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改革开放40年40人|鲁冠球 藏在万向节里的企业家精神

前言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改革开放就像一股从未停歇的力量将中国人民推向了自强自信的道路。“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这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当年期许。4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改革之路,没有一天不发扬着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争先精神。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宣示,“中国改革的领域将更广、举措将更多、力度将更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掀起一场打造改革开放升级版的历史性变革。

只有回首过去,才知道自己已经走出多远。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站在历史的新征程上,特推出“改革开放40年40人”专栏,以不同代际、不同领域的40位代表性人物,致敬波澜壮阔的40年。

改革开放40年40人|鲁冠球 藏在万向节里的企业家精神

本刊记者 华南

“回想我们这代人的创业梦,从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东躲西藏,到在计划经济夹缝中‘野蛮生长’,再到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以及全球化中无知无畏闯天下,可以说是跌宕起伏。”2017年9月26日,鲁冠球在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后,“心情难以平静”,连夜写下并发表署名文章《时代契机 我们没有理由错过》。

一个月后,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代表人物之一、万向集团创始人在杭州萧山家中溘然长逝。鲁冠球的万向集团,脱胎于他的起家产品万向节,汽车中十分不起眼的一个小配件,并将之做到全球规模第一。48年间,他以“奋斗10年添个零”、年均25.89%的增长业绩,把一家曾用废钢管、旧铁线作原料,生产船钉、铁耙、犁刀的农机厂,经营成为拥有4万名员工,营收超千亿、利润过百亿的现代化跨国企业集团。

虽然鲁冠球办厂的时间比改革开放还要早上10年,但是他终其一生的创业梦想与实践,都与时代的进程密切相连。鲁冠球的创业史,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筚路蓝缕的缩影。

从田野走向世界

“从田野走向世界的农民的儿子”,这是万向集团官网对鲁冠球的描述。

1945年,鲁冠球出生于浙江钱塘江边的宁围童家塘的乡村,不到9岁就开始干农活,真正尝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滋味。“靠天吃饭不保险,我以后要当工人赚钱!”15岁时,读初中的鲁冠球被迫辍学,经亲戚推荐到萧山县铁业社当打铁学徒。三年后就因人员精减而被打发回家。1969年,国家批准每个人民公社可以开办一家农机厂。得知这一消息后,24岁的他变卖了全部家当筹集了4000元,带领6个农民创办了宁围公社农机厂。

鲁冠球办厂,可以说真是从一穷二白起家。工厂没有地方买原材料,他蹬着一辆破自行车每天过江到杭州城里,走街串巷地收废旧钢材,有时候就蜷在一些国营大工厂的门外一整天,有厂里不要的废钢管、旧铁线扔出来,就宝贝一样地拣回去。

到1978年,雪球慢慢滚大,鲁冠球的工厂竟已有400人,年产值300余万元,厂门口挂着“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宁围失蜡铸钢厂”四块牌子,到这一年的秋天,他又挂上了“宁围万向节厂”。四周的农民恐怕没有几个弄得清楚失蜡铸钢、万向节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在后来人看来,从农作耕地到初级工业化之间,鲁冠球似乎已经在费力地搭建自己的企业基石。1980年,鲁冠球又将厂门口四块牌子摘掉三块,只保留“萧山宁围公社万向节厂”,从此专注于此。1983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口号提出,肯定了非国有企业家存在的合理性,他抓住机会,成为萧山县承包企业的第一人。1984年,美国舍勒公司“相中”万向,万向产品自此走出国门。

1988年,鲁冠球以1500万元向镇政府买断万向节厂一半股权,万向摇身一变成为当时还颇受争议的“民营企业”。

1992年,浙江万向集团公司挂牌成立。两年后,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

此后,面对汹涌而来的国际化大潮,鲁冠球更进一步抓住机遇:1994年,万向美国公司注册成立,这是鲁冠球为整合海外资源而投下的一枚重要棋子。随后,万向美国公司收购了QA1公司的股份;2000年由于舍勒公司经营不善,万向整体收购了这家当年第一次将万向领向国际市场的公司。2001年8月28日,万向又收购美国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公司,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2013年,万向又正式收购美国A123系统公司,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此时的万向,已从一个万向节厂家蜕变为从零件到部件,再到系统模块供应的世界级汽车零部件企业。

1985年,美国的《商业周刊》以《中国新时代的英雄》为题报道了鲁冠球和他的万向节厂,这是鲁冠球第一次出现在海外新闻媒体上。五年后,他成为美国《新闻周刊》杂志的封面人物。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他还赢得了《华尔街日报》以“国家英雄式人物”为定义的赞誉。

1987年,鲁冠球当选中共十三大代表,在会议期间,作为唯一的企业界代表出席中外记者招待会,接受采访。

2016年胡润富豪榜,鲁冠球家族以550亿元排在汽车富豪榜首位。不过,他的危机感从未消除过。“晚上做梦,梦见企业破产,一下从床上跳起来。”他曾说,“没有这个紧迫感是不行的。”在鲁冠球的追悼会上,儿子鲁伟鼎在悼词中评价父亲:“面对最大困难时,他最乐观;面对最多风光时,他最谨慎。”

改革开放40年40人|鲁冠球 藏在万向节里的企业家精神

执着的民族汽车梦

跟其他改革典型不同的是,面对鲜花、荣誉,这个修车匠出身的中年人从来没有头脑发热过。鲁冠球拒绝把工厂的总部搬进杭州城,在万向节之外,他唯一感兴趣的就是汽车制造。又或者,万向节也是他汽车梦的一部分。

1979年,《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国民经济要发展,交通运输是关键》让鲁冠球敏锐地判断,中国将大力发展汽车业。汽车做不了,他决定集中力量生产一个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已经在做的产品:汽车传动轴与驱动轴的连接器。

在他老宅的墙壁上,从早年间起就挂着一个硕大的镜框,里面是一张丰田汽车的图片。鲁冠球说,每次看到这张图他就会受到刺激,“为什么到处跑的不是中国车?”

