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對外侵略戰爭?

京鹿子SAMA


說什麼侵略不侵略的。我們那叫做領土擴張。中國歷史上就沒有侵略這麼個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就是文化底蘊的魅力。侵略?太簡單粗暴了。遍翻中國古代史你可以發現,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沒有過任何關於中國侵略其他國家的字眼。我們把“侵略”稱之為對外擴張。或者說傳播文化文明。本身都是一個意思,但顯然春秋筆法這一套還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很久以前也就是戰國時期甚至要更前一些時候,我們把中國古代稱之為“漢地九州”。最早中華民族把漢族原居地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順序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在《禹貢》所描述的九州的範圍,北有燕山山脈、渤海灣和遼東,南至南海,西至甘肅接西域,東至東海。這就是中國最古老的原始地區。如果沒有對外擴張,那麼後來的廣袤領土又是從何而來呢?

中國歷史上最早實行領土擴張的朝代是秦朝。秦始皇吞併六國一統天下之後,秦始皇實際上已經佔領了整個九州之地。在國家完全一統後,秦始皇立刻開始了對外擴張政策。比如秦始皇派遣蒙恬率大軍北上征討匈奴,然後收取了河套地區實現了領土擴張。之後又派遣屠睢率領50萬秦軍平定百越,秦朝疆域面積得到了迅速擴展。全盛疆域東起遼東、西抵高原、南據嶺南、北達陰山。此時秦朝的疆土相對於傳統意義上中國的九州之地有了些許的擴大。

漢朝建立後,漢武帝時期國家實力得到了顯著的提高。此時的漢武帝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對外擴張行動。漢武帝先後開拓了朝鮮、南據越南、西逾蔥嶺、北達陰山,奠定漢朝基本疆域。之後又初步奠定了漢朝對西域之地的影響。到了漢宣帝時期,漢宣帝設置西域都護府,正式將西域納入版圖,由此中國疆域還包含了西域之地。

唐朝時期就更別說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擴張野心堪比秦始皇。李世民時期開始了唐朝萬國來朝的盛世。當時向唐朝表示臣服的國家有三百多。唐朝時期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中國最強大最巔峰的時期。之後的元朝,明朝,清朝這些朝代都對於中國領土疆域的擴張起到了絕對的作用。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有歷史學家做過統計:從秦至今,自秦始皇統一中國至1979年共2240年,中國發生戰爭的年份有1492個,平均0.67年就有戰爭。

先說下主動對外侵略吧!

漢朝:攻大宛之戰、滅朝鮮之戰、佔領越南

隋朝:高句麗戰爭(結局大家都知道)

唐朝:新羅戰爭、高句麗戰爭、對西域諸國戰爭、突厥戰爭

明朝:明錫蘭國戰爭(鄭和下西洋時發生的戰爭)、明朝侵越戰爭

清朝:中緬戰爭、中越戰爭

還有元朝初年對日本、越南、南亞的侵略。(元對日本、越南的用兵有消耗漢人新附軍的意圖)

兩千年的對外侵略兩隻手就數清了!!!!

發生最多就是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之間的侵擾與反侵擾戰爭了,橫貫兩千餘年的中國歷史,可能是世界上綿延時間最長的衝突。

縱觀中國歷史,歷朝歷代都會發生草原民族入侵事件,規模或大或小,但從未停止過,然而一旦中原抵擋不住草原入侵,便會發生慘絕人寰的屠殺事件,從五胡亂華一直到滿清入關,都是如此。有學者做過統計,每十年便會入侵2.52次(結論來自《中國王朝戰爭年表》),每次戰爭的背後,大部分都是草原年景不好的時候,而災害便是爆發戰爭的主要原因,這個原因是不是很簡單,沒有吃的只能出去搶,要不然就是餓死,現實就是如此殘酷,襲掠周邊的農業民族,似乎成了遊牧部落唯一的求生方案。

中原王朝也會對遊牧民族的發起反攻,但由於中原王朝需要相當的時間來調動軍事力量和物資,而且在大多數時候都缺少大量的戰馬,漢人雖然某些武器先進,但畢竟形成不了代差級的優勢,加上農業社會在運輸、集結、推進上的落後,自然是毫無優勢的。

說到這裡,我們來橫向對比一下這顆星球上的強勢民族吧!

