券交易所,賬號以字母A開頭,所以A股僅代表上海證券交易所。)久之聽多了股票分析師連媒體也直接把股市叫做A股了,大小盤股不分開科技股與傳統工業股不分開,只說A股指數根本上是沒有意義的。簡單地說上證指數僅代表35%的股票你有65%的幾率可能買的不是A股,世間事大抵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