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提及造车梦,“做梦都想,但实力还不够。等条件好了,一定做汽车。我这一代做不了,儿子也要做汽车。”

为实现这个梦想,鲁冠球一直循序渐进,稳扎稳打。除了坚守汽车零部件制造的核心业务,早在1999年就成立电动汽车项目组,定下了“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的发展路线。随后几年,万向逐步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等,并研制出电动轿车、电动公交车。鲁冠球曾说:“很想做大事,但是实力不够,只能从小事做起。”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整车,并且是新能源汽车,一直是他心心念念的“大事”。

2016年,万向集团还曾宣布,今后5-7年间,计划投资2000亿元,建设面积为8.42平方公里的万向创新聚能城,这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据着重要的份额。令人欣慰的是,2016年12月15日,万向集团“年产50000辆增程式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正式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国内第6家成功拿到独立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鲁冠球终于圆梦。

改革开放40年40人|鲁冠球 藏在万向节里的企业家精神

坚守48年的企业家精神

在工作之余,鲁冠球把很多时间花在读书和学习上。他的文化水平只有小学毕业,可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学习的习惯。鲁冠球有一位秘书,每天专门为他准备剪报和资料。在大学教授的辅导下,鲁冠球提出了“企业利益共同体”的新概念,在一篇发表在《求是》上的文章中,他直言:“国营企业的整体素质比乡镇企业高,技术力量比乡镇企业强,为什么有些国营企业经济效益反而低于乡镇企业?我认为,主要是因为相当一部分国营企业在推行承包责任制的实践中,并没有真正解决两权分离的问题,在分配形式上没有彻底打破‘大锅饭’,还没有确立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而乡镇企业在这些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1988年10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研讨会上,鲁冠球发言:“承包应该是全权承包,应该将自主权充分地交给企业,如果没有人事权、投资权,企业就无法到市场上去竞争,无法打入国际市场。”

鲁冠球已经看到了承包制的局限性,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职工及经营者对资产的终极要求。他所经营的万向节厂在资产关系上属于他所在的宁围乡政府,尽管他以强势的作风拥有绝对的领导权,但是,谁也不能保证在某一天,乡政府以一纸公文就让他卷铺盖走人——这样的故事将在后来的十多年里一再地上演。

于是,从“企业利益共同体”这个概念出发,鲁冠球进而提出了“花钱买不管”。他将万向节厂的净资产评估为1500万元,然后与镇政府谈判,提出将其中的 750万元归乡政府,其余归“厂集体”所有,乡政府的利益以基数定额、逐年递增的上缴利润来体现。

鲁冠球一直不把自己定义为商人,而是企业家。两者是有区别的。“企业家要赚钱,但不做钱的奴隶。企业家注定是要创造、奉献、牺牲的。”他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说,“真正的企业家都是奉献,都是在为社会工作。如果在为自己工作,那就不是真正的企业家。”

鲁冠球喜欢钻研,但相比于“成功学”,他更乐于钻研“失败学”。研究过许多失败案例后,他得出结论:做企业,最难抵抗的,是高利润的诱惑。于是,他给万向设置了三条投资禁忌:暴利行业不做,千家万户能做的不做,国家禁止的不做。“有许多企业家,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在一个企业居于高位几年、十几年之后,可能会高度膨胀,对企业失察,企业就会出现问题,原因就是他不够冷静,超越了自己的能力。”鲁冠球曾总结到。

2017年1月,万向集团召开总结表彰会,鲁冠球讲话时再次强调了诚信与责任,“言不信者,行不果。有诚信,万向才有今天,失去诚信就是失去未来。过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美德;现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必须。企业承担了责任,社会才需要你,所以,坚守社会责任,就是坚守企业生命。”

相比宗庆后、柳传志、任正非等同龄人,鲁冠球成名更早,1992年挂牌的万向集团,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民营企业,而他是这家企业48年以来始终不变的管理者。

鲁冠球敢想敢干,善于把握时代脉搏,并让自己的创业步伐与之同频共振。过去的近半个世纪,任岁月更迭,鲁冠球和他缔造的万向帝国始终屹立潮头不倒。“常青树”、“不倒翁”,这是对他最常见的两个形容词,历经“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中国入世,以及经济危机,这位自称“从田野走向世界的中国农民的儿子”,是过去5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亲历者和创造者,更是一位具有时代意义的远见者和弄潮儿。

2017年7月8日,是万向集团创立48周年纪念日。已在病榻上的鲁冠球依旧通过视频致了辞。他勉励万向员工要走出“舒适区”,从零开始,去掉光环,再立新功,要勇立潮头,做创造历史的勇敢者。短短几句话,是鲁冠球对万向员工的鞭策,也是他一生的总结。“战士的终点,就是坟墓。”鲁冠球的人生传奇画上句号,但他身上爱国敬业、创新发展、追求卓越、服务社会……的企业家精神生生不息。

改革开放40年40人|鲁冠球 藏在万向节里的企业家精神改革开放40年40人|鲁冠球 藏在万向节里的企业家精神

中华儿女

家国天下,民族脊梁

长按二维码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