我們兩千年了還在秦漢開拓這個圈子裡打轉(還丟了交趾、樂浪),多了個西藏。

看下俄羅斯立國六百年領土擴了多少倍?

看下美國立國二百年領土擴了多少倍?

這些我們比不了就比下越南吧!越南獨立千年領土擴了四倍,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羞死人啊! 

再說下人口吧!西漢時漢族就有近七千萬啊!到現在兩千多年了,就按百分之十的自然增長率今天應該有多少?對比下西班牙裔、盎格魯-撒克遜人。人家的民族人口幾百年內擴張多少倍?

還對外侵略呢,能守住祖宗基業就不錯了!



華夏一老卒


唐滅石國之戰——大唐最可恥的侵略戰爭!

安史之亂前的盛唐,曾與阿拉伯帝國之間在中亞地區爆發過一場大戰,這便是著名的怛邏斯戰役。

說到怛邏斯戰役,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但關於這場戰役的起因,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其實,怛邏斯戰役的直接起因,正是由於大唐對一個西域小國發起了滅國級的侵略戰爭,這個悲催的小國叫石國。

石國乃西域古國,是昭武九國之一。它位於中亞地區,大致就是今天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市一帶。當時的石國雖然不大,但由於是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居民善於經商,而且農業發達。因此,石國可謂富甲西域的。

而且,石國對大唐也一直很恭順。據《冊府元龜》,石國一直對唐朝朝貢不斷。然而,大唐的邊帥高仙芝卻垂涎於石國的財富,居然誣告石國“無蕃臣禮”,於是率軍攻打石國。看到唐軍壓境,石國國王那俱車鼻施便主動找高仙芝和談。高仙芝表明上答應,背後卻突然出兵掩襲,攻滅石國,俘虜石國國王及王后。

高仙芝肆意發動侵略戰爭還不算,滅了石國後,還幹了兩件很不人道的事。第一,是縱兵大肆搶掠殺戮,甚至連老弱病殘都不肯放過。而且,搶掠石國所得之財物,大部分都進了自己的腰包裡。史料記載:高仙芝掠石國,得“瑟瑟十餘斛,黃金五六橐駝,其餘口馬雜貨稱是,皆入其家。”

第二,高仙芝不僅殺人越貨,而且還搶佔王女!他居然把石國公主金絲凱亞,私自納為自己的小妾。高仙芝對石國的侵略,實則是出於自己的私利,然後就調動大唐軍隊發動不義之戰,典型的“公器私用”。

而高仙芝侵略石國的戰爭,也引起了連鎖反應。石國滅亡後,石國王子先是投靠大食,之後又轉投更為強大的阿拉伯帝國,最終引發了史上最著名的怛邏斯戰役。戰爭的結果是高仙芝大敗,唐軍幾乎全軍覆沒。而石國王子得以接任王位,從此石國便仇視和痛恨大唐。

明徵安南戰爭——大明鼎盛時期發動的侵略戰爭!

公元1399年(建文元年),安南(今天的越南)陳朝國相黎季犛弒君奪位,立其子胡漢蒼為帝,自稱太上皇,並改名為胡一元。靖難之役後,胡漢蒼上表明成祖,詭稱陳朝子孫絕滅,自己受百官推戴,請求受封安南國王。於是,明成祖便冊封他為安南國王。

誰知不久後,前安南王之孫陳天平進入明朝,嚮明成祖哭訴黎季犛父子謀朝篡位之事。之後,明成祖果斷派人調查清楚,並派遣都督黃中率兵5000護送陳天平歸國。結果,途中遭黎季犛伏兵襲擊,黃中敗還。

黎季犛的舉動徹底激怒了明成祖命,於是命朱能為徵夷將軍,張輔,沐晟為副將軍,率大軍征討安南。次年,即永樂五年正月,明軍追擊安南兵至黃江,一舉攻破其江中兵寨,最終俘虜黎季犛父子。

攻滅安南後,明朝政府在當地設立布政司,將安南納入大明的版圖。然而,明朝對安南的統治很不順利,當地百姓反叛不斷。最終,明朝不得不放棄安南,改封黎利為安南國王......



