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情繫家國,綻放芳華!記原焦作話劇團團長、退伍軍人史國華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之後,中原地區的老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災民流離失所,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為了活命,史家人決定和村民們一起逃荒西安,走上漫漫“闖西關”之路。

那一年,六歲的史國華清晰地記得,白莊村的老舅一頭挑著傢什,一頭挑著幼小的史國華,一步步艱難地把他和家人送到了黃河南岸。

沒有目的地的逃命遷徙路,處處艱辛。討口糧,扒火車,懂事的史國華蜷縮在水洩不通的車廂裡,看著車頂也坐滿了飢餓的災民,有時火車穿過一個山洞,就有人不幸從火車頂上喪命。這樣的畫面如今回憶起來,仍讓年近九旬的史國華心酸流淚。

情繫家國,綻放芳華!記原焦作話劇團團長、退伍軍人史國華

史國華老人獲得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紀念章

好不容易逃到了西安。但是彼時的西安,到處是逃荒落難的人,史國華一家幾口人,每天食不果腹。揀煤渣,拾破爛,怎麼吃上飯,活下來,成了少年的史國華最愀心的問題。思來慮去,最終,他想到去學唱戲。雖然家人並不看好當時的“戲子”行當,但無奈沒有別的活路。就這樣,13歲的史國華報名去了西安當地的戲班學京劇,唱唸做打,苦打基本功。因為吃苦耐勞,爭強好勝,很快成為戲團裡獨擋一面的文武老生。史國華後又在西北戲劇學校系統學習了七年,得老師口傳身授。更幸運的是,他後來有幸拜師京劇大師馬派藝術創始人馬連良先生的叔伯兄弟馬最良先生為師,精學馬派藝術。馬連良是著名的“四大鬚生”之首,他開創的馬派藝術影響深遠,是我國京劇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而馬最良8歲登臺,13歲唱正戲,少年即嶄露頭角,與李萬春、藍月春、王少樓並稱為“童伶四傑”。 在京劇界,有“南麒(麟童)北馬(連良)關外唐(韻笙),西北有個馬最良”的雅稱。在馬最良的傾囊相授下,史國華的技藝日漸璀璨,曾在蘭州掛牌演出,成為梨園界的佼佼者。

1949年,馬最良先生在蘭州參軍,隨王震同志的部隊開赴新疆,後來成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京劇團,他任主演。而史國華也在1949年8月28日,從蘭州市報名參加了人民解放軍。在部隊文工團,史國華如雨得水,感受到新中國成立、終於當家做主的自豪感和責任感,讓他積極以藝報國,成為文工團最活躍的骨幹。後來,史國華隨團轉至西安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政大學,該校建在西安南郊王曲鎮,系黃埔軍校第七軍校的舊址。在這裡,他更是一邊接受部隊洗禮,一邊積極向隊友們學習。

1951年,接到上級命令他和隊友們被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志願軍第一軍直屬文工團,奔赴抗美援朝一線。文藝也出戰鬥力,當時周總理親自對志願軍文工團做出指示:要深入前線,把文藝節目送到各個部隊,一個不能拉下,既要表達人民軍隊和志願軍的情意,又要為廣大志願軍一線鼓勁加油。

情繫家國,綻放芳華!記原焦作話劇團團長、退伍軍人史國華

為此,史國華帶領隊員們一起出入冒著槍林彈雨,無論戰爭條件多麼艱苦,他們堅持每天把一個熱血沸騰,鬥志昂揚的歌舞戲劇作品送到志願軍身邊,新編了以抗美援朝為主題的話劇《炸坦克》、《打坑道》、《坑道兵》等,為大家奮勇殺敵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在一次演出中,子彈意外飛來,史國華看著疾速的子彈硬生生地消掉了戰友的半個胳膊。

1953年7月,隨著《朝鮮停戰協定》的簽訂,抗美援朝勝利結束。但史國華所在的文工團一直隨保衛司令部駐紮朝鮮。1956年,他第一次回到家鄉溫縣,和溫縣招賢鄉安樂寨村的姑娘王志英結婚,新婚不久就又回到朝鮮。

情繫家國,綻放芳華!記原焦作話劇團團長、退伍軍人史國華

史國華夫婦年輕時合影

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史國華清晰地記得,文工團隨保衛志願軍司令部最後一批撤離朝鮮。撤軍的那一刻,周總理像一個普通的文藝宣傳員一樣,手持紅旗,和隊員們一起為部隊志願軍戰士搖旗吶喊,加油鼓勁。