這些歷史要讀


有人說中國是個愛好和平的國家,但真相總是讓人大跌眼鏡。作為三大古典軍事強國之一的中國,他能從黃河邊上的小部落成長成一個幾乎佔據了整個東亞的陸路的大帝國,自然不可能說是一路有神佛相助,地盤都是充話費送的。相較於和平,中國人其實是非常好戰的,至少在每個王朝的早期,都是一部中華帝國的對外擴張史。

這裡需要先提出一個觀點,即看待歷史一定要戰爭當時的角度去看待歷史,而不是以今天的立場,不然這樣即是對古人的不尊重和懈怠,也不符合唯物的歷史觀。

中國歷史上對外侵略規模最大的戰爭,當屬隋帝國和唐帝國對今天東北地區的高句麗王國的征服。從當時的國家環境來看,高句麗王國是一個獨立的地域王國,他不屬於中國,也不是今天高麗人的祖宗(高句麗王室再被唐軍消滅後盡數遷往了大唐腹地)。可以說高句麗本是一個獨立的民族和國家,後來被強大的中華帝國強行併入了帝國大家庭,而其族人也被同化。這場戰爭曠日持久,從南北朝時的北魏北齊開始,就已經展開。後來隋王朝一統中國,二代皇帝隋煬帝為了彰顯功績,三次派遣大軍征討高句麗,前後耗盡國家財政,最後導致帝國破滅。一直到後世的唐帝國,也是經歷了高祖、太宗和高宗三代,才最終將高句麗滅國,將東北地區變成了帝國的東北疆域。



在宋代,宋元交兵之計,蒙古人曾聯合占城國(今越南北)合力攻宋,雖然宋軍打蒙古軍比較費事,但是對法佔城還是綽綽有餘的,但是宋庭從兩淮地區調走三支部隊,直奔廣西大後方,一舉擊敗了占城,還入侵到占城國境內,強行讓占城繼續侍奉大宋為宗主國,可以說也是牛氣了一回。


元朝消滅宋朝之後,對外戰爭更是不勝其數,在南方先後出兵攻佔占城和安南,後來在和高棉還有爪哇作戰時因為水土不服加上交通不便,被迫撤軍。向東三次征討日本,但是因為天氣原因和蒙古將領不懂海戰,最終也是鎩羽而歸。

明初永樂大帝為了彰顯功績,也曾一度出兵攻佔安南。萬曆時期緬甸的東籲王朝窺伺大明的雲南地區,結果被劉綎、鄧子龍等人率數萬大軍剿滅,一路打到今天的曼德勒地區,使東籲王朝大片北方領土納入大明帝國囊中。


清帝國在康雍乾三代不斷的對西北的準格爾汗國用兵,雖然中途有些許戰敗的挫折,但是最終還是憑藉強大的國力,在乾隆二十年將汗國消滅,乾隆皇帝將佔領地命名為新疆,意為帝國新的疆土,這也是中國正式的將西北的新疆地區劃為直接統轄區域。


火器工坊


孫權打菲律賓馬來西亞以及印尼爪哇島!三國裡看似最窩囊的就是孫權了,在位幾十年卻只發動了兩次北伐還是灰溜溜的滾回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孫權最大的功勞就是把南海變成南中國海。

在當時,孫權建立了歷史上第一支海軍部隊,這個在傳統陸權國家裡很是難得,一直到明朝永樂皇帝時期才重新擁有。孫權的這支海軍部隊大約有戰船2000多艘商糧船3000多艘,總兵力30000人,艦隊司令部就設在現在的廣東。

逍遙津戰役之後,張遼的騎兵部隊讓孫權見識了北方健騎的威風,這使得缺馬少騎兵的孫權認為北上與曹魏爭奪控制權很難,南方部隊在平原地區根本擋不住曹魏的弓馬騎射,所以孫權便把目標鎖定南方,他想要向南爭奪土地用來拓展自己的實力,同時也希望通過以戰養戰來減少養兵花費。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后的第一年便派兵南下,孫權的部隊從夷州出發(某灣)首先登陸的是菲律賓,吳軍佔領了菲律賓把菲律賓變成吳國殖民地;吳軍又繼續向南進發攻佔了馬來半島把馬來西亞併入吳國領土;接著吳軍一路向南攻佔爪哇島,一路向西攻佔越南。


優己


確實有不少鮮為人知的對外戰爭,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一二:

1.漢平南越之戰

發生於公元前113年,西漢滅南越,當時南越不僅包括兩廣、海南,也包括了越南北部、中部地區,兩年之後,漢朝軍隊將之納入漢朝版圖之中。

2.漢滅朝鮮之戰

發生在公元前109年至前108年之間,西漢對衛滿朝鮮國王發動進攻,結果毫無疑問是漢朝軍隊取得勝利,不過衛滿朝鮮跟現代的朝鮮不同,當時是叫古朝鮮,結果被漢朝滅國了。

3.唐滅高句麗之戰

發生於公元645年,高句麗被滅後,其他各小國紛紛聯合起來對付唐朝,不過最終被唐朝掃滅,唐朝攻滅了百濟、高句麗,安東都護府從平壤搬到遼東。

4.唐朝新羅戰爭

發生於公元668年,當時,唐高宗立安東都護府,想要控制整個朝鮮半島,不過遭到曾經的盟友新羅的抵抗,結果就爆發唐朝新羅戰爭,這也是算是唐朝主動侵略當時的朝鮮半島了。

5.明錫蘭山國戰爭

明朝時期,中國主動入侵他國的情況也不少,像明錫蘭山國戰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佔領了錫蘭山國,攻佔其首都,並將其國王擒獲,作為囚徒送往中國。

6.明朝哈密爭奪戰

1404年明朝軍隊占強了哈密,並把這裡改為哈密衛,史稱明朝哈密爭奪戰。

此外,十三世紀的蒙古大軍就更猛了,直接打到了歐洲那塊地方,在建立元朝後,也曾兩次東征日本,只可惜最後以失敗告終。


金兔歷史


中國的對外侵略戰爭要數漢武帝遠征大宛國了。漢武帝時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對大宛國出產的汗血寶馬羨慕不已,這種馬體格高大健碩,耐力持久,適合騎兵部隊長途遠征。漢武帝得知這個消息之後,派遣使臣攜帶重金前往大宛國準備購買幾十匹汗血寶馬,用來改良國內的馬種。但是大宛國對漢朝購買寶馬的要求不屑一顧,拒絕了漢朝使臣,而且還把漢朝使臣的金銀搶掠一空,並把使臣全部殺死了,這讓漢武帝十分震怒,發誓要把大宛國夷為平地。

大宛國身處中亞腹地,和漢朝有著上萬公里的距離,為了報仇雪恥漢武帝以李廣利為將軍從全國徵調六千精銳騎兵以及數萬步兵浩浩蕩蕩遠征大宛國。當時沿途國家看到漢朝軍隊都緊閉城門,不與漢軍交往,這就導致漢軍的飲水和糧草很難得到持續供應,等到漢軍騎兵趕到大宛國鬱城的時候將士由於遠途跋涉,糧草不濟,各個餓的面黃肌瘦,疲憊不堪,雖然發動了幾次對鬱城的進攻但都是無功而返,反而是漢軍損兵折將,傷亡慘重,李廣利不得已只好率軍回撤。

李廣利在率領殘軍回撤途中上疏漢武帝以距離遙遠,補給困難為藉口希望漢武帝停止征伐大宛國,聽到李廣利大敗而歸漢武帝震怒不已,下令李廣利率領軍隊在敦煌駐紮,不得踏進玉門關一步,否則就地正法,李廣利心驚膽戰只好在敦煌駐紮下來。經過一年的準備漢武帝再次調遣了6萬精銳騎兵,徵集牛馬駱駝十三萬頭用來運送糧食,再次以李廣利為統帥遠征大宛國。