情繫家國,綻放芳華!記原焦作話劇團團長、退伍軍人史國華

焦作市老區建設促進會副會長史國文一行看望史國華夫婦


也就是槍林彈雨的歷練,積澱了史國華不一樣的家國情懷,也煉就了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心中一直裝著人民,裝著黨的事業的品德與情懷,從此伴隨了他一生。

抗美援朝結束後,史國華從朝鮮回到開封紅洋樓,繼續在第一軍軍部文工團工作,每天不分晝夜奔波在軍營,進行慰問演出。

1958年的一天,在安陽演出時,得知新婚妻子分娩,他才第一次請假看望妻子和剛剛出生的女兒。

哪裡需要,就到哪裡。1958年,史國華再次聽從部隊安排,調入國防科工委下屬於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線文工團,擔任火線文工團宣傳組組長,平日裡作為歌舞隊一名話劇演員積極參與各種作品的創作。妻子王志英也於1959年年初到來到部隊,作為隨軍家屬在部隊招待所工作,夫妻倆從此才有機會夫唱婦和。

這段時間,史國華和戰友們還一起經歷過資格考察,得以入駐北京中南海,每週週末為毛主席、周總理、朱德司令等國家領導人進行文藝表演,讓他們在這難得的週末休憩片刻。最讓史國華一生為之驕傲的是,毛主席1958年來到在鄭州河南飯店召開文藝工作者座談會,史國華作為部隊文工團代表有幸坐在毛主席身邊。毛主席饒有興趣地觀看了話劇《紅旗舞》,豫劇《穆桂英掛帥》等地方文藝精品節目,並不時就節目背景、內容、形式和史國華攀談。談笑間,還給史國華遞過一盒煙。散會時,會議組給每個人又發了兩盒,從不吸菸的史國華小心翼翼珍藏起來,甚至把毛主席未吸完的半截煙也暗自揣了起來。回家部隊,戰友們聞訊都跑過來搶這珍貴的禮物,連毛主席留下的珍貴的半截煙也被隊友硬生生搶走了。

情繫家國,綻放芳華!記原焦作話劇團團長、退伍軍人史國華

史國華所在的火線文工團演出革命現代劇《沙家浜》劇照

在耿直的史國華看來,自己就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1959年,又一個人生轉折開始了。當天,夫婦倆又隨隊伍被派往酒泉衛星基地。那時,核實驗基地建設工作處於絕對保密狀態,夫婦倆誰也沒有想到,自己這一去,不僅與家人斷絕了一切聯繫,而且一去就是22年。而自己從事的竟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參與核試驗基地。

在這裡,他在文工團仍幹老本行。1969年文工團解散後,先在五站紅星站呆了三天,負責導彈回收工作。後下部隊到團級單位修理營擔任副政委,後來又到後勤部政工科擔任副科長,這一呆就是22年。四個子女都相繼在這裡出生長大。

而據中國核試驗基地首任司令張蘊鈺回憶,當他1958年12月份第一次風塵僕僕來到城南關駐地時,見到了來此工作已幾個月的史國華、張志善、衛壘和常勇等人。稍事休息,一行人便對基地情況進行研究和探討,最終決定另選場址。

12月15日,張蘊鈺回到敦煌。經過準備,張蘊鈺、張志善、史國華和總參測繪局朱局長帶領勘察隊員上路了。他們分乘4輛吉普車、4輛生活車,攜帶10天飲水、油料、帳篷和一部電臺,於12月24日出發,經玉門關一直向西,方案中最西一個地方是在羅布泊。那裡河兩岸有柳樹、蘆葦,成群的黃羊在落日的河邊飲水,不遠處水鳥悠閒地起飛……

第二天,他們乘興逆河而上,向西行出百餘里路,來到一片開闊平坦的戈壁灘上,選一箇中心點,分東南、東北、西北、西南方向踏查地形地貌,就地打下了一根木樁——從此,我國核武器大氣層試驗靶場選定了!