這次大軍出征沿途各國看到漢軍浩浩蕩蕩沿途各國一改先前的態度紛紛對漢軍加以支援,但是隻有一個輪臺國還是緊閉城門不對漢軍進行補給,李廣利這次憑藉大軍準備對沿途國家進行威懾,就先對輪臺國動手了,輪臺國全國被屠戮殆盡,消息傳開其他國家心驚膽戰,從此漢軍一路暢通直達大宛國都城下,大宛國軍隊出城迎戰被漢軍一舉擊潰,城中貴族害怕城破遭到漢軍報復就殺掉了大宛國王,獻城出降。就這樣漢武帝為了幾匹馬對外遠征,漢軍在沿途還滅亡了一個無辜的輪臺國,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對外侵略戰爭?


微風書房


說起中國歷史上不太為人所知的侵略戰爭,我就想起了明朝時候攻打安南的戰爭。安南大家都知道,就是現在的越南,只不過一個小國而已,當時和朝鮮一樣,由於遠離中國本土,所以一直只是中國的一個屬國而已,並未被併入到中國的本土中。

不過在明朝的時候,中國曾經派兵征討過。在建文帝時代,由於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安南發生了叛亂,權臣胡一元殺死當時的安南陳氏國王,自己登基為王。明成祖朱棣瞭解到這一事情之後,派出大軍將安南國王后裔護送回國,結果又被安南軍隊給伏擊,安南陳氏國王后裔也被殺死。朱棣大怒,派出大軍征討安南,最後由英國公張輔率軍攻克安南,將叛亂的胡氏父子押解到南京。

雖然明成祖當時攻克了安南,但是安南所在之地離中原王朝實在是太遠了,再加上當地民風彪悍,所以導致明朝的軍隊在安南多有損失。雖然朝廷數度派出軍隊前往安南,但是很難解決實際的問題。因為安南遠離本土,後勤壓力巨大,軍隊人數多了後勤跟不上,軍隊少了又無法安定當地的局勢。眾所周知,越南地理形勢複雜,連二戰之後強大的美帝都鎩羽而歸,當時的明朝軍隊束手無策也不稀奇。

明成祖朱棣這樣的強勢皇帝在的時候還好說,到了朱棣死後,很多人就勸諫新皇帝沒有必要在為安南這個化外之地耗費太多的兵力和糧餉。當時明朝已經遷都北京,越發遠離安南,而當時蒙古部落的實力有所恢復,對明朝形成了不小的威脅,所以明朝的重點轉移到了蒙古身上。所以新上臺的明宣宗朱瞻基也認為在安南再駐守大量的軍隊實在是沒有必要,採納了一些大臣的意見,有意從安南撤軍。而安南新上臺的黎氏國王也上表願意作為明朝永遠的屬國,最後明朝就撤出了大軍。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如果以秦統一六國後的疆域為漢地自古以來的領土,那麼除漢地十八省外其他地區都可以算侵略獲得的領土 首先我來分析下有多少是侵略得來的,另有多少是正當途徑獲得的

中國地形如果按名族構成大致可以分為漢 滿 蒙 回 藏 五大地理板塊 只有漢地十八省主體民族是漢族,其他四個板塊主體民族都不是漢族,因此這四個板塊都是通過侵略或征服得來的領土

1秦朝統一天下後征服百越

秦始皇統一天下首要問題就是向南北擴張 由於秦軍大多都是步卒在面對匈奴騎兵不具有優勢,因此秦始皇以駐足長城防禦為目的,南方百越為未開化民族打起來也是不費吹灰之力

2漢朝消滅西域眾多小國 征服匈奴 征服朝鮮半島

漢消滅西域眾多小國實際上是為了消滅匈奴做鋪墊 ,因為漢初匈奴比較強大,而且匈奴控制西域。整個北方草原和西域對漢朝構成了戰略包圍形勢。因此要想消滅匈奴,必須先消滅西域。剷除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存在。打破匈奴對漢朝的戰略包圍。因此在漢武帝時代漢朝。終於征服西域。之後漢武帝。厲兵秣馬經過多年奮戰,終於將匈奴主力消滅,從此匈奴剩餘匈奴被迫遷移到中亞東甌一帶,剩餘匈奴勢力對漢朝稱臣。



消滅了匈奴之後,漢朝又將目光放在東北方向的朝鮮半島。

三國末期的曹操東征烏桓。漢勢力第1次深入東北地區。

三國時期 曹操意圖統一天下,在赤壁之戰吃了大虧後 統一天下已經沒有突破口了,而且袁紹的幾個兒子的殘餘勢力逃到了東北烏桓,於是曹操把目光放向北方 在郭嘉獻計後曹操一舉攻下東北地區

唐朝征服高句麗 突厥 中亞

唐初唐太宗親征高句麗直接將滅亡了高句麗這個民族

唐朝時唐朝在漢朝的基礎上,置安西都護府對西域地區進行直接管轄。同時大唐徹底消滅北方遊牧民族勢力,將整個草原也完全置於唐朝有效管轄之內。唐朝在完全佔據西域的同時又向中亞地區進軍,把領土推進到威海一帶。

元朝侵略了大半個亞洲地區

蒙古國在鐵木真帶領下成功崛起。並建立蒙古帝國,蒙古在進行三次西征後,把領土擴張到東歐一帶。包括今天的俄羅東歐大部分領土以及中亞一帶 。

元朝建立後 蒙古帝國分裂為四大汗國,其他三大汗國仍稱元朝為宗主國,元朝面積囊括今天整個西伯利亞地區,是歷史上面積最大的朝代


月影青霜


中國有過侵略嗎?

何為侵略戰爭?攻入別國的領土,侵佔別國的主權,最終滅其文化,滅國家的行為,就是侵略。

在古代,侵略一般是靠武力來實現的,我們來看看古今中國版圖的對比:

古代中國其實就是中原這一帶,周邊地區皆為鄰邦——東夷,西狄,南蠻,北戎,這是古中國對它們的稱謂。

但是,現代這些地區全成為中國的一部分,這是中國侵略來的嗎?

當然不是。相對中原而言,這些地區政治,經濟,文化都極為落後,他們對中原抱有極強的羨慕之心。

有一部分是主動向中原靠攏,成為中國一部分;有的經常冒犯中國邊疆,被中原朝廷反攻戰敗而稱臣,心悅誠服地歸順著中國。

說到這,你會問,

中國到底有沒有對外侵略戰爭呢?還真有。

西漢,衛青,霍去病攻打北邊匈奴,又派軍隊南下滅了南海國。

三國曹操徵烏桓;隋煬帝擊敗了契丹、土谷渾,三徵朝鮮;唐朝打突厥,攻西域,徵朝鮮;元朝更不用說了,蒙古騎兵令亞歐非都聞風喪膽;滿清時,入侵緬甸等等,這些都是古中國侵入他國的戰爭。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隋煬帝三徵高句麗(朝鮮)的事情。

隋煬帝,這個皇帝挺逗的。後人對他的評價除了開鑿京杭大運河是好評外,其它都是差評。隋煬帝對內鎮壓農民起義,屢次失敗;對外徵高句麗,三徵兩敗。總之,口碑很差。

(楊廣劇照)

隋文帝時,高句麗就已經是東北地區比較大的國家。

590年,高句麗平原王“治兵積穀,為守拒之策”並多次小規模襲擊隋朝邊境。高句麗與隋維持著緊張而和平的關係,繼北朝之後,受隋文帝冊封為“高麗王”。

由於高句麗多次對襲擊遼北進行試探,隋文帝大怒“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

597年,高麗王勾結粟末靺鞨攻擊隋在冀州道的軍事駐地。

第二年,高句麗又率領粟末靺鞨騎兵攻擊遼西地區,並且“往歲為高麗不供職貢,無人臣禮”,這直接影響到了隋朝的中央集權。

於是,隋文帝派王世積和楊諒出軍三十萬徵高麗,但是以失敗告終,但是高麗王卻以“遼東糞土臣元”上表謝罪。

(隋朝初立)

607年,高麗王又勾結突厥,隋煬帝遂傳旨於高麗王:“朕以啟民誠心奉國,故親至其所,當往涿郡,爾還日,語高麗王知,宜早來朝,勿自疑懼,存育之禮,當同於啟民。如或不朝,必將啟民巡行彼土”。

但是,高麗王不從,隋煬帝大怒。


黃門侍郎裴矩奏告隋煬帝:“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

隋煬帝決定東征高句麗。隨後612年--614年隋煬帝親自帶軍連續三年三徵高句麗。

612年,隋煬帝徵集的一百一十萬士兵,被分為左、右十二路大軍。

(大軍出征)

第一支軍隊出發,次日每日發一軍,前後相隔四十里,四十天後才出發完畢。相鄰兩隊之間首尾相接,鼓角相聞,旌旗相連960裡,隋煬帝親率的御營最後出發,又連綿80裡,史稱“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為了避免個人英雄主義,隋煬帝下令:“今者弔民伐罪,非為功名。諸將或不識朕意,欲輕兵掩襲,孤軍獨鬥,立一身之名以邀勳賞,非大軍行法。公等進軍,當分為三道,有所攻擊,必三道相知,毋得輕軍獨進,以致失亡。又,凡軍事進止,皆須奏聞待報,毋得專擅”。

所以,當隋軍即將攻陷遼東城將時,城中的高句麗軍隊準備投降,然而隋朝諸將不敢繼續進攻,原地待命,等待隋煬帝的旨意。

由於戰線過長,待指令到達時,城裡的高句麗軍早已再次已經準備好了防禦,開始了二次抵抗。

反覆幾次,隋軍仍然沒有攻下遼東城。此時,高句麗因詐降計策,使隋軍將領來護兒、宇文述皆鎩羽而歸。隋煬帝第一次出征高句麗,以失敗告終。

613年,隋煬帝二次出征高句麗。這次隋煬帝吸取了第一次失敗的教訓,允許諸將領“便宜從事”。隋煬帝再次帶軍親征,隋煬帝徵高句麗時,命令楊玄感督運。

楊玄感之父楊素曾為隋煬帝繼位立下大功,所以,時常居功自傲,言行舉止失禮,隋煬帝心生惡感,並暗生殺戮之心。

楊素死後,楊玄感恐隋煬帝遲早會迫害楊氏家族,所以反叛之心暗起。當隋煬帝二次出征高句麗時,楊玄感便集結朝中反叛大臣,召集平民百姓起義。

此時,隋煬帝正處於進攻的關鍵時刻,驚聞楊玄感謀反,連夜撤兵回朝鎮壓。二徵高句麗失敗。

614年,隋煬帝三次出征高句麗。來護兒在畢奢城險勝一支高句麗軍,遂決定向平壤進軍,高麗王連忙遣使請降,隋煬帝大喜,便命來護兒率軍班師回朝。

但是來護兒卻認為此時正是攻破高句麗的絕好機會,想繼續進攻,無奈隋煬帝有令在先,被迫回朝。隋煬帝這次勉強算凱旋。

(回師)

三次東征高句麗時,國內都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隋煬帝為何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進攻高句麗呢?是隋煬帝昏庸無道,還是他愛好殺戮?其實都不是。


從前面我們所講的歷史背景可以看出,不是隋煬帝好戰,而是高句麗多次冒犯我邊疆領土,我中國為了維護國家安定統一而被迫出征的。

借用唐太宗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這樣看來,隋煬帝三次出征高句麗,雖然造成了國內民不聊生,但卻是維護國家的大義之舉,這一點是值得後人點讚的。好樣的,楊廣!

借用電影《戰狼》中的一句臺詞: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主要參考文獻:

1. 《資治通鑑》

2. 《隋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