史國華作為前鋒先是在和戰士們一起挖地窖,打土坯蓋簡易營房。營房的門前,戰士們用一把把的麻黃草紮成一棵棵人造樹,整個軍營便洋溢出春天一般的勃勃生氣。

1960年3月,工程兵部隊和新疆軍區調撥的部隊陸續到位,從地方調來的建築公司、工程隊也相繼到達基地,整個施工隊伍已近2萬人。核基地的基本建設工程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黨中央作出“一年建成,越快越好”的指示,就是一道命令。為此,基地黨委提出“就地取材,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工作方針。從1961年到1962年,部隊修築公路540多公里,建起基地機關辦公大樓、宿舍、學校、幼兒園、俱樂部、自來水廠、電廠等建築設施,打成14眼水井,建成一座88萬平方米的簡易機場。後來,這個機場擴建成國家一級軍用機場,歷次氫彈試驗的載彈飛機都從這裡起降,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乘專機在這裡起落。張蘊鈺在離休之後的回憶錄中曾這樣寫道:“我們這支部隊戰勝各種困難的歷史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兩萬建設大軍上的每一個人都是一段光輝燦爛的文字。”

1963年冬天異常寒冷,第一場大雪壓塌了基地許多宿營的帳篷和地窖。茫茫的戈壁灘變成一片冰雪的世界。上萬名創業者在冰天雪地中夜以繼日地揮汗奮戰。高高舉起的鐵鎬砸下去,只留下一個白印子。到處都有隻穿一件單衣幹活的士兵。戰士們把午飯帶到工地上來吃。饅頭凍硬了,找些乾柴架起來燒一燒,烤熱一層剝一層,吃完了,抓一把乾淨的雪填在嘴裡。

終於熬過了1963年嚴酷的冬天,1964年又是一個多風的春季。一首歌曲“飢餐沙粒飯,笑談渴飲苦水漿……”成為真實的生活寫照 。而對史國華來說,這段日子,也是他和火線文工團的隊友們激情創作的最佳時期。他們先後排練了一個又一個舞臺話劇,豐富隊員們的文化生活,為大家在困難時間鼓勁加油。那時史國華夫婦和鄧稼先先生就住在一起。鄧稼先親切地稱王志英為小鬼,時常一起小坐交流。

1964年10月16日15時,鐵塔附近戈壁灘上的石子化成了一粒粒黑豆狀,大地變成了一片鬆軟的焦土,總指揮張愛萍第一時間拿起了電話,興奮地向周總理報告:“我們成功啦!原子彈爆炸成功啦!”第二天,《人民日報》套紅標題發出《號外》,全文發表了公報、聲明和賀電。中國擁有核武器的消息立即傳遍了全世界。而史國華和隊友們也都處在高度亢奮和極度激動之中,重複收聽著廣播裡傳來的播音員那興奮的聲音。

50年光榮的軍旅生涯,22年艱苦的核試驗基地歲月,如今都成為史國華一生的驕傲。

當幾年前一本在題為“獻給為‘兩彈一星’戰鬥在戈壁灘上的文藝戰士們”的畫冊上,記錄了史國華和戰友們創作的大量話劇作品。至今,史國華一直小心翼翼保存著,這段歷史,他始終珍藏在心,從不向人炫耀。

2019年,長篇電視連續劇《有個地方叫馬蘭》,記錄了馬蘭核試驗基地創業初期,官兵們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克服物質匱乏、設備落後、人才不濟等困難,建成核試驗靶場,併成功進行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的,奮鬥故事和傳奇經歷中,張蘊鈺為首的一批馬蘭人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這種馬蘭精神成為鑄就共和國核盾牌的精神動力,也成為史國華一生的踐行。

1981回到地方後,史國華轉業到地方,安排他到家鄉焦作市擔任市文化局副局長。但他仍像部隊一樣,每天帶著隊員們下鄉慰問演出,沒在辦公室閒坐一天。脫下軍裝的他卻始終按照軍人的要求嚴格自己及家人,後來被安排到焦作市戲校擔任黨支部書記,他還是奔波一線,直到1991年退休。即使工作生活上受到不公平待遇,他都如食甘飴,樂享生活,從來沒有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兒子就業他不管,就連老年時自己患重病就醫,他都不讓家人去醫院麻煩熟人。他說: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給組織添麻煩。

情繫家國,綻放芳華!記原焦作話劇團團長、退伍軍人史國華

北孟村村兩委會幹部看望史國華


如今,老人已經89歲,仍和愛人擠在當年退伍時安置的一間陰暗狹小的居民樓裡,粗茶淡飯,生活寧靜淡泊。唯有偶爾提起軍旅生涯,他的雙眸才綻放出別樣的光芒。

赤子丹心,鐵骨柔腸;家國情懷,詩書芳華。史國華把自己一生奉獻給了祖國,把生命最絢麗的時光奉獻給了他摯愛的軍營和文藝舞臺。

溫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王